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我們把不識篆字或認識篆字不多的人稱作普通人,,以別于精通篆字的專家學者,。普通人學認篆體字要求不高,只要能掌握康熙字典所提供的部首,,認得常見篆字即可,。我是普通人,我想就普通人如何學認篆字說點淺見,。 大家知道,,我們現(xiàn)在通用的漢字,起源于秦始皇時統(tǒng)一起來的漢字(篆字),。比較一下后,,也許有人認為兩者之間似乎毫無關系。其實,,前者是從后者經(jīng)過二千多年的發(fā)展而形式的,,是一步一步地簡化而來的。雖說篆字在今天已經(jīng)很少有人用它了,,但也不能說它現(xiàn)在已經(jīng)毫無用處了,。我們偉大的祖國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大量文獻就是用篆字寫的。你想,,如果考古專家不識篆字,,那他們怎么能閱讀古代文獻,從而了解古代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情況,,并把它們介紹給大家呢?另外,直到現(xiàn)在,,人們使用的圖章也常??坛勺帧H绻隳軓淖种苯诱J出圖章是誰的,,不也是一種能力嗎?如果你參觀展覽時,,看到一幅畫作非常好,想了解是誰的作品時,,一看署名處只有篆字圖章,,認不出,豈不掃興? 有人說,,“習篆容易識篆難”,,習篆者大多數(shù)有這樣的體會。但我們最需要的偏偏就是“識篆”。識篆難,,但也不是不能識,。實際上篆書雖屬于古文字,但它和現(xiàn)代漢字是—脈相承的,,是現(xiàn)代漢字的源頭,。其中部分篆字直到今天都沒大變化,而那些變化大的多數(shù)漢字也是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 和現(xiàn)代漢字一樣,,篆字也是由一個或幾個部件(部首)構成的。如果能花點時間弄清并掌握常用篆字的部首與今日漢字部首之間的對應規(guī)律,,那一定會對盡快認識篆字有不小的幫助的,。篆字與真體字(也稱正體字)有較多的對應規(guī)律。簡體字是由真體字簡化而來,,因此篆字和簡體字部首之間也有些對應規(guī)律,。但篆書中有許多字的篆法獨特,和真體字相距甚遠,,是不能用部首對應規(guī)律來加以識別的,。還有些篆字原本與真體字是有對應關系的,但由于真體字簡化后,,該篆字與對應簡體字也會變得相距甚遠,,于是也不能用部首對應規(guī)律來加以識別。 另外,,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簡化漢字,,是將真體字(也稱正體字)中較繁的字簡化了,其它的沒變,。在簡化字中,,有的部首與篆字有對應關系,有的則沒有,。例如簡體字“馭”,、“綬”、“設”中的部件“又”和繁體字中對應部件相同,,沒簡化,,這些簡體字中的部件“又”與篆字有對應關系。而簡體字“對”,、“雞”,、“漢”、“歡”,、“鳳”中的部件“又”是由繁體字中不同的部件簡化而來的,,是“多對一”,這些簡體字中的部件“又”卻又與篆字沒有統(tǒng)一的對應規(guī)律。 大多數(shù)人只熟悉簡體字,,至于它是由什么繁體字簡化而來并不知道,。這對于學認篆字來說,困難是會大一些,。我在附錄一中,,列出了部分常見簡化字部首與篆字的對應關系,也許能減輕你學認篆字的困難,。 —————————————————— 怎樣學認篆字? —————————————————— 怎樣學認篆字?各人有各人的體會,。以下就是我的體會: 第一,學認篆字要有所本,。五十多年前,,我初中時學刻篆字圖章,靠的就是一本四體千字文,。如今,,誰要是想學認篆字,不妨買一本真篆對照千字文或真草隸篆四體千字文,。有了它,,翻閱方便,攜帶輕便,。 第二,,如前所說,先弄清并掌握篆字部首與今日漢字部首之間的對應規(guī)律,。本人利用《康熙字典》弄了一個部首篆真對照表(見附錄一),。熟悉了對應規(guī)律后,再利用附錄二,,考考自己能不能看著篆字部首,想得出它所對應的真體字或簡體字的部首,。 第三,,辨似。即將篆體相近(如部件“支”和“攵”)或真體相近(如“未”和“朱”)的字放在一起(該例可在附錄一中查看),,進行比較,,辨認。 第四,,將特殊篆字,,如父、牙,、花,、鳥、烏、必,、庚,、康、焉,、驚,、學、頭等這些不能用部首對應規(guī)律來加以識別的篆字收在一起,,以便硬記,。 