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契丹民族在中國北方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遼王朝,,前后存在了219年,,如果把耶律大石在西域重建的西遼,那歷史就更長了,。契丹人長期稱霸亞洲東部,,影響遠及歐洲,至今俄羅斯等國家的語言中,,中國依舊被稱呼為“契丹”,。 1、契丹文字的創(chuàng)制 契丹族原先沒有文字,。公元920年春正月,,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認為大遼建國了,必須得有自己的文字發(fā)布政令,,下令創(chuàng)制契丹大字,,由耶律突呂不和耶律魯不古創(chuàng)制。秋9月制成,詔令頒發(fā),。 此后,,還有一種契丹小字,據(jù)史載是耶律阿保機的弟弟耶律迭剌在學習了回鶻文之后,,參考回鶻文的原則而創(chuàng)造了小字,,以“數(shù)少而該貫”而著稱。 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區(qū)別不是因字的大小,,而是創(chuàng)制時間的先后和拼音程度的強弱,。先創(chuàng)制的拼音方法不完備的稱契丹大字,主體是模仿漢字構(gòu)成,,表意為主,。 后創(chuàng)制的拼音形式比較完備的稱契丹小字,基本算是一種音節(jié)文字,,加以一些表意文字,。但史書漏記契丹小字創(chuàng)制的具體年代。終遼一代,,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和漢字等一直并行于遼朝境內(nèi)。后來的西遼也繼續(xù)使用漢字和契丹文字,,直至亡國,。 契丹不愧為中華民族一份子,其堅韌頑強的精神非??删?,多次在絕境中浴火重生。蒙古軍西征后,,部分西遼契丹貴族流亡到波斯起爾曼地方建立了后西遼王朝,,還用過漢字和契丹字。他們統(tǒng)治了起爾曼地方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多年,,最終被第二次西征蒙古軍滅了。 1125年,,金朝滅遼,。金朝雖然創(chuàng)制了女真文字,但金朝前半期在使用女真文字和漢字的同時,,仍使用兩種契丹文字,。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四月十六日(1191年5月10日),罷免國史院專寫契丹文的官員(應(yīng)該同時讓百余人丟了飯碗),;同年十二月十一日(12月28日)“詔罷契丹字”,。 遼代嚴格限制契丹文的外傳,,將其作為契丹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使用的文字,因此大量文獻沒有流傳開來,。元朝之后,,契丹文文獻除了碑銘石刻之外,大多數(shù)已經(jīng)泯滅,。 從明代到清代的諸多古文字專家,,見了陜西省乾縣唐乾陵前“無字碑”上的契丹小字《郎君行記》,不僅一字不能識,,而且均誤斷為女真字,。甚至近代一些研究遼史的專家學者也對契丹文字知之甚少。契丹文字出土之初,,無人能識,,至今猶破解甚微,解讀這種文字,,被人們稱為“絕學”,。 本世紀初,,著名契丹文字研究專家劉鳳翥這樣感嘆:關(guān)于契丹文字,,有兩個缺憾,一是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契丹文字都是在碑刻上發(fā)現(xiàn)的,,都是墓志銘。二是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用契丹文編寫的書籍,。因此,不僅解讀契丹字還有許多困難,,而且從已經(jīng)破解的文字中也很難找到足以反映契丹全貌的描寫,。 由于缺乏契丹文詞典和雙語文獻,目前對于兩種契丹文的解讀成果有限,。