認識一下馬齒莧 馬齒莧又叫長壽草,,肥厚多汁,無毛,,高10~30cm,,生于田野路邊及庭園廢墟等向陽處。一年生草本,,莖平臥或斜倚,,伏地鋪散,多分枝,,圓柱形,,長10~15 cm淡綠色或帶暗紅色。莖紫紅色,,葉互生,,有時近對生,葉片扁平,,肥厚,,倒卵形,似馬齒狀,,長1~3cm,,寬0.6~1.5cm,頂端圓鈍或平截,有時微凹,,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或帶暗紅色,,中脈微隆起,。葉柄粗短。國內(nèi)各地均有分布,。 馬齒莧的營養(yǎng)價值 全草供藥用,,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種子可以明目。現(xiàn)代研究,,馬齒莧含有豐富的SL3脂肪酸及維生素A樣物質(zhì),。SL3脂肪酸是形成細胞膜,尤其是腦細胞膜與眼細胞膜所必需的物質(zhì),。維生素A樣物質(zhì)能維持上皮組織如皮膚,、角膜及結(jié)合膜的正常機能,增強視網(wǎng)膜感光性能,,也參與體內(nèi)許多氧化過程,。涼拌馬齒莧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有“天然抗生素”之稱,。馬齒莧粥對人體有很好的滋養(yǎng)作用,,可以很好地改善皮膚的顏色,使肌膚散發(fā)健康的光澤,。 馬齒莧的生長習性 馬齒莧喜溫和氣候,稍耐低溫,,但怕霜凍,即使是輕霜,,也能使植株死亡,。特別是在苗期,溫度低于10℃,,極易發(fā)生立枯病和猝倒病,。10℃可以發(fā)芽,最適發(fā)芽溫度25~28℃,,生長發(fā)育適宜溫度為20~30℃,,氣溫低于15℃,植株生長緩慢,,氣溫高于30℃,,植物呼吸作用加強,不利于同化產(chǎn)物的積累,,對生長發(fā)育同樣不利,。喜光,,也能耐陰,屬短日照植物,,在長日照條件下,,生殖生長推遲,有利于營養(yǎng)生長,。因此,,在中高緯度地區(qū)栽培馬齒莧優(yōu)于在低緯度地區(qū)栽培。馬齒莧生命力非常強,,對土壤要求不嚴,,無論在哪種土壤中馬齒莧都能生長,能儲存水分,,既耐旱又耐澇,。但是為了獲得高產(chǎn),仍以富含有機質(zhì)的沙性土壤最為適宜,。喜濕不耐澇,。所以,要求土壤排水良好,。由于馬齒莧全株肉質(zhì)化,,因此它很耐干旱,但長期千旱會影響馬齒莧的品質(zhì),。 馬齒莧的品種 馬齒莧可分兩個類型,。一種為馬齒莧屬中的野生種,春季及初夏在田間,、路旁,、原野、菜園采集嫩莖葉供食用,,亦可全株采收,,汆水后曬干,冬季做包子,、餃子餡料,,美味可口。另一種為馬齒莧屬中的栽培種,,近年來,,我國臺灣省推廣的荷蘭菜就屬此類型。其中,,野生馬齒莧常見的有三個品種:窄葉莧,、寬葉莧、觀賞莧,。窄葉莧耐寒抗旱,,但植株矮小,,寬葉莧葉大而肥厚,但不耐寒,,較抗旱,。觀賞莧只用于觀賞,其花瘦小但很鮮艷,。用作蔬菜栽培時宜選用寬葉莧,。 馬齒莧的播種時間 亞熱帶地區(qū)的臺灣省南部、廣東,、海南等地區(qū),,2月下旬開始播種,陸續(xù)采收到11月份,;江浙一帶于5月中下旬播種,如用保護地種植,,可提前到4月份播種,,6~8月份為生長旺期;華北地區(qū)露地栽培于6月上中旬播種,。各個地區(qū)氣溫超過20℃時,,可隨時播種,分期播種,。 馬齒莧的播種方法 播種要待氣溫超過20℃時進行,。播種前,先將盆土澆足底水,,待水滲下后,,播種時種子先同三倍于種子的細沙均勻拌和后再播,然后覆蓋一層細土,,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度,。播后應(yīng)注意保溫保濕。 馬齒莧間苗和定植 播后2~3d即可出苗,。出苗7d后間苗,,株距3~4cm。當苗高15cm左右時,,開始間拔幼苗食用,,保持株距7~8cm。生長期間要保持土壤濕潤,。追肥要求薄肥勤施,,每周1次,最好施用顆粒復合肥,。 馬齒莧的追肥要點 在生長期間,,根據(jù)生長情況進行追肥,,一般施用尿素300倍液1~2次。幼苗高5~6cm時勻苗,、補苗,,每穴留苗3~4株,并除草,,追肥1次,。苗高15cm時,進行第2次,。 馬齒莧栽種注意事項 用于栽培馬齒莧的花盆不宜太小,,口徑35~40 cm的泥盆最為適宜。馬齒莧生長強健,,對土壤要求不很嚴格,,但選用疏松、肥沃,、保水性良好的沙質(zhì)壤土栽培,,生長加快,莖葉幼嫩,,品質(zhì)特佳,。馬齒莧喜肥水,耐強光,,尤喜空氣干燥,、土壤潮濕的環(huán)境,久旱,,應(yīng)適當澆水,,生長期間要注意除草。要注意將馬齒莧擺放在陽光能夠照射到的地方,,利于莖葉生長,,弱光下馬齒莧生長快而幼嫩,光照過強,,則易老化,。 馬齒莧病蟲害防治 危害馬齒莧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白粉病及葉斑病,。病毒病用1:1:50的糖醋液葉面噴施防效達80%以上,。白粉病常用800~1000倍的甲基托布津、粉銹寧防治,。葉斑病用百菌清,、多菌靈、速克靈防治,。主要蟲害有蝸牛為害,,可在早晨撒鮮石灰防治,。 馬齒莧采收方式 馬齒莧是一次播種多次采收,采收是挑采,。采摘應(yīng)在花前,,以保持莖葉鮮嫩,新長出的小葉是最佳的食用部分,。嫩莖的頂端可連續(xù)掐取,,掐取中上部,留莖基部抽生新芽使植株繼續(xù)生長,,直至霜降,。采收時也可間拔,收大留小,。 馬齒莧采種留種要點 馬齒莧的葫果成熟期有前有后,,一旦成熟就自然開裂或稍有振動就撒出種子,且種子又很細小,,采集時可以在行間或株間先鋪上廢報紙或薄膜,,后搖動植株,讓種子落到報紙或薄膜上,,再收集。 馬齒莧無性繁殖方法 馬齒莧繁殖一般采用兩種方式,,即壓條繁殖和扦插繁殖,。壓條繁殖就是將植株較長的莖枝壓倒,每隔3節(jié)用濕土壓1個莖節(jié),,壓土處的莖節(jié)生根后與主體分開,,形成新的個體。扦插繁殖把未開花結(jié)籽的野生植株分剪成5cm左右長的莖段或分枝,,以8~10 cm的株距扦插1/2以上入土,,然后澆水,待發(fā)根后追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