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悲觀和樂觀,,就會讓人想到心理學家曾做過的“半杯水實驗”。 一個玻璃杯里有半杯水,,悲觀的人會沮喪地說:“我只有半杯水了,。”而樂觀的人則會歡喜地說:“我還有半杯水,?!?/strong>悲觀和樂觀的不同之處就在于人們對待事情的態(tài)度不同。悲觀者充滿絕望,,而樂觀者充滿希望,。悲觀和樂觀是天生的嗎?它們能夠改變嗎,?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一書中,,作者馬丁·塞利格曼博士用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研究告訴我們:悲觀來源于習得性無助,是可以改變的,;而樂觀的人能夠在逆境中更好地成長,,也更容易走上成功之路;樂觀是一種可以掌握的技巧,,人人都可以學會,。馬丁·塞利格曼是世界公認的“積極心理學之父”,致力于研究積極體驗和積極情緒,,探究如何讓普通人提升幸福感,,成就豐盈的人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走進這本書,,學習如何轉變悲觀的思維習慣,,用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成就更好的自己,。1965年,22歲的作者和他的同學設計了一個實驗,,來研究動物是如何變得無助的,。在實驗中,他們讓第一組接受電擊的狗跳過矮閘,,用鼻子去推墻上的一塊木板就可以讓電擊停下,;第二組狗所受的電擊的強度、次數(shù)與第一組相同,,但無論做什么都不能讓電擊停止,;第三組狗不接受任何電擊。結果證實了他們的猜想:第一組和第三組的狗在幾秒內就學會了跳過矮閘,,讓電擊停止,;但第二組的狗意識到無論怎樣做,電擊都不會停止,,于是它們選擇放棄,,不再做任何嘗試。作者將第二組狗的表現(xiàn)稱為習得性無助,,并指出無助感是在一次次失敗后學會的,。后來,一位研究生唐納德·廣戶把這個實驗應用在人身上,,得出了和作者同樣的結果:人們在一次次受挫中學會了無助,。作者結合當時流行的歸因理論,提出人們對不幸事件的解釋風格表明自己是悲觀者還是樂觀者,。悲觀的人相信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壞事是永久的,,在各個層面上具有普遍性,而且大多是個人的原因,,因此會長期感到無助,、絕望;而樂觀的人相信厄運只是暫時的,,是有特定原因的,,不全是個人的錯,因此他們會用樂觀思維抵制無助感,,努力克服困難,。思維上的差異讓人們對厄運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做出不同的應對行為,。比如,,同樣是失業(yè)的兩個人,,悲觀的人會認為“我完了”“我什么都做不好”“都是我的錯”從而心情郁悶、一蹶不振,。而樂觀的人會認為“我可以再找其他工作”“這份工作確實不適合我”“不是我的原因”從而重新?lián)駱I(yè),,對任何事情仍充滿激情。正如丘吉爾所說:“樂觀的人在每個危機里看到機會,,悲觀的人在每個機會里看到危機,。”習得性無助的經(jīng)驗讓人用悲觀的態(tài)度應對挫折,,然而悲觀只是一種選擇,,是可以改變的。如果選擇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看待挫折,,人們會繼續(xù)嘗試解決問題,,突破自己,對未來充滿希望,。書中提到有一個叫丹雅的母親,,她有三個孩子,。當孩子們不聽管教時,她會對孩子們大吼大叫,,這讓她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媽媽,;而她與丈夫的感情也出現(xiàn)了問題,經(jīng)常冷戰(zhàn),。生活一地雞毛的丹雅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于是,她找到作者,,表示愿意參加他們正在進行的用認知療法治療抑郁癥的研究,。在治療的過程中,作者建議她改變對事情的態(tài)度,,用積極思維代替悲觀思維,。當她的先生不愿意陪她外出時,她不再否定她丈夫的為人,,而是認為她丈夫只是這一次不愿意陪她,。當她開車發(fā)生一點意外時,她不再認為“我真笨,,連車都開不好,!”而是對自己說:“我的墨鏡不夠黑,所以光線有些晃眼,?!?/section>丹雅用全新的,、樂觀的方式看待事情,心情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丹雅治愈了她的抑郁癥,而且再也沒有復發(fā)過,。作者結合丹雅和其他研究對象的表現(xiàn),,得出了改變解釋風格對治療抑郁癥有很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將改變解釋風格運用于治療抑郁癥上呢,?作者建議,首先,,學會認識在情緒低落時冒出來的想法,,告訴自己這只是自己對事情的解釋,這個解釋是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的,是消極的,。然后,,學會與這個想法抗爭,舉出各種與之相反的例子,,并用新的,、正面的證據(jù)去改變以前消極的解釋方式。最后,,不要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反復思考,,而要轉移注意力,及時逃離,。