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易華《夷夏先后說》前言與結語

 Tomsp360lib 2021-02-23

前言:人類學及其使命

1995年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lián)合會執(zhí)委會在意大利佛羅倫薩 通過《關于人種概念的聲明》,,明確宣布現(xiàn)在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擁有共同的血統(tǒng),屬于同一物種現(xiàn)代智人(Homo Sapiens Sa-rens) ,。這是生物人類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經(jīng)過長期艱苦研究之 后達成的共識,,從學術上為形形色色的種族主義(Racism)打上 了句號,;可以稱之為人類學第一公理,,標志著人類學進入一個新 的時代,。1998年美國威廉斯堡召開的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lián)合會 第14屆大會主題“21世紀:人類學的世紀”,,表達了人類學家的 雄心并暗示了人類學的使命,。2009年第16屆大會在昆明召開,主題是“人類,、發(fā)展與文化多樣性”,,關注人類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探討“和而不同”的人類發(fā)展之道,。

(一)生物人類學

生物人類學(Bio-anthropology)又稱體質人類學(PhysicalAnthropology),用自然科學方法研究人類的起源和生物性。早在 18世紀林奈在《自然系統(tǒng)》中將人命名為智人(HomoSapiens), 大致確認了人類在自然界的地位,。19世紀達爾文的《人類由來與性選擇》論證了人類同源,,肯定了人類的共性,進一步明確了人類在動物界的地位,,為人類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不少學者和俗人一樣特別留意人類內(nèi)部的差異,。 布魯門巴哈根據(jù)人類頭蓋骨的形態(tài)差異建立了頭蓋學,并試圖以此對人類進行再分類,。還有人主要根據(jù)世俗觀念,、皮膚顏色和毛 發(fā)特征將人類分成三種或四種,乃至64種之多,。事實表明這些都 是典型的皮毛之見,,并且特別容易被種族主義者利用,或者說直接助長了種族主義思潮,。希特勒時代種族主義甚囂塵上,,一些不 入流的人類學家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人類留下了深痛的教訓,。

夏娃假說與亞當假說是互補的兩種人類起源學說,不約而同 地將人類起源地鎖定非洲,。1987年卡恩等研究現(xiàn)代人mtDNA發(fā) 現(xiàn)非洲樣本變異最多,,提出了人類走出非洲的夏娃假說,。通過Y 染色體的研究追溯人類親緣關系稱之為亞當假說。哈默等發(fā)現(xiàn)全部5YAP單倍型和27套結合式單倍型中的21套出現(xiàn)在非洲人 群中,,由此推論人類最近20萬年多次遷徙和擴張歷程,。人類不止一次走出非洲,進入歐亞大陸,、美洲和澳洲的具體過程日益 清晰,。

20世紀末,生物人類學家重新證實了人類自身的同一性,,人類同源已成共識,。人類基因組工程研究表明由30億對堿基或核昔 酸組成約二三萬個基因構成的人類基因組存在于地球上每一個人 的身體中,沒有兩個人的基因完全相同,、但差異不會超過1%, 沒有發(fā)現(xiàn)某個民族或某國公民具有標志基因,。基于此,,1998年聯(lián) 合國大會批準了教科文組織提交的《關于人類基因組與人類權利宣言》,,從學術上和政治上宣告人類有一個共同的基因組,反對 一切形式的種族歧視,。任何主張種族或民族群體存在固有差別或 優(yōu)劣的學說均沒有科學根據(jù),,且違背人類倫理原則。

(二)文化人類學

狹義文化人類學與社會人類學,、民族學是近義詞,,廣義文化 人類學還包括考古人類學和語言人類學。文化人類學亦走過了大致類似的歷程,。人類學奠基人泰勒,、摩爾根、弗雷澤,、拉策爾等 均以天下為己任,,默認人類同源,致力于尋找人類文化的共性和 人類社會演化的規(guī)律,,社會進化論和文化傳播論一度占主流地位,。