同一時代的西夏文的破解進度則比契丹文的破解進度快很多,,因為有大量西夏文文獻被發(fā)現(xiàn),包括幾本字典及雙語文獻如《同音》,、《同義》,、《番漢合時掌中珠》等。 迄今發(fā)現(xiàn)的契丹文文獻少之又少,,這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契丹文研究進度緩慢,。目前已發(fā)現(xiàn)大約50多處契丹字石刻,其中約17處為契丹大字,,33處為契丹小字,,或許表明契丹小字用的比較多,。 唯一的長篇文字,是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藏的契丹大字寫本,,有1萬5000字,。但是該寫本字跡比較潦草,目前釋讀出的內(nèi)容很少,。 日本人也使用多種文字系統(tǒng):平假名,、片假名、日文漢字,,并且這些文字系統(tǒng)同時被使用,,同時出現(xiàn)在書面語言中。但是,,契丹大字,、小字則為兩種獨立使用的文字系統(tǒng),雖然同時存在,,但卻從不會同時在一篇文章中使用,。 為什么契丹人不怕麻煩,要使用兩種文字系統(tǒng)呢,?他們在什么情況下用哪一種文字系統(tǒng),,這些都還是謎團。 契丹漢文對照 2,、 契丹大字 而契丹大字是模仿漢字創(chuàng)建,,采用對漢字簡化或增添筆畫的方法而造成的。 契丹大字是何樣式,?北宋時的王易在其著作《燕北錄》中,,畫下了3個契丹符牌式樣和上面所刻的5個契丹字,還摹下一面旗幟上寫的一個契丹字,。這是契丹碑刻大量出土以前,,漢字史籍中唯一保存下來的6個契丹大字。 遼穆宗應(yīng)歷十年(960)的《痕得隱太傅墓志》是現(xiàn)存時代最早的保存完整的契丹大字石刻,。 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的《大金國先父郎君墓志銘》是現(xiàn)存時代最晚的契丹大字石刻,。 到目前為止,真正能釋讀契丹大字的在全世界只有3個人,。除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研究員劉鳳翥,,就是已經(jīng)去世的考古學家閻萬章和日本人豐田五郎。 所謂“真正釋讀”的含義,,就是能夠破譯新的契丹大字,。 契丹大字破譯方面,劉鳳翥作出了突出貢獻,。 劉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契丹文字50余年,,在國際學術(shù)領(lǐng)域被譽為“契丹文字的首席學術(shù)權(quán)威”,也被公認為是“目前世界上認識契丹文字最多的人”,。 他對契丹大字的年號,、干支和一些契丹語作了考釋,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看法,。他考證出混入漢字中的契丹大字“乣”的讀音,。他驗證了閻萬章對年號“重熙”和代表干支的“木馬”釋讀的正確性。正確釋讀了契丹大字的“蛇”字,,糾正了閻氏把“蛇”誤釋為“兔”的錯誤,。他還對契丹大字的“四”“大康”“應(yīng)歷”“正月”“八”等都作了正確的釋讀。他解讀了“儀天皇后”“圣宗皇帝”“萬辛”“銘曰”“契丹”“北大王”等契丹大字,。釋讀了契丹大字數(shù)詞“七”“八”“三十”“六十”和十二生肖的“猴”,,表示死亡的“薨”,年號“開泰”等詞,。他退休后,,又破譯出26個詞語或詞組。 劉鳳翥 劉鳳翥首次提出:“契丹大字中除了不拼音的音節(jié)文字之外,,也存在拼音字……它在拼音的時候多半采用音素的形式,。”這個觀點影響了對契丹大字的性質(zhì)的規(guī)定,劉鳳翥認為,,契丹大字除了表意文字之外,,還有一部分表音文字。這類文字是一個聲符,,沒有意義,須與其他文字拼成一個單詞之后才有意義,。由于契丹大字過于模仿漢字,,因而把漢字的表意字的特點也吸收進去了。 契丹大字和漢字的書寫方式類似,,基本上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jié)(有些字多音節(jié)),。