第五,注意同一個部件在一個字的不同部位可能有不同的篆法,。例如部件“谷”,,作為一個字的左偏旁(如“欲”)和作為一個字的右偏旁(如“浴”),篆法就有所不同,。而部件“立”作為一個字的左偏旁(如“颯”)和作為一個字的上部(如“童”),,篆法幾乎完全不同(該例可在附錄一中查看)。 又如部件“阝”,,它是由兩個完全不同的篆字“阜”和“邑”變化而來的,,二對一。在篆字中,,如果看到它的一個部件是“阜”的篆體,,那它對應的是今天的左耳“阝”;如果看到它的一個部件是“邑”的篆體,那它對應的是今天的右耳“阝”,。 第六,,利用網(wǎng)絡下載篆字圖片作為學習資料也是不錯的選擇(見附錄三)。 第七,,要學認更多的篆字,,可查看《康熙字典》掃描版和《說文解字》掃描版。 附錄一:篆真部首對照表 附錄二:篆字部首試讀表 附錄三:從網(wǎng)絡下載的篆真對照圖片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tǒng)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戰(zhàn)國時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標準書體小篆?,F(xiàn)存于西安碑林的《嶧山碑》,系宋代摹刻,。所書的刻石多已毀沒,存世的原石僅兩塊,。相傳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廢待興,,因此秦國有眾所周知的七個同一,其中文字長短常重要的一項,,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國原有篆書基礎上統(tǒng)一八國文字的結晶,。金刻有權、量,、詔版,,石刻有嶧山、泰山,、瑯琊臺,、之罘、碣石,、會稽。因而秦代書法最聞名的便是以秦小篆書體所書之刻石文字,。李斯所處的秦代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將戰(zhàn)國時期的混亂局面一掃而平,。李斯后為趙高所誣,,腰斬于咸陽,時年約七十歲,。端莊,、凝重乃至有幾分肅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們揭示出當年在中心集權獨裁統(tǒng)治下秦帝國的概況,。統(tǒng)一后的秦國強盛異常,,表現(xiàn)在書體文字中也必定與之相適應。 臨習方法臨摹是學習書法藝術的必經(jīng)階段和入門途徑,,同時,,更是書法家終生學習和掌握書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時,,臨摹也是書法創(chuàng)作的必由之路,。因為臨摹的過程是對經(jīng)典法帖審美價值的積累和修正原有書寫習慣并使之向更高層次發(fā)展的過程。我們的書法創(chuàng)作靈感也往往是在臨帖的過程中被激發(fā)的,,可以說臨摹碑帖,,為我們的書法創(chuàng)作提供了不盡的營養(yǎng)。 因而掌握正確的書法臨摹的方法,,對于有效地提升書法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水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不同的書體,在臨摹的方法和難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說來,,篆書臨摹難度要大于其他書體,這主要是由于篆書與我們相距太遙遠,,必然會對我們今天的理解與判斷帶來隔閡,,古代對臨習篆書技法的相關書論太少,當代又缺少系統(tǒng)而實用的篆書臨習技法方面的讀物,,加之篆書的臨摹與創(chuàng)作還需要有較高的學術含量,,因而當代的篆書創(chuàng)作一直弱于其他書體。高度關注當下的篆書創(chuàng)作狀況提高篆書創(chuàng)作水平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本文擬從篆書的用筆,、結字、用墨和章法幾個方面,,并結合筆者多年來對篆書研習的感悟與體會,,談談對篆書臨摹與創(chuàng)作的膚淺認識。 來源:中國篆刻網(w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