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時期的濟水祭祀規(guī)格是和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相并列的?!蹲髠鳌べ夜荒辍罚骸叭?、宿、須句,、顓臾,,風(fēng)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這四個諸侯小國都在濟水流域東部,,任國在今山東濟寧,,宿、須句東平湖東岸,,顓臾在泗水附近,。這四個小國共同負(fù)責(zé)掌管太皞伏羲氏和濟水神的祭祀并朝貢中原,可見濟水在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秦始皇稱帝以后,,在泰山大搞封禪活動,并重新頒布了天下名山大川的序次和祭祀的規(guī)格,,濟水名列四瀆之首,。 隋唐以后,濟水逐漸衰微,,尤其是濟水下游,,由于泥沙淤積,大多河段斷流,,但是濟水的祭祀和加封規(guī)格卻日漸提高,。這種似乎不合邏輯的現(xiàn)象,自有其深厚的社會根源,。隋唐時期是中國農(nóng)耕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水是萬物之源”的樸素意識在社會生活中日益加強,水神崇拜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日漸盛行,。官方的水神崇拜主要體現(xiàn)在祭祀禮制的進一步提高并列入國典,。唐朝“四瀆”仍為江,、河、淮,、濟,,又增加“四海”,,即東海,、南海、西海,、北海,。唐天寶六年封河瀆為靈源公,濟瀆為清源公,,江瀆為廣源公,,淮瀆為長源公。天寶十年又封東海為廣德王,,南海為廣利王,,西海為廣潤王,北海為廣澤王,?!八臑^”“四海”分別按春,、夏,、秋、冬四季祭祀:立春在山東萊州祭東海神,,在河南桐柏祭淮瀆神,;立夏在廣州祭南海神,,在成都祭江瀆神,;立秋在陜西大荔祭西海神和河瀆神;立冬在河南濟源祭濟瀆神和北海神,。祭祀時朝廷還要派兩京官員親臨現(xiàn)場,。 濟源的濟瀆廟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建立起來的。隋開皇十六年以濟水之源命名政區(qū)名,,設(shè)立濟源縣,。唐代以后,濟瀆廟又有擴建,,形成占地130畝的規(guī)模,,一直保存至今。在朝廷日益隆重的祭祀活動影響下,,濟水流經(jīng)的滎陽,、原陽,、菏澤等地也相繼建起了濟瀆廟。 濟水封號從唐玄宗封濟水為“清源公”開始,,歷代有加,。宋徽宗封為“清源忠護王”,元仁宗封為“清源善濟王”,。到了明代,,朱元璋登基之后,為了顯示皇權(quán)地位,,悉數(shù)革去了歷代帝王對天下岳瀆鎮(zhèn)海和忠臣烈士的封號(惟孔子封號未改),,頒布《太祖改正岳瀆神號詔》,重新對天下五岳,、五鎮(zhèn),、四海、四瀆神號進行命名,,四瀆分別改名為: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至今在北京地壇仍可看到四瀆神位仍為此名。 濟瀆廟在“四?!薄八臑^”水神祭祀中具有特殊地位,,廟內(nèi)的龍池和北海池是分別用來祭祀濟水神和北海神的。濟瀆廟“身兼二職”的原因,,是因為“四瀆”均有廟宇,,“四海”卻是按方位加封的,,當(dāng)時為四海神建的廟宇只有東海廟和南海廟,,分別在廣東萊州和廣州南海,而西海和北海只是泛指,,沒有具體地點,,無法設(shè)立廟宇,于是把祭祀北海神和西海神的地點分別定在濟瀆廟和河瀆廟,。 清代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漢民族的朝代,,在統(tǒng)治手段和策略上更加小心翼翼,千方百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漢文化,,鞏固統(tǒng)治地位,。