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都北京,名勝古跡眾多,,但有一個非常值得去的地方卻很容易被忽略,,除了它自身十分低調(diào),也因其名字很不像是個景點,,但它卻擁有比故宮金鸞殿還壯觀奢華的大殿,,不僅尺寸上堪稱“天下第一殿”,還有全國最高,、最大,、最珍貴的金絲楠木柱群,一根估價就幾十個億,,連紫禁城里都沒有,,而這樣獨一無二的地方門票卻只需2元(若進大殿內(nèi)部淡季10元、旺季15元),,這就是天安門隔壁的“勞動人民文化宮”,,不過在1420年-1924年的五百多年中,它的名字叫“太廟”,。 “廟”在古代最早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太廟”的“太”意為最大,也就是說“太廟”是“天子”的祭祖之地,,而與故宮同歲,,且僅一墻之隔的太廟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的地方,,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更是中華文明祭祖文化的最高體現(xiàn),。 太廟在古時有多尊貴,?如果你看過《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定還記得盛家主母王大娘子提及自己有個“配享太廟”的父親時那傲驕的神態(tài),。 王大娘子之所以總說盛家高攀了她,,除了她父親是位居一品的太師,更重要的是她爹爹死后的牌位可以進入到太廟,,也就是能與過世的皇帝們在一起受到后世帝王將相的祭拜,,這是皇帝給臣子的最高獎賞。能享受此種殊榮的官員寥寥無幾,在清朝統(tǒng)治的276年里,,只有13位非皇族血緣的大臣獲得過這種資格,,而皇族也只有14位,這也說明了太廟在皇家的地位之高,。 自古以來,,華夏民族就對祖先充滿了敬意,祭祖文化源遠流長,。尋常百姓家有祠堂放置祖宗牌位以祭拜,,而歷代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孝心,從原始社會的“大房子”演變?yōu)橄纳虝r代的殿堂,,再到西周正式建立了宗廟制度,,將祭祀與宮殿分開,進而又提出了“左祖右社”,,即“左宗廟,、右社稷”的禮制,將祭祀祖先的太廟與祭祀土谷之神的社稷壇一左一右設在自己宮殿的前方,,從而形成了皇城中,,皇帝的祖廟建在紫禁城外朝前的左邊,社稷壇在右邊的布局,。嚴格意義上來說,,太廟、社稷壇都是紫禁城的一部分,。 既然要體現(xiàn)孝道,,太廟的建筑規(guī)格和材料自然也不能比皇帝自己住的宮殿差,雖說整體規(guī)模上太廟遠沒有故宮大,,但論單體建筑,,太廟的主殿享殿比如今故宮的主殿太和殿(即金鑾殿)還要高2.12米,、長4.2米,。 而且很多人不知道,,太廟,、故宮雖都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造的,,但故宮因常遭遇火災,,如今看到的太和殿等大部分建筑其實是清朝重建的,,而太廟的大殿可是正經(jīng)的明朝貨,,所以有些人說,,“太廟是明朝原裝,而故宮是清朝高仿,?!?/p> 太廟更震撼的并非有多少金銀財寶堆砌,而是享殿里的68根金絲楠木大柱,玩文玩的人都知道,,金絲楠木是極為珍貴的木材,,自古就有“一寸楠木一寸金”的說法,因為金絲楠木不僅色澤好看,,還“水不能浸,,蟻不能穴”,且堅硬不易變形,,還有獨特的香味,,被稱為“壽木之王”,是建房的絕佳材料,。 但金絲楠木的生長速度極為緩慢,,而且都長在云貴川等溫暖潮濕的深山老林里,各種毒蛇鷙獸出沒,,開采和運輸都十分艱難,,所以因稀缺又被稱為“皇帝木”。而享殿中不僅有68根金絲楠木大柱,,最粗壯的6根更高達13.32米,、直徑達1.2米,不僅故宮沒有,,全中國都再找不到這么粗,、這么高的金絲楠木了,因為這樣的木材至少要生長上千年,。 