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節(jié)?選)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譯文 北海若說:“不可與井底之蛙談?wù)摯蠛#驗樗难劢缡塥M小居處的局限,;不可與夏天的蟲子談?wù)摫?,因為它受到時令的局限;不可與見識淺陋的鄉(xiāng)曲書生談?wù)摯蟮览?,因為他受到了禮教的束縛?,F(xiàn)在你河伯從黃河兩岸間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談?wù)撘恍┐蟮览砹?。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流流歸大海,,沒有停止的時候,而大海卻并不因此而盈滿,;尾閭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時候停止,但大海并沒有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大海水位不變,,無論水災還是旱災大海沒有感覺。大海的容量超過了長江,、黃河的水流,,簡直不能用數(shù)字來計算。但是我并沒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認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間,,接受了陰陽之氣。我在天地之間,,好比是小石塊,、小樹木在高山一樣,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會自傲自夸,?考慮到四海在天地之間,不正像小小的蟻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嗎,?考慮到中原地區(qū)在四海之內(nèi),,不正像米粒存放在大糧倉之中嗎?稱呼物類的數(shù)目可以說“萬”,,而人類只不過居于萬物中的一種,。人類雖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只占谷食所生,、舟車所通之地中的萬分之一,。拿人和萬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馬身上一樣嗎,?五帝所延續(xù)的(業(yè)績),,三王所爭奪的(天下),仁人志士所憂慮的(事情),,以天下為己任的賢能之士為之勞苦的(目標),,都不過如此而已,。伯夷以辭讓周王授予的職位而取得名聲,孔子以談?wù)f'仁’,、'禮’而顯示淵博,。他們這樣自我夸耀,不正像你當初因河水上漲而自夸一樣嗎,?” 注釋 一、通假字? 二、古今異義?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3、至于北海? 4、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5、百川灌河?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2、名作狀?? 3,、形容詞意動用法?? 四,、一詞多義? 2、若?? 3、始?? 4,、聞? 5、之? 6,、于? 五、特殊句式 2,、賓語前置句?? 3、定語后置? ?4,、省略句? 5,、判斷句? 6,、固定句式? 六、出自本文得成語? 本文節(jié)選自《莊子?秋水》。莊子(前389,?―前286,?),戰(zhàn)國時宋國人,,思想家,,莊子和老子同屬道家學派,合稱“老莊”,。 莊子生活的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莊子對當時的兼并戰(zhàn)爭、剝削壓迫乃至“人為物役”等現(xiàn)象極端不滿,,但又無可奈何,。無可奈何中,他只希望在黑暗的社會中生活得愉快,,能夠順其自然,,得盡天年。于是,,他以“道”為師,,企圖通過“心齋”、“坐忘”等方式與“道”融為一體,,追求“無己,、無功、無名”的無差別境界,,而獲得“逍遙游”,,獲得精神的絕對自由。莊子《秋水》本義是討論價值判斷的相對性,,我們現(xiàn)在可以視之為相對獨立的一篇選文,,而給予積極的解釋,獲得新的啟迪,?!肚锼菲闹黧w部分是河伯與北海若的七番對話,本文只節(jié)選了其中的第一部分。 本文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導論,寫河伯觀念的變化,。初與百川比,,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認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了,。后與北海若比,河伯才知自己并非天下最大,,引出與北海若的對話,。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本論,,寫北海若的觀點:一切都是相對的,,沒有什么可自多的。北海若的這段對話可分四層:第一層“曲士不可語道”,,而河伯觀于大海,,已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與語大理矣”,。第二層“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而吾未嘗以此自多”,,為什么呢?因為大小,、多少都是相對的,,海比河大,卻比天小,,所以沒什么可自多的,。第三層進一步闡述說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對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中國和海內(nèi)比,,中國小,;人和萬物與九州比,,人都是小的。第四層所謂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從事的事業(yè)都不過是“毫末”,,伯夷辭讓周王授予的職位,,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孔子談?wù)摗叭省?、“禮”,也都是“毫末”,。伯夷為名,,孔子為博,都是自多,,都是錯的,。 本文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說理的論說文。在整體構(gòu)思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說理,。作者虛構(gòu)了一個河伯與北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通過兩個神話人物的對話來展開說理,、闡明觀點,,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肚f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 論證上,多用形象比喻說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說理多是由個別到個別的比較論證法,。運用比較論證法中,又包含性質(zhì)相似的類比論證法,,如“拘于虛”之井蛙,、“篤于時”之夏蟲與“束于教”之曲士之間的比較,便是類比論證;還包含性質(zhì)相反的對比論證法,,如“束于教”之“曲士”與“觀于大?!保阎撼?、可與語大理的河伯之間的比較,,便是對比論證。▲
猜您喜歡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于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p>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蹦鹿L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wèi),。”且使遽告于鄭,。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為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 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睖缁€,。 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v敵患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欒枝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shù)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fā)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萊駒為右,。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崤,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shù),、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 文嬴請三帥,,曰:“彼實構(gòu)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討焉?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許之,。先軫朝,,問秦囚,。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毕容F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不顧而唾。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p> 秦伯素服郊次,,鄉(xiāng)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p>
悲夫黃鵠之早寡兮。
七年不雙,。 宛頸獨宿兮不與眾同,。 夜半悲鳴兮想其故雄。 天命早寡兮獨宿何傷,。 寡婦念此兮泣下數(shù)行,。 嗚呼哀哉兮死者不可忘。 飛鳥尚然兮況于貞良,。 雖有賢雄兮終不重行,。 成湯東巡,有莘爰極,。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濱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惡之,媵有莘之婦,?《楚辭》 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嬰兒于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烰人養(yǎng)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東走,毋顧,!’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鄰,,東走十里而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薄秴问洗呵铩?/p> 湯思賢夢見有人負鼎抗俎,對己而笑,。寤而占曰:"鼎為和味,,俎者割截,天下豈有人為吾宰者哉,?"初,,力牧之后曰伊摯,耕於有莘之野,,湯聞以幣聘,。有莘之君留而不進。湯乃求婚於有莘之君,。有莘之君遂嫁女於湯,,以摯為媵臣。至亳,,乃負鼎抱俎見湯也,。《太平御覽》 湯得伊尹,,祓之於廟,,爝以爟火,,釁以犧豭,。明日,設(shè)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呂氏春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