對歷代祭祀山水的典章制度,自然也要沿襲使用,。清王朝規(guī)定,,每遇太子繼位,、壽辰大典、離宮出巡,、平暴治亂等等大事,,都要派大臣前往各地祭告五岳四瀆。據(jù)《濟源縣志》記載,,康熙八歲登基,,二十三年離宮出巡,二十七年封孝莊皇后為圣文皇后,,三十六年“蕩平漠北”,,五十八年封孝惠皇后為圣章皇后,以及康熙五十,、六十大壽,,都曾頒詔并派使臣到濟瀆廟祭祀濟瀆神和北海神。 濟水崇拜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人類對大自然的一種訴求,,祈求天無災(zāi)禍,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因此在官方和民間都很盛行,只是相對而言,,官方的濟水崇拜具有規(guī)范的禮儀程式,,體現(xiàn)出封建制度的威嚴(yán),而民間的濟水崇拜則比較貼近生活,,還體現(xiàn)出神話化和世俗化的特征,。如《酉陽雜俎》中有一則頗具政治色彩的故事:南北朝時南燕有一位長白山人,名叫邵敬伯,,收到一封信函,,寫信人自稱是吳江使官,上司令他到濟廟拜謁濟水神并送去書函,,聽說敬伯前往濟源,,請代為送達,。敬伯致濟廟,,入水府,豁然見宮殿宏麗,,一九十老翁坐于精床,,發(fā)函開書曰:“裕興超滅”。果然就在這一年(410年),,宋武帝劉裕滅掉了南燕慕容超政權(quán),。又如,,濟瀆廟內(nèi)有一碑記,記的是李貨郎傳書的神話故事:濟源有個李貨郎,,常到云南做生意,。有一年,云南大旱,,李貨郎告訴云南地方官,,濟水神有求必應(yīng),應(yīng)該前去求雨,。地方官為解百姓苦難,,萬里苦行來到濟廟,當(dāng)晚就睡在廟里,,睡夢中見到濟水神,,求其前往云南降雨。濟水神只說了一句“心誠則靈”就飄然而去,。這位官員回到云南后,,率眾祈雨,果然甘霖普降,,解除了旱情,。地方官見濟水神如此靈驗,遂寫信托李貨郎捎給濟水神,,以表感謝,。從此,云南一帶每逢干旱,,就托李貨郎傳書濟水神,,每每有求必應(yīng)。李貨郎因此成為云南貴客,,生意也越做越好,。 濟水神的世俗化主要表現(xiàn)在民間對它的祈愿,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濟瀆廟寢宮里供奉的濟瀆神及其三位夫人的形象:正位上端坐的是三位娘娘,,分別掌管水政,、財政和家政,濟瀆神則在宮內(nèi)東側(cè)臥榻上熟睡,。其中的寓意即宮門對聯(lián):“河神高枕農(nóng)無患,,黎庶安康民長歌?!斌w現(xiàn)的仍然是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祈愿。在濟源百姓心目中,濟水神除了有安瀾去災(zāi)行云布雨的功力,,還能賜福賜壽,。如清《濟源縣志》記載:每年三月間,遠(yuǎn)近百姓都要到濟瀆廟進香求愿,,并“多密帶金銀仙佛銀娃金盒之類,,乘人不見,拋于池中,,謂之拋長生,。” 明清時期濟瀆崇拜與祭祀達到高潮的另一個標(biāo)志,,是在與濟水相關(guān)的北方地區(qū),,分布有數(shù)量眾多的濟瀆廟。據(jù)相關(guān)記載,,河南原陽,、滎陽、新鄉(xiāng)都有柘城,、濮陽有“濟瀆池”,。山東曹縣、定陶地方志載有濟瀆廟,,菏澤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濟瀆廟,。河北曲陽的“濟瀆巖”,元代稱為“濟瀆神祠”,。山西曲沃有“濟瀆祠”,,黃帝廟原為濟瀆廟;孝義縣,、長治縣有“濟瀆廟”,,高平縣有“濟瀆池”和二座“濟瀆廟”,鳳臺縣有二座“濟瀆廟”,,陽城縣的成湯廟,,“有二泉亢旱不竭,與濟瀆通”,。這些為數(shù)眾多的濟瀆廟,,大部分并不在濟水流域,說明濟水崇拜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信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