當解釋風格由悲觀轉向樂觀時,,再次遇到挫折,我們就會用樂觀思維看待挫折,,不再進入抑郁的狀態(tài),。悲觀讓人心情低落,是引發(fā)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改變自己悲觀的習慣性思維,,就能療愈自己,解脫自己,。所以,,提升自己的思維認知,多發(fā)現(xiàn)事情美好的一面,,用正向的眼光看待事情,,我們就不會將自己困在牢籠里,,傷害自己。既然無助感可以習得,,作者認為,利用一些技巧,,樂觀也可以習得,。經(jīng)過謹慎嚴密的研究,作者在書中指出,,有效地反駁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習慣性思維,不再頹喪,。而我們可以通過求證,、尋找其他可能性、“有何暗示”和“是否有用”這幾種方法來反駁自己,。書中提到40歲的朱蒂參加了一所學校的研究生招生考試,,可是考試成績并不理想。悲觀的想法讓她產生了無助,、丟臉的感覺,,于是她決定退學。但是,,當她嘗試反駁自己的悲觀想法后,她改變了退學的想法,,決定繼續(xù)努力追夢,。從絕望放棄到重燃希望,朱蒂是如何通過反駁自己讓自己變得樂觀的呢,?首先,,她通過向別人求證,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成績并不是最差的,;其次,,她反思了沒有考好的其他原因,比如“我要上班,,還要照顧家”,,她把不好的結果歸因于一部分外部因素,這就減輕了心理壓力,;然后,,她告訴自己,即使自己年紀大,,也并不表示自己不如年輕人聰明,,也不表示沒有人會雇傭她,,她否定了悲觀想法的暗示;最后,,她認為擔心找不到相關工作對于現(xiàn)在的她來說是沒用的,,她要做的是好好學習,再次挑戰(zhàn),。通過踐行反駁自己的技巧,,朱蒂成功轉變了自己的習慣性思維,不再絕望,,而是變得樂觀,。學習反駁自己的技巧,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心情不好,,就問自己“我對自己說了什么,?”不斷練習反駁自己的悲觀思維,養(yǎng)成習慣,,我們就能改變自己的習慣性思維,。成功學導師安東尼·羅賓說:“塑造你生活的不是你偶爾做的一兩件事,而是你一貫堅持做的事,?!?/strong>養(yǎng)成反駁消極想法的習慣,我們會徹底改變自己悲觀的解釋風格,,學會樂觀,。當我們用樂觀的態(tài)度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境時,我們會把它們當成是機遇和挑戰(zhàn),,從而迎難而上,,努力克服。作者說:“失去樂觀,,傳統(tǒng)意義的聰明才智對成功沒有什么意義?!?/section>傳統(tǒng)教育認為,,能力和才能是孩子學業(yè)成功的關鍵。但是,,在作者帶領團隊進行的一系列研究實驗中發(fā)現(xiàn),,樂觀者的表現(xiàn)會超過他的潛能,悲觀者的表現(xiàn)則低于他的潛能,。也就是說,,樂觀的孩子成績會更好。這是因為,孩子在做題的過程中,,一旦遇到不會做的題,,悲觀的孩子會感到無助,從而開始討厭這項作業(yè),,不再嘗試突破,。久而久之,他的成績自然會退步,。但是,,樂觀的孩子則認為自己只是在某處犯了錯誤,所以才做不出來的,。因此,,他們還會挑戰(zhàn)去做題,不斷突破,,成績也會越來越好,。悲觀的解釋風格對孩子十分不利,會讓孩子掉進無助的深淵,,導致他們不再盡力,、不再堅持,最終,,讓他們認為自己確實是愚笨的,。作者認為,,讓孩子看到不好的事、想法和后果之間的關系是教他樂觀的第一步,。當孩子因為一件不好的事而生氣,、憤怒時,要讓他學會辨別客觀事件,、他的想法以及造成的后果。讓他認識到換一種想法,,結果會大有不同,。比如:一位同學被老師批評了,全班同學大笑,。如果那位同學覺得,,全班同學都認為他是笨蛋才笑話他的,那么他會很羞愧,,感到自卑,。但是,如果他想的是,全班同學大笑是因為他們都認為那位老師很刻薄,。那么他就不會覺得羞愧,,也不會把被老師批評當回事。想法變了,,后果也會發(fā)生改變,。所以,我們要教孩子學會像大人一樣反駁自己的悲觀想法,,將悲觀的解釋風格轉變成樂觀的解釋風格,,并且養(yǎng)成習慣。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樂觀的品格,。華盛頓說:“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與希望的向上心理產生與造成的?!?/strong>擁有樂觀的品質,,孩子才會在挫折中磨練堅強的意志,在生活中塑造健全的人格,,成長為獨立,、自信的棟梁之材。“心態(tài)改變,,態(tài)度跟著改變,;態(tài)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你選擇什么樣的心態(tài),,就創(chuàng)造什么樣的人生,。挫折對于悲觀的人來說可能是萬丈深淵,但對于樂觀的人來說卻是人生的墊腳石,。有時候,,改變人生方向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我們的思維認知,。是選擇陷于悲觀,還是選擇樂觀面對,全由我們自己決定,。點個在看,,愿你我都學會樂觀應對一切,過幸福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