之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太廟,,除了它自身低調(diào),也因1950年后它被叫作了“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在改名后的一段時間里,,它也確實成了北京市民文化學習和生活娛樂的場所,建了些與古跡不相符的建筑,,大殿內(nèi)也被隔開辦各種學習班和演出,、展覽,還常貼著各種海報,,以至于在北京土生土長的我,、小時候還去過多次,可對它的記憶卻極其模糊混亂,。好在前幾年中軸線申遺,,太廟作為其中重要古跡也被修繕、復原了一番,。這次重游,,我才發(fā)現(xiàn)太廟真真是低調(diào)奢華的完美詮釋,!太廟,太妙,! 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正門是天安門東側,、面對長安街的南門,牌匾上的“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是毛主席題寫的,。不過古時這里并沒有門,,太廟的入口在天安門內(nèi)御路東側,稱“太廟街門”,,皇帝每次去太廟祭祀時,,出了午門、端門后左拐便進入到了太廟的區(qū)域,,這樣他完全不用出皇城,。 與每年只去一兩次祭拜自然神的眾多祭壇不同,皇帝經(jīng)常要到太廟里祭拜,,畢竟“百善孝為先”,,古代祭祖也屬于五禮之首“吉禮”,被視為“國之大事”,,而且也是體現(xiàn)他正通血脈繼承人的象征,。所以每季首月的“時享”、歲末的“袷(xiá )祭”以及婚喪,、登極(即登基),、親政、冊立,、征戰(zhàn)等家國大事的“告祭”,,皇帝都要親自到太廟進行正式的祭祀。 和故宮一樣,,太廟也是坐北朝南,,呈中軸線布局。除去最外一圈圍墻,,太廟有兩道垣(yuán)墻,,內(nèi)外垣墻的正面分別開太廟正門前琉璃門和戟門,與主體建筑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線上,,咱們前面說的比故宮還壯哉的宮殿就是三大殿中的第一座享殿,。配殿、神廚,、神庫,、井亭依次列于中線兩側,,外層還有犧牲所和大片的柏樹林,,其中還有600年前朱棣親手種植的古柏,。 不管是從如今的南門進,還是皇帝當時從太廟街門進,,進入后都是大片的柏樹林,,太廟有柏樹700余株,大多樹齡在300歲以上,。古人認為柏樹可與天人溝通,,且翠柏常青象征江山永固,所以自朱棣遷都以來,,北京各宮苑廟壇都種植了大量的柏樹,。 不過相傳太廟建好后的3年里,這里種的柏樹怎么都活不了,,一工匠獻計,,將太廟的薄土與皇城東北角的沃土對換,并請朱棣親自來栽,,此樹果然成活,,于是人人皆說這是皇帝福蔭所致,稱其為“神柏”,,就是上圖這棵樹,。后代皇帝、親貴祭祖至此必須下轎,、下馬以示尊重,。而現(xiàn)今的沙灘也是因與此處的沙質(zhì)土質(zhì)對換而得名。 “神柏”的西北方有口古井,,井后的紅墻前有為救人而犧牲的工人郜三喜的雕像,,再往東還有挑糞工人時傳祥的雕像,新中國的印記和幾百年前的時光交匯在一起,。 柏樹林中交織著一些盛開的白玉蘭,,讓神秘肅穆的太廟多了幾分柔美。墻邊的大樹下幾位老人打著太極拳,,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鍛煉真是一種享受,。 繼續(xù)往東走,便是古時太廟的正門“前琉璃門”,,三座拱門的上方皆有黃琉璃瓦頂,,和故宮一樣的黃色琉璃體現(xiàn)了皇家的尊貴地位。檐下飾有黃綠琉璃斗拱額枋及垂蓮柱,,墻下為漢白玉須彌座,。 如果游覽的時間寬裕,還可以先往東走走,。前琉璃門再往東有一片名為“太子林”的柏樹林,,相傳為明代幾代太子所植,,因太子年幼調(diào)皮,任意栽植,,不循行距,,但隨從又不敢阻攔,所以這片柏樹成年后成了縱橫排列參差不齊的形象,。 在太子林的最南側是“犧牲所”,,是皇家祭祀祖先宰殺牛、羊,、豬等牲畜的地方,。正門坐東向西,黃琉璃瓦硬山頂,,但并未開放,。 當年宰牲要經(jīng)過“入滌”、“省牲”,、“宰殺”三個程序,,所以門外有一井亭,高8.55米,,里面的井水用來清洗祭祀牲畜,。井亭也修建得很是精致,黃琉璃瓦盝(lù)頂六角亭,,梁架用溜金斗拱承托,,井內(nèi)正中的水井口上還有六角漢白玉井圈。 回到“前琉璃門”,,琉璃門之后是戟門,,即太廟內(nèi)垣墻的南門,也是太廟的禮儀之門,。