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回家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chuàng)作【教育讀書 八十歲諾獎得主隱居林間老宅: 以本色前進,直到你變成正確 2016年導演科琳娜·貝尓茨找到他希望能拍攝,。由于他不喜歡擺拍,,對細節(jié)嚴格把控,不希望被打擾太多,,攝制組也只有簡單的幾個人,,一天只拍攝四至五個小時,前后共花費三年,。 片子拍攝于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三年,。也借著這部片子,,我們能夠一探這位大作家——彼得·漢德克真實性情的一面。 (部分圖片截自紀錄片《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或許遲到……》) 八十歲諾獎得主隱居林間老宅 彼得·漢德克,,他出生在奧地利克恩滕州格里芬一個鐵路職員家庭。他孩童時代隨父母在柏林(1944~1948)生活,。1979年,,漢德克在巴黎居住了幾年之后回到奧地利,在薩爾茨堡過起了遠離人群的生活,。從1980年代開始,,漢德克似乎日益陷入封閉的自我世界里,面對社會生存現(xiàn)實的困惑,,他尋求在藝術世界里感受永恒與和諧,,在文化尋根中哀悼傳統(tǒng)價值的缺失。進入1990年代后,,漢德克定居在巴黎附近的鄉(xiāng)村里,,離群索居,住最簡單的房子,,過最樸素的生活,。 彼得·漢德克的家,就像他的文字一樣自我,、有個性,。 一幢很舊的兩層小樓,外面是被植物覆蓋的圍墻和兩扇鐵門,。圍墻內(nèi)外都有高大的樹木,、低矮的灌木,保持著原始生長的樣子,,如同生活在森林里,。 屋后有一條小徑,思考的時候他喜歡在這條小徑上踱步,。他稱之為“永恒小徑”,。 小徑旁、灌木下,,放著一張舊木桌,桌上隨意散落著紙筆,,他常常坐在這里處理果蔬,、寫字畫畫。 室內(nèi)的空間,,更是隨意,,又處處透露著文藝,、自由的氣質。家里沒有大大的書架,,他的書都隨意堆放在地上,、桌上、架上,,隨拿隨看,。有些畫,也是靠墻立放在地上,。 家中幾乎見不到任何裝飾,,只有必要的家具、日用品和書籍,。每一個房間里都有書,。 客廳是他最常待的空間,兩扇大窗將院子里的綠意和陽光收入室內(nèi),,沒有窗簾,,僅用一塊油畫布作為窗戶下半部分的遮擋。 地毯很薄,,馬扎很老,。 窗前放著一把舊椅子,椅子周圍堆滿了書,,隨手就能拿上一本,,曬著陽光沉浸其中。 客廳的另一邊放著一張長沙發(fā),,沙發(fā)并不大,,剛好夠他半躺的姿勢。他喜歡半躺在沙發(fā)上讀書,,書籍,、照片、舊信紙隨意堆在沙發(fā)上,,沙發(fā)背景墻是一幅中國傳統(tǒng)的八仙過海圖,。非常奇妙的組合。 餐廳與客廳相連,,從客廳到餐廳需要下兩步臺階,,形成下沉式的餐廳設計。 木板拼接的長餐桌,,桌上散落著紙筆,。餐邊柜上也堆滿了書,一盞落地燈,方便他隨時坐下寫作,。 廚房和普通人家類似,,米白色的小方磚、米白色的櫥柜,,因為大部分時間他都是一個人生活,,所以,他會經(jīng)常下廚,。 整個家中最為整潔的是二層閣樓的一個小房間,,這間屋子原本是兒童房,后來孩子長大,,改成了書房,。他的許多作品就是在這里寫出來的。 這也是紀錄片中出現(xiàn)的所有房間里唯一一間有架的房間,,書籍都被擺放得相對整齊,,四四方方的白色小窗,窗外是一片濃綠樹枝,。 有沒有書房,、書架和書桌,對彼得·漢德克來說似乎并不重要,,他把家里的每一個角落都變成書桌,,紙筆到處都有。 走進這個家,,你會覺得,,彼得·漢德克的家不過就是他裝書籍和用于寫作的一個容器。 彼得·漢德克24歲時,,公開發(fā)表了第一本小說《大黃蜂》,,開始放棄法律,成為一名自由的寫作者,。 他的寫作生涯就像一場漫長的戰(zhàn)爭,,與世界對抗,與丑惡抗爭,,與自己博弈,。