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欄 語 “中華文化源于道,道來源于巫,?!薄斞?/span> 上古時期,,蒙昧時代,聚居在巫溪鹽泉周圍的原始部落因為有食鹽加持,,產(chǎn)生了靈性智慧,,蘊育出神秘厚重的巫文化。 “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山海經(jīng)· 大荒西經(jīng)》 “感知天地之法,,作用生存之道?!弊鳛橹袊孜幕l(fā)祥地,,巫文化與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緊密相聯(lián),滲透進民風民俗中,,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巫文化融匯了天文地理、人文數(shù)理,、醫(yī)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禮娛樂等文化體系,,詮釋了中國傳統(tǒng)的道,、哲、理,、文,,深刻影響了陰陽學說、老莊思想,、屈原詩歌,、孔孟仁義,是華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巫被稱為“三教之祖”,,對后來的儒釋道的發(fā)展影響深遠,。進入新時代,巫文化尊重自然,、和諧發(fā)展,、傳承文明、溝通心靈等的價值內(nèi)涵更加契合時代意義,。 為溯源巫文化,,找尋古人感知自然、尊重自然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諧”思想的源頭,,許多專家學者對巫文化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討。巫溪縣文化和旅游委,、縣文聯(lián),、縣巫文化研究會為深入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更多人了解巫文化、感受巫文化的時代意蘊,,在巫溪文旅公眾號開設“巫咸論談”專欄,,于每月9,、19,、29號分別摘登學者論述,供廣大巫文化愛好者學習討論,。 摘要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記載:“有靈山,,巫咸、巫即,、巫肦,、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靈山“十巫”,他們既是神巫,,又是醫(yī)方和制鹽,、煉丹的祖師。靈山,,是我國巫文化,、鹽文化、藥文化發(fā)祥地之一,。靈山即今巫溪寶源山,。 靈山十巫 ——上古巫文化在巫溪 湯緒澤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記載:“有靈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p> 靈山即巫山,。《說文》一云:“靈,,巫也,,以玉事神?!薄冻o云中君》王逸注:“楚人名巫為靈子,。”《康熙字典》:靈的繁體字為“靈”,,《廣韻》:“巫也,。'是靈、巫古本一字,?!渡胶=?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又記:“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拒之,?!惫痹疲骸敖陨襻t(yī)也?!痹姘矗洪_明東“六巫”是靈山“十巫”的一部分,。董其祥《巴史新考》:“開明,無疑就是蜀之先世荊人鱉靈所建的開明氏王朝,,他的東面當然就是今天四川(重慶)東部巫山山脈所經(jīng)之地,,這就是《山海經(jīng)》中所謂'日月所人’、'群巫從此升降’或'群巫所以上下’之所,,也是'百藥爰在’,,仙人采藥的地方?!比文藦姟度A陽國志校補圖注·巴志·說鹽》還稱:上古時代,,“巫臷(巫溪、巫山)人呼鹽為'齡',,齡音靈”,,“故《山海經(jīng)》把巫山叫作'靈山’”,“巫咸等十巫所升的'靈山’即上古產(chǎn)鹽的巫山,。”聯(lián)想巫溪鹽廠古稱“寧廠”,,鹽水(巫溪水兼稱)稱“寧河”,齡,、靈,、寧字同部,,音近,可能都是古代呼鹽譯音用字的演變。 《禮記·月令》“祈祀山川百神”注云:“山者,,水之源……”巫溪(今大寧河)發(fā)源于巫山,,這是沒有疑義的。