進入20世紀,以馬林諾夫斯基為代表的人類學家分赴世界各 地,,尋找人類文化的差異性,,異文化成為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功能主義和結構主義人類學家聲稱價值中立,,還有一些人 類學家借異文化批評本文化,,另一些人類學家出于民族中心主義 貶低異文化。博厄斯提出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歷史,,人類學是在研究“社會生活現(xiàn)象總和”的基礎上“構擬”人類文化 和文明史,。文化相對主義(CulturalRelativism)反對“民族中心 主義”(Ethnocentralism)和社會進化論(Social Evolutionism), 認為文化沒有優(yōu)劣之分,,主張一視同仁地看待各族及其文化。民族雖有大小之分,,絕無優(yōu)劣之別,,都是人類大家庭的成員,應受 到同等尊重,。平等和相互尊重不僅是各國開展對話與合作的基 礎,,也是保護個人和民族權利的前提。

文化相對論緩和了本文化與異文化的沖突,,有效地遏制了西 方文化霸權主義,,但亦使人類文化喪失判斷標準。文化人類學界學派林立,,幾乎沒有任何共識可言,。文化一詞的定義就不下百 種,沒有一種是公認的,;“文明”,、“社會”、“民族”,、“結構”,、 “功能”、“圖騰”,、“符號”也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原始人”并不 一定野蠻,,“現(xiàn)代人”未必文明,。薩林斯等發(fā)現(xiàn)石器時代人均擁 有資源和自由時間多于現(xiàn)代人。文化人類學家仍然在文化的迷宮中探索,,處于描述或深描(Thick Description)階段,,還沒有闡明 人類發(fā)展的規(guī)律或規(guī)則。一些人類學家以為發(fā)現(xiàn)了人類文化的真 諦,,實際上是地方性知識(LocalKnowledge )或想像的共同體 (Imaginary Community ),無異于盲人摸象,。格爾茲清醒地意識到文化人類學的結論“本質上是可爭論的”,“我也從未徹底弄清楚 我所寫的一切”,。

20世紀末文化人類學家不約而同地反思,,反思人類學(Re-flexive Anthropology)成為熱門話題。文化和水,、空氣一樣是不可 數(shù)名詞,,異文化與本文化的界線似有實無。文化是人類共同創(chuàng)造的,沒有固定的結構和功能,,處于不斷的傳播和演化中。文化人 類學的重點逐漸從異域轉入了本土,,都市成了人類學研究的新熱 點,。人類文化的整體性和動態(tài)性重新獲得認可。文化可以分解成要素,,難以劃分為種類,,因為時間、空間,、人群等都不能作為劃 分的客觀標準,。因此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種文化?回答只能是一種 或無數(shù):文化只有一種,,但由于認識的局限或為了研究的方便經(jīng)常被任意劃分為若干種,。

200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為全 球化時代保護、傳承,、延續(xù)文化提供了指南,。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chuàng)作的源泉,,應該像保護生物多樣性一樣保護文化多 樣性,。尊重和保護文化多樣性可勉強稱之為人類學第二公理。

(三)理想人類學

21世紀是人類學的世紀,。這并不是說人類學已經(jīng)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是意味著人類學的基本原理只有到了 21世紀才能被發(fā) 現(xiàn)和公認。

20世紀無疑是物理學的世紀,。19世紀末物理學亦處于類似的 危機和希望之中,。愛因斯坦的出現(xiàn)才使物理學進入柳暗花明的境地。20世紀物理學的成就足以令人類感到自豪和震驚:物理學家對百億光年以內(nèi)的宇宙有了初步的了解,,深入原子內(nèi)部發(fā)現(xiàn)了基 本粒子,,從宏觀和微觀兩極拓展了人類的視野;作為物理學的副 產(chǎn)品核武器將人類推向了自我毀滅的邊緣,。制造原子彈只要少數(shù)人的聰明,,消滅核武器卻需要大多數(shù)人的智慧。為了防止物理學 帶來的災難,,人類寄希望于21世紀的人類學,。人類基因組工程大 功告成,預示著人類學時代的到來,。

田野調(diào)查,、歸納是人類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綜合比較、演繹 研究同樣重要,。耶魯大學建立了人類關系區(qū)域檔案(the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鼓勵對人類行為,、社會做世界性跨文化比 較研究。人類學家又可以坐在安樂椅上進行宏觀比較,、抽象思 考,、建模立說。數(shù)學人類學或理論人類學已經(jīng)誕生,,正在確立人類學研究坐標系統(tǒng),。韋伯理想類型(IdealType)和愛因斯坦理想 實驗(Ideal Experiment)可應用于人類學。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 法是語言能力的語法,,就是從“理想化” (Idealized)的說話人和 聽話人的語言中提煉出來的,。