戟門面闊五間,,進深二間,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漢白玉繞欄須彌座,,臺階九級,中飾丹陛,。 戟門前還有戟門橋,,有點像故宮太和門前的內(nèi)金水橋,但規(guī)模沒那么大,,為七座單孔玉帶石橋,,橋寬8米,兩側有漢白玉護欄,,龍鳳望柱交替排列,,引護城河水流經(jīng)橋下,。正中的橋是皇帝走的御路橋,兩邊為王公橋,,次為品級橋,,邊橋兩座供常人行走,。 戟門內(nèi)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鐓紅桿金龍戟120條,這也是戟門名字的由來,,可惜1900年被入侵的八國聯(lián)軍全部掠走了,。 戟門橋的最東側是神廚,是祭祀前制作祭品的廚房,,黃琉璃瓦單檐懸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內(nèi)設鍋灶,,上有天窗,犧牲所宰殺好的牲畜也是送到這里進行烹制,。不過現(xiàn)在不開放,,據(jù)說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煙熏火燎,室內(nèi)屋頂早已被熏黑,。 神廚前的戟門橋北側有一井亭,,亭內(nèi)的水井專供準備祭品時清洗祭物之用。神廚的正對面,,也就是戟門橋的最西側是神庫,,和神廚一樣,神庫也是黃琉璃瓦單檐懸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在不是祭祀的日子里,,盛祭品的碗具,、燈盞、絨氈等祭祀器具都存放在神庫中,,神庫前的戟門橋北側也有一井亭,,井中水為祭祀時的禮儀之水。 神庫后的建筑就是故宮的端門,,端門是紫禁城的禮儀之門,,也是紫禁城的正門,主要存放儀仗用品,,明代時叫承天門,,樣子和天安門一樣,,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每逢皇帝出入宮時,,儀仗隊會從太和殿,、午門、端門一直排列到天安門,,長達兩華里,,同時端門和午門城樓上還要鐘鼓齊鳴。 咱們前面說了,,進太廟皇帝是不需要出皇城的,,但也會有浩浩蕩蕩的儀仗隊跟隨。當時御道兩側有東西朝房,,是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辦公地,,也稱六科廊,。在端門與天安門之間有“太廟街門”供皇帝祭祀時進入太廟,在午門與端門之間還有“廟右門(也叫神廚門)”供干活的人進入太廟,。 如今戟門的正門并不打開,,需要從兩側的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shù)呐蚤T進入。從戟門正門門縫中看太廟的主殿享殿,,很有一種時光穿越的味道,。 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shù)南淼罹褪俏覀兦懊嬲f的比如今故宮太和殿還高大壯觀的大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祖大典的場所,,面闊十一間(長68.2米),,進深六間(寬30.2米),純殿高29.04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層漢白玉須彌座上,,威嚴肅穆。 而如今的太和殿是長64米,,寬37米,,殿高26.92米,不過三層漢白玉須彌座卻很高,,有8.18米,。另外其實北京還有一座大殿也比太和殿高大,那就是朱棣的陵墓長陵中的祾恩殿,長66.56米,,寬29.12米,,殿高29.04米,三層基座高3.215米,。比較下來的話,,太廟的享殿是如今當之無愧的第一大殿,如果按高度太和殿第二,;如果按長度,,祾恩殿第二,太和殿只能居第三,。剛好這三處我都去過,,照片對比下一目了然,。 那么古代皇帝真的就謙虛地把自己的宮殿修建得比祖宗的小么,?那為什么要把三層漢白玉基座建那么高呢?這比例看起來很不協(xié)調(diào)呀,。 其實朱棣當年修建的太和殿(當時叫奉天殿)遠比現(xiàn)在要大得多,,如果按享殿和祾恩殿的大殿與玉石基座的比例推斷,600年前的奉天殿至少要比現(xiàn)在大三分之一,,里面的金絲楠木柱最大的直徑可達2米,,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殿”。 