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本樞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jīng)》系列文章之二十九 第十九章經(jīng)文大意 拋棄智慧與善辯,百姓能夠獲得比現(xiàn)在多百倍的利益,;拋棄虛偽與欺詐,,百姓能夠恢復孝慈的本性;拋棄巧取與貪婪,,巧取豪奪的竊國行為就不復存在,。拋棄的三種行為只是貴族階層達到目的之借口,不足以成為治國理政的手段,。因此,,應該使社會回歸到這樣的狀態(tài):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春秋時代現(xiàn)實社會存在的現(xiàn)狀,。老子為什么提出“絕智棄辯,絕偽棄詐,,絕巧棄利”呢,?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已經(jīng)存在一千五百多年了,。夏朝的第一任君王“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形成部落聯(lián)盟的國家形式。周朝建立后,,認為部落聯(lián)盟的國家政權不穩(wěn)定,于是建立天子制度,,同時將部分國土分封給直系血親,。但是,,這種政權制度同樣受到分裂的危險,到了春秋時代,,周天子已經(jīng)形同虛設,,各路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春秋五霸都想成為老大,,小諸侯國不甘心被吞并,,就弱弱聯(lián)手,,共同對抗強國,。據(jù)史書記載,春秋242年間,,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死,,52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zhàn)事480多起,。所以,,夸張一點的說法,每天都有戰(zhàn)爭,,每天都有人死去,,老百姓過了今天不知道有沒有明天。這樣的生活現(xiàn)狀老子是親眼所見,、親身體會,,老子不同于一般的百姓,除了抱怨還是抱怨,,沒有拯救自己的辦法,。 老子是周朝的圖書館館長,對于周朝之前的歷史嫻熟于心,,他認為,,造成社會動蕩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心不古,人類有了智慧卻將聰明才智用之于如何巧取豪奪,,如何以仁義之名行不義之事,。這樣的實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很多的, 社會應該回歸的狀態(tài),。這是老子提出的理想國度的狀態(tài),。老子說,“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這句話什么意思呢?“文”不是文章而是裝飾的意思,,在本章引申為行不義之事卻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統(tǒng)治者嫻熟運用的“智,、辯、偽,、詐,、巧、利”手段無法治理好社會,,無法使百姓幸福生活,,所以,應該使社會回歸到應該具有的狀態(tài),。 這種應該具有的社會狀態(tài)是什么樣呢,?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就是社會應該具有的狀態(tài)。 “見素抱樸”的“見”是顯現(xiàn)的意思,,“樸”是未經(jīng)雕琢的原木,,其實就是要求社會回歸到淳樸本真的狀態(tài)?!兜赖陆?jīng)》里老子多次提出這種觀點,,如“敦兮,其若樸” “復歸于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這些語句都體現(xiàn)出老子反復強調(diào)的核心思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為無為”,。 “少私寡欲”同樣也是強調(diào)這種循道而為,,自然生活的精神。私心少一點,,欲望少一點,;淳樸多一些,和諧多一些,。復歸于嬰兒狀態(tài),,直奔“大道”而去。這就是老子的理想,。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在現(xiàn)實生活的應用,。人類社會的文明經(jīng)過五千年的發(fā)展與演繹,,已經(jīng)脫離了最原始發(fā)展階段,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知識水平與普及程度已經(jīng)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但是,,但是……,,現(xiàn)代文明也是一柄雙刃劍,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霧霾越來越嚴重,,食品果蔬的農(nóng)藥污染叫人提心吊膽,轉(zhuǎn)基因食品讓人既愛又恨,,各種稀奇古怪的不治之癥使人擔憂,。正是這些“文明病”的出現(xiàn),人們希望能夠恢復健康,、自然的生活環(huán)境,。有些人甚至采取極端的做法回歸大自然,近幾年,,媒體不斷報道有人逃離大城市進入大山深處生活的新聞。 今天早間的新聞報道,,法國政府決定強制拆除加來“叢林難民營”引發(fā)了新的動蕩,,難民們渴求和平與發(fā)展的心聲也讓我們多了一些思考。我們的文明社會真的需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思想引領我們能夠健康,、長久地生活下去。 通行本原文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老子《帛書》甲本原文 絕聲(聖)棄知(智),民利百負(倍),。絕仁棄義,,民復畜(孝)茲(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