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文詩: 大夫曰令,所以教民,法以督奸.令嚴民慎, 法設(shè)奸禁.網(wǎng)疏獸失,法疏罪漏,則民放佚, 而輕犯禁.故禁不必,怯夫僥幸.誅倘誠則, 跖蹻不犯.是以古者,作五刑罰,刻肌膚而, 民不逾矩.文學(xué)曰道,徑眾也人,不知所由; 法令眾也,民不知避.故王者之,制法昭乎, 如日月也,故民不迷;曠若大路,故民不惑. 幽隱遠方,析乎知之,室女童婦,咸知所避. 是以法令,不犯而獄,犴不用也.昔秦法繁, 于秋荼網(wǎng),密于凝脂,上下相遁,奸偽萌生, 有司治之,若救爛撲,焦不能禁;非網(wǎng)疏而, 罪漏而由,禮義廢而,刑罰任也.方今律令, 百有余篇,文章罪名,繁重郡國,用之疑惑, 或淺或深,吏明習者,不知所處,況愚民乎! 律令塵蠹,于棧閣吏,不能遍睹,況愚民乎! 此斷獄以,滋眾而民,犯禁滋多.宜犴宜獄, 握粟出卜,自何能谷?詩經(jīng)刺刑,法繁親服, 之屬甚眾,上殺下殺,服不過五.五刑三千, 上附下附,罪不過五.治民之道,故務(wù)篤其, 教化而已.治國之道,禮本法末,本立道生, 至道真情,仁義禮信,至服心服,化性起偽. 真情不變,真法簡易,易知易行,合乎情理. 【題解】本篇就“刑”和“德”的問題,,實質(zhì)上是關(guān)于“法治”和“禮治”的問題,展開辯論,。大夫提出“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令嚴則民慎,,設(shè)法而奸禁,。”御史也指出“執(zhí)法者國之轡銜,,刑法者國之維楫也,。”充分肯定了法律和刑罰對治理國家的作用,。文學(xué)則反對“法治”,,堅持“禮治”,說什么“法令眾,,民不知所辟”,,說刑罰只能“破其船”,“覆其車”,,使國家滅亡,。主張“治民之道,,務(wù)篤其教而已”,,宣揚“為君者法三王,為相者法周公,,為術(shù)者法孔子”,,說這是“百世不易之道”。這完全是復(fù)古倒退的主張,。 【原文】 大夫曰: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令嚴而民慎,,法設(shè)而奸禁,。 網(wǎng)疏則獸失,法疏則罪漏,。罪漏則民放佚而輕犯禁,。故禁不必①,,怯夫僥幸 ②。誅誠③,,跖,、蹻不犯④。是以古者作五刑⑤,,刻肌膚而民不逾矩⑥,。 【注釋】 ①禁不必:這里指執(zhí)法不果斷。必,,果斷,。 ②“怯夫”原作“法夫”,《論勇篇》:“怯夫有備其氣自倍,?!贝吮緯谩扒臃颉敝C,今 為改正,。 ③“誠”原作“誡”,,今據(jù)張敦仁說校改。誅誠,,懲罰堅決,。 ④跖、蹻,,見《力耕篇》注釋,。 ⑤五刑:各書所言不同?!稘h書·刑法志》說是指墨(臉上刺字),、劓(y@,割掉鼻子),、宮(閹割男子的生殖器),、刖(yu8,砍足),、殺(死刑),。 ⑥刻肌膚:泛指受刑。逾矩:超越規(guī)矩,,指犯法,。 【譯文】 大夫說:政令是用來教育百姓的,法律是用來監(jiān)察壞人的,。政令嚴明百姓就會謹慎,,法律完善壞人才能禁絕。網(wǎng)眼稀疏野獸就會跑掉,法律松弛罪犯就會漏網(wǎng),。罪犯漏網(wǎng),,人們就要胡作非為,輕易犯法,。所以,,執(zhí)法不嚴,膽怯的人也會抱著僥幸的心理去犯罪,;懲罰堅決,,即使像跖、蹻那樣的人也不敢犯罪,。正因為這樣,,古代才制定了五種刑法,人們受了刑就不敢犯法了,。 【原文】 文學(xué)曰:道徑眾(1),,人不知所由;法令眾,,民不知所辟(2),。故王者之 制法,昭乎如日月,,故民不迷,;曠乎若大路,故民不惑,。幽隱遠方,,析乎知 之(3),室女童婦(4),,咸知所避,。是以法令不犯,而獄犴不用也(5),。昔秦法 繁于秋荼(6),,而網(wǎng)密于凝脂,然而上下相遁,,奸偽萌生,,有司治之(7),,若 救爛撲焦而不能禁(8),;非網(wǎng)疏而罪漏,禮義廢而刑罰任也,。方今律令百有余 篇(9),,文章繁,罪名重,,郡國用之疑惑,,或淺或深,,自吏明習者不知所處, 而況愚民乎,!律令塵蠹于棧閣(10),,吏不能遍睹,而況于愚民乎,!此斷獄所 以滋眾,,而民犯禁滋多也(11)?!耙酸硪霜z,,握粟出卜,自何能谷(12),?” 刺刑法繁也,。親服之屬甚眾(13),上殺下殺(14),,而服不過五(15),。五刑之 屬三千,上附下附,,而罪不過五,。故治民之道(16),務(wù)篤其教而已,。 【注釋】 (1)“徑”原作“德”,,《治要》作“徑”,今據(jù)改正,。 (2)辟:同“避”,,躲避。 (3)析乎知之,,原作“折乎知足”,,今據(jù)《治要》改正,意思是通過分析了解了,。析:分析,,判斷。 (4)《治要》“室”作“愚”,,義較勝,。“愚女”與“童婦”對言,,“童”讀如《淮南子·氾論 篇》“商樸女童”的“童”,。《大戴禮記·王言篇》:“商懿女憧?!薄巴焙汀般俊绷x同,,就是愚昧無知的意思。說略本陳遵默,。 (5)獄:監(jiān)獄,。犴(an),也是監(jiān)獄,?!对娊?jīng)·小雅·小宛·釋文》:“鄉(xiāng)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獄,?!?br>(6)秋荼(t*):一種秋天開白花的茅草,這里比喻刑法繁苛,。 (7)治,,原作法,今據(jù)《治要》引改,?!妒酚洝芬嘧鳌爸巍薄?br>(8)《史記·酷吏傳》:“昔天下之網(wǎng)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正義》:“顏云:'遁,避也,,言吏避于君,,氓避于吏,至乎喪敗,,不可振救,。’”就是此文所本,。 (9)《晉書·刑法志》:“叔孫通益律所不及旁章十八篇,,張湯《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朝律》六篇,,合六十篇,,又漢時決事集為《令甲》以下三百余篇,?!币纱宋摹鞍佟鄙厦摗叭弊?。 (10)棧閣:存放文件、檔案的屋子,?!稘h書·刑法志》:“及孝武即位,..于是招進張湯,、趙禹之屬,,條定法令,..其后,,奸猾巧法,,轉(zhuǎn)相比況,禁網(wǎng)寖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條,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書盈于幾閣,典者不能遍睹,?!绷x與此同。 (11)“禁”下原無“滋多”二字,,今據(jù)《治要》訂補,。 (12)《詩經(jīng)·小雅·小苑》:“交交桑扈,率場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獄,握粟出卜,,自何能谷,?”《釋文》云:“《韓詩》(岸)作'犴’,云:'鄉(xiāng)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獄,。’” (13)此文原作“親服之屬甚眾,,上附下附,,而服不過五,五刑之必三千,,上殺下殺,,而罪不過 五”,,今據(jù)張敦仁說校改。親服:為親屬服喪,。 (14)“殺”(sha@):差別,。“上殺下殺”,,指親疏關(guān)系的差別的主張,。 (15)服不過五:超不過五服。五服,,封建社會規(guī)定的喪服制度,,依照親疏關(guān)系,分五等孝服和 守孝時間:斬衰,,服三年喪,;齊衰,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七月,;緦麻,三月,。 (16)“民”下原無“之”字,,今據(jù)華氏活字本、楊沂孫校本及《治要》補,。 【譯文】 文學(xué)說:道路多了,,人們不知該走哪條;法令多了,,百姓不知怎樣避免犯法,。因此,實行王道的君主制定的法律,,像日月那樣明亮,,百姓就不會迷惘;像大路一樣寬廣,,百姓就不會疑惑,。即使是偏遠地區(qū)的人,通過判斷也能了解法令,,愚昧無知的婦女兒童,,也都知道怎樣避免犯法。這樣,,沒人犯法,,監(jiān)獄也就沒有用處了,。從前,秦朝的法律比秋天的茅草還多,,法網(wǎng)比凝結(jié)的油脂還細密,,然而上下互相包庇,奸詐虛偽的事層出不窮,,即使官吏產(chǎn)加懲處,,也像去救已經(jīng)腐爛和燒焦的東西一樣,,是不能制止的,;這并不是法律松弛,罪犯漏網(wǎng)造成的,,而是廢棄禮義,,亂用刑法的結(jié)果。現(xiàn)在制定的法律,、政令有一百多篇,,章目繁瑣,罪名眾多,,就是各郡施行起來,,也感到疑惑不解,定罪時或者輕或者重,,就連通曉法律的官吏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何況無知的百姓呢!法律,、政令的典籍放在閣樓上,,塵封蟲蛀,連官吏都不能全部過目,,又何況無知的百性呢,!這就造成要決斷的案件越來越多,百姓犯法也日益增多了,?!对娊?jīng)》上說:“家里有人入監(jiān),親人拿糧算卦,,怎樣才能平安,?”這就是諷刺刑法繁苛的。穿喪服的親屬很多,,但按親疏關(guān)系上下推算,,也不會超出五服。五刑的條例多達三千條,,但上下比較歸類,,也不過五種刑法,。所以,治理百姓的方法,。不過是專心專意地進行禮義教化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