一些大字是直接借用漢字,比如:“一,、二,、三、五,、十,、百、皇帝,、囯”,。還有一些大字是將漢字改造字型,、增減筆劃而得的仿造字。 契丹語與漢語不同,,單詞往往多音節(jié),,因而記錄它的表意的契丹大字也就必然是多音節(jié)的。這樣一來,,大家發(fā)現(xiàn)契丹大字雖然不是字母文字,,而是仿照漢字字形創(chuàng)造的方塊字,卻不是漢字那樣完全一字一音,。但是,,契丹大字又無法象契丹小字那樣構(gòu)擬原字的音值,解讀契丹大字就實際難度很大,。 研究契丹大字,,主要是參照墓志碑銘的上,與契丹文字對照的漢文,,再加上同女真字及契丹小字的比較,,經(jīng)過反復驗證,方能加以確定,。也就是說,,得依靠多語種對照文字及大量文本資料來一個一個認讀。研究者得有“坐十年冷板凳”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在浩如煙海的文字堆中偶有小成,。 2003年,劉鳳翥與人合作,,一舉把契丹大字耶律昌允墓志的前4行全部解讀了出來,。他還為目前累計發(fā)現(xiàn)的230個契丹大字構(gòu)擬了音值,把契丹大字的解讀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目前發(fā)現(xiàn)的大字約有一千多個,,超過半數(shù)的大字無法解讀,也難以確定來源和發(fā)音,。 3,、契丹小字 20世紀20年代,契丹小字在失傳數(shù)百年之后突然出現(xiàn),,陸陸續(xù)續(xù)在北方多地出土,。 最早出土的契丹文字是在1922年6月21日。這一天,,比利時傳教士凱爾溫,,又名梅嶺蕊,雇人在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蘇木瓦林茫哈(瓦礫灘),,掘開了遼興宗皇帝的陵墓永興陵,。 這座陵墓在幾天前被盜墓賊掘開了,,傳教士凱爾溫聞訊趕來,本意也是想挖掘文物,,但他比較注重文物的文化歷史價值,,不單純?yōu)榍筘敗T谀乖嶂?,挖掘出契丹小字遼興宗皇帝哀冊和仁懿皇后哀冊以及漢字仁懿皇后哀冊等文物,。 凱爾溫不諳傳拓之術(shù),于是雇人用5天的時間逐字抄錄,。仁懿皇后的契丹小字哀冊手抄本的照片首次發(fā)表在法文版《北京天主教會雜志》1923年第118期,。這是契丹文字失傳數(shù)百年之后,再次重見天日,。 1930年,,又出土了契丹小字遼道宗和宣懿皇后哀冊。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把遼興宗,、仁懿皇后契丹小字哀冊的手抄本照片,、遼道宗以及宣懿皇后的契丹小字哀冊的拓本照片都發(fā)表在1933年的《通報》第30卷上,從而在學界引起轟動,。海內(nèi)外的學者競相研究契丹文字,,遂在學界引發(fā)了一門新的學科——契丹文字研究。 1932至1935年間,,我國學者羅福成,、王靜如和厲鼎等人,利用契丹小字哀冊與漢字哀冊對比的方法,,率先破譯了年,、月、日,、數(shù)目字,、干支、年號及少量詞語,,其后經(jīng)驗證釋對了的有70個字左右。但這些字僅知其義,,不知其音,,語法關(guān)系更不得其解。1934年金毓黻出版了《遼陵石刻集錄》一書,,輯錄了20件拓本,,并附當時的研究成果9篇,集中反映了當時的研究水平,。金毓黻在緒言中首次提出慶陵式契丹文字是契丹小字的正確見解,。 到了五六十年代,,日本學者長田夏樹首次歸納了契丹小字原字,共得327字,。 日本及前蘇聯(lián)學者曾給149個原字擬了音,,但后來經(jīng)過驗證,擬對的和接近正確的僅34個原字,。 1975年,,內(nèi)蒙古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合作,開始了對契丹小字的聯(lián)合研究,。