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上學(xué)期“新詩鑒賞”課的期末作業(yè),,筆者于2018年1月5日作,。意在對胡弦新詩所詠的歷史遺跡——龍門石窟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進行自我認識和體悟。本為應(yīng)制之作,,匆忙結(jié)筆,,若有不適之處,敬請私信~~ 《龍門石窟》很短的一首詩,,這么短的詩卻把人間萬象大千世界,,三言兩語,像雕琢佛像一樣,就刀刻斧琢的完成了,,寫得非常大,。這樣的詩在胡弦的詩中不是少數(shù),,但是我覺得龍門石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大家司空見慣的,,面對歷史的意義,,要么贊頌,,要么憂傷,,可是他的詩是石頭,、佛,、人與刀斧之間的關(guān)系,,這就是當(dāng)下性,,就是詩人的一種情懷,能把它表現(xiàn)出來,,又表現(xiàn)那么精準(zhǔn),、到位,可闡釋性這么強,,這就是一個詩人的才華,,一個詩人詩歌的寫作能力。 ——商震(《詩刊》常務(wù)副主編) 胡弦詩歌研討會·2017年12月2日·北京 胡弦這首詩是游歷古跡時記述自己情感流露和人生思索之作,。然正如商老先生所言,,胡弦詩之為佳作、扣人心弦之處在乎他對于歷史遺跡的客觀存在不予以正面直接的情感表露,,或褒或貶,、或愛或憎、或傷懷或忘懷都沒有在詩作中肆意地展現(xiàn),,而是以一種極其理性的旁觀者視角洞悉著千年的宗教藝術(shù)遺留,。這也就使讀者不由得懷著沉靜之心來品讀、體悟,,以致情不自禁地與作者產(chǎn)生心境上的情感共鳴,,由此折服讀者于無聲的寂寥。 詩歌名曰“龍門石窟”,,符合現(xiàn)代新詩標(biāo)題的一貫特征——不偽飾做作,,平實自由,一筆點明本詩意在吟詠文化故地龍門,。 放眼瀏覽全詩,,亦符合現(xiàn)代詩歌的體式——不華麗鋪張,長短句相間,,不刻意要求對仗的工整和音韻的和聲,。我們盡人皆知,,龍門石窟是我國石刻藝術(shù)最重要的寶庫之一,作者是要對于石窟藝術(shù)進行多方位的贊嘆,、懷戀嗎,?抑或是對石窟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風(fēng)雨侵腐,仍能清晰可見,,因而對其歷久彌新和韌久性進行歌頌嗎,?謎團皆在第一句話便有了答案。 “頑石成佛,,需刀砍斧斫”,,可見刀斧之于頑石成佛的重要性,而受難之于成功亦然,?!肮侍鞂⒔荡笕斡谑侨艘玻叵瓤嗥湫闹?、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夫子之言可謂至理,。然而事實上,“佛活在世間,,刀斧也沒打算放過他們”,,可見即是成佛,為了成佛持久,,遭難亦是在所難免,。 “伊水湯湯”是周遭環(huán)境的平實寫照,“伊水”是龍門的龍興之所,,正是有了廣大浩渺的伊水的滋養(yǎng),,石窟才能屹立千年,歷受世人膜拜,?!岸纯哂纳睢眲t敘寫石窟的縱深,,似乎在給予我們震撼之感,,對命運的深不可測、對未知的極端恐懼,,于此表露無遺,。 龍門石窟是我國最早開鑿的石窟藝術(shù)之一,,其歷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營建,,其后各朝代又進行了不斷的開鑿,、雕琢、完善,。然而修繕總是與損壞相伴而行,,歷代的盜鑿不斷、天災(zāi)不息,,不知多少藝術(shù)佳作在洪澇的吞噬,、黑心的牟利、鐵路的建設(shè)中被無情地毀滅,,石窟蒙難,,是佛文化蒙難,亦是中華文明的重大損失,,里面不知有多少歷代的書法碑刻和詩詞雅言難以重見天日,。 龍門石窟(今河南洛陽洛龍) “慈眉善目的佛要面對的,除了香火,、膜拜,、喃喃低語,還有咬牙切齒”,,這里并非強調(diào)龍門石窟造像之“慈眉善目”,,活潑、清秀,、溫和,,而與云岡石窟造像之粗獷、威嚴(yán),、雄健進行比照,,而是說佛心之慈祥、和善,。龍門的造像,,大都臉部圓潤而溫澤,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zhì)樸,栩栩如生,。對它們的,,大都是“香火、膜拜”,,還有“喃喃低語”,,祈福之言,可比靈驗,。而“咬牙切齒”便多少令我們不解,,是發(fā)自異教徒的忿恨,還是源于內(nèi)心的陰毒,?