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帖是盲目地崇拜古人嗎,? 二、為什么要像,?怎么叫像,?怎么去像? 三,、主動臨摹與被動臨摹 四,、“想見古人揮運之時”及“與古人對話” 五、如何完成臨摹到創(chuàng)作的轉(zhuǎn)換,? 六,、從“經(jīng)驗”到“學理”:對當代書法教育的思考 關(guān)于臨帖,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我希望能夠談出點新的角度新的感受,。 不是盲目崇拜,,而是經(jīng)典作品中,古人不論筆法,、造型和章法,,都比當代絕大多數(shù)人合理。 古人打認字起就拿毛筆寫字,,寫好字是博取功名的重要途徑,,古代科考“身言書判”,“書”是一個很重要標準,,書法成為古代文人的一種基本本生活技能,。董其昌就是因為年輕時,字寫得不好,,被降名次錄取,,才發(fā)奮練習書法的,。 當代人絕大部分遠離了漢字的毛筆書寫,在筆性的熟悉程度等方面,,與古人有了很大的差距,。 歷史上的經(jīng)典作品,看著舒服,,能觸及到我們內(nèi)心最隱密深處,,就像撓癢,能撓到我們最癢的地方,,哎喲,,沒錯,就這地方,,真舒坦,! 而看今人的書法呢,過于粗糙,,上一點,,下一點,左一點,,右一點,,總欠一點,撓不到你最癢的地方,,算毬,別撓了! 古人比我們合理,我們就要學,就這么簡單! 當代有兩個不好的現(xiàn)象: 一個就是,,我不臨帖,,我要自創(chuàng)一體,。這種人,,要不就是傻瓜啊,,要不就是狂妄,! 想一想啊,,書法是歷史上最優(yōu)秀智商最高的一批人,,幾千年智慧的結(jié)晶,,這樣的東西不學,,還學什么呢,? 除非是天才,一下筆就合書法之理,,但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可能是天才,,所以我們要學習,要臨帖,。 第二種,,就是只臨不創(chuàng),天天從臨摹中找快感,你的麻煩大了,!陳忠康老師在我們杖藜講課就提到這個觀點,,因為盲目地臨,,不思考,。 社會上有很多這樣朋友,,跟自己較勁,,就不信邪,,一天臨一通《蘭亭序》,一周臨一通《書譜》,,5年不行就10年,,10年不行就20年,我就不信寫不出來,!你還真就寫不出來,,因為不動腦筋,不思考,,除了把錯誤重復得更熟練之外,,不可能有進展。 《韭花帖》這個“實”,,上面松下面緊,,上面大下面小,所以“實”下面兩點要收的很緊,,把這兩點寫大,,這種關(guān)系就沒了。 “羞”也是如此,,動態(tài)平衡做到極致了,! 不能體現(xiàn)筆勢的像是沒有靈魂的,,是僵尸! 下面這些學員的練習,,在筆勢方面把握得比較準確,,所以能夠表現(xiàn)原帖的內(nèi)在精神氣質(zhì)。 第二點,,就是怎么把握結(jié)構(gòu)的準確,? 普通人平時所接觸的都是印刷體,、美術(shù)字,均勻,、對稱,、漂亮,這種審美意識,,在大多數(shù)人思維里根深蒂固,,并帶入到書法的學習當中,一般都是把字往平里面去寫,。 為了克服這樣的一個毛病,,我是主張,在掌握字形特征的前提之下,,可以往字帖提示的方向強化,。。 《西狹頌》的總體結(jié)構(gòu)特征是寬博古拙大氣,?!袄伞弊郑虚g是原帖,,顯然,,右邊這個“郎”字,耳朵旁的豎,,寫長了,,把重心提高了,那就巧了,,然后耳朵旁寫小了,,那種寬博的味道也沒了。相反,,我們看左邊這個“郎”字,,耳朵旁比原帖更大,豎出來也更短,,往原帖的特征的提示發(fā)向強化,,寬博古拙大氣的特點是不是更強烈?,! 顏真卿也是很寬博古拙,,比較三個“平”,兩橫之間的寬度,,與下面“十”字橫對豎分割的位置,,結(jié)構(gòu)的差別出來了,而審美趣味的差異也出來了,! 我們來評判一下,,同樣是不準確,,左邊的字是往原帖的結(jié)構(gòu)特征強化,而右邊是弱化,,但在內(nèi)在的精神氣質(zhì)上,,那種更接近原帖呢? 顯然是左邊的,! 為什么當代很多人字都寫的非常平庸,?受慣常思維的影響,,在臨帖中,,一般人都做一種勻化處理:長的寫短一點,短的寫長一點,,粗的寫細點,,細的寫粗點。最后,,就成了沒有特點的平庸的大眾化“好字”,。 但是真正的大師們啊,走的是兩極,,把特征充分強化,,非常有個性,非常有辨識度,。他們不屑做那種勻化的,,平庸的處理。 再來看一個例子,,日本書法家井上有一與顏真卿跟的對比,,感覺這個井上有一比顏真卿更顏真卿啊,!因為井上有一把顏真卿那種寬博古拙的感覺更強化了,!看那個“故”字,把井上有一比顏真卿的重心更低,,更拙,! 顏真卿寬博大氣,字往外擴撐,,故取滿章法,,字距行距都很緊,在擠壓碰撞中,,把這種張力更突顯出來,!大家可以去查查,歷史上磅礴大氣的字是不是都取這種章法,? 歐陽詢呢,,字是往內(nèi)收的,,疏朗的章法,《韭花帖》也是,,比較秀,,一擠的話就塌了。 楊凝式《韭花帖》 顏真卿們不怕擠,,越擠壓越能迸發(fā)這種張力,,所以,井上有一在章法上也是強化了顏真卿的特點,,行距字距更密更擠,。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覺得井上有一比顏真卿更像顏真卿,! 往字帖提示的特征方向強化,,說明你看到了;往弱化方向走,,說明對總體特征不敏感,,或者根本沒有把握住。 再比較兩個字,。顏真卿里面的“華”和《西狹頌》的“世”,,看“華”字最后一豎的出頭的長短和“世”字一橫對三豎的分割即知。 以上“郡”分別出自《開通褒斜道》,、《肥致碑》,、《曹全碑》、《爨龍顏》,、《元倪墓志》,、歐陽詢《九成宮》、顏真卿《李玄靖碑》,、宋徽宗《千字文》(從左至右,,從上到下) 以上“平”分別出自《石門頌》、《張遷碑》,、《曹全碑》,、鍾繇《宣示表》、《崔敬邑墓志》,、歐陽詢《虞恭公碑》,、顏真卿《麻姑仙壇記》、柳公權(quán)《玄秘塔》(從左至右,,從上到下) 我們臨帖,其實就是探尋真相,、追尋真理的過程,,是以一種做學問的態(tài)度去研究。我不敢說我的這個筆法就是王羲之的筆法,,誰也不敢說,,因為誰也沒在現(xiàn)場看過王羲之怎么寫字,那個時候也沒有高科技,,能有錄像把它錄下來,。 怎么判斷?實踐中去驗證,。誰的方法最能接近于真相,,最能接近原帖的精神面目,我們就聽誰的,! 所謂的創(chuàng)作,,其過程就是通過對個案的研究,,去掌握書法的共性,再以自己的方式,,把這種共性表達出來,,此即個性風格。 個案的研究什么意思???我們臨習顏真卿、臨習歐陽詢,,臨習董其昌,、臨習漢碑等等,這都是個案研究,,注意,,我們并不是就顏真卿而顏真卿,就米芾而米芾,,而是通過對他們的學習去掌握書法的共性,。 很多朋友寫了一輩子顏真卿,換了歐陽詢,,不會寫了,,寫了一輩子楷書,換了行書,,不會寫了,。什么問題?沒有學通,,沒有通過個案的研究去掌握書法的共性,。 王鐸也是一樣,,我們現(xiàn)在看到王鐸臨的二王,,臨的閣帖,很多都是應酬,,跟朋友喝了酒,,然后高興,臨帖,,帖又沒帶在身邊,,那就憑記憶,經(jīng)常脫漏,,還互相串,,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一件優(yōu)秀的藝術(shù)作品。 