可惜故宮遭遇過多次火災,,尤其明朝末年,,李自成的一把火把故宮燒得幾乎沒剩下幾座宮殿,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的,。之所以再也建不成那么大,,是因為那時候如此粗大的金絲楠木已經(jīng)沒有了,皇帝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粗大的紅松,,松木雖也有較好的抗腐蝕性,,但堅硬程度遠不及金絲楠木,可就算是這樣,,紅松的大料也是千金難求,,所以皇帝只能讓自己的宮殿趨于享殿之下,也算是盡孝了,。好在白玉基座并不會被大火燒沒,,所以如果算上三層漢白玉基座的高度,太和殿的海拔高度還是比享殿和祾恩殿高的,,這也算體現(xiàn)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雖說太廟的漢白玉基座高度沒有太和殿的高,但能擁有三層漢白玉須彌座的建筑全北京也只有四個,除了故宮和郊區(qū)的長陵,,就是太廟和天壇了,。 漢白玉欄桿上的望柱以龍紋、鳳紋為主,,飾以云紋陪飾,,極富立體感。臺基外側,、須彌座與欄板之間有小龍頭,,它們是龍的九子之一,名為螭(chī)首,,因嘴大喜水,,所以用作排水。享殿和后面的寢殿同在一個漢白玉臺基之上,,上面有幾百個螭首,,所以雨天會出現(xiàn)“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象。 古代建筑上的脊獸排列和數(shù)量也有著嚴格的等級界限和規(guī)定,,除了故宮里的太和殿為十個脊獸,,其他殿的脊獸都按級遞減,而且只能是單數(shù),。太廟享殿因供奉的是先皇,,因此僅次于太和殿,有九個脊獸,。 享殿的丹陛也很精美,,隨階分為三座,各為整塊青石,,分別雕有顯示尊嚴的“云龍紋”,、“獅子繡球紋”和“海獸紋”。下層“海獸紋”中穿行于波濤間的海馬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為入水之龍馬,,寓意祖國江山永固、人民快樂吉祥,。 匾額上“太廟”兩字出自何人之手史料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很多專家都認為出自順治之手,除《清實錄》中有記載順治下令改動“太廟”匾額外,,比對紫禁城內(nèi)懸于乾清宮內(nèi)的“正大光明”匾就會發(fā)現(xiàn),,用筆特點和書法風格一脈相傳,神韻相通,,而“正大光明”匾就出自順治之手,。 另外若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太廟的匾額比故宮太和殿的匾額要精致得多,由滿漢文書寫的“太廟”匾額上還有九龍貼金,,而太和殿的異常樸素,,在這一點上,清朝的這位皇帝確實還是蠻自謙的,。而且作為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他并沒有一把火燒了前朝皇帝們的牌位,而是恭恭敬敬地把他們搬進了歷代帝王廟,,然后再把自己個兒祖先的牌位擺進了太廟,,福臨的胸懷還是有的,而且這也顯示了清王朝是華夏大地上繼夏商周各朝代之后的合法繼承者,。 如果不進享殿里面,,太廟的門票只需2元,進入的話淡季10元,,旺季15,,門票寫得進去是看中華和鐘展,所以很多人就不想多花這幾塊錢了,,還有人說進去只有空空的大殿沒什么可看的,。然而你不知道,,價值連城的寶物就在你眼前,,只可惜你不認識它。 這寶貝并不是編鐘,,而就是咱們前面說的,,連如今故宮都沒有的撐起大殿的68根大柱,根根都是完整的金絲楠木,,最高的6根達13.32米,,直徑達1.2米,整個大殿氣勢恢宏,,有種不怒而威的莊嚴感,。和珅府里比這小好多的金絲楠木一根已經(jīng)估價27億了,那這太廟的柱子如果按鉆石多一克拉就翻好幾番的價格估算,,想想價值多少吧,。幸好當年八國聯(lián)軍也只認識金銀財寶和石頭,否則如今就看不到這么壯觀的大殿了,! 現(xiàn)在唯一能與之媲美的也就是長陵的祾恩殿了,,不過那里的金絲楠木也沒有享殿里的多且大。