巫溪是長江三峽北岸的一條重要支流,,而它更以“兼鹽水之稱”而著稱,。古代的巫山,當是以巫溪鹽泉發(fā)源的寶源山為主體的巫溪沿岸諸山,。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邱之阻”,《巫山縣志·山川》說:“高邱山,縣西北里許,。宋玉賦'高邱之阻’即此,。”古謂“山南為陽”,。巫山縣西北,,正是江北岸巫溪流域的“巫山之陽”。所以任乃強先生指出:“今人稱巫峽南北兩岸山為'巫山十二峰’,,以北岸神女峰為主峰,,乃是唐宋人因宋玉《高唐》《神女》兩賦附會成的。其實宋玉賦《神女》是指的巫鹽,,巫溪沿岸諸山才是巫山,。”即所謂“巫山十二峰”的位置,,據(jù)南宋范成大《吳船錄》,、明《正德夔州府志·山川》、清代吳燾《游蜀后記》,、國璋《峽江圖考》,、民國《峽江灘險志》,都是注稱十二峰在長江北岸,。 巫溪發(fā)源于縣北界大巴山南麓,。寶源山位居巫溪中上游?!遁浀丶o勝》記載:相傳白鹿引獵者至此得鹽泉,,“意白鹿者,山靈發(fā)祥以示人也”,。故寶源山民間又叫“寶靈山”,。《明統(tǒng)志·大寧山川》:“寶源山,在縣北三十里,,舊名寶山,,氣象盤蔚。大寧(今巫溪縣)諸山,,此獨雄峻,。上有牡丹、芍藥,、蘭蕙,,山半有石穴出泉如瀑,即咸泉也,?!毕倘峦ㄎ紫?,故《水經(jīng)注》有“溪水兼鹽水之稱”。舊志 記載:“普通以十六兩這市稱計算,,一日約出鹽鹵三千四百一十三萬三千二百兩,,可煮凈鹽一百零二萬四千兩,得一百六十斤一包之鹽四百包”,。如此豐富的地面自流鹽泉,,從古至今,在川陜鄂境是獨一無二的,。這在上古時代無掘井取鹵技能的條件下,,不能不是一塊難得的寶地。并且寶源山處大關山,、萬頃山,、鞋底山、蘭英寨山,、林橦埡山等自古聞名的“五大藥山”之中,,西溪、東溪,、后溪諸水會口之濱,,溶洞群景象奇絕,巫溪航行達長江,?!拔锶A天寶”的寶山,自然是人類最早聚居,、名巫最早云集的地方,,同時也必然引起中原強權(quán)部落的覬覦并受到重視。楊慎《藝林伐山》卷四《巫山》引晉人郭璞《巫山賦》曰:“巫山,,以帝堯醫(yī)師巫咸封于斯山得名,。”《山海經(jīng)》又稱:“巫咸國……在登葆山,?!薄掇o源》釋“葆:珍貴、通寶,?!笔恰拜嵘健奔磳毶健K^“登葆山”,,疑是傳記者誤將巫咸等所“登”之葆山(寶山)衍“登”字而成。實則“巫山”之名,,以巫咸封于產(chǎn)鹽的寶山而肇始,,乃以諸巫部族所居之地而概稱巫山,;“寶山鹽泉”之地即是“巫咸國”所在地。寶源山地帶得天獨厚的特殊物質(zhì)資源,,優(yōu)越的居住,、飲水等自然條件,以及史前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特別重視的歷史因素,,任乃強先生說“巫咸等十巫所升的'靈山’,,即上古產(chǎn)鹽的巫山”(寶山),是有道理的,。 靈山,,是三峽文明的搖籃?!拔咨皆橙恕?化石)的發(fā)現(xiàn),,證明巫山地區(qū)是我國乃至亞洲人類的起源。諸巫氏族和部落生息繁衍于巫山大地,,人類幼年時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即原生形態(tài)的巫教便在此應運而生。信奉巫教,、躬行巫術(shù)的巫師,,“具備科學、文化,、歷史等知識,,是知識分子的前身”。他們把知識奉獻給人們,,為了解決人們迫切需要解決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問題,,便由單純的“通鬼神”“宣神旨,達民情”以求為人們消災獲福,,進而最先與食鹽生產(chǎn),、醫(yī)藥實驗等科技活動結(jié)合起來。巫溪鹽泉誕育的“巫臷文化”距今五千年以前便開展起來了,,與中原解池所在地的華夏文化的誕生約略同時,。與靈山(巫山)山系“五大藥山”相連的湖北神農(nóng)架,相傳是上古大巫主神農(nóng)氏“嘗百草,,采百藥”的地方,。在寶源山側(cè)的二仙山,其“仙人洞”,,舊志記載“相傳王子煉丹處”,。與二仙山相望有石鐘山,“上有巨石如鐘,,下有三足,,煙火之跡宛然,,父老以為爾朱丹爐”。學者考證著述:靈山“十巫“,,他們既是神巫,,又是醫(yī)方和制鹽、煉丹的祖師,。由此可以說:靈山,,是我國巫文化和鹽文化、藥文化發(fā)祥地之一,。以巫咸為首升降于靈山的“十巫”,,約是活動于堯舜禹時期諸巫部族中的一部分代表人物。 “十巫”之名稱:其“巫”,,并非姓,,是指從事通鬼神職業(yè)之“巫”人,或是指“巫山”地方,;其“咸”“即”“肦”等,,是其人的名或姓。他們同上古其他名人一樣,,或以封地,、或以官職、或以住地,、或以職業(yè)專長,、或以宗教,取姓氏命名號,,類似后來的“謚號”,,賦有一定的涵義。綜合歷史資料,、民間傳說和近人考證,,顧名思義,由此及彼,,鉤沉發(fā)微,,猶可探索到“十巫”身世和特征的一些蛛絲馬跡。在下分別簡述之,。 巫咸,。靈山“十巫”之首,巫教創(chuàng)始人,。《說文》云:“巫,,祝也……古者巫咸初作巫。”《世本·作篇》:“巫咸作筮”,。世為神巫,,史載曾為神農(nóng)和黃帝主筮,,為帝 堯醫(yī)師,,為商王太戊禱于河山,又為殷中宗名臣,。為帝堯醫(yī)師的巫咸封于巫山而為巫咸國,,成為諸巫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袁珂注《山海經(jīng)》曰:“巫咸國者,,乃一群巫師組織之國家也,。”巫咸善通神降神,,屈原《離騷》有言曰:“巫咸將夕降兮……九疑將繽其并迎,。”同時又是“巧于制鹽的工匠”,?!跋獭敝h為皆、同,、遍,。如鹽之咸味為人神(祭祀)共同所愛所需,故古代呼鹽為“咸”,。巫溪鹽泉古稱“巫溪咸泉”,。此巫咸其人、其國,,可能與“巫溪咸泉”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上古時,巫溪必有一個“巫咸文化”發(fā)展時期,。 巫即,。靈山“十巫”之二,是精于卜筮之巫,。古代有事,,皆以“龜卜、蓍筮”問吉兇,?!掇o源》釋“即:就也?!本臀?、就席,亦稱即位、即席,?!秲x禮·士冠禮》:“筮于 廟門”,筮畢,,“撤筮席巫即,,是以巫師“即席”敬業(yè)于卜筮等術(shù)事而著稱。 巫肦,。靈山“十巫”之三,,是虞夏時巫山地區(qū)國號“巫臷”的土著民族。《山海經(jīng)》載述:“有臷民之國,。帝舜生無淫,,降臷處,是謂巫臷民,。巫臷民,,朌姓。食谷,,不績不經(jīng),,服也;不稼不穡,,食也,。爰有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爰處,。百谷所聚,。”說明“朌姓”巫臷民,,不僅巫風盛行,,巫術(shù)精湛,樂舞悅神,,可致鸞歌鳳舞,,百獸群處;而且善于經(jīng)營巫鹽,,以致商業(yè)繁榮,,不需耕織,豐衣足食,。朌,,讀如班,《辭源》注:“頒賜,通頒,?!币庵^頒賜予人甚多。臷:郭璞注:音秩,,亦音替,。注家多稱“替、旦雙聲,,旦,、誕同音”,,《世本》謂“廩君之先,,故出巫誕”。是巫朌(巫誕)即巴氏族的先祖,。虞舜派去他的兒子無淫為巫朌氏族的首領,,后來取代了巫咸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地位而為巫臷國,創(chuàng)造了以鹽興臷的“巫臷文化”,。 巫彭,。靈山“十巫”之四,醫(yī)道創(chuàng)始者,,稱彭祖,。《辭源》注:“巫彭,古代傳說中的神醫(yī)名,?!薄督?jīng)籍纂詁》:“古者巫彭初作醫(yī)?!遍_明東“六巫”中的“巫彭”即此巫彭,。“六巫”巫彭為首,,“十巫”巫咸為首,,可知二人各為巫、醫(yī)創(chuàng)始人,,做的同是為國為民降吉避禍的事業(yè),,故屈原《楚辭》多次以“彭咸”聯(lián)稱。巫彭與諸巫采藥,、制鹽,、煉丹于靈山,上貢于朝,,下施于民,。后唐堯“封之于大彭”(今江蘇境),世傳“壽高八百歲”。 巫姑,。靈山“十巫”之五,,是著名女巫,為巫溪縣鹽水女神,。《山海經(jīng)·中次七經(jīng)》載述:“姑瑤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為草……服之媚于人,。”袁珂按:“《文選·高唐賦》注引《襄陽耆舊傳》云:'赤帝女曰瑤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陽,故曰巫山之女,?!秳e賦》注引《高唐賦》記瑤姬之言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臺,精魂為草,,實曰靈芝’”,。“女尸”即女巫,。巫姑瑤姬于巫山助禹治水,,與諸巫率民制鹽、釆藥,、煉丹,,一生勤于民事,未曾出嫁(“未行而卒”),,死后葬于巫山之陽,,山上生長出一種草,即仙藥靈芝,?!