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最后一周,,陪兒子游了浙江幾地。 紹興還有個別稱,,即越州,這便和越國有關(guān)了,。早在公元前490年,,于越民族便以會稽為都建立了越國。春秋末年,,越王勾踐先是兵敗會稽山,,被迫赴吳國為奴。三年后,,他騙得吳王夫差信任得以回國,,臥薪嘗膽20年,終于一雪前恥,,滅了吳國,,將越國疆域由浙江一帶拓展到了江淮地區(qū),更牛的是竟然把首都自紹興遷到了今天的山東青島,。 其次紹興師爺多,。紹興師爺是封建官署中對紹興籍幕僚的專稱,,始于兩漢以前,盛于明、清,,沒落于辛亥革命之后,。“師爺”其實(shí)是主政官員的雇用人員,,只有聘請書,,沒有委任狀,不是政府的公務(wù)員,,不占編制,。師爺?shù)匚豢雌饋聿桓叩珔s權(quán)重,因為師爺大都是幕主的心腹,。 紹興為何多師爺,? 第一,,紹興歷史上一直崇尚文化,故此讀書人眾多,,但能做官的人畢竟有限,,因此,讀書無成者,,做師爺便是一條出路,。第二,紹興人處世精明,,做事審慎,,工于心計,善于言辭,,有作為智囊的能力,。正因為有此能力,紹興師爺才受到了主政官員的器重,。第三,,紹興地少人多,人口密度與土地面積嚴(yán)重失調(diào),讀書人又自命清高,,不愿為農(nóng)工商賈,,只得選擇外出尋找發(fā)展機(jī)會。第四,,師爺?shù)牡匚惶厥?,待遇豐厚。一般來說,,師爺?shù)哪晷匠^普通書塾教師的近十倍,,而且?guī)煚斔煌亩酁樯鐣蠈尤耸浚谶@種圈子內(nèi),,自已也覺得有頭有面,。正如徐文長所說,師爺“處于不顯不隱之間”,。故此,,清代紹興師爺數(shù)量之多為史所未有,。 超市賣黃酒那是正常不過的事,,而在紹興,,就連那包子店里、報亭門口,,甚至早點(diǎn)攤旁都擺了十幾壇黃酒叫賣,。我入住的那家如家酒店大門邊就有一家專售黃酒的鋪?zhàn)?,老板娘熱情且臉盲,我無論一早自酒店出門還是傍晚自外入門,,老板娘都會把我當(dāng)做新客,,迎上來吆喝一句:“”老板,帶一壇老酒回去喝,?!苯B興黃酒之所以又稱紹興老酒,是因為紹興黃酒具有一種復(fù)合的香味,,而且它越陳越香,。可能我所喝過的黃酒年代都不久遠(yuǎn),,因此總感覺黃酒的酒香并不如所說的那般強(qiáng)烈,。不過,我確實(shí)很喜歡黃酒的顏色,,大多黃酒的顏色都是橙色的,,和透明的琥珀相仿,據(jù)說這種顏色主要來自原料米和小麥本身的自然色素并加入了適量的糖色,。 在紹興的第二天,,我和兒子一起去游了東湖,在那里便品嘗了紹興黃酒,。自東湖景區(qū)大門入內(nèi),,沿湖一直向東行,沿途青山碧水,,石橋烏篷船,,景色如詩如畫。行至最東端,,臨湖有一茶樓,,茶樓邊的湖中有一戲臺。茶樓門前有一醒目的招牌,,上書“”每人在本店消費(fèi)15元,便可在本店免費(fèi)品黃酒看社戲”,。哈哈,,這是多么誘人的廣告!買了點(diǎn)小吃,,坐在茶樓中臨湖的木椅上,,依著綺窗,清風(fēng)拂面,,品著黃酒,,聽著社戲,,好愜意!自初中學(xué)過魯迅《社戲》一文,,便常想一聽為快,,今日終于如愿以償了,但聽著卻并不似魯迅筆下說的那么無聊,,因為是真人演出,,沒有字幕,所以歌詞難以完全聽懂,,但那聲腔清悠婉麗,,頗具靈秀之氣,曲風(fēng)分明和越劇相仿,,而在中國四大劇種之中,,我卻是最愛越劇的。聽著聽著,,便不知不覺間浸在這山這水這曲之中了,。看著這古香古色的亭臺,,如精靈般穿梭于橋洞間的船,,橋上各色的傘花,耳畔響著這動情而婉麗的曲,,我忽然想到了一位同好寫的那段關(guān)于社戲的如詩的文:舊河畔,,老房屋,一切如故,。夢里那個依稀年少的身影,,卻早已不見。撐著傘,,在小雨里搖船聽?wèi)?,那些所謂的悲歡離合、回不去的曾經(jīng),,不過就是戲臺上的一顰一笑,、一嗔一喜。 最后則是紹興烏篷船多了,。紹興是水鄉(xiāng),,水多橋多船亦多。烏篷船是江南水鄉(xiāng)的獨(dú)特交通工具,,船篷用竹片,、竹絲編成半圓形,中間嵌夾箬,,制成后用煙煤粉和桐油拌攪涂于船篷,,因此而得名,。今日,傳統(tǒng)意義上的烏篷船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現(xiàn)代的烏篷船多存于各景區(qū),,而且多是那種腳劃的小船。而在過去,,紹興的烏篷船特指那些用搖櫓的“梭飛”和“三明瓦”之類的船只,。這些船只構(gòu)造十分精致,在船頭上,,雕刻有似虎頭形象,,舊時一些文人在船上或舞文弄墨,或行令猜拳,,大飽口福,、眼福。但這些大烏篷船太過豪華,,為官宦,、富商作客、游覽,、掃墓,、迎親、看戲所用,,現(xiàn)在早已絕跡了,。烏篷船之所以名聲如此之響,主要應(yīng)歸功于魯迅的二弟周作人,。他的散文《烏篷船》,,格調(diào)平和淡雅,筆墨樸素自然,,緊扣烏篷船的典型特征加以描畫,,他那娓娓道來的文風(fēng)從來讓人只有沉醉的份兒。而此文中最迷人之處,,則是文底深藏的那份閑適隱逸的情思和淡淡的鄉(xiāng)愁,。 烏篷船是水鄉(xiāng)的精靈,更是水鄉(xiāng)的風(fēng)景,。看著船夫用雙腳嫻熟地劃著烏篷船,,穿梭在碧水石橋間,我卻又忽發(fā)遐想,,1700年前,書圣王羲之的五兒子——王子猷是不是也乘坐著這烏篷船于一個雪夜前往百里之外的剡縣,,去看望好友——大書畫家戴逵的呢,?這則故事名為《雪夜訪戴》,,出自于《世說新語》,在此不妨將其原文和譯文摘錄如下:王子猷居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一次夜里下大雪,,他從睡眠中醒來,打開窗戶,,命令仆人斟上酒,。四處望去,一片潔白銀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忽然間想到了戴逵,,當(dāng)時戴逵遠(yuǎn)在曹娥江上游的剡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經(jīng)過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zhuǎn)身返回。有人問他為何這樣,,王子猷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一定要見戴逵呢,?”【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zhàn)笏肌墩须[》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為什么這則故事一直讓我如此迷戀,?或許是因為他那任性而張揚(yáng)的個性,,追求過程而非結(jié)果瀟灑的心態(tài),正是我性情中所最缺少的吧,。 |
|
來自: 昵稱rOGCjoK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