人類固然是一種動物,創(chuàng)造了文化,,還具有理想,。柏拉圖 “理想國”,孔子“大同”,,基督教“天堂”,,佛教“彼岸”,還有 “桃花源”,、“太陽城”,、“烏托邦”、“共產(chǎn)主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部分人類的理想,。理想將成為人類學研究的第三大領 域;理想人類學(IdealAnthropology)即將誕生,。理想人類學探 討人類是否具有共同的理想,,什么是理想的個人,在理想狀況下人類如何生存,。理想狀態(tài)人類難以實現(xiàn)但可以接近,,代表人類前 進的方向,并且為人類的自我認識提供必不可少的參照系,。

(四)人類學的使命

21世紀是人類學家大顯身手的時代,。八仙過海,人類學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人類及其文化與理想,。生物人 類學家將發(fā)現(xiàn)人類的自然本質,,文化人類學家將闡明人類愿意或 必須遵守的文化準則,理想人類學家將明確人類的理想狀態(tài),。建立在生物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基礎上的生態(tài)人類學或文化生態(tài) 學,、醫(yī)學人類學等將化解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批判人類學(Criti- cal Anthropology),法律人類學、宗教人類學等以文化人類學和理想人類學為依據(jù)調(diào)解人類內(nèi)部的沖突,,其他各種各樣的應用人類 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跨越科學與人文的鴻溝,,整合自然,、文化 與理想研究的成果,人類學是充滿希望的綜合性學科,。

文化與文明是兩個定義不清而長期被誤用的同義詞。文化 (Culture)從字面意義看與栽培(Cult)和崇拜(Cult)有關,,人 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好的和壞的,,都可稱之為 文化,。文明(Civilization)與城市(Civilitas)或公民(Civis)有 關,其本來意義是指城市化或城市生活方式,,引申為美好或理想 的文化,。漢語中文明可以理解為開明的文化。文明即理想的文化,。符合個人理想的文化可以稱之為個人文明,;符合人類理想的 文化可以稱之為人類文明。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均可稱之為文化,,包 括戰(zhàn)爭和垃圾,,而文化中只有一部分可稱之為文明。人類文明是可以共賞的,。鑒于人類理想千差萬別,,又是一種難以擺脫偏見的 動物,區(qū)分文化與文明的標準亦難以統(tǒng)一,。一些人引以自豪的文 明成果,,也許另一些人看來是邪惡的結晶。但有一點應該明確,,只有那些不對人類和地球造成巨大傷害的文化才可能是人類文 明,。人類從自然狀態(tài)進入了文化狀態(tài),卻未必進入了文明狀態(tài),。 人類并不像摩爾根想像的那樣由蒙昧經(jīng)野蠻進入文明時代,。人類的文化程度確實與日倶增,但文明程度卻未必“與時俱進”,。盧 梭早已雄辯地證明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未必促進人類道德倫理的進 步,,甚至可能導致人類的墮落或退化,。他主張“回歸自然”。生 活在自然狀態(tài)的人未必不高尚,,人類的文化程度和文明程度并不成正比,。我們文明,他們野蠻,,實際上是人類心理“自他反差” 的結果,。野蠻人是對他人或異族的稱呼,沒有人自認為野蠻,。當局者迷,,人類難以認識到自身的野蠻。蒙古人曾稱南方漢人為蠻 子,,稱南方為蠻子省,,能加深我們對野蠻一詞的理解。西方社會 或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未必就是文明社會?,F(xiàn)代工業(yè)社會有許多傷天害理,、違背人性或人類理想的不文明的方面。工業(yè)化破壞了地球, 污染了環(huán)境,,光農(nóng)藥的使用就有可能導致“寂靜的春天”,。另一 方面,從整體而言,,人類仍然處于暴力時代,,還沒有進入文明 狀態(tài)。