清格爾泰(蒙古族語言學家),、劉鳳翥、陳乃雄,、于寶林,、邢復禮五人組成了契丹小字研究小組,在原有工作的基礎(chǔ)上,,確定了378個原字,。 《郎君行記》碑 他們以釋讀《郎君行記》碑(下面詳述)為突破口,對比其他碑刻,,進行綜合研究,,互相參照,互相印證,,逐步尋找漢語音譯人名,、地名、官名,,然后根據(jù)中古漢語汴洛音和中原音韻構(gòu)擬相關(guān)原字的音值,。這種音義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為求音而先求義,,在已知義的基礎(chǔ)上探索未知的音,;用探得的音值再辨識一些新詞,在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已知詞義或已知讀音的詞語之后,,從中找出契丹小字的一些規(guī)律,。 通過研究,聯(lián)合小組為112個原字構(gòu)擬了音值,,加上前人的擬音結(jié)果,,共有146個原字得到了擬音。同時釋讀了契丹小字語詞370多條,,加上前人釋出的70多條,,共達450多條,分析詞法形態(tài)達70多種,對20多種附加成分作了不同程度的解釋,,還發(fā)現(xiàn)契丹語有元音和諧現(xiàn)象,。這些研究成果,用專著形式寫成《契丹小字研究》,,198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的高度重視,被譽為“劃時代的新研究”,。 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鳳翥參加世界阿爾泰學會第41屆年會。會上他宣讀的《契丹小字70余年之研究》,,引起了巨大轟動,。會場上提問不斷,會下訪問者絡(luò)繹不絕,。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亞非研究所楊虎嫩教授稱贊劉鳳翥為“當今世界首席契丹字研究權(quán)威”,。大會秘書長希諾爾說,劉鳳翥的研究太重要了,,他的總結(jié)式學術(shù)報告為年會增添了光輝,。 2002年,內(nèi)蒙古大學啟動了契丹小字再研究項目,。契丹小字的原字已找出超過515個,。目前,劉鳳翥已構(gòu)擬了204個契丹小字原字讀音,,收入《契丹小字音值表》,;同時釋讀了1000多條詞義,收入《已經(jīng)釋讀的契丹小字語詞表》,。 契丹小字利用漢字筆畫形體創(chuàng)制出515個原字,,然后綴合拼寫成詞。原字分正楷,、行書,、篆體等字體。篆體字的拼寫方式異于正楷和行草,,采取魚貫式而不是層疊式,。行文的款式自上而下豎寫,自右而左換行,,敬辭抬頭或空格,。原字有一個書寫形式,代表幾種語音或一個語音采用幾種書寫形式的情況,。因此,同一個詞或詞素表現(xiàn)在文字上可以有不同的拼寫形式,,甚至到現(xiàn)在為止還很少有完整的語句被解讀出來,。 契丹小字的書寫方式和漢字有所不同,,其基本單位是詞,每個詞由一至七個原字組成,。詞按照從上至下,、從右至左的順序書寫。詞內(nèi)部的原字按從左至右,、從上至下的順序書寫,,如下表: 這種排列有點像朝鮮的諺文,小字有較多的表音成分,,一個音節(jié)用一個或者兩個原字表示,。 4、《郎君行記》碑 前述的這塊碑,,實際上就是在武則天的著名無字碑上直接刻的字,。 這塊無字碑在唐、五代直到宋朝,,確實無人刻字,。到了金代,當時的人就不這么講究了,,有人開始亂七八糟地往上刻字,,但都漫漶不清最終風化消失。而《郎君行記》的刻字者也沒打算征詢武則天的同意,,大概為了省事省錢就直接上手刻了,。因為是官方主持的正式刻字,雕工精致,,文字一直留存到現(xiàn)在,。 這塊金代的契丹小字、漢字合璧碑刻,。全稱“大金皇弟都統(tǒng)經(jīng)略郎君行記”,。王圭、黃應(yīng)期撰,,刻于金太宗天會十二年(1134)十一月四日,。碑文刻在陜西省乾縣乾陵鄉(xiāng)武則天陵前著名的無字碑上。 于是,,這就成了中國歷史上出名的縫合怪文物:金代的官府命令幾個漢人,,在唐朝的無字碑上,用漢字和遼朝的契丹文刻下了為金朝女真皇族記功的碑文,。 