書法家,,當?shù)竭@個份上夠了,,臨的語句都不通,,還能傳世,留到當代還能拍個幾千萬,,厲害,! 吳昌碩也是,《石鼓文》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他臨的跟原石鼓文也有變化,,比如說左右偏旁的錯位,增加動態(tài)感,。到后來堂而皇之的拿這個臨的石鼓文去賣錢,,而且價格不菲,買家還趨之若鶩,,也沒誰誰了! 當代一些老師輩的比如張羽翔老師,,也有很多這樣的擬古,,比如擬伊秉綬、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等,說是擬,,但是已經(jīng)加了很多自己的意思,。 “藏之名山”,伊秉綬的作品,,張羽翔老師的臨作改變了不少,,視覺沖擊力更強。 另外的幾件,,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把原理弄明白后,,自由組合,, 偷理而不偷跡,渾化無跡者,,謂之“大偷”,。 這樣的例子也很多,哪天我們有時間,,再來掰一掰書法史上的那些“滔天巨盜”,。這里還是以伊秉綬為例,很多人覺得他有秦漢的高古渾穆之氣,,樸厚大氣中還不乏靈動,。 來源在哪里呢?寬博大氣來源于《西狹頌》《郙閣頌》,,古拙靈巧的部分,,比如靈巧可愛的、很卡通化的小點點,,來源于《張遷碑》,,可以比較一下張遷碑里的“然”“無”。 學原理,,不學外在形態(tài),,然后雅化、規(guī)整化,。 雅化,,伊秉綬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他有這樣一個本事,。 齊白石受《天發(fā)神讖碑》,,《祀山公山碑》啟發(fā),,然后借鑒了篆刻里面的單刀,嘎嘎獨造,,爽利且霸悍,。 我們也來舉一個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的例子。 “退一步齋”,,伊秉綬非常精彩的一個齋號,,精彩在哪里?那一橫,!當伊秉綬沒寫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要把一橫寫在上面。但是當伊秉綬寫出來的時候,,哎喲,,這一橫寫得太高妙了,為什么,? 伊秉綬磅礴大氣,,體現(xiàn)在內(nèi)部空間的撐滿上,同樣外部空間也要完滿大氣,,這一橫的上移,移出了這樣一個元氣淋漓極富張力的空間,! 有好事者,,借了伊秉綬的這個內(nèi)容也給自己弄一塊匾,沒明白伊秉綬的造型原理,,把這一橫拉到中間,,整個氣象與格局,一下就垮塌了,! 接下來又到了法官斷案時間,,你說伊秉綬是偷東西,我楞沒看出來呀,,完完全全的誣陷,,來呀,把原告抓起來,,關(guān)進大牢,! 六、從“經(jīng)驗”到“學理” ——對當代書法教育的思考 臨帖:特指中國書法的學習方法,主要是以臨摹前人好的書法作品和字帖,,學習書法家的精華,,古人與今人都把臨帖看作是中國書法入門的鑰匙,,是學習書法打好基礎(chǔ)好方法。臨的次數(shù)越多,、臨的范圍越廣,,基礎(chǔ)就越牢固。臨帖需眼到手到,、眼準手巧,,眼里看到的,筆端都能夠表達展示出來,。 臨帖三法簡述編輯 對臨 將范本置于眼前,,開始時須看一筆寫一筆。 背臨 不看范本,,只憑印象將諸字臨寫下來,。 意臨 臨寫范本時,追求行氣及整體的神韻和意境,。 正確的臨帖方法編輯 書法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要繼承和發(fā)揚這一古老的東方藝術(shù),使其長盛不衰,,后繼有人,,就必須培養(yǎng)出大批的接班人。書法教育,,是培養(yǎng)學習者審美素質(zhì)的重要途徑,,有其它藝術(shù)學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臨帖是練習書法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通過臨帖,可以體會前人的書寫法則,,漢字筆畫,,學習他們的運筆方法、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從中可以體會到中華五千年古老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臨帖作為小學書法課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習者書法水平的提高,。臨帖的成敗與否,也直接影響學習者學習書法的興趣和自信,。學會正確的臨帖方法,,將對學習者的書法水平會有很大的提高。 一、臨帖中常見的問題,。 1.筆畫寫不到位,,涂描結(jié)合。 臨帖是為了寫字像帖,,合乎規(guī)范,。但學習者一開始臨帖時,常常筆畫寫不到位而后又加以描補,,時間一長就會形成靠涂描將筆畫寫到位的壞習慣,。 2.動手不動腦,似臨實抄,。 學習者在臨帖時,,常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景:拿出字帖,一眼帶過,,提筆就寫,。看似不錯,,實則不然,,他根本沒有看清字帖中范字的點畫特征,動手卻不動腦,,這樣看似臨帖,,實際上是在抄帖。 3.看一筆寫一筆,,光臨不背,。 學習者開始臨帖時,由于對字帖中的字不熟悉,,常常是看一筆寫一筆,,寫出的字往往結(jié)構(gòu)松散,筆畫孤立,,缺乏筆畫間的呼應和氣韻的上下貫通,。 二、原因及對策,。 1.要教會學習者邊臨帖邊體會,第一個字哪里寫得不像,,哪個部位臨得不準,,第二遍加以改進。在寫字的過程中,。要不斷加以分析,、改進,力求字如法帖。久而久之,,就能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就能一筆到位,不再涂描,。 2.抄帖并沒有把字帖上字的筆畫,、結(jié)構(gòu)學到手。要克服這個毛病,,也并非難事,。只要讓學習者先將字帖中要寫的字仔細地看一看,并記住筆畫和結(jié)構(gòu)的主要特征,,做到“形在心中,,意在筆先”,下筆臨寫時,,才能心中有數(shù),,做到心手合一,達到理想的臨寫效果,,也就是背臨,。每寫一遍。都要與字帖對照,,找出筆畫,、結(jié)構(gòu)好的方面和差距,下一遍臨寫時注意縮小差距,。長此以往,,進步會更大,抄帖的問題也會得到解決,。 3.學習者多習楷書,,楷書筆畫雖各自獨立,但筆畫之間,,還是有聯(lián)系的,。比如,一筆寫完再寫下一筆時,,筆在空中有個走動的線路,,同時形成下一筆逆勢,這個逆勢就是下一筆的藏鋒動作,,也叫借勢落筆,,可省藏鋒動作,能使筆畫自然協(xié)調(diào),。因此對字帖中較熟悉的字,,可先看兩筆或三筆,連續(xù)寫兩筆或三筆,直到過渡到一次就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字來,。 4.不妨教給學習者六種臨摹方法,。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一定的規(guī)范和約束,。