肮矛幹健保褪俏坠矛幖嶂?。今巫溪羅門峽上有“靈芝峰”,,可能就是古代的“姑瑤山”。鹽溪旁舊有“神女祠”,,即為紀念巫姑神女而建,。清人王闿運《神女考》云:帝女“受命主巫,,居山之陽”,“乃神圣通靈者”,。巫姑容貌美麗,,宋玉《神女賦》寫道:“其象無雙,其美無極,?!?/span> 巫真。靈山“十巫”之六,。是一位修煉得真的巫師,。《辭源》釋“真”:本原,本性,,真實,,真正,與虛假相對,。道家稱“存養(yǎng)本性得道”的人為“真人”,,佛家稱“信順佛法、繼承佛道”的人為“真子”,,古印度人對我國的稱謂為“真丹”?!督?jīng)籍纂詁》引《莊子·漁父》曰:“真者,,精誠之至也?!蔽滓病罢妗泵?,示其無造作,姿態(tài)天真,,篤信虔誠于巫教,,達到了反璞歸真的境界?;蛴蟹Q:真,、鄭一音之轉(zhuǎn),巴子“五姓”中的鄭氏出自巫真,。 巫禮,。靈山“十巫”之七。是一位認真履行其職責的巫師,。《說文》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薄掇o源》注“禮”,,首義“祭神以致福”,。禮之義為“履',,故注家以為開明東“六巫”中的“巫履”即此巫禮。巫禮者,,必是履行巫教巫法,,為人“祭神以致福”而著稱,。 巫抵,。靈山“十巫”之八。是一位醫(yī)術(shù)高明的神醫(yī),。《辭源》釋“抵”,,首義“排擠”,義同“抗拒,、抗御”,。巫醫(yī)通過祈禳驅(qū)邪、施藥療疾,,故有抗御,、排除病魔之義。開明東“六巫”中的“巫抵',,即此巫抵,。六巫“皆操不死之藥以拒之”,此巫抵,,是具有“操藥以拒死神”的高明醫(yī)術(shù),。 巫謝。靈山“十巫”之九,。是一位善于祈神和卜筮的巫師,。《辭源》釋“謝”,首義曰“認錯,、道歉”,,又曰“拜謝”。巫以“謝”名,,是他善于為人“禮禱懺悔”,,以祈神免災降福。注家謂“謝,、相一聲之轉(zhuǎn)”,,此巫謝即開明東“六巫”中的“巫相”,亦即“俱事鬼神”的巴子“五姓”的“相姓”,?!掇o源》釋“相”:“占視《書·召誥》“召公相宅”注曰:“相所居而卜之又“選擇”:《周禮·春官·筮人》“上春相筮”注曰:“更選擇其蓍也”,;又云:“禮贊,主禮贊之人,?!笔俏字x(巫相)又為主卜筮和禮贊的巫師。 巫羅,。靈山“十巫”之十,。是一位神通廣大的巫師。《辭源》注“羅”曰:“羅列,、包括,、招致?!币肚f子·天下》:“萬物畢羅,,莫足以歸?!薄督?jīng)籍纂詁》引《太元元圖》“羅重九行”注云:“羅,,廣布也?!币妒酚洝の宓郾炯o》“旁羅日月星辰”《索隱》注云:“羅麟布列也,。”巫以“羅”稱,,是此巫羅知識淵博,,多才多藝,并且是羅致神巫眾多的氏族,。《世本·世族》:“羅,,熊姓,,一云祝融之后?!被蚍Q:羅姓,,巴郡板楣蠻“七姓”之首,皆大姓,,是部族的酋長,。 參考文獻: 1.《水經(jīng)注·江水·巫溪水》。 2.《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巴志·說鹽》,。 3.光緒《大寧縣志·鹽茶》,。 4,宋兆麟:《巫與巫術(shù)》,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5.任乃強:《四川上古史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6.光緒《大寧縣志·山川》,。 7.任乃強:《巫師·方士與〈山海經(jīng)〉》,《文史雜志》創(chuàng)刊號,1985年3月,。 8.《山海經(jīng)校注·海外西經(jīng)》巫咸國注,。 9.鄧顯皇:《三峽鹽文化初探》,《巴鄉(xiāng)村》,,1997年第4期,。 10.《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引《索隱》注。 11.王闿運:《神女考》,,載光緒《巫山縣志·藝文志》,。 12.《海內(nèi)西經(jīng)》“開明”文下袁珂引郝懿行注。 13.董其祥:《巴史新考》,,重慶:重慶出版社,,1983年。 14.徐中舒:《論巴蜀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編輯 | 萬泓余 郭藝璇 主編 | 盧 凡 余曉燕 關注我們 // 巫溪文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