《大金皇弟都統(tǒng)經(jīng)略郎君行記》,,簡稱《郎君行記》,是金太宗天會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公元1134年12月1日)以契丹小字和漢字刻寫在無字碑上的碑文。碑文刻在無字碑陽面正中,,碑文周圍由6.2厘米寬的線刻纏枝蔓草蓮花紋和有飛獅穿行其間的圖案構(gòu)成邊框,,通高142厘米、寬96厘米,。碑額陰刻篆書豎行漢文文字,,“大金皇弟都統(tǒng)經(jīng)略郎君行記”12字,共3行,。碑身陰刻豎行文字,,前后分為兩段,前段是契丹小字,,5行,,每行最多26字,最少14字,,共88字,。后為正楷漢文文字,共5行,,108字,,是契丹文部分的翻譯。全碑實有字196個,。 “大金皇弟”是哪位,?據(jù)清代學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卷十八考證,認為該人即金太宗的親弟弟完顏撒離喝,。此碑文字記錄了完顏撒離喝游獵乾陵并重修陵上建筑事,。 在現(xiàn)存的契丹文字資料中,只有此碑與《許王墓志》蓋上6字為契丹,、漢對譯,,學者解讀契丹字多從此碑入手,可見其珍貴,。碑文為契丹小字和漢字對譯,,堪比羅塞塔石碑,是解讀契丹小字入門的主要依據(jù),,,。 由于該碑文文字較長,文中提到的人名,、地名,、官名、年號,、日,、月,、數(shù)字、干支等專用名詞又較多,,且又有嚴格的漢文對譯,,為正確釋讀和校正其它的契丹文的資料提供了有利條件。 碑文最早著錄于明代趙崡《石墨鐫華》一書,,清代金石著作論及此碑者更多,不過都說“一字不能辨”,,又因其刻于金代而誤認為女真字,。由此可知,明清以降,,世人已不識契丹字,。直至本世紀30年代遼慶陵帝后哀冊出土,人們才發(fā)現(xiàn)碑上所刻是契丹字,,從此研究者找到了解讀的鑰匙,。迄今為止,此碑所得以解讀的契丹字最多,,不過仍然不能完全解讀,。 碑文直譯(加粗為可能的漢語借詞/漢語音譯): mos nior guren qahan du chauji huru ging liau shali 大金國之可汗之弟都統(tǒng)經(jīng)略郎君 char ams jua ui eun 曾因疆場事無 liang shan jatei manir tangen hien lingde hiuichi 梁山之陽出獵乾陵至 giung tien yiut poui tan gi holqali 宮殿坍圮一無所有 li cheuen naiter bangqai 醴州之太守令 shteukut ? sguhulhalun 工匠修飾召集 une mogui huirsii 今復來 un-? jiren shen 繪像再新 let gochi kudui ,? 廊帳,? ?-ner hite ?-un (不勝欣喜) meen nait deuur ?-p mechi 地方之長官和酒飲 hisui ptelun ?(猜是表示很高興)歸 ? tiuri ? jir siauqu qahas ai daurun ul ? dur niar punon 此時天會十二甲寅年仲冬十四日(1134 年 12 月 1 日,,南宋趙構(gòu)紹興四年)成 yau giun psuher chiau kui ir uang gui sor cher 宥郡(刺史,?)(從?)行名王圭奉寫 chiau kui borg chang shiu ji pang let jung huang ing hi cher (從,?)行(字,?)職(方?)郎(中,?)黃應(yīng)期寫 ---感謝zhihu網(wǎng)友提供 契丹文字的解讀,,至今連一半都不到,仍然在繼續(xù),,希望學者們能解讀出更多的歷史秘密,。 |
|
來自: 天外來客142857 > 《文房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