人類學是人類自我認識和反思的學問,,人類認同是人類避免 相互殘害的必由之路,。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村,夷夏之辨或世界大戰(zhàn)均是蝸角之爭,。人類應該會真切地感到血肉與共,、息息相 關,遲早會認識到原子彈之類純粹多余,。如果人類不能認同,,人 際、族際,、國際或代際矛盾不能有效化解,,人類與自然不能和諧相處,人類的前景將不堪設想,。人類同源,,文化多樣;求同存 異,,和而不同,。人類學將指引人類由自然狀態(tài)穿過文化的迷霧走 近理想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人類學家的歷史使命。

第六章 討論與結語

本土起源說或進化論可以解釋東亞定居農(nóng)業(yè)文化的起源與發(fā) 展,,但不能解釋青銅游牧文化的來源,;外來傳播說或傳播論可以闡明青銅游牧文化的來源,但說明不了更早的東亞文化起源,。傳 播論和進化論并不總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傳播亦是文化進化 的根本動力或方式,。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其文化演化的速度十分緩慢;傳播或交流可以加速其發(fā)展,。只有將兩者結合的互動論 才能闡明東亞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將夷夏東西并立,率先應用互動論探 討中國上古史,,但未說明夷夏先后及其文化的來龍去脈,。李濟做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但未來得及系統(tǒng)總結,,《踏入文明的過 程一中國史前文化鳥瞰》以“待定稿”傳世。夷夏先后說以各 種本土起源說和外來傳播說為基礎,,應用互動論從更宏觀的時空 闡述東亞人的來源與文化形成,,并試圖化解諸種學說的矛盾。

夷夏關系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體系,。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分別 利用歷史文獻、考古發(fā)現(xiàn),、骨骼與基因以及語言資料對夷夏關系進行了人類學的系統(tǒng)分析,。歷史記載支離破碎,根據(jù)傳世文獻, 我們首先大致證明了夏,、商,、周三代均以眾夷為群眾基礎,而且 夏之前夷就生存在東亞大地,,不難推斷秦漢及以后的基本群眾是眾夷的后裔,,喜聞堯舜傳說;三代夏人若隱若現(xiàn),,與杞,、都、 越,、胡,、大夏,、吐火羅、禺氏,、月支或戎,、狄、匈奴有關聯(lián),,其中部分屬于印歐人,,樂傳炎黃故事。

考古發(fā)掘與研究表明新石器時代東亞形成了獨特的定居農(nóng)業(yè) 文化傳統(tǒng),,三代也就是青銅時代游牧文化傳播到了東亞,,重塑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青銅時代游牧文化的東傳與夏或戎狄有關,,而定 居農(nóng)業(yè)文化是眾夷的創(chuàng)造,。體質人類學研究亦表明眾夷大都屬于 蒙古人種,或者說蒙古人種普遍被認為是夷人,;夏或戎狄主要生活在西北,,包含印歐人的基因比較多,大體上還是屬于蒙古人 種,。夷夏反復混血形成了基因幾乎無所不包的漢族,。一些語言學 家發(fā)現(xiàn)了漢語的底層是夷語,屬于華澳語系,;另外一些語言學家發(fā)現(xiàn)了漢語與印歐語的相似之處,,實際上是漢語的上層或表層。 綜合研究表明,,漢語是混合語,。

這是循環(huán)論證,也是四重互證,。每一個學科都有局限性,,四 者連鎖疊加,使我們對夷夏關系有了立體的認識,。

一,、中國文化起源

歷史與考古人類學及相關研究表明定居農(nóng)業(yè)文化起源于東 亞,是中國文化的底層,;青銅游牧文化來自中亞或西亞,,是中國文化的表層。有如此深厚的底層文化,,任何外來文化均難以徹底 改變其底色或基調(diào),,只會豐富中國文化。強勁的外來文化借助金 戈鐵馬,,時常占上風,,但遲早會融入本土文化中,,“化干戈為玉 帛”,共創(chuàng)新文化,。