自是異教徒,,便不會只身前來,像武宗滅佛一般,,或光明正大,、或深夜前來,付之一炬,、以此泄憤,,然而“咬牙切齒”者并沒有,想來原本還是欲靜心禮佛之人,;倘若是“陰賊著于心”的惡徒,,想來亦會咎由自取,萬劫不復(fù),,佛祖順天應(yīng)人,,自會懲處。那么,,究竟是何人“咬牙切齒”呢,?胡弦給各位賣了個小關(guān)子,“'一樣的刀斧,,一直分屬于不同的種族……’”,,道破了其中的奧秘。然而,,問題接踵而至,,“不同的種族”究竟意在何為?它真的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種族觀念嗎,?答案是否定的,。“佛在佛界,,人在隔岸”,,并非世人隔岸觀火,,佛界之安靜祥和,,想來也讓凡界的不少人望眼欲穿,,但是佛界就是佛界,凡界終究是凡界,,人們能做的也就是在今生今世修得洪福,,在“隔岸”望見佛界的澄澈。那么緊接著的“中間是倒影”一言可謂一語中的,,就像不久前剛剛?cè)ナ赖挠喙庵邢壬顬槿耸熘摹多l(xiāng)愁》里“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看似非常淺的空間間隔,,卻是一道鴻溝,又好像《古詩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而這個倒影所映射的則是人們源于內(nèi)心的本我。如果到這里戛然而止,,顯然在意蘊會見絀于其他,,故而“和石頭的碎裂聲”顯得極其不可或缺。誠然,,這些碎裂聲究竟是什么呢,? “那些手持利刃者”在指代誰呢?就像先前的“碎裂聲”一樣,,我們還需繼續(xù)品讀,,“在斷手、缺腿,、無頭的佛前下跪的人,,都曾是走投無路的人?!比绱?,既然那些人面目猙獰、“手持利刃”,,又如何肯在佛像面前下跪呢,?原來,正是因為他的作惡多端,、或是內(nèi)心迷惘,、政壇失意,才會信服佛家,,潛心來禮佛,。試想,,倘若一個人仕途順風(fēng)順?biāo)蚴呛眠\連連,,那么他斷然不會在“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的人生巔峰信奉佛法,。如此,走投無路的人兒啊,,他們的歸途荊棘密布,,有些時候,也容不得他們回頭,,甚至連他們自己都無法選擇自己人生的軌跡,,受人擺布、任人欺凌,,但是他們此時并沒有思索著如何用切身行動改善自己的處境,,轉(zhuǎn)被動為主動,笑看人生,,而是變得麻木不仁,、冷酷無情、對生活失去信心,,因而他們的生活也會由此黯淡無光,、失去希望,他們唯有作惡來排解內(nèi)心的空蕩或心理落差,,從此深陷泥潭,、且越陷越深,難以自拔,,終究淪為“走投無路的人”,,他們在已然“斷手、缺腿”,、甚至是“無頭”的造像前的那一跪,,并不會是像昔日世人在西德總理跪拜猶太而原諒德國人民一樣,而是會將自己的無知和膽怯暴露給佛祖,、更暴露于世人,。 言而總之,作者以極其理性和微妙的筆觸勾勒了全詩,,節(jié)奏緊湊,、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讀者為了讀懂前言而研讀后文,,使作品的整體性極端彰顯,,渾然天成。顯然,他不贊賞“臨時抱佛腳”的行徑,,更不理解曾經(jīng)的手持利刃者如何會在佛像前下跪,,后來他一言以蔽之——他們都是懦夫,都曾是“走投無路的人”,。詩作的觀點非常新穎,、而且鮮明,“非常純粹,,能讓我們感動”,。作品的深邃之感被作者彰顯得異常突出,,這便是胡弦詩性之所在,。正如北大中文系陳曉明教授日前在胡弦詩歌研討會上所言:“胡弦開啟了自己的詩性,這個詩性是給事物以詩性的存在,,這一點也使他的詩有非常深的一種哲學(xué)的意味所在,。”(完) 詩人簡介 胡弦(1966—),,生于江蘇銅山,,先后做過教師,報社記者,、編輯等,,現(xiàn)居 南京?!稉P子江詩刊》編輯,。九十年代開始寫作,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xué)》《詩刊》《星星》《詩歌月刊》《詩選刊》等,,2009年11月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詩刊》社授予“新世紀(jì)(2000—2009)十佳青年詩人”稱號,。2012年5月,當(dāng)選為江蘇省中華詩學(xué)研究會副秘書長,。 西外娃聊歷史 品讀歷史 以懿文德 微信號:BFLS-Histo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