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含德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qiáng),。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大家好!今天與大家分享聽張慶祥講《道德經(jīng)》第五十五章之心得,。 上章老子為我們講了以德筑基方能不拔,、不脫,以無為之道修身,、齊家,、睦鄉(xiāng)、治國、平天下,,則身修,、家齊、鄉(xiāng)睦,、國治,、天下平。本章則是對上章的詮釋和擴(kuò)展,。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德性深厚的人(也就是圣人),,就好比剛剛出生的嬰兒,。 這一句是后面“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钡囊樱@個引子是要讓我們知道后面的這些話并非真的是在說嬰兒,,而是在作比喻,。比喻什么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 毒蟲不會叮咬他,,猛獸不會撲向他,兇禽不會襲擊他,。 毒蟲,、猛獸、兇禽不傷害剛剛出生的嬰兒,,這在老子的年代或許有可能,。那時候人類對其它生物的威脅還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大,而剛剛出生的嬰兒為純陽之體,,元?dú)獬溆?,無知無識,,沒有絲毫分別之心,所散發(fā)出來的氣息更不會讓其它生物感覺威脅,,所以毒蟲野獸一般不會傷害他們,。 就像現(xiàn)在很多家庭飼養(yǎng)的寵物,它們一般對嬰兒也都很“呵護(hù)”,,很有“愛心”,。因?yàn)橐话銇碚f,動物攻擊人類除了饑餓而外,,其它大多數(shù)情況都是因?yàn)楦惺艿搅送{,,才會進(jìn)行攻擊。 不過這是題外話,,因?yàn)槔献舆@里并不是真的要談毒蟲,、猛獸、兇禽不會傷害嬰兒,,毒蟲、猛獸,、兇禽只不過是一種比喻,,比喻能夠傷害本性自然造化的所有東西,比如金錢,、物質(zhì),、名利、地位,、情感等等,。 要知道,金錢,、物質(zhì),、名利、地位,、情感等對眾生來說既是幸福的源泉,,但也是要命的毒藥,稍有不慎,,就會被它所傷害,,可圣人為何可以不被其傷害呢?因?yàn)槭ト说滦陨詈?。怎樣才算德性深厚呢,?我們繼續(xù)往下看。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小嬰兒的骨骼,、筋絡(luò)雖然很柔軟,可小手卻握得很緊,;小嬰兒雖然還不懂得男女交合之事,,可小生殖器卻常常勃起,這其實(shí)是精氣非常充盈的表現(xiàn),。小嬰兒終日號哭,,可嗓音卻不會啞,這其實(shí)是精氣非常沖和的表現(xiàn),。 老子這里以“骨弱筋柔”來比喻圣人的守柔處弱,,“握固”則是比喻圣人的精神內(nèi)守,也就是上章所說的“善建”,、“善抱”,。 “握固”本是道家丹道筑基的一種修煉方法,即將大拇指掐在無名指的指根處,,其余四指則緊緊將拇指握住,,其主要作用是收攝精氣。據(jù)說小嬰兒出生,,也是這樣握著拳頭出來的,。 所以“骨弱筋柔而握固”是說圣人為什么可以向嬰兒那樣元?dú)獬溆瑹o分別之心呢,?這是因?yàn)槭ト松朴谑厝崽幦?,而不?/span>“強(qiáng)梁者”,也就是不對身中氣機(jī)進(jìn)行人為造作,;善于精神內(nèi)守,,而不向外抓取,正因?yàn)槿绱耸ト怂阅軌蛳癯嘧右话阍獨(dú)鉀_盈,,而且沒有分別之心,,這也是上章為何會言圣人“不拔”、“不脫”的原因,。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牝牡之合”指男女的交合,,這里比喻私欲,。“朘作”指男性生殖器的勃起,,這里比喻作為,。因此這里是在說圣人的無為,,即無欲而為。 圣人以修身,、齊家,、睦鄉(xiāng)、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其中并未參雜絲毫的私欲,其作為就如同嬰兒小生殖器的勃起而并非欲望所致一樣,,嬰兒小生殖器的勃起是內(nèi)在精氣充盈的自然反應(yīng),,而圣人修身、齊家,、睦鄉(xiāng),、治國、平天下的作為則是德性深厚的自然選擇,。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號”哭鬧,,這里比喻身中氣機(jī)的動蕩,。“不嗄”,,嗓子不會沙啞,這里比喻本性的造化不被干擾,、障礙,。因此這里是在說圣人不會因?yàn)樯碇械臍鈾C(jī)動蕩而升起好惡分別之心,從而干擾,、障礙本性的造化,,這種周身氣機(jī)動蕩,卻又不失本性的自然造化就稱其為“和”,,所以老子說“和之至也”,,“和”達(dá)到了極致的意思。 圣人在喜怒哀樂等七情發(fā)動時,,善于覺知胸中一氣的動蕩實(shí)相,,不執(zhí)著于氣機(jī)的靜,也不因氣機(jī)動蕩而有所罣礙,,對身中氣機(jī)的生滅,、動靜沒有好惡分別,在氣機(jī)劇烈動蕩之下,,仍然能保持胸中一氣的清真,。清真就是氣機(jī)本來的樣子,,不在其上攀附任何知見,也就是《心經(jīng)》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而圣人的這種“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就是“和”的極致表現(xiàn)。 因此以上這些都是在比喻圣人的德性深厚,。