為了抗議德國軍隊轟炸這兩個國家和地區(qū),漢德克退回了1973年頒發(fā)給他的畢希納獎,。2006年3月18日,,漢德克參加了前南聯(lián)盟總統(tǒng)米洛舍維奇的葬禮,媒體群起而攻之,,他的劇作演出因此在歐洲一些國家被取消,,杜塞爾多夫市政府拒絕支付授予他的海涅獎獎金,。然而,漢德克依然我行我素,,堅定地把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看成是對人性的呼喚,對戰(zhàn)爭的控訴,,對以惡懲惡以牙還牙的非人道毀滅方式的反思:“我在觀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憶,。我在質問?!?/span> 他被視作“德語文學活著的經(jīng)典”,,世人把他當做一個充滿后現(xiàn)代風格的作家,一個先鋒派,,一個和世界對著干的人,。他愛這個世界,盡管這個世界并不愛他,,并且讓他成了所謂“另類”,。 20世紀90年代后,他獨居在巴黎郊區(qū)的老宅,,性格變得平和,,批判卻從未停止。 現(xiàn)在,,80歲的 彼得·漢德克,,依舊身形挺拔,神采奕奕,,眼睛始終閃爍著敏銳的光亮,。 一個人生活在森林里的老宅,每天去自然里散步,,穿過樹林,、走過原野,聞著泥土青草的味道,,傾聽風的聲音,。他喜歡翹著腳,窩在沙發(fā)里刺繡,,他喜歡針線活,,還曾為妻子織過毛衣。 但他的手藝并不好,,在鏡頭前穿針顯得十分笨拙,,于是,他為自己辯解道:“想讓線穿過,就不能猛戳,,但也不能過輕,,這是禪學問題?!?/span> 他喜歡蘑菇,。采來的蘑菇放在鋪著報紙的地毯上,仔細挑揀,,拿著小刀熟稔的清理,,他喜歡沾著點土的蘑菇,因為那是自然的味道,。 清理蘑菇是他日常中最放松的時刻,,因為在他看來回到家弄蘑菇,可以逃離糟糕的一切,,是一種解脫與安慰,。 他甚至為蘑菇寫過一篇小說,名字就叫《試論蘑菇癡兒》,,里面的主人公非常癡迷找蘑菇,,甚至因此失蹤…… 還有一件趣事是,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公布的第二天,,有記者上門想要采訪他,卻撲了空,。門上只留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我還在采蘑菇,您自己先進屋,?!?/span> 在咱們這位大作家彼得·漢德克心里,諾貝爾獎哪有采蘑菇重要呢,。何況,,彼得·漢德克還曾叫囂過:“諾貝爾文學獎應該取消!” 他一個人獨居,,但并非單身,。 他和妻子蘇菲現(xiàn)在分開居住,因為之前彼得寫書需要獨立的空間去思考,,從前也經(jīng)常一半時間在家,,一半時間在外,后來兩個人就分居了,。 空了的時候,,兩人還是會時常見面,,一起做飯,共進晚餐,。 他有一個女兒,,女兒小的時候,他喜歡帶著她一起去旅行,,給她拍照,。 彼得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帶著紙筆,,記錄那些靈光閃現(xiàn)的時刻。 他的本子上除了密密麻麻的文字,,還有亂糟糟的線條,,他說這是他記錄的風吹樺樹的畫面。 他一輩子沒有用過電腦,,“可能你會覺得我一點也不科技,,但在我看來,這當中沒有魅力,?!?/span> 不以現(xiàn)代人“效率至上”的原則來衡量一件事,而去感受事情本身的“魅力”,,這個可愛的老頭擁有絕對浪漫的體質,。 他是一個浪漫的生活家、詩人,,更是一個時代最敏銳的共振者,。 在《顛倒的世界》中,他這樣寫道: “我醒著入睡了,,我沒看東西,,是東西在看我,我沒動,,是腳下地板在動我,,我沒瞅見鏡中的我,是鏡中的我在瞅我,,我沒講話,,是話在講我,我走向窗戶我被打開了……” 紀錄片最后,,他寫的那句詩:“以本色前進,,直到你變成正確?!笔俏衣犨^最溫柔的勸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