要教學習者讀帖。所謂讀帖,這是書法的專門用語,即書法家在臨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間隙,翻閱碑帖和泛覽墨跡,也就是仔細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個字的筆畫、結(jié)構(gòu)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氣勢及韻味,邊看邊記,時常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畫起來,心追手摹,激動不已,。 (1)實臨法。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范本放于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范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范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 (2)指臨法。這種方法可用于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休息時.在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范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chuàng)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zhí)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采納,;晉人王羲之有磨破衣服的佳話,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在腦海里設(shè)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范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于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范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里有對范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閑暇之余,,我們?nèi)裟苡行Ю谩靶呐R”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于初習者運用,,等學習者有一定臨寫基本功后可試用,。 (5)創(chuàng)作臨習法。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chuàng)作”,,或?qū)β?lián),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chuàng)作之“雙雕”,。王羲之行書名帖《圣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于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6)臨摹互補法,。傳統(tǒng)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后臨的方法,。還有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范字的“骨架”,。然后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如何臨帖編輯 選帖以后,,即開始臨帖,。如何臨帖,應有步驟,,特別是沒有教師指導而靠自學的人和中小學生,,應循序漸進,即從鉤摹或影格開始,,再進入對臨,、背臨。 1.鉤摹,。即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紙,,如有光紙、硫酸紙等,,蒙在選好的帖上,,用毛筆或用鉛筆沿著范本的字,用極細的淺色的線條沿著字形的輪廓線(內(nèi)外各占一半)鉤出字的輪廓,,稱“雙鉤”,。然后在鉤好的輪廓線內(nèi),按字畫用毛筆寫出來(如范本是黑跡本,,則要按墨跡的墨色濃淡來寫),,稱為“填廓”。 鉤摹是因為初學者對范帖的字沒有認識,,用筆也不熟悉,,用這種經(jīng)過雙鉤后再按筆畫來臨寫,以熟悉范帖的字形和筆法特點,。所以在“雙鉤”以后“填廓”時,,應按筆畫一筆一筆地寫,不能亂涂,,摹寫時應按筆順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來寫,并要注意筆法,,如逆入回鋒,,頓筆收筆等等,按學到的筆法知識以范本的字為榜樣進行,。不論鉤摹和填廓,,都要態(tài)度認真,不可草率,。到了已初步掌握范帖的字的結(jié)體,、筆法以后,,即可進入對臨。 2.影格,。用比較透明的紙蒙在范本上,,為了不讓范本受墨跡污染,在兩層中間可以放一張完全透明的薄角膜片,,然后照字的筆畫,用“描紅”的辦法,,一筆一畫地臨寫,,這就是影格。怕蒙在下面的范本字看得不特別清晰,,可以多買一本范帖,,放在旁邊作為參考和對照檢查。這樣可以省去鉤摹時間,。這種方法的目的和鉤摹的目的是一樣的,。 康有為曾經(jīng)這樣說過:“學書必先摹仿,不得古人形質(zhì),,無以得其性情也,。故欲臨帖,必先使之摹仿數(shù)百反過,,使轉(zhuǎn)運立筆盡有,,然后可以臨帖?!币馑际菍W習書法必須先摹仿,,不掌握古人的間架骨力,就無法得到古人書法的神情氣韻,,故必須先摹仿幾百次,,掌握了古人起筆、轉(zhuǎn)筆和收筆等筆法,,然后才可臨帖,。不論是鉤摹填廓、影格描紅,,都是為了熟悉和掌握范本的筆法和結(jié)體特點以及形態(tài),、神韻。為了較快地掌握一部分字的運筆和結(jié)體,,較快見效果,,鞏固記憶,對范帖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練,,如先臨習三四頁,,反復數(shù)十百遍,,已基本掌握范帖的筆法、結(jié)體,,再往后繼續(xù)臨寫,,這樣一部分一部分地進行,易見效果,,也可提高練習的信心,,增加興趣。 (1)對臨,。即對著范本的字臨寫,。第一步是先用格臨。具體步驟是:先用角膜片或較厚的紙畫出九宮格,、米字格(圖44),。九宮格的作用是為臨摹時便于掌握結(jié)體和字畫的位置,因為有上下,、左右八條線作為依據(jù),,它和漢字的結(jié)構(gòu)相一致。