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唱的童謠有: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子送姐姐······國際歌有一句詞印象特深,,“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趁熱打鐵才能成功,。當前有一句反腐倡廉的俗語也提神,,即“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就涉及一個老行當——鐵匠,。 常言道:“人生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意思是說:撐船:船行風(fēng)浪間,隨時都有翻船喪命的危險,。打鐵:拉風(fēng)箱,、夯鐵錘,煙熏火燎,,日夜在煉爐旁忍受炎熱,,活著就如入地獄。賣豆腐:三更睡五更起,,做驢子式的工作,,得僅能糊口的小錢。 打鐵是一種原始的鍛造工藝,,盛行于20世紀80年代前后的農(nóng)村,。這種工藝,雖然原始,,但很實用,;雖然看似簡單,但并不易學(xué),。據(jù)說祖師爺是太上老君,,因為他有煉丹爐,任何金屬扔到爐內(nèi)都可熔化,,農(nóng)歷二月十五為祖師爺生日,,鐵匠鋪眾師徒是一定要拜祭的。圖的是爐紅火旺,,生意興隆,。 鐵匠分行爐與定爐,定爐即鐵匠鋪,、行爐即流動鐵匠爐兩種,,店鋪通常設(shè)在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多為一間低矮,、破舊的老房子,,墻壁下擺著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具,屋子正中放著一個大火爐,,即烘爐,。由于常年燒煤,爐臺與四周的墻壁,,甚至鋪里簡單的生活用具都被熏得烏漆抹黑,。鐵匠鋪得墻壁和鐵架子上,或掛或擺各式各樣的鐵制器具,,如鐮刀,、鋤頭,、鎬頭、鏟刀,、剪刀,、火鉗等。 爐邊架一大風(fēng)箱,。風(fēng)箱一拉,,風(fēng)進火爐,爐膛內(nèi)火苗直竄,。鐵匠一般在村口一避風(fēng)處立起爐灶,,先用土和耐火沙,在一個由鐵棍交叉支起的方鐵板上盤起爐灶,。灶口如海碗口大小,,不到半尺,不深,。一個兩寸粗的鐵管,,把風(fēng)箱和爐灶連在一起。旁邊埋下一個樹墩,,上面穩(wěn)坐一鐵砧,,鐵砧上方圓而光滑,如烏龜殼,,下面則四四方方,。龜殼上還有一圓孔,砧身則伸出一個牛角似鐵尖,,似有妙用,。 隨后,鐵匠都系著厚厚的圍裙,,鞋面上蓋著破布納成的護罩,。三人忙起來,燒鐵時,,掌錘的把毛鐵放進爐里,,風(fēng)箱拉的響呼呼。不久,,看爐里的毛鐵發(fā)出綠色的火苗,,這鐵就燒好了。掌錘的用鐵夾鉗把燒好的鐵從爐子里拿出來,,放在鐵砧上,。而后,由師傅主錘,,下手握大錘進行鍛打,。鐵錘打在上面,,通紅的鐵屑四下飛濺。掌錘師傅憑著經(jīng)驗,,右手握小錘,,左手握夾鉗。在鍛打過程中,,掌錘師傅不斷翻動被鍛打的鐵料。 當鍛打好了,,鐵匠師傅便使用夾鉗夾剛鍛打好的器物,,往涼水一蘸,只見水盆里“刺啦”一股青煙冒起,,淬火之后,,就算完成了。如果說木匠下料長了可以鋸,,短了就沒法接,,那么鐵匠有大火爐,鐵料可以接,,要長則長,,要短則短,要方則方,,要圓則圓,。正如民間有句老話:“長木匠,短鐵匠”,。鐵匠的手段有時比木匠強,。另外,菜刀,、柴刀,、鐮刀、剪刀等器具,,還要磨一磨,,用磨刀石將刀刃磨到鋒利為止。 流動鐵匠爐一般為三個匠人結(jié)伴,,肩挑工具箱,、小鐵墩、火爐,、風(fēng)箱,,走鄉(xiāng)串戶,專為用戶鍛打和修理,,蠻受歡迎的,。舊時,,鐵匠的手藝是不外傳的,只能一代一代地傳給自己的親人,。因此,,三者的關(guān)系,要么是父子或兄弟或叔侄,。 三人有明確的分工,,一個主錘,一個副錘,,一個幫手,。幫手負責燒火、打雜,,有時也兼做副錘的替身,。鐵匠們走南闖北,全靠兩只腳板和一輛木架子獨輪車,。鐵匠的獨輪車貨架子在車輪兩側(cè),,中間突出的輪子要用木條包起來。車盤很大,,裝東西自然多,。一輛架子車推著全部家當和干活的家什,如風(fēng)箱,、鐵砧,、大小錘及夾鉗等,還有生活用品,,如米,、面、油鹽醬醋等,。 流動鐵匠爐生意最紅火的時節(jié)分別是初春和秋后,。初春之時,農(nóng)耕即將開始,,農(nóng)家都要在農(nóng)具上下點本錢,,鋤頭犁耙鐮刀等,需要事先考慮修理或添置,。秋后勞動工具也用的費,,都需要修理好后為下一季做準備。這樣,,鐵匠師傅們的生意就來了,,有時候他們在一個地方支爐,就能干上十天半月。 以前,,流動鐵匠爐也不是隨便可以支爐的,,有鐵匠鋪的村莊,他們就不能主動前去支爐,。除非那家鐵匠鋪正處于歇業(yè),,或者本地鐵匠鋪掌柜同意,因為鐵匠這一行特別忌諱在別人的地界爭搶同行的飯碗,。 我的表叔曹文瑞家開設(shè)的武漢商業(yè)老字號“曹正興”早年就是在漢口集稼嘴一帶架爐子擺攤子興起的,。黃陂人曹月海早年來到漢口謀生,以打制菜刀等刀具而起家,。后來在民生路張美之巷租房開鐵匠鋪,,打制鐵器。黃陂一帶有句俗話,,在稱贊妯娌關(guān)系時曾有“曹正興的鐮刀——割(擱)的好”的美譽,。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機械制造業(yè)的發(fā)展,,打鐵聲漸漸從人們身邊遠去,。鐵匠,這個曾經(jīng)與人們打交道密切的行業(yè),,如今在農(nóng)村幾乎看不到了,,城郊偶爾還能看到。 小資料 今天是五一節(jié),,原來以為五一勞動節(jié)一定是解放后才有的,,勞動人民翻身當家作主嘛。 后來看武漢國民政府資料一書,,才知道解放前就有五一節(jié),,不過是租界——漢口法租界過五一節(jié),法租界工務(wù)局開董事會,,決定一年有8個法定假日,,其中就有五一節(jié)。1927年1月1日起執(zhí)行,,法定假日帶薪休息,,加班付2倍的工資。法租界的僑民和租界工作的中國人,,這一天都放假,。 (田聯(lián)申) 打撈城市記憶 鉤沉三鎮(zhèn)往事 1876年的武漢 編輯:田聯(lián)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