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非 魚 “遠朝滄海殊無得,橫貫黃河自不渾,?!?/span> 無數次走近濟瀆,給我無數次不同新鮮的感受,。因為故土“濟源”的名字,,因為一條現實中已遠離的河流,因為遠古洪荒的贊譽,,還是因為骨子里的崇拜與敬畏,!不得而知,我也不是第一次寫濟水,,但每次都覺得自己寫的不完美,,也許這一次也一樣,但我還是忍不住自己寫一寫的欲望,。 站在空曠,、寂寥的古老園林的中軸線上,南面是高大的山門——清源洞府門,。這座宋初創(chuàng)建,,明代復修,歷經了數百年的戰(zhàn)火襲擾,,風侵雨蝕,,仍屹立在園林的最前沿,是濟瀆廟的門面,。這座風格獨特的古建筑用純木質疊架而起,,飛檐桃角,,重翹重昂的大屋頂,僅由并排豎立的四根木柱支撐,。遠看似乎搖搖欲墜,,其實紋絲不動,穩(wěn)若磐石,。寬闊,、寂寥的甬道,顯得空曠而冷清,,展眸細望間,我仿若看到錦幟獵獵,,隨風招展,,皇風清穆,浩浩蕩蕩,,溫溫藹藹氣氤氳的皇家祭祀隊伍走過來,。濟水在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進程中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濟水流域,,孕育和滋養(yǎng)了華夏文明,,這古老的園林西行四十余公里,就是上古昆侖的王屋山,。濟水貫黃河而自清,,歷曲折而入海的獨特個性,凝鑄了中華民族含貞自潔,、威武不屈的高貴稟性,;歷代文人仕子對濟水的歌詠之作,也成為中華文學寶庫中永不凋零的奇葩,。 中國古代對天地山川的祭祀活動,,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春秋時期的濟水祭祀規(guī)格是和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相并列的,?!蹲髠鳌べ夜荒辍罚骸叭巍⑺?、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边@四個諸侯小國都在濟水流域東部,,任國在今山東濟寧,,宿、須句東平湖東岸,,顓臾在泗水附近,。這四個小國共同負責掌管太皞伏羲氏和濟水神的祭祀并朝貢中原,可見濟水在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周代,,四瀆已被列為祭祀的對象?!妒酚洝し舛U書》記載:“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水曰濟,、曰淮,、曰江、曰河,?!睆倪@段文字可以得知,秦時,,祭祀山水已經成為帝王十分重視的國家典章制度,,四瀆已經列為祭祀水神的主要對象,其中濟水還名列四水之首,。從隋開皇二年(582年)文帝頒詔在濟水源頭興建濟瀆廟開始,,對濟水的祭祀活動逐步升級,四瀆先被列為“公”,,后又被列為“王”,。 恢弘古樸的大殿與古建筑在挑檐上的余光中安靜地停留在高處,經過歷代的修繕,,歲月的風沙沒有在它們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跡,,倒是園林中一些石像、碑刻布滿了滄桑,,它們也許是過去戰(zhàn)火紛飛的亂世最容易遺留下來的見證,,傾述歲月的繁華與滄桑…… 甬道的鋪路石,。我來自上古昆侖的王屋山,,見證了浩瀚濟水的靜水微瀾、煙波浩渺,。她的源頭在王屋山的太乙池,,東穿太行,伏地潛行百余里,至濟源城北平地雙源重發(fā),,涌泉而出,,西源為龍?zhí)叮瑬|源為北海濟瀆池,。濟水順流南行與黃河交匯,,三起三伏,曲折東流,,終至渤海,。“四瀆”之中,,惟有濟水獨清,,橫貫黃河而不濁。她秉性頑強,、不濫不竭,、濟世澤民、品質高潔,。自古以來對她的祭祀規(guī)模超過了其它任何河流,她推動了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以她命名的城市有濟源,,濟南,濟寧,,濟陽,,濟陰。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們大多把濟水作為修身立業(yè)的精神楷模,。