那么如何才可以修得如此深厚的德性呢,?我們繼續(xù)往下看。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常”,,永遠(yuǎn)不變叫“?!保虼四芊Q其為“?!钡?,就只有道。 “知和曰常”是說在氣機(jī)劇烈動蕩之下,,若還能保持胸中氣機(jī)的清真,,讓本性的造化自然發(fā)生,這樣便是真正體悟了身中的道,。 什么是修道,、體道、悟道,?很多人覺得很虛玄,,這是因?yàn)樗麄儚牟灰詾榈谰驮谧约荷碇校瑥牟灰詾槟欠N讓我們喜怒哀樂等七情發(fā)動的東西就是道,,所以他們會將老子的“玄之又玄”理解為道是虛玄的,,是不可琢磨的。 其實(shí)老子這里就已經(jīng)告訴了我們:能覺知身中氣機(jī)的實(shí)相就是體道,、悟道,,在喜怒哀樂等七情發(fā)動時,而致力于始終保有胸中一氣的清真就是修道,。就這么簡單,,并不虛玄,只要長期練習(xí)人人都可以辦到,。 還有很多人以為修行,、修道就是減少物欲,,就是吃苦、守戒,、誦經(jīng)等等,,其實(shí)這些都只是末,當(dāng)然這里并不是說末不重要,,末也可以反過來影響本,,所以末也很重要,但是在重視末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要依循一個主軸,,一個根本,,否則修行也好,修道也罷,,很容易偏離方向,,因此老子這里其實(shí)也在告訴我們,所有的末都要以覺知身中氣機(jī)的實(shí)相,,保持胸中一氣的清真為主軸,,為根本,這才叫真正的修行或修道,。 “知常曰明”,,這里的“明”有很多重的意思: 知道真我的生命(道),原來就是身中的氣,,原來這個氣有它自己的生滅,、動靜規(guī)則,順應(yīng)其規(guī)則就可以生生不息,,反之則萬劫不復(fù),。 原來喜怒哀樂等七情都可以有,因?yàn)樗鼈儽緛砭椭皇切谋緛淼母袘?yīng)功能,,這種感應(yīng)功能以氣機(jī)的不同動蕩模式來表現(xiàn),因此它本身并沒有好與不好,,是垢還是凈的分別,。 原來我可以在喜怒哀樂等七情發(fā)動之時做到不動心,不對胸中一氣進(jìn)行人為造作,,可以無為而無不為,。 …… 總之,“明”就是我們的心不再被貪嗔好惡所遮蔽,、污染,從而回歸光明,、圓滿的本心,、本性。因此,,“知常曰明”是說當(dāng)我們能在日用倫常中體道,、悟道,那么我們就可以開啟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就可以踏上返本還原之路,。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qiáng),。” “益生曰祥”,不對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進(jìn)行干擾,、障礙就叫“益生”,。“祥”吉祥的意思,。 因此“益生曰祥”是說不對身中氣機(jī)有一點(diǎn)點(diǎn)的造作,,喜、樂時就觀照喜,、樂時氣的形態(tài),,哀、怒時就觀照哀,、怒時氣的形態(tài),,“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即讓氣機(jī)保持它本來的原貌,讓本性自然造化,,這樣便是“祥”,。 《周易·系辭》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就是讓萬物生生不息,。因此什么是德,?“益生”就是德,有德則“不拔”,、“不脫”,,所以叫做“祥”。 “心使氣曰強(qiáng)”,,用人為造作的方式來干擾氣的自然造化,,便是對本性的造化用“強(qiáng)”。強(qiáng)行留住喜、樂時的感受,;強(qiáng)行趕走哀,、怒時的感受,這就叫“心使氣”,,時常用一只無形的手,,把身中的氣機(jī)撥弄到某一個自己喜歡的狀態(tài),比如平靜的,、興奮的,、溫暖的、感動的等等,,這種刻意營造出來的狀態(tài)就是“心使氣”,。 “心使氣”是人為,非自然的,,且對本性的造化起著干擾和破壞的作用,,所以稱其為“強(qiáng)”。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物壯則老”,,萬物到了最興盛的時刻,,便要開始走向衰亡。 老子在第二十三章中言:“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天地都無法讓大風(fēng)一直刮,,大雨一直下,更何況我們?nèi)四??氣機(jī)的生滅、動靜有其本來的規(guī)則,,如果人為造作的將其固定于生、滅,、靜,、動中的某一個狀態(tài),就像天地讓大風(fēng)一直刮,、大雨一直下一樣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如果執(zhí)意這樣做的話,最終只會潰散掉我們的精氣神,,扭曲本性的造化而邁向萬劫不復(fù)的深淵,,這便是喪失了生生不息之德,所以稱其為“是謂不道”,,既然“不道”那就趕快早點(diǎn)終止這樣的人為造作吧(“已”止的意思),。 本章老子是在告訴我們修道其實(shí)就是修德,就是放下分別,、造作之心,,就是返回赤子般的沒有分別,沒有造作,,而本性卻自然造化的狀態(tài),。因此讓自己和他人的本性造化生生不息就是德!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感謝您的閱讀!我們下期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