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10/22 來源:《語言文字學》2018年第10月 作者:嚴玉 [導讀] 《道德經(jīng)》一書匯聚著老子的主要思想,書中倡導的“清靜無為”,、“謙下守柔”,、“致虛守靜”等思想,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00 摘要:《道德經(jīng)》一書匯聚著老子的主要思想,,書中倡導的“清靜無為”、“謙下守柔”,、“致虛守靜”等思想,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的處世哲學,,更體現(xiàn)了關(guān)注人們心理健康的意識和傾向,也能從心理學的角度為人們提供心理疏導的方法和啟示,。 關(guān)鍵詞:《道德經(jīng)》,;老子,;心理健康;“道”,;清靜無為 正文: 《道德經(jīng)》一書匯聚著老子的主要思想,,書中倡導的“清靜無為”、“謙下守柔”,、“致虛守靜”等思想,,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的處世哲學,,更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為人們提供心理疏導的方法,。 一、《道德經(jīng)》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思想 一提到心理治療,,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來自西方的心理治療技術(shù),,如人本主義心理療法、認知主義心理療法以及行為主義心理療法等等,,甚至連心理學也是一個外來詞匯,。在心理層面,人們多汲取西方文化的養(yǎng)料,,對于中國本土傳統(tǒng)文化關(guān)注的少之又少,。然而其實早在《道德經(jīng)》中,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老子對于心理問題的關(guān)注和重視,。如《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盵1]其中,,“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意思是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fā)狂,。第五十九章中說:“治人事天,莫若嗇,?!盵1]即治理百姓和養(yǎng)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這說明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思想《老子》中,,已經(jīng)注意到人的心理問題,,并給予了一定的論說,體現(xiàn)了老子思想對于人們心理問題的重視,。 不僅如此,,《道德經(jīng)》中還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標準。在《道德經(jīng)》中,,不止一次地提到過“嬰兒”,、“嬰孩”的理想純真狀態(tài)。如第十章中:“專氣致柔,,能嬰兒,?”[1]第二十八章中:“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第四十九章中:“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盵1]這里的“嬰”、“孩”都體現(xiàn)著道家對于質(zhì)樸純真的心靈世界的肯定和追求,,這無疑也看作是道家心理健康的標準,。 二、《道德經(jīng)》中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道德經(jīng)》不僅僅是關(guān)注到了人的心理問題,,而且還提出了一系列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林語堂先生曾說:“道家學說給中國人心靈一條安全的退路”,“是用來慰藉中國人受傷心靈的止痛藥膏”,?!兜赖陆?jīng)》中突出體現(xiàn)了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它通過辨證地論說,,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清靜無為的純凈的精神家園,,倡導的是一種淡泊名利、少私寡欲,、順其自然的身心修養(yǎng)方式,。 1.明“道”——順應客觀規(guī)律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宇宙,;二是指物質(zhì)世界或現(xiàn)實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規(guī)律。在老子的思想中,,“道”的普遍規(guī)律自古以來就支配著現(xiàn)實世界的具體事物,,要認識和把握現(xiàn)實存在的個別事物,就必須把握“道”的運動規(guī)律,,認識“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能夠掌握規(guī)律,駕馭現(xiàn)實存在,,是因為他悟出了“道”,。而萬事萬物想要長久,也是因為順應了“道”,。如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钡谑恼抡f到:“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盵1]第十六章中的“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盵1]等等,,都體現(xiàn)了《道德經(jīng)》中提倡明“道”的思想。 明“道”即可以理解為認識客觀規(guī)律,、順應客觀規(guī)律,。通過明“道”,順應規(guī)律不妄作,,才能“道乃久,,沒身不殆”,即達到身與心的和諧統(tǒng)一,。 2.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老子認為造成心靈困擾的重要原因就是欲念太多,。如第十二章中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盵1]第三章中的“不見可欲,,使民不亂?!?第四十六章中的“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盵1]老子認為,,人生而有欲,而欲望挑撥人的內(nèi)心,,人心不必生是非,。唯有“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保ǖ谒氖恼拢?br> 因此他提倡“少私寡欲”和“知足知止”。 “少私寡欲”重在強調(diào)要減少自己的欲望,,從根本上減少擾亂心靈的可能,。而“知足知止”重在強調(diào)對當下的滿足,知足才常樂。如果只是減少欲望而不懂得知足,,那么人們的心靈還是不會歸于寧靜安樂,。這兩者看似相似,實則有著不同的側(cè)重,,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缺一不可,。 3.