濟水風情最早的詩篇《詩經·匏有苦葉》,其內容表達的是一位待嫁的姑娘站在濟水岸邊,,翹首以盼戀人前來迎娶的心境,。詩三章,三言四言五言相間,,就近取喻,,聯類比興,讓今人有幸從中再見三千年前濟水暢流的風光和動人的風情,。 唐馬,。我是來自大唐盛世的祭祀石馬。見證了大唐的繁華與富強,,盛世的繁榮就像我豐滿的軀體,,就像唐詩的異彩紛呈,就像濟瀆雛形的百畝甲子形…… “濟水出王屋,,其源來不窮,。洑泉數眼沸,,平地流清通?;实鄢珈氲?,詔書視三公。分官禱靈廟,,奠璧沉河宮,。神應每如答,松篁氣蔥蘢,。蒼螭送飛雨,,赤鯉噴回風。灑酒布瑤席,,吹簫下玉童,。玄冥掌陰事,祝史告年豐,。百谷趨潭底,,三光懸鏡中。淺深露沙石,,蘋藻生虛空,。晚景臨泛美,亭皋輕靄紅,。晴山傍舟楫,,白鷺驚絲桐……”李頎在《與諸公游濟瀆泛舟》這首詩里,著力描繪了濟水的祭祀場景與泛舟濟水的感受,。大詩人白居易的《題濟水》,,堪稱描寫濟水的名篇。詩人用“盈科不數尺,,岸柳難通舟”來描寫濟水的豐沛,,用“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來贊美濟水的源遠流長,。用“自今稱一字,,高潔與誰求。惟獨是清濟,,萬古同悠悠”來歌頌濟水的清澈與高潔,,把濟水人格化為一條品德高尚的河流,讓人倍感濟水可親可近,。他的另一首《效陶潛體詩十六首》中的最末一首,。詩人從:“濟水澄而潔,河水渾而黃。交流列四瀆,,清濁不相傷,。”起筆列舉了許多或善或惡的人物和鳥獸來詰問上天神靈,,抒發(fā)了詩人被貶官之后“時屬多雨,,無以自娛,雨中獨飲,,往往酣戰(zhàn)醉”的心境,。詩人以濟水起興,言志抒情,,可見濟水在詩人心目中的地位與形象,。 唐代,對四瀆的祭祀不但被列為國家典章,,而且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唐書·禮樂志》記載,,祭祀四瀆每年一次,,并規(guī)定了祭器的種類和數量,有詳細的祭祀儀式和程序,。唐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加封四瀆,“河瀆封靈源公,,濟瀆封清源公,,江瀆封廣源公,,淮瀆封長源公”,。重新封號后的濟水,祭祀活動自然也要更加隆重,。當時的祭祀活動,,上至欽差大臣,下至縣尹縣丞,,都要參加,,而且要按官位級別分別舉行祭祀儀式,祭品的種類也各不相同,??梢詳嘌裕瑓⒓蛹漓牖顒拥陌傩找彩呛芏嗟?,并且還有各種雜耍,、買賣等,,只是史書不予記載罷了。 北宋的石勾欄,。我是來自北宋的石護欄,,與高大的清源洞府門一同進駐濟瀆廟。雖說我只是一塊護欄,,卻極其精美與細致,,盆唇與地袱之間是透空的“萬”字紋,其上鏤刻卷草,、寶瓶雕飾等,,是《營造法式》所記的單勾欄。我見證了大宋朝經濟,、文化,、教育是歷代繁榮的巔峰,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fā)展突飛猛進,,政治開明,經濟文化繁榮,。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繁榮昌盛的朝代之一,。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宋代詩人文彥博的《題濟瀆》最為滿懷深情:導沇靈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遠朝滄海殊無礙,橫貫黃河自不渾,。一派平流滋稼穡,,四時精享薦蘋蘩。未嘗輕作波濤險,,惟有沾濡及物恩,。 負大明詔旨的赑屃。我是龍的六子赑屃,,又名霸下,。上古時常背起三山五岳來興風作浪。后被夏禹收服,,為夏禹治水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后,夏禹就讓我背起自己的功績,,所以華夏大地上的石碑都是由我馱著,。我和龜十分相似,,但還是有差異,我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我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所以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我這次馱著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御碑,矗立于明洪武三年,。