新石器時代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帶,,夷文化 是代表。凌純聲將樹皮布,、印文陶與造紙,、印刷術聯(lián)系起來,[1]結合龜祭,、犬祭,、石棚、洗骨葬,、嚼酒等一系列文化現(xiàn)象進行考察,,提出了環(huán)太平洋文化圈概念。[2] 托爾斯泰Tolstoy)所見略 同,,致力于樹皮布制作技術起源與傳播研究,,初步闡明了其源于亞洲,傳播到美洲的過程,。[3]鄧聰將樹皮布起源和傳播作為史前 蒙古人種海洋擴散的指標,,進行了新的探討。[4]玉文化起源和傳播亦是東亞文化的獨特指針,。[5]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三大玉文化圈各具 特色,,但有早晚之分,,均源于東亞,。[6]還有人注意到了新舊大陸陶器的相似性以及葫蘆的栽培和傳播。葫蘆源于非洲,,大約一萬 年前就傳播到了亞洲,、美洲和南太平洋某些島嶼,是美洲最早的 栽培植物,。[7]傳播路線還不清楚,,新幾內(nèi)亞與美洲葫蘆明顯不同,[8]而波利尼西亞葫蘆來源于美洲與亞洲,。[9]考古學,、語言學和體質人類學支持新舊大陸之間的人口遷徙。[10]美洲土著與亞洲東北地區(qū)的人群有著聯(lián)系,,或者說整個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都有一些聯(lián) 系,。DNA顯示美洲曾經(jīng)接受了至少兩次大的移民浪潮,第一次到達北美,,第二次到達南美,,時間為三萬四千年到六千年前之間,。北太平洋沿海地區(qū)的史前文化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盡管采集或 漁獵者會遷徙,定居仍然是基本特征,。[11]張光直從Bennett?的區(qū) 域共同傳統(tǒng)(Co-tradition)Weston[12],、Furst[13]的研究注意到亞美 薩滿文化底層(Asian American Shamanistic Substratum),提出了環(huán)太平洋文化底層(TheCircumpacific Substratum)和中國一瑪雅 連續(xù)體(China/Maya Continuum)概念,指出亞洲和美洲不僅文化 相似,,而且國家形成過程亦相同,。[14]

東亞、東南亞與西亞,、中亞新石器時代文化明顯不同,。中尾 佐助、佐佐木高明等人從氣象,、地理,、生態(tài)和民俗文化渚方面出發(fā),歷經(jīng)多年實地考察研究,,發(fā)現(xiàn)了南亞,、東南亞、中國西南,、 東南和日本植被與文化的類似性,,提出了照葉樹林文化傳播帶假 說,揭示了東亞,、東南亞文化的共同性,。[15]他們認為不僅日本的稻作栽培技術,而且其他許多文化習俗都來自中國西南的“半月 弧”,。[16]渡部忠世的《稻米之路》具體探討了中國西南與日本以水 稻為中心的文化要素——稻米,、茶、絹,、豆醬,、漆、紫蘇,、曲酒,。[17]照葉樹林文化傳播帶學說揭示了東亞文化的共同底層,也就是夷文化的特征,。[18]眾夷特別是百越稻作農(nóng)業(yè)奠定了中國文化 的基礎,,確立了東亞文化的基調(diào)。

冰期凝固不了人類遷徙的激情與沖動,,太平洋阻止不了文化 的傳播與交流,。我們應該將目光轉向和東亞密不可分的中亞和西亞。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人注意到歐洲和東亞舊石器文化具 有不同的傳統(tǒng),前者為手斧文化圈(TheGreat Hand - Axe Com-plex) ,后者為砍斫器文化圈(The Great Chopper - Tool Complex), 其分界線稱之為莫氏線,。[19]中國百色[20]和韓國全谷里[21]手斧的發(fā)現(xiàn)使人想到了舊石器時代東西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有人研究了東谷 坨石核和水洞溝石器之后大膽提出了舊石器時代就存在東西文化 交流的“石器之路”。[22]

中亞與東亞彩陶文化是否獨立起源還未有定論,。新石器時代末期小麥己經(jīng)傳播到了東亞,。青銅時代游牧文化來自中亞或西 亞,部分覆蓋了本土文化,,構成了東亞文化的表層,。江上波夫幾 十年來致力于用“騎馬民族一游牧國家一征服王朝學說”解釋日本的文化來源、民族形成和國家性格,。[23]Ledyard認為“騎馬民族 說 (Horserider Theory)是解釋東亞歷史與文化的一家之言,,指 出夫余征服馬韓建立百濟后,繼續(xù)東進到了日本列島建立了征服王朝,。[24]考古發(fā)現(xiàn)和歷史記載表明夫余,、高句麗可能是騎馬民族 征服政權,但漢江以南的馬韓,、辰韓,、弁韓不是,三國時代受游牧文化和漢文化的雙重影響才形成有效的軍事組織,。[25]百濟,、新 羅并不是騎馬民族征服政權,日本騎馬民族征服王朝也就難以 成立,。