如左右,、上下結(jié)構(gòu),、上中下、左中右等并列結(jié)構(gòu),,九宮格也分上中下,、左中右九格,這樣臨寫時,,就比較容易掌握各部分的比例,、筆畫的長短位置和傾斜的角度大小,做到心中有數(shù),,也便于檢查,。米字格的作用相同于九宮格。由于字的撇,、捺等筆畫的斜度很難掌握,,不容易看準,而米字格恰好兩條對角斜線可作依據(jù),,橫豎筆畫則有兩條中心線作標準,,也便于掌握橫豎畫和各部分的位置。兩者都是臨摹時的有利工具(見圖),。 圖示 圖示 臨寫時將透明的畫有九宮格或米字格的角膜覆蓋在范本上,,在臨寫的紙下邊也放一張畫有九宮格或米字格的襯紙,就可以臨寫了,。這種格臨比鉤摹,、描紅又進了一步,。雖然有九宮格或米字格來確定筆畫的位置,但是怎樣起筆,、運筆,、回轉(zhuǎn)、收筆及筆畫的粗細,、長短,、斜度等,就靠臨習者在前段摹寫掌握筆法的基礎(chǔ)上,,憑觀察范本字體來進行,。這樣,經(jīng)過反復格臨,,在九宮格和米字格輔助下,能夠較準確地掌握字的間架結(jié)構(gòu)和筆法以后,,第二步即可對臨,,即取掉蓋在范本上的九宮格或米字格,臨寫時可以在臨寫紙下襯一張畫有方格的紙,,完全靠觀察范本上的字在方格中臨寫,。格臨和對臨,首先要注意不要只看一畫寫一筆,,要觀察和記住字的全體筆畫和長短等比例,,掌握住整個字的間架結(jié)構(gòu)和形狀神態(tài)。如果只看一畫寫一筆,,只注意局部,,缺少整體概念,就掌握不住字的整體,,更不可能體現(xiàn)出范本字的神韻,。所以一定要觀察到每一筆畫在整個字當中的位置和比例,從整體中看點畫,。臨寫到比較熟練以后,,就可以進入背臨階段。 (2)背臨,。是指把范本收起來,,默寫范本的字,是臨寫的最后階段,。它是在鉤摹或影格和格臨,、對臨的基礎(chǔ)上,對范帖的書體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筆法都純熟了,,閉起眼睛均可歷歷在目,,才能默寫得出范本的書體,。背臨,著重在對范本書體的形神掌握,,并不要求筆畫的絕對相似,。但從形神來說,應和范本基本一致,,甚至是和范本完全一樣,。所以背臨著重意臨。當然,,初時背臨,,不論結(jié)構(gòu)、筆法和神韻都會和范本有較大距離,,這就靠對照范本檢查找出差距,,在進行第二遍背臨時改正。只要反復進行背臨,,就能越來越準確地寫出范本的神韻來,。能做到這一步,就可以進入書寫了,,說明已掌握了一家書體了,。 掌握了一家的書體風格,再學另一家是否還需要再經(jīng)過這些過程,?這就不必了,。因為,此時控制運筆及掌握結(jié)體特點的能力都已大大提高了,,只要直接進入對臨即可,,而且學會另一種書體的時間和過程都會大大縮短,實際上已經(jīng)可以進入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為了追求和創(chuàng)造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輩子要臨寫和研究多種多樣書體流派,進行比較分析,,吸取特點長處,,為我所用。 臨帖境界編輯 可分為三個層次:“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后兩個層次是當前認識比較模糊的地方,;如果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勢必影響到以后的創(chuàng)作水平。 先來談談 “眼到” 這一層次即是唐代孫過庭所謂的“察之者尚精”。對法帖中字的用筆,、結(jié)構(gòu),、章法要詳察細審,既要在靜態(tài)上把握筆畫形態(tài),,又要在動態(tài)上理解點畫間的呼應關(guān)系,。南宋姜夔在《續(xù)書譜》中說:“字有藏鋒出鋒,粲然盈楮,,顧其首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后學之士,,隨所記憶,,圖寫其形,未能涵容,,皆支離而不相貫穿,。”在結(jié)構(gòu)上既要看到線條本身在空間中的安排,,又要對空白的分布予以重視,。清笪重光《書筏》說:“黑之量度為分,白之虛凈為布,?!奔词侵赋鲆每臻g分布之理,。而在整體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間行距,欹正關(guān)系,,潤燥疏密等因素,。古人講求章法要“變而貫”,“如織錦之法,,花地相間須要得宜,。”在這一階段主要解決的是觀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處,。許多臨習者只得粗枝大葉,整體看去,,似乎與原帖相去不遠,,但在細微處則失之甚多,這和抄書并無區(qū)別,。前人妙處往往就在一筆一畫,,甚至一個小動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顰一嗔之間一樣。所以王僧虔說:“纖微向背,,毫發(fā)死生,。”姜夔說:“夫臨摹之際,,毫發(fā)失真則神情頓異,,所貴詳謹?!边@時的眼睛要像放大鏡,,能夠?qū)⒊H俗⒁獠坏降募毠?jié)放大。能否做到“眼到”決定了能否“手到”,,因此臨習者不能盲目機械地照臨,,應多讀帖,多觀察,。 “手到” 這一境界是在臨帖過程中最具基礎(chǔ)性的環(huán)節(jié),。孫過庭說:“心不厭精,手不厭熟”,,所謂“手到”不僅是指臨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勢相似,,下筆自然要緩慢但要寫出神氣來,,則非熟練迅速(相對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對矛盾,。務必精熟,,才能遲速有度。所以古人說:“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先必能速,然空能遲,。若素不能速而專事,,則無神氣;若專事速,,又多失勢,。”在拳學中,,“手到”是極關(guān)鍵的,,在雙方對搏時,一旦得機,,須身快手到,,才能中敵,,不然戰(zhàn)機即失。這說明了技術(shù)準確性的重要性,。事實上,,“手到”的境界對于一個學書法的人來說,可謂是難途了,。在眾多臨習者中,,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并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臨習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態(tài)浮躁,,臨摹功夫尚未下到,。這和習太極拳技擊一樣,如果連拳架都不能達以精熟準確,,何談實戰(zhàn),?當前許多臨習者對于“擬之者貴似”這一句格言的認識相當模糊,一個“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義遠非想象的那樣簡單,。 關(guān)于 “心到” 的境界,,理應算達到了臨帖的最終要求。但反觀當代不少書法創(chuàng)作者在提及他們的臨帖經(jīng)歷時都說臨過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臨過多少遍,,甚至過百遍。