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明王朝的統(tǒng)治,,又別出心裁,對濟水封號進行了一次“改革”,。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頒布《太祖改正岳瀆神號詔》。在詔書中,,他先褒揚自己的功績:“朕奮起布衣,,以安民為念,訓將練兵,,平定華夷,,大統(tǒng)以正。永維為治之道,,必本于禮,。”接著筆鋒一轉,,開始闡述改正岳瀆神號的理由:“考諸祀典,,如五岳五鎮(zhèn)四海四瀆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稱歷代有加,。在朕思之,則有不然,,夫岳鎮(zhèn)海瀆皆高山廣水,,自天地開辟以至于今,,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皆受命于帝,幽微莫測……朕以禮祀神之意,,四海稱東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瀆稱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我見證了濟瀆被尊封為“北瀆大濟之神”,,由過去的公,、王登上了神的尊位。并對濟瀆廟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繕,、擴建,。自朱元璋始,大明先后有七位皇帝頒發(fā)過祭祀濟瀆神和北海神的詔書,。 清朝規(guī)定,,每遇太子繼位、壽辰大典,、離宮出巡,、平暴治亂等大事,都要派欽差大臣前往各地祭告五岳四瀆,。據《濟源縣志》載,,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離宮出巡,二十七年封孝莊皇后為圣文皇后,,三十六年“蕩平漠北”,,五十八年封孝惠皇后為圣章皇后,以及五十,、六十大壽,,都曾頒詔并派使臣到濟瀆廟祭奠濟瀆神和北海神??滴鹾颓∵€分別為濟瀆廟親書賜匾“沇濟靈源”,、“流清普惠”。乾隆不僅為濟水提寫祭文《巡幸中州祭告濟瀆文》還有詩作《濟水》:潛流原具絕河力,曾到濟源源詎曾,。三伏何妨三見迭,,一通因得一齊稱。惟清便濁奚能濁,,不易為恒果是恒,。南北淮滎紛記載,折中《禹貢》自相應,。 濟瀆廟現存放著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石刻碑碣數十幢,,無不在述說濟水的輝煌與功德。其中金大定年間的創(chuàng)建石橋記,,書法勁健,,其拓片曾經出國展覽。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寫的“投龍簡記碑”,,筆致雄勁而秀潤,,尤世人所稱道。臨淵閣,、知春亭,、水殿、龍亭,、海眼等精巧玲瓏,,古香古色;曲徑通幽,,山光水色,,相映成趣。透過氤氳彌漫,、裊裊上升的煙波,,我依稀看到那洶涌奔流的濟水,浩浩蕩蕩東去,,奔向沃野萬里,,奔向田疇千頃,奔向滾滾黃河,,奔向滔滔大海,。碧波萬里之上,千帆竟流,,號歌迭起,;沃野田園之間,阡陌縱橫,,販車走卒,;茅屋農舍交錯,雞鳴犬吠,,婦孺喚答…… 濟水,,已湮沒在滾滾的歷史塵煙里,曾漾漾清波的河道早已變成了桑田阡陌,,但濟水的精神不滅,,早已流淌在華夏兒女的血脈里了,,所以,,她是一條永不湮沒的母親河,。
插圖/網絡 王峰,河南濟源人,。2008年開始發(fā)表作品,,先后在國家、省,、市級報刊,、雜志《中華楹聯報》《對聯中國》《中國畜牧業(yè)》《河南工人日報》《鄭州日報》《濟源日報》上發(fā)表小說、散文,、楹聯二百余篇副,,計一百余萬字,作品多次在各類活動中獲獎,。河南省濟源市作家協會會員,、濟源市詩聯學會會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