剛好這三處我也都去過,,照片比較下,。 當年和珅被嘉慶抄家,20大罪狀中的第13條就說他“所蓋楠木房屋,僭侈逾制......”,意思就是過分奢侈,,超過了禮制的范圍,,其中一項就是用了楠木。在明清時期,,只有皇帝才能用珍貴的金絲楠木建房,,其他人是嚴禁使用的。想想看故宮里都沒有金絲楠木柱了,,和珅這真是自掘墳墓呢,。 話說直徑1.2米有多粗?老爸老媽合圍了下,,一邊手碰到,,另一邊真是差太遠了。不過并不是68根根根都有13.32米高,、1.2米粗,,只有中間的6根是這樣,它們的底座也與其它的不同,,是蓮花底座,。不過其它的目測也小不了多少。 仔細看的話,,下端已經(jīng)被包裹保護起來的柱子上還有以前被刻的人名;再往上看,,像是有開裂的傷痕,,那其實不是裂開,而是曾經(jīng)被張貼各種海報,、拉繩等留下的痕跡,。 大殿里除了壯觀的金絲楠木柱,屋頂片金瀝粉彩畫裝飾,,地面墁鋪著和故宮太和殿一樣的金磚,。不過這金磚并不是指黃金,而是用蘇州太湖的澄漿泥(即過濾后除了雜質(zhì)沉淀下來極為細膩的泥)為原料,,經(jīng)過多道嚴格的工序燒制而成的地磚,。從甄選原材料到制作完成要花費兩年左右時間,成本+品質(zhì)與黃金不相上下,,故名“金磚”,。前些年,一對永樂御窯金磚就拍出了80多萬的價格,。故宮里的大殿是不讓進的,,所以在這里可以好好看看,,什么叫低調(diào)的奢華,只有看了享殿才明白,。 當年舉行祭祀大典時,,殿內(nèi)設木質(zhì)金漆神座,座前設籩(biān)豆案等祭器,,置稻粱,、果蔬、犧牲(即牲畜),、香燭,、福酒等祭品,祭典前將祖先牌位從后面的寢殿移至此處神座安放,,然后皇帝在儀仗和百官的簇擁下舉行隆重而莊嚴的儀式,,香煙繚繞、鐘鼓齊鳴,、韶樂悠揚,、佾(yì)舞翩遷。 封建王朝落幕后,,昔日的帝王廟也漸漸變得雜草重生,、破敗不堪,還當過民國時的和平公園,。解放后,,周總理來視察后,主持撥款改造,,太廟變成了勞動人民文化宮,,重新有了生機?;蛟S是冥冥中的安排,總理去世火化后,、追悼大會前的三天吊唁活動就是在享殿中舉行的,,雖說當時的太廟已改名為勞動人民文化宮,但總理夫人鄧穎超還是建議摘掉太廟的匾額,,畢竟太廟的意思是帝王廟,。 如今享殿里展覽的這中華和鐘是為了迎接千禧年(2000年),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編鐘為原型設計制作的青銅編鐘,。架高38米,,寬21米,共17噸,,是中華和鐘的編鐘之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雙音編鐘,,不過是新物,但再過兩千年的話可不得了,。 享殿外的兩側是東西配殿,,非常長,古時里面供奉的就是最前面咱們說過的有“配享太廟”資格的大臣們的牌位,。東配殿里是皇室有功的宗親,,都是親王級別的,像禮烈親王代善,、睿忠親王多爾袞,、豫通親王多鐸、肅武親王豪格等,;西配殿里是異姓功臣,,像鄂爾泰、傅恒,、阿桂,、福康安等,,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人大臣是張廷玉,。東西配殿各面闊十五間,也就是每一間供奉一位,,那么一共也就30位,,各15人,所以“配享太廟”是當時的最高榮譽,。 其實別說是大臣進來難,,連某些皇帝的爹進來也難。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是因上一位皇帝朱厚照無子,,才讓本是皇帝堂弟身份的他撿了個大便宜,,繼承了皇位,所以朱厚熜的親爹本是藩王,,牌位并沒有進太廟的資格,。但這位性格強硬的小皇帝經(jīng)過多年不懈的折騰,終于把親生父母追為皇帝皇后,、牌位搬進了太廟,,并排在了他堂哥明武宗之上,這也是史上有名的“大禮儀之爭”,。 當年朱厚熜為對抗反對者,、修改禮制,弄出了不少花樣,。先是嘉靖九年(1530年)說天地合祭的做法不太妥當,,把“天地壇”原本只有一座大祀殿的制式改成了圜丘與祈年殿遙相對應的樣子,,并改名“天壇”,然后又分別修建了地壇,、日壇和月壇,。嘉靖十四年(1535年),他也以合祭不太妥當為由將太廟一分為九,,設九廟分別供奉歷代祖先,。后因其中八廟被雷火擊中,他怕是天譴,,又恢復了太廟“同堂異室”的合祀制度,。 