但其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都難以看到他們從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常見的兩種情況,一種是有的書寫者提到自己曾臨《蘭亭序》等“二王”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并無半點“二王”的神韻,。如果從創(chuàng)造動機上根本就不想吸收“二王”的營養(yǎng),,那當然另當別論,;但既然花了時間去臨“二王”,為何連捕風捉影的意思都沒有呢,?另一種情況是雖然在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了所學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于程式化,,缺乏變通,,更無論神韻二字。以上疑問使得筆者開始想到關(guān)于臨帖的“心到”問題,?!笆值健彪m然標志著臨帖已到精熟準確之境,但事實上,,仍然處于技術(shù)層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靈深處的生命律動,。所謂“形神兼似”也還不過是在筆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雖然做到這一步已經(jīng)很難得,,但要想對創(chuàng)作起到精神層面的深刻影響,,則必須“心到”——去觸動前人在揮毫時撩撥性靈的心弦,。就像六祖惠能之于達摩,,直通心性,,而后可言悟道,。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zhì)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筆,,手忘于書,,心乎達情,,書不妄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眲?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于筆,,手忘于書,,心手達情”,,那么臨摹的最高境界也當如此,。要想達到這一點,,則須要更多地在精神層次上去體會探求。具體到《蘭亭序》則不能僅僅追求其形式上的逼肖,,而應在充分了解魏晉社會文化大背景及王羲之本人思想個性的基礎(chǔ)上,,熟讀《蘭亭》內(nèi)容,把此文中的思想感情移植到自己的心靈深處,,深味那魏晉時代士人獨有的心靈“藥酒”,,試圖讓這酒的余味滲入你的歷史悠思當中去。當你仿佛已聽到王羲之等人對人生的詠嘆時,,或許你將不再處處拘泥于《蘭亭》帖某筆某畫的固定形態(tài),,而達到心手雙暢的高境界。唐張懷瓘在《書斷》序中說:“若乃思賢哲于千載,,覽陳跡于縑簡,,謀猷在覿,,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無隱,,斯可尚也,。及夫身處一方,,會情萬里,標拔志氣,,黼藻性靈,,披封睹跡,欣如會面,,又可樂也,。“這里雖然是論述書法的功用,,但完全可以把它作為臨帖達到最高境界的具體要求,。同時這也足以說明書法絕不僅僅是一種技巧形式而已,它的文化內(nèi)涵是博大精深的,。這自然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前人傳統(tǒng)時,,必須超越技術(shù)層面,而進入文化精神的境界去理解它,。所謂“心到”,,即是要在臨帖中突顯這一文化意義。 選貼編輯 碑帖 是我國歷代書跡保存和流傳的重要形式,。碑是指碑版刻石,。或者說是經(jīng)過加工而豎起來的石版,,俗稱'立碑',,從我國最古的石碑上看,都沒有刻上文字,,豎石僅是作為某種標記,,或者說作為某種記號而已。從秦始皇時開始就在石碑上刻上了文字,,以紀其功績,。到了漢代時,碑的應用就很普遍了,,作為上層的官吏要刻石立碑紀其政績,,作為民間百姓為了紀念賢哲或亡故的先人而在廟堂、道旁或墓前豎碑,,這時才稱為碑,。藏碑最多的地方,稱為'碑林“,。西安市的碑林就算是較大而聞名于世,。帖是把前人的手跡摹刻在石版或木板上,再拓印成帖,,即叫做字帖,。帖起源于唐代,,從李世民開始了廣泛應用。 碑帖的用途 ,,在于臨習和欣賞,。我國的碑帖極其豐富,不可能遍臨千帖,,所以要有目的,、有重點的選擇范本作為學習楷模。要求: 應當選用古代優(yōu)秀的碑帖和字體,。一般應先學楷書,,它點畫規(guī)范,筆法豐富,,結(jié)構(gòu)端正,,法度規(guī)矩,集中體現(xiàn)了書法藝術(shù)用筆,、結(jié)構(gòu)的法則,,最便于初學者打基礎(chǔ)。應該選擇古代流傳下來的,、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的,、高水平的第一流碑帖來學習。這對學到正確的用筆法度和結(jié)體原則等書法的基本功及探索書法藝術(shù)的規(guī)律都有很大的幫助,。 風格上,,由于我國書法流派眾多風格各異,要選取有代表性的,、難易適度的,、適合自己、自己也喜歡的,。 下面介紹一些碑帖供選擇: 楷書類: 1,、北魏:《北魏元懷墓志》、《爨龍顏碑》,、《爨寶子碑》,、《魏張猛龍碑》、《北魏鄭文公碑》,、《魏崔敬邕墓志》 2,、褚遂良《大字陰符經(jīng)》《雁塔圣教序》 3、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4,、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5,、顏真卿《勤禮碑》、《自書告自帖》、《麻姑仙壇記》,、《顏家廟碑》,、《李玄靖碑》 6,、柳公權(quán)《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7,、趙孟頫《三門記》《膽巴碑》 隸書類: 1、《乙瑛碑》 2,、《禮器碑》 3,、《張遷碑》 4、《石門頌》 5,、《曹全碑》 6,、《史晨碑》 行書類: 1、王羲之《蘭亭序》《圣教序》 2,、李邕《李思訓碑》 3,、顏真卿《祭侄稿》 4、蘇軾《寒食詩帖》 5,、黃庭堅《松風閣詩》 6,、米芾《蜀素帖》《苕溪詩》 草書類: 1、 皇象《急就章》 2,、 王羲之《十七帖》 3,、 孫過庭《書譜》 4、 張旭《古詩四帖》 5,、 懷素《自敘帖》《圣母帖》《大,、小千字文》 6、 黃庭堅《李白憶舊游詩》《諸上座帖》 7,、 王鐸的草書 篆書類: 1,、《散氏盤》 2、《石鼓文》 3,、《嶧山碑》 4,、李陽冰《三墳記》 關(guān)于臨帖的九個關(guān)系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jīng)之路,是書法家終生的必修課,。我們只有經(jīng)常性地不斷地虛心向古代書法經(jīng)典學習,,我們才會理解這些書法經(jīng)典的價值,并從中不斷發(fā)現(xiàn)新鮮有用的信息,,啟迪自己的思想,,指導和改進書法創(chuàng)作。