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個已經(jīng)畢業(yè)當了娘的學生問我:“我們家女兒對舞臺劇上的那種反面角色,或者打鬧總是會表現(xiàn)出害怕,,昨天主持課排兒童劇,,故事里有狡猾的狐貍,然后她就很排斥,,不想上課,,不想演了,想咨詢您一下 ,,我可以怎么引導呢,?” 孩子會因為一些微小的變化而產(chǎn)生反常行為,,比如有小女孩,因為興趣班的同學變了,,就拒絕進教室上課,。在我們成人看來微不足道的變化對孩子來說都是需要適應的壓力。這位小朋友早晨上學習慣聽故事,,但今天沒法聽,,這就是一個變化,是需要重新適應的情境,。 而這位媽媽并沒有get到孩子的情緒,,她做了很多父母都會做的事——講道理:“****(孩子的名字),不是你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聽不了故事,,還被灌雞湯,唉,,對小朋友來說就是雙重打擊啊,。這種心情成年人也懂吧,滿足不了你,,還要扯東扯西指責你,。 當情緒不被看見的時候,就被淤堵在那里,,最后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來,。即使我們一時想不出解決的辦法,也沒什么關系,,先回應孩子的這些情緒就好:“噢,,你很想聽故事啊,,媽媽也想讓你聽。” 接下來可以有很多方式幫孩子適應,,比如用手機給孩子放故事,,或者和孩子聊天,問問他平時最喜歡聽什么故事,,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編故事,,像講故事一樣講講小時候的事情,實在沒招就把這個問題返回給孩子啊,,問問他們能想出什么辦法……這些都能順利度過上學路上這段時間,,幫孩子維持他們情緒的穩(wěn)定,孩子很多時候都是因心情不爽而臨時“起義”,,搞出后面的事情,。 這些事情經(jīng)常會出其不意地挑逗一下老母親們脆弱的神經(jīng)。前兩天女兒沒像往常一樣按部就班地去跳芭蕾,,老母親這安生日子沒過幾天,,又來了。看看我此前文章就知道了,。世上無難事,,只要會逃避。快樂“逃避”指南 吃飯前一直在寫作業(yè),,六點半芭蕾課,,但六點了還沒完成作業(yè)。于是開始鬧情緒,,不要去跳舞了,,說什么也不去,要在家里寫作業(yè),,甚至連飯都不要吃了,。 眼看著時間越來越近,我也沒著急,,心中默念血淚史凝結出的心法:“娃急我不急,,娃說我不說。” 我就守在她旁邊聽她念叨:“我不想上臺表演,,動作根本都沒有記住,,我也不想跟那些小朋友一起上臺,一點都不乖,,被老師講,。” 盡管我清楚她其實是喜歡上臺表演的,她現(xiàn)在只是有點焦慮,,但我就是什么都不說,,不安慰她,,不勸說她,不命令她,。我只是一直跟隨她,,專心聽她說,用“嗯嗯,,哦,,這樣啊”這些方式積極回應她,。 我心里其實有一個目標:吃好飯按時去上課,。但我心里首先接受一個結果,就是今天不去上芭蕾舞課,,會怎么樣,?一是損失200多塊錢,二是可能開了這個先例,,以后也會出現(xiàn),。但這兩個結果我都能承受,所以心里也能接受她今天真的不去,。我們往往會高估孩子某次行為的危害,,是因為過度概括和推理,覺得孩子一次不去上學從此就沒救了,,是典型的“災難化”非理性思維,。 在吧啦吧啦的碎碎念中,女兒吃了飯,,心情也好多了,,我問她下課要爸爸接還是媽媽接,她果斷選擇媽媽接,,然后換好衣服去跳舞了,,這招叫:抄后路,就是直接從結果假定她會去做這件事,。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她發(fā)現(xiàn)我對她不去跳舞的言論波瀾不驚,只是一直在認真聽她吐槽,,懂了她的焦慮和擔心,,她的情緒被我容納了。 孩子的言行當然都反應了他們的內在心里過程,。比如開頭學生的問題,,女兒拒絕演小狐貍這樣的負面角色,其實所有孩子都排斥負面,、陰暗的東西,,因為他們還不具有足夠的容納和轉化能力去處理負能量,。如果說有什么引導的方法,那就是先接受孩子一時還不接受這些內容的現(xiàn)實,,聽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情緒鋪墊到位了,可以讓他們先講講自己腦海中的小狐貍,,如果她去演,,希望是一只什么樣的小狐貍,穿什么衣服,,戴什么發(fā)夾,,孩子很容易討論這些具象的東西,抽象的道理則很難喚起他們的參與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