由于中國東北和韓半島的緩沖,,騎馬民族并未直接進入日本。沒有證據(jù)表明箸墓屬于游牧民族首領或其親屬,;邪馬臺女王也不具備游牧特征,。[26]《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有天神和國 神:天神降臨日本,征服了國神,。天神民族——特別是天孫支(天皇支)繼承了夫余,、高句麗的建國傳說,;天皇本人或家族有 可能來自韓半島,,但不可能整個民族來自大陸。日本天皇從天而 降,,中國黃帝升天而去,,都不太像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日本沒有出現(xiàn)過游牧民族政權,,但是確實受到了游牧文化的影響,,大和王 朝具有一些征服王朝的特性。騎馬民族說的意義在于充分肯定了 游牧文化由西向東傳播的可能性,,大量研究和發(fā)現(xiàn)鞏固了這種說法,。青銅與游牧文化是東亞歷史演進的根本動力之一:不僅是日 本列島邪馬臺國,、大和王朝與韓半島三國、統(tǒng)一新羅建立的動 力,,亦可能是中國夏,、商、周和秦王朝統(tǒng)一的原因,。

歐亞大陸密不可分,,青銅時代已形成世界體系。布羅代爾長 時段(LongDuree)和沃勒斯坦現(xiàn)代世界體系(World System)已深入人心,。弗蘭克等發(fā)現(xiàn)不僅有現(xiàn)代世界體系,,而且有古代世界 體系,世界體系的歷史遠不止500年,,而是5000年,,也就是說青銅時代即已形成世界體系。[27]青銅冶煉需要跨地區(qū)的合作,,西亞及其附近地區(qū)5000年前就形成了以紅銅,、錫、鉛,、青銅和糧食為 主要商品的長距離貿(mào)易網(wǎng),,構成了一個具有中心一邊緣關系的古代世界體系。[28]古代印度或南亞亦是這個世界體系的特殊組成部分,。[29]歐洲的青銅與游牧文化亦來自西亞[30]或中亞[31],,從公元前3000年開始陸續(xù)進入青銅時代。[32]倫福儒極力強調(diào)歐洲特別是英國文化的本土性,,[33]但也不得不承認青銅游牧文化來自亞洲,。[34]青 銅時代西亞和東亞之間的貿(mào)易還難以想像,但西亞不斷向四周傳播技術和文化,。[35]世界體系不只是經(jīng)濟和政治關系,,還應包括科學技術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聯(lián)系。東亞和古代歐洲一樣是西亞為中 心的青銅時代世界體系的一個更邊緣的組成部分,。青銅將舊大陸 連成一體,,使人類共同經(jīng)歷青銅時代。

艾斯勒《圣杯與劍》以金芭塔絲庫爾干假說為背景結合《圣 經(jīng)》和其他史料生動地論述歐洲由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的殘酷過程,,揭示出歐洲史前湮沒無聞的真相,。好戰(zhàn)尚武的庫爾干 人多次大規(guī)模的入侵,破壞了歐洲母系社會田園詩般的生活,;帶來了父系社會制度,。男神代替了女神,劍代替了圣杯,男性等級統(tǒng)治代替了女性和男性的伙伴關系,,整個社會文化轉型,。以男性 武士手中劍為象征的統(tǒng)治關系社會文化模式取代以女神手中圣杯 為象征的伙伴關系社會文化模式,從而導致了 5000年來發(fā)生的種 種暴虐,、獨裁,、專制以及人類當前面臨的各種全球問題。[36]