在臨帖實踐中,,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guān)系,。 山雨臨 一、臨帖與創(chuàng)作的關(guān)系 臨帖是學習古人,、掌握技法,、把握規(guī)律的必由之路,。大凡名家都做到終生臨池,如吳昌碩,、林散之,、沙孟海、鄧散木等,,“未嘗一日不臨池”,。王鐸自稱自己一日臨池,一日應酬,。人天分有差異,,但離開了勤奮,天分再高的人也難以成材,。徐悲鴻曾經(jīng)說過:“天資是需要的,,但天資在成就一個人的過程中不是最重要的。天資高的人就好象是只鋼精鍋,,天資低的人就好象是只砂鍋,,兩只鍋同時燒水,鋼精鍋很快就把水燒開,,砂鍋卻不容易燒開,,但只要一直燒下去,砂鍋的水總會開的,,而當你把火熄滅之后,,鋼精鍋冷卻起來也比砂鍋快?!碧旆指叩娜松砸粚W習便能領(lǐng)悟,,但是憑借自己聰明,往往見異思遷,,淺嘗輒止,,難于深入;天分差的人往往學習比較深入,,能夠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當代青年書法家陳忠康則認為:雖然書法講究悟性、天賦,,這些先天的東西其實個人都差不了多少,,最終還是落實到比耐心,比時間的投入上,。耐心就是要做好長時間默默無聞的準備,,深刻領(lǐng)會書法的精神,要對書法有感覺,或者說要“來電”,。這個需要很多時間的投入,,去不斷的領(lǐng)會的。但是,,臨帖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通過臨帖學會古人的方法,用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所以這里存在一個臨帖如何向創(chuàng)作轉(zhuǎn)化的問題,。必須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先易后難,,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較為合理的程序是:先摹寫(即描紅,,功力深厚者可跳過此步驟)而后對臨,,而后背臨,待能背臨熟練后即可集帖上的字為聯(lián)為句,,待能較為熟練地掌握原帖精神后,,即可用原帖的筆法精神進行創(chuàng)作(又叫倚帖創(chuàng)作)。上述步驟也可交替進行,,不斷鞏固提高,。在臨帖時要注意學習古人的方式方法,不要死板拘泥地學風格,。 山雨臨帖 原貼 二,、專與博的關(guān)系 古人留下的碑帖浩如煙海,窮其一生也難學完,。如何取舍,,關(guān)鍵在個人喜好,因為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要選取契合自己性情的字帖作為臨摹對象,。在選貼時把握以下幾條原則:一是取法乎上的原則。現(xiàn)在有一部分人臨帖選的都是不值得去臨的作品,,比如一些近現(xiàn)代的不成熟的作品,,或者是古代的非經(jīng)典的作品,臨帖要找準目標這是第一位的,,要抓住經(jīng)典,。古人有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所以學習的對象,、學習的榜樣要越高、越完美越好,,一入手就要臨最好的帖,,一開始取法就要取好,這是學書法避免走彎路的很重要的前提,。二是入門帖要有“明師”幫助挑選,。要選符合自己個性特點的,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選入門帖宜精不宜濫,,把一本貼真正學到手以后自然可以觸類旁通,再學這個人的其他帖就要容易得多,。四是先選墨跡后選碑刻,,因為墨跡比較容易看出用筆的方法,能更為真實地體現(xiàn)古人的書寫狀態(tài),。實在找不到墨跡本的再選用刻工和拓工良好的拓片作為范本,。但是,由拓本轉(zhuǎn)為墨跡的“假墨跡”不可學,,因為經(jīng)過多次轉(zhuǎn)換,,其精神、旨趣已經(jīng)與原作相去甚遠,,還不如直接臨拓本好,。五是以正書入手,最好以楷書入手,。對于一個沒有正書基礎(chǔ)的人,,一上來就寫行草書是比較困難的。 選好帖后要守定一家,,千百次臨摹,。不可見異思遷,朝三暮四,。要盡量把這個帖的各種版本收集全進行對比研究,,反復揣摩,先了然于胸,,然后做到了然于手,,吃透了學到了再換帖。掌握一家后,,再博取他家,??梢运萘鞫希鋷煶嘘P(guān)系進行探索,,也可以橫向發(fā)展,,對其同時代或風格類似的書家的作品進行學習對比。對當代人取法成功的作品也可以學習參考,,比如學米者可以參考曹寶麟,,學“二王”者可以參考陳忠康等等,但是要注意,,學習現(xiàn)代人要注意學其方法,,而不要學其風格。 三,、實臨與意臨的關(guān)系 實臨是意臨的基礎(chǔ),。首先要實臨過關(guān)。孫過庭說:察之尚精,,擬之貴似,。臨帖就要積極深入,。既然是臨帖,,就要是誠誠懇懇地臨,老老實實地學,,要有謙虛的態(tài)度?,F(xiàn)在的書法界有一部分人臨帖盛氣凌人,嘴上說臨帖,,心里根本就看不起手中的帖,,還美其名曰“意臨”,那是自欺欺人,。中國幾千年的書法史,,能夠留下幾件經(jīng)典不容易,我們要用一種很虛心的態(tài)度對待它們,,不要隨便地看不起它們,,也不要對它們指手劃腳,看不懂就謙虛地慢慢看,,慢慢會看懂的,,不要看不懂、學不好就否定它,。臨帖只有認認真真才會學到好的東西,,不虛心就看不到別人的優(yōu)點,這是態(tài)度問題,。我主張臨帖要力爭達到可以亂真的地步,,盡管我們很難做到這一點,。只有最大限度地接近古人,才能掌握其書寫規(guī)律,。不要以己偏見菲薄古人,,用自己錯誤的東西去改造古人。重復錯誤就等于鞏固錯誤,。只有在實臨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的時候,,才可以意臨,摻以己意,,為創(chuàng)作作準備,。 四、質(zhì)與量的關(guān)系 首先,,學書法需要時間保證,,臨帖必須上規(guī)模。沒有臨過完整的作品,,僅臨幾行字,,那不算臨帖,也就不可能掌握臨帖的好處,。一本帖不管是幾百字甚至上千字,,都要去反復地完整地臨,這樣就不僅能學到帖中的點畫,,而且還能體會到帖中所特有的精神氣質(zhì),,所謂的功力,就是靠這樣積累起來的,。在臨帖前必須要很仔細地去讀帖,,要注意帖中的每一點畫,哪怕是很細微的變化,,以訓練自己的眼力,。一件作品的真正高度,甚至可以說書法內(nèi)行和外行的區(qū)別,,就取決于細微的一點點上,,好象搞科研,有時一點點的失誤都會導致整個實驗的失敗,,所以王僧虔說:“纖微向背,,毫發(fā)生死?!边@一點點就是一條界溝,。技法實際上就是肌肉鍛煉,沒有一定的量作保證是形不成條件反射的,。熟能生巧,,武術(shù)表演中的口吐飛針穿玻璃,,雜技表演中的蒙眼扔飛刀,魔術(shù)表演中的障眼法都需要長期刻苦的練習才能做到,。但還有一點也要注意:臨帖也不能盲目追求量,。