不過也有主動提出不進太廟的皇帝,道光三十年(1850年)元宵節(jié)的前一日,,愛新覺羅·旻寧在彌留之際寫下一道朱諭,,死后靈位不入太廟,不立神功圣德碑,。因為道光在位之際,,爆發(fā)了鴉片戰(zhàn)爭,他簽署了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地,、賠款,開啟了中國近代屈辱史,。他自感愧對祖先,,沒有顏面向列位先祖一樣接受后世子孫的祭拜。不過他兒子咸豐并沒有遵父命,,還是把道光的牌位放入了太廟,,畢竟他不想擔上不孝之名。 西配殿的南側有一燎爐,,為焚燒享殿和享殿西配殿的祝版和絲帛而設,。通體用素白琉璃結構砌造,很是獨特,,整體仿造木結構建筑,,筒瓦單檐歇山頂,檐下飾以斗拱額枋,,爐身四角有圓柱,爐膛門上雕花飾帶,,其余三面雕刻菱花,,下為須彌座,雕工精美,。 從享殿向后去往第二座大殿的拐角處,,可以清楚地看到玉石基座的轉角處是有嚴密的固定結構的,。 享殿后的大殿叫寢殿,不是祭祀的日子里,,歷代皇帝,、皇后的牌位是供奉在這里的,寢殿內(nèi)設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也就是讓他們睡覺的地方,。享殿為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面闊九間(長62.31米),,進深四間(寬20.54米),,殿高21.95米比享殿小不少,也比太和殿小,,與享殿同在一個整體的三層漢白玉須彌座上,。 清末里面供奉著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玄燁、胤禛,、弘歷等十一代皇帝及皇后的牌位,。每次祭典前一天將牌位移至享殿,安放于神座之上,,祭畢奉回,。 不過如今門窗緊閉,寢殿并沒有開放,?!叭涣鶙盗饣ā睒邮降拇皺敉瑯邮枪糯ㄖ淖罡叩燃墸睓襞c斜欞相交后形成若干等邊三角形,,三角形中間椀成圓形,,每六個三角形又組成一朵六瓣菱花,其中蘊涵天地,,寓意四方,,象征著國家權力,也是天地之交而生萬物的一種符號,。 寢殿東西也各有配殿,,面闊五間,儲存祭器,。 寢殿之后是祧(tiāo)殿,,不過它們之前有一道紅墻,,因為祧殿與前面兩座大殿并不是同一年建的,而是71年后添建的,。 祧殿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面,面闊九間(長61.99米),,進深四間(寬20.33米),,坐落在一層漢白玉基座之上,是供奉皇帝遠祖牌位的地方,,也就是立國前的皇帝祖先,。清代時,正中供奉肇祖,,左興祖,、再左顯祖、右景祖,。功能和寢殿一樣,,不過每年四季首月陰歷初一的“四孟時享”時,皇帝是委托官員在次殿祭拜,,只有每年除夕前一天的“袷(xiá )祭”時才會把他們的牌位移至享殿袷祭,。 祧殿之后又是大片的古柏樹林,它們千姿百態(tài),,歷盡滄桑,,默默地守護著歲月的變遷,只有鳥兒為它們鳴唱,。 柏樹林中有一棵極為粗大的“明成祖手植柏”,,高13.5米,樹干徑圍5.5米,,枝葉繁茂,,相傳也是明成祖朱棣親手種的,相比剛一進來看到的那棵“神柏”,,我覺得這棵更可信,。 太廟的最后面就是筒子河了,向東北看是故宮的角樓,,配著嫩嫩的柳芽,,美得像是一幅畫。 河西就是午門,,如今故宮的正門,,曾經(jīng)文武百官上朝前集合排隊的地方。所以如果計劃游故宮的話也可以先游了太廟,,再從這里的左闕門出去,,就能直接進故宮了。 如今除了故宮里有宮貓,,太廟里也有廟貓,,不過來太廟的人非常少,這里的貓更多了一份清靜,。 小貼士: 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門票:2元/人,,60歲以上老人免票 中華和鐘展(太廟殿內(nèi))門票:淡季10元/人(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旺季(4月1日至10月31日)15元/人,,購和鐘展門票免入園門票 開放時間:園區(qū):6:30-19:30,,中華和鐘展:9:00-16: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