《圣杯與劍》和《菊花與劍》[37]有異曲同工之妙,。劍和武士并非日本的特產(chǎn),,亦來自遙遠的中亞庫爾干。中國或東亞文化模 式又何嘗不是如此,。王國維《殷周制度論》和江上波夫《騎馬民 族國家》也涉及了類似的文化模式或制度轉換,。王國維云:“殷 周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span>[38] 江上波夫總結說彌生以及前期古墳時代咒術、祭祀,、和平,、東南 亞式的農(nóng)耕民族文化被后期古墳時代現(xiàn)實、戰(zhàn)斗,、貴族,、北亞式的騎馬民族文化取代。倭人并非自主接受騎馬民族文化,;有一支 從大陸經(jīng)朝鮮半島侵入日本征服倭人的騎馬民族,。[39]早在彌生時代青銅與鐵器已傳播到日本列島,伴隨而來的是好戰(zhàn)之風,。梅原 猛等層層剖析,、挖掘日本文化的深層結構,認為最深層的是繩文 時代狩獵采集文化,,[40]森林是日本人精神的故鄉(xiāng),。[41]原生文化是“日本文化模式”的深層,并決定著文化的基調(diào),,而外來文化都經(jīng)歷了日本化變形,。本土文明多層次地吸收外來文化形成“繩魂彌才”、“和魂漢才”,、“和魂洋才”的日本文化模式。[42]“和”思 想源于安定和平的繩文精神,圣德太子把“和”放在了憲法即國家根本的中心,。軍國主義不是日本的土特產(chǎn),,靖國神社脫離了傳 統(tǒng)的神道,可以從國家剝離出來,。日本學界大體闡明了日本文化 的層次和形成過程,。

中國文化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不斷混合的結果,形成了雙螺旋結構,。本土起源的豬,、狗、雞和外來的牛,、馬,、羊組成了六畜。外來的麥與本土的稻,、粟,、黍、豆構成了五谷,。牛耕姍姍來 遲,,耒超或鋤頭一直是基本的生產(chǎn)工具;犁耕與鋤耕互補,,形成 了東亞農(nóng)業(yè)傳統(tǒng),。絲綢西傳,毛毯東播,,絲毯是東西文化交織的象征,。舟船源自中國,車馬來自中亞,,舟船車馬在中原交匯,。秦 磚或周磚源自西亞,瓦是中國的發(fā)明,,磚瓦建筑是東亞特色,。土 葬是東亞文化傳統(tǒng),火葬源自中亞,,土葬火葬并行不悖,。禮樂文化源于新石器時代,好戰(zhàn)風尚來自中亞青銅文化,,祀與戎均成國 之大事,。玉文化源于新石器時代,金崇拜始于青銅時代,,金聲玉 振集大成,。祭祖是東方特色,,拜天是中亞傳統(tǒng),敬天法祖兩不誤,。

多方面綜合比較研究均可證明三代文化的“雙螺旋”特性: 新石器時代文化是本土起源,,以定居農(nóng)業(yè)為特色,是中國文化的基礎,;青銅時代游牧文化來自西方,,影響了整個中國文化,特別 是中國上層文化,;兩者有機結合形成了獨特的三代文化,。離散如 裂變反應,是文化傳播或擴張的主要形式,;聚合如聚合反應,,是文化進化加速的根本動力。夏或戎狄引進了青銅游牧文化,,外來 文化經(jīng)常超越或掩蓋本土夷文化,,因此中國文化又稱華夏文明。 中國文化先秦時期是夷夏交織,,夷根夏脈,;秦漢以降是漢胡混合,漢魂胡魄,。中國文化是本土起源的定居農(nóng)業(yè)夷文化與外來青銅游牧夏文化反復混合形成的復合文化,。

二、民族形成

關于中國或東亞人的來源主要有三種學說:20世紀初流行西 來說,,后期本土說占主流,,21世紀南來說逐漸占上風。[43]其實三種學說并非水火不容,,都發(fā)現(xiàn)或闡明了部分事實,。建立在骨骼觀 察與測量基礎上的本土起源說主張東亞人種連續(xù)演化,也不是毫 無道理,?!白叱龇侵拚f”或“夏娃理論”、“亞當假說”沖擊了中國舊石器考古學以周口店發(fā)掘為起點,、以華北為中心的中國人類 與文化演化譜系,,揭示蒙古人種與非洲黑種人的聯(lián)系,闡明了東 亞人與人類的關系,。建立在分子生物學基礎上的南來說主張東亞人群經(jīng)東南亞來自非洲,,蒙古人種在東亞大約生存了五萬年,形 成了不同的夷人群體,,史稱“九夷”,、“眾夷”或“百夷”,。中國 人不是來自南方,就是來自西方:從天而降或本土起源的可能性 基本上可以排除,??脊虐l(fā)現(xiàn)和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以神話傳說和歷史文獻為基礎的西來說部分是正確的,。以黃帝為象征的印歐人 從青銅時代進入東亞完全可能,。黃帝子孫夏、周,、戎,、狄不斷入 主中原或縱橫遷徙。他們不斷地與本地夷人混血,,崇拜黃帝和夏,,可概稱之為夏人。夷與夏反復多次不斷混合,,形成了東亞各 民族,。