要在確保臨帖質(zhì)量的前提下盡量多臨。要體察入微,,準確反映古人的書寫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反之,如果拋開原帖,,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書寫習慣“抄帖”,,寫得越多反而越糟糕。 在臨帖的過程中還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就是剛開始時進步很快,,可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覺得自己進步慢了,,甚至寫得還不如以前好了,。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xiàn)象。術(shù)語叫“高原現(xiàn)象”,,一是因為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自己的眼力提高了,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書寫中存在的問題,,二是因為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大部分問題都已經(jīng)解決,剩下的都是比較難于解決的問題,,所以進步速度會自然降低。這時候不要氣餒,,只要咬緊牙關(guān)繼續(xù)努力,,最終量的積累會造成質(zhì)的飛躍,自己會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書寫水平已經(jīng)躍上一個新臺階,。 五,、取與舍的關(guān)系 臨帖不能盲目,要認真科學地進行取舍,。注意幾個不臨:失真不臨,,就是拓工不精、印刷失真的帖本不臨,;敗筆不臨,,對帖本中明顯的敗筆不要臨;乖時不臨,,對已經(jīng)不符合現(xiàn)代人審美趣味的帖本也不要臨,??偠灾R帖就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另外,臨帖時在臨好單個字的基礎(chǔ)上要注意上下左右的呼應關(guān)系,。臨行草要分字組,,注意字勢關(guān)系,要站在章法全局考慮每個字的得失成敗,。 六,、形與神的關(guān)系 所謂書法中的神采是無法獨立存在的,必依附于形,?!捌ぶ淮妫珜⒀筛健??任何的神都依附于物質(zhì)基礎(chǔ)--形,。不存在神似而形不象的臨摹,但存在形即使不似而神不錯的臨?。v史上成功的意臨都這么干),。分析來看,不同效果的神都對應不同的形,。通常認為的“神似而形不似”只是讀者的一種心理認同,。形不是指表面的,形也有肉,、筋,、血等。臨摹的好的話這些元素都應該具備,,神也隨之而生,。把位置與神采對等是古人的一種描述方式,有其意義,,但未必準確,。在臨摹中一般使用“形-神”之二元概念只能針對一種模糊的大方向,是中國人思維方式?jīng)Q定的對書法一種描述,。有時管用,,有時卻會被這種概念所誤導。如同在英語里翻譯中國藝術(shù)特有的詞匯“氣韻”一樣,,是十分困難的,。有些東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具體到臨帖來說,,首要的是要先把握好外形,。外形像了,,精神才能出來。外形還沒有寫像,,就去追求什么“神似”,,那是自欺欺人。 七,、大與小的關(guān)系 傳統(tǒng)“二王”體系的字都是比較小的,,所以我們在臨帖時也要注意,不要把帖字放得過大,。同時也要注意盡量選用和古人相同的筆墨紙,,以盡量接近古人的書寫狀態(tài)。小字畢竟比大字入手要容易一些,,所以提倡先練小字,。待小字有一定基礎(chǔ)之后,再換用合適的工具練大字,。畢竟,,大字、小字無論是書寫工具還是筆法,、結(jié)構(gòu)的特點都是不同的,。 八、功力與工具的關(guān)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用合適的工具對于書法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有人也許會搬出“善書者不擇筆”來爭論,,其實那是對古人這句話的誤解,。這句話的真實意義是:如果這個人水平很高,功力深厚,,在沒有好筆的情況下,,也能使用次筆寫出比較好的作品。這是相對于水平差的人說的,,是在缺少好筆的情況下沒有辦法的選擇。如果善書者有好筆,,他肯定要選擇好筆,,而且一定也比用次筆寫得好。在有些時候,,如果沒有合適的工具,,有些事情是無法做到的。比如說在一根頭發(fā)上搞微雕,,你給他一把普通的篆刻刀,,他能刻出微雕作品來嗎,?這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即使能夠勉強去做,,沒有合適的工具,,其效果也會相差很遠。具體到臨帖來說,,學習不同書體,、不同時期的作品,對筆墨紙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岸酢斌w系的字都比較小,而且書寫速度較快,,筆畫犀利,,勁挺瀟灑,善用筆鋒完成各種細微動作,,因此要選擇比較小,、彈性比較好的狼毫或紫毫筆;因為那個時代沒有生宣,,所以選用的紙張也要比較細膩致密的,,以不太洇的半熟宣、元書紙等為好,,用容易洇濕的生宣寫小字是不合適的,。反過來,臨摹明清王鐸,、傅山等人的大條幅作品就要選用長鋒羊兼毫和生宣,,因為那個時代就用這樣的工具,也比較適合這類書體的要求,。當然,,工具的選用也與個人習慣有關(guān)系,自己用的順手的才是合適的工具,。任何好的工具,,如果沒有深厚的功力去駕馭,也難以寫出好的效果,。所以,,不論選用哪種工具,都需要長期的磨練,,積累豐富的經(jīng)驗,,達到隨心所欲的程度,才能充分發(fā)揮工具的效能。 九,、理論與實踐的關(guān)系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總結(jié)規(guī)律。有不少前人的經(jīng)驗我們可以拿來學習參考,,但是有不少古人對書法的描述是抽象空洞或者說是玄妙的,,很難理解,也有一些是甚至錯誤的,。所以對于前人的理論,,我們要積極學習,但是也要認真分析,,合理取舍,。花同樣的時間,,善學者少走彎路,,進步會比不善學的快得多。成功學講到一條規(guī)律:選擇大于努力,,就是指方向不能搞錯,,路子不能走錯。黃庭堅在一首《論書歌》里面也曾經(jīng)寫道:“不從名師得真?zhèn)?,鐘王學盡徒茫然,。”沒有科學理論指導的實踐就是盲目的實踐,,很可能白費力氣,。我們縣有一位老先生喜歡魏碑,可是他沒有把古人留下來的好的魏碑拓本作為范本,,而是熱衷于學習現(xiàn)代印刷字體的那種“新魏體”,,結(jié)果練了幾十年,字越寫越俗,,這是很慘痛的教訓,,值得我們每個人汲取。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許多技藝都講究師承,,為什么,?