無為不爭,寵辱不驚 “不爭”也是老子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在《道德經(jīng)》中多次出現(xiàn),。如第八章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第六十六章中的“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1]第八十一章中的“圣人之道,,為而不爭”[1]等等,。“不爭”可以從心理矛盾本身和人際關(guān)系兩個方面起到對心理健康的疏導作用,。從最直接的心理角度去說,,老子認為,如果人們不去爭奪,,就不會引起過錯從而招致批判,,造成心理壓力、焦慮或者矛盾,。同時,,“不爭”也是博大胸懷的體現(xiàn),蘊含著一直無私奉獻的精神,。此外,,“不爭”也可以作為為人處世的方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人與人之間不必為了爭奪利益而勾心斗角,、互相傷害。而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會使人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給人精神上帶來愉悅滿足,,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老子還提出了“寵辱”觀,,主張“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1]面對“榮觀”,,超然處之,面對屈辱,,知足淡然,,不為榮辱所左右,反之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庇纱丝梢姡瑯s辱會讓人患得患失,,危害人的身心,。因此,人們應該保持一種寵辱不驚的心太,,讓自己得到超脫,,使心靈得到安頓,讓心理處于和順的境界,,保持一顆進退自然的平常心,。 4.返樸歸真,致虛守靜,。 上面提到過,,老子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達到“嬰孩”純真質(zhì)樸的心靈狀態(tài),因此他主張“返樸歸真”,,使人們的心理回歸到最初的像嬰孩般質(zhì)樸無暇的狀態(tài)之中,。第二十八章:“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盵1] “復歸于嬰兒”,、“復歸于無極”、“復歸于樸”就是在強調(diào)要回歸本初的狀態(tài),呼喚心靈純真本質(zhì)的回歸,。此外,,老子還強調(diào)要“致虛守靜”?!兜赖陆?jīng)》十六章中提到:“致虛極,,守靜篤”,這里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tài),,但由于外界的干擾,、誘惑,人的私欲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心靈的清明,。第四十五章中的“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也可以作此理解,。通過這兩點,,老子是在告誡人們不要因為外界事物的誘惑而迷失方向,失去真我,。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總之,,不論是“返樸歸真”還是“致虛守靜”,都體現(xiàn)了老子對于心理世界純真寧靜的追求,,這既可以是一種心理健康的標準,,也可以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在當今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人們很容易在浮躁之中迷失自我,,造成心靈和精神的困擾,而“返樸歸真”和“致虛守靜”則為恢復和保持心靈的清明寧靜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讓人們能夠在浮躁之中沉淀下來,,固守本心。這也正是我們常說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老子的“致虛守靜”絕不是一種停滯,而是以靜制動,,走的更遠,。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老子思想不僅為人們保持心理健康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方法和理論,,而且呈現(xiàn)出一定的系統(tǒng)性——“道”是萬事萬物的起源和根本,,也是萬事萬物正常運行的自然規(guī)律,而明“道”則成為了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前提,。而“少私寡欲,,知足知止”是從心理不健康的原因角度闡述的,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根本方法,?;诖耍献舆€提出了其他方法,,即“無為不爭,,寵辱不驚”等,這是達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最后,,在達到心理健康后,“返樸歸真,,致虛守靜”是人們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是心理健康的最高標準和境界。不論是以上何種方法,,最終老子都主張人們的心理應該歸于和順寧靜,,因此“返樸歸真和致虛守靜”也是心理健康的最終狀態(tài)。因此說,,老子的思想呈現(xiàn)出了一定的系統(tǒng)性和層次性,。 三、《道德經(jīng)》的心理思想與西方心理輔導技術(shù)的相通性 1.“道德經(jīng)”與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是20世紀中葉在美國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心理學派,,注重“人”本身,,強調(diào)人的本性、潛能,、尊嚴和價值,。人本主義學派中有兩大重要理論,即羅杰斯的以自我概念為基礎的自我理論和馬斯洛的以需求層次為基礎的自我實現(xiàn)理論,。這兩大理論與《道德經(jīng)》中的思想都有著一定的相通之處,。 (1)老子的“人貴論”與羅杰斯的“人本主義”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提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盵1]老子認為,宇宙中有四種東西是最重要的,,而人占據(jù)其中之一,。從這一點上來說,老子的“人貴論”思想已然意識到了人的尊嚴和價值,。這種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肯定,,與羅杰斯強調(diào)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本性、潛能,、尊嚴和價值如出一轍,。 (2)老子的“無為”、“貴柔”思想與羅杰斯的“來者中心療法” ①“無為”的治療手段 羅杰斯的“來者中心療法”不太注重治療技巧,,他堅持治療者不用自己的理論去影響甚至強加給來訪者,,不去強制干涉來訪者的內(nèi)心,而是為來訪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讓來訪者自己內(nèi)心世界發(fā)生變化,。治療者做的更多的是傾聽理解,而不是像行為主義療法那樣去對咨詢者的行為進行調(diào)整和干涉,。這無疑體現(xiàn)著一種十分鮮明的“無為而治”的思想,。 ②“有為”的治療目的 老子的“無為”并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無為”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目的還是實現(xiàn)“有為”,。而羅杰斯的“來者中心療法”也是如此,,雖然他反對操縱和支配來訪者,從來不給來訪者什么回答,,但是他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讓來訪者能夠自由地感受情感,,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法,,從而解決心理問題,,最終也是達到了“有為”。 ③“貴柔”的治療過程 羅杰斯的治療技術(shù)是反對操縱支配來訪者的,,他主張激發(fā)咨詢者的情緒,,使咨詢者有能力進行合理的選擇和治療自己,而不是運用指令性治療技巧直接對咨詢者的行為進行干涉,。這與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的“貴柔”思想相近,如果咨詢師過分干預咨詢者,,刻意控制某些行為的發(fā)生,,有可能會讓咨詢者的防御心加強,,不利于心理咨詢的進行。 (3)《道德經(jīng)》的情欲觀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態(tài)度體驗,。而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的需要,他認為每個人因需要的滿足與否而處于不同的情緒狀態(tài),,并對心理健康起著不同的影響,。如果一個人的需要合理適度并常常得到滿足,那么他往往感到愉悅,、滿意等正面情緒,。反之如果一個人的需要過多、不當而難以滿足,,那么他會陷入到消極情緒的困擾之中,,不利于心理健康發(fā)展。這與上文所提及的老子的“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原理如出一轍,。 綜上,雖然現(xiàn)代心理治療技術(shù)均來自于西方,,但其中一些觀點和原理都能在《道德經(jīng)》中得到體現(xiàn),,他們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相通性。因而,,從一定意義上講,,《道德經(jīng)》的思想對促進西方技術(shù)的本土化會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道德經(jīng)》中心理健康思想的意義 《道德經(jīng)》中有關(guān)于心理健康的思想在解決人們心理問題的同時還起著很多積極意義: 1.去功利化 人心浮躁,、過分追求功利是當今社會人們常常提及的社會問題,而老子“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思想則有利于人們在浮躁之中合理對待欲求,,減少貪欲。讓人們能夠?qū)τc成就進行適當超脫的處理,,減少社會的功利風氣,。 2.尊重客觀規(guī)律,促進社會和諧 上文提及的明“道”觀念,,有利于人們意識到認識客觀規(guī)律,、把握客觀規(guī)律、順應客觀規(guī)律的重要性,。并且通過這些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身與心的和諧統(tǒng)一,。此外,,老子“不爭”的思想有利于形成人與人之間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這些都最終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風氣的形成。 3.樹立敬畏之心 中國在精神信仰方面是與眾不同的,,國人沒有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有人認為宗教信仰是可怕的,它有時會讓人迷狂,。但其實,,沒有信仰一樣可怕,沒有信仰意味著缺乏敬畏之心,,若是沒有敬畏之心,,人們很容易為所欲為,造成許多不良的后果,。而老子認為“道”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順道者昌,逆道者亡”,,這種思想正填補了敬畏之心的缺乏,,有利于人們樹立起對自然、對規(guī)律的敬畏,。 五,、結(jié)語 如今社會飛快發(fā)展,在經(jīng)濟水平,、生活質(zhì)量提高的同時,,人們面對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人們對于自身心理問題也越來越重視,。而《道德經(jīng)》中為人們提供了豐富多樣思想和方法,,有利于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這同時也啟示我們,,當我們在引用西方心理治療技術(shù)的同時,不妨也從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汲取養(yǎng)料,,促進西方技術(shù)的本土化,,提出更加符合國情,適合國人的心理治療手段,。 參考文獻: [1]老子道德經(jīng)注[M]. 中華書局 , (魏)王弼注, 2011. [2]付婷.試論人本主義心理學和道家思想之契合[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30(05):31-32. [3]吳衛(wèi)國. 論道家心理健康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D].杭州師范大學,2010. [4]朱虹,劉延金,楊紅馳.道家中的心理健康思想[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32(07):38-41. [5]張奕. 道家和儒家價值觀對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之間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5. [6]楊樹英. 道家的心身觀及其與現(xiàn)代心理治療學的比較[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5. [7]董云波. 中國古代心理健康思想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6. [8]張靜. 當代大學生儒道傳統(tǒng)價值觀與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9. 作者簡介:嚴玉,,1997年5月16日出生,女,,漢族,,陜西省大荔縣人,現(xiàn)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