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中的“倒插筆”
為什么呢,? 似乎自己上學時,,老師沒有說得很清楚,所以要查了一下,。 找到兩處:
”(李枝樞《怎樣寫好粉筆字》 )
”(《教師的書寫與科學素質(zhì)》 )
我也一直在想“倒插筆”是不是也違反了某種心理規(guī)律呢,?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兒童所受的教育必需在方式和安排上同歷史上人類的教育一致。換句話說,,個人知識的起源應該按照種族中知識的起源的同—途徑,。”(《論教育》),黎錦熙先生再談兒童教育的時候也說過:“按著他們身心發(fā)展的過程(大略可比照人類學中初民進化的過程),。”(《新著國語教學法》)這樣看來,,漢字的沿革,包含了我們祖先認識世界的過程,,我們防止“倒插筆”,,其實是在與我們的祖先保持認知和發(fā)展上的一致。
但是這只是我們語文教學中看得見的“倒插筆”而已,其實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倒插筆”。 姑且列幾個筆者能發(fā)現(xiàn)的說一說,,歡迎有識之士來補充,。
這樣識字方式,,有利有弊,,利是方便快捷,短期內(nèi)效率很高,,但從長遠的文化繼承角度而言,,這種不遵循構(gòu)成漢字的“六書”的方法,喪失了與“初民進化的過程”保持一致的機會,。 對于漢字,,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每一個學生(包括我們)在漢字學習上都是半路出家的,,如果想要接續(xù)斷層,必然要重新耗費很多時間,。 另外,,漢字直接用硬筆來寫,絲毫無法體現(xiàn)其獨特的魅力,。等到了高考時再來要求書寫上的美觀,,恐怕應該算是“罔民”的行為了,。
這種看似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做法,只是一種“遷就”而已,。 以我們現(xiàn)在西方化極其嚴重的生活方式而言,,一個學生到高中再全面認識民族文化,無異于一個想認識中國的外國人,。
學生對字詞文句掌握粗疏,不求甚解,。 學生在不甚解的情況下,,就被要求劃分段落大意,那么學生能做的只是碰運氣而已,,反正沒有多少次可碰,,而且把老師碰煩了,老師就公布答案了,。
似乎學生一到高年級自然就成為了鑒賞專家,完全不顧生活的常識,。 這個常識是,,一個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是文章,面對這些文章,,“理解”是第一步,,“鑒賞”是第二步,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大多只談“如何鑒賞”,,很少談“如何理解”,,其實沒有了“理解”,“鑒賞”也就無法企及了,。 還有對作者介紹過重,,也不是正常的閱讀順序,關(guān)于作者的知識,,其實只有在第二步(鑒賞)時,,才有可能涉及。 而我們現(xiàn)在的教學,,作者的相關(guān)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學生記這些知識還惟恐不及,哪里有時間談理解文章,!
完全喪失文章發(fā)展從無到有,、從粗到精的發(fā)展規(guī)律,。 完全只是在技巧方法上打轉(zhuǎn),,似乎學生年紀一大,寫作能力就會相應而生,。 每次,,作文講評只是找?guī)灼^好的作文念一念,大家評一評,,這種做法雖然也很不錯,,但不要忘了,前面閱讀教學的“倒插筆”造成學生閱讀上的斷環(huán),,能真評出來固然是好的,,其實以說不出來“所以然”的居多。 這樣看來,,那些較好的文章,,其實并不一定是語文課上學到的。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我一個人解決不了,,因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 我所能給出的只是自己的一個認識。 這個認識就是,,語文學科缺乏系統(tǒng)學科知識體系,。 其他許多學科的學習內(nèi)容,其實就是它自身的發(fā)展史,,這種編排一方面體現(xiàn)這個學科知識從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過程,,一方面也可以保持每代人之間對同一學科的認識保持相同的認知結(jié)構(gòu),而穩(wěn)定的認識對于一個學科的發(fā)展和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說“內(nèi)容和發(fā)展史的結(jié)合”會形成該學科潛在的存在規(guī)律,。 這個規(guī)律,,目前的語文學科沒有,。 也許我們往這個方向上多想想,“倒插筆”的現(xiàn)象就會少一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