就是因為初學者容易誤入歧途,而一旦走火入魔,,就很難糾正,。所以,學書法也要有正確的理論作指導,,自己不懂的就要請名師給以指點。正確的方法加上刻苦的努力,,才能敲開書法藝術(shù)的大門,。 臨帖的秘訣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fā),,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后,有時會出現(xiàn)停滯不前的現(xiàn)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xiàn)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jīng)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回避.不畏懼.并要善于在高原期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zhì)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nèi)的新意是自我調(diào)整臨帖心態(tài)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么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jié)構(gòu)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復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松,,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心態(tài),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chuàng)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chuàng)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lián)來完成,。這種創(chuàng)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于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chuàng)作。 此外,,還可以由后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lián)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chuàng)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chǎn)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chǎn)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diào)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閑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梢詮V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guān)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nèi)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guān)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guān)內(nèi)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zhì)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guān)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shù)觀點的基礎(chǔ)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fā)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jié)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fā)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chuàng)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于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表現(xiàn)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庇纱丝梢?,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鑒價值,。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匆私庾痔麅?nèi)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我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于古帖的音樂,,激蕩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diào)節(jié)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yǎng)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碑斘覀兣R習某帖產(chǎn)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碑斘覀儗⒆约旱拿糟?、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愿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jīng)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來源:古戈爾藝術(sh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