語言是民族的獨特標志。漢藏語系假說已年過半百,,還是很 不成熟,。東亞語言的分類法面臨嚴重挑戰(zhàn)。歷史比較法以印歐人大規(guī)模遷徙為背景,,建立在語言譜系分化假說基礎上,;要建構像 印歐語系一樣牢固的漢藏語系體系沒有可能。語言不是物種,,不 僅可以分化產(chǎn)生新語言,,而且可以混合形成混合語。人類歷史上,,語言混合是語言深度接觸的結果,。滲透力度較弱和滲透層次 清楚的情況下可以根據(jù)主流特征確定其歸屬;而混合力度深刻和 滲透層次復雜的情況下最好認定為混合語,。[44]漢語就是一種典型的混合語,,詞匯來自四面八方,語法亦表現(xiàn)出獨特的混合性,。一 字多音,、一義多詞、孤立結構,、兩可詞序,、雜交語序或句法可作 為混合語的證據(jù)。夷越語言發(fā)源于東亞,,與來自西北的印歐語言混合形成漢語,。漢語作為混合語不僅是諸種原始夷語的混合,,且 與印歐語系等語言深度混合;漢字起了鞏固作用,,因而形成了獨 具特色的第一大混合語,。朝鮮語、日本語系屬亦難定,,同源于原始南島語或夷越語,,又受到了阿爾泰語和古代漢語的巨大影響, 也就成了類似于漢語的混合語,。漢語,、日語、韓語是東亞也是世 界上著名的三大混合語,,把它們納入任何語系都不合適,。它們是語言的海洋或湖泊,不斷吸收容納其他語言形成獨具特色的混合 語,。它們都以夷語為底層,,以印歐語、阿爾泰語為表層,,亦可佐 證夷夏之先后順序,。

在人類起源遷徙的大背景日益清晰的今天,在進入全球化的 21世紀,,追溯族源并不是追求民族的獨特性,,而是考證民族與人類的關系。任何民族獨立起源的學說都是主觀的追求,,經(jīng)不起科 學的分析和檢驗,。因此我們不能贊成某族起源于某地來源于某族 的簡單說法,那都是民族孕育和發(fā)展過程中的環(huán)節(jié),。鑒于目前的科學研究狀況,,漢民族族源我們可以大略概述如下:漢民族大體 上屬于蒙古人種,而蒙古人種大約在五萬年前經(jīng)東南亞進入中國 逐漸分布于東亞地區(qū),,形成了眾夷,;一部分漢族可以由夏或戎、狄追溯到羌,、吐火羅,,部分源于印歐人,而印歐人種大約四千年 前開始陸續(xù)進入東亞,。漢族天崇拜,、青銅游牧傳統(tǒng)及相應的文化 來源于夏或戎狄;其土地崇拜,、定居農(nóng)業(yè)文化傳統(tǒng)是東亞土著夷文化,。漢語亦是由華澳語系夷語和印歐語系夏言等混合而成,。堯舜傳說與炎黃神話象征性地反映了這一過程。簡言之,,人類走出 非洲之后分別從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和北側進入東亞,,從南進入的 一支稱之為蒙古人種,發(fā)明了定居農(nóng)業(yè)生活方式,,從北方進入的稱之為印歐人種,,形成了游牧生活方式,二者相遇,,反復混合, 孕育了漢民族,。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漢民族族源,。其他民族 的形成亦可依此類推,。

三、民族認同

夷夏關系歸根結底是一個認識問題,,似乎有一些客觀的區(qū) 別,,但會因認同或信仰而改變。先有蠻夷,,后有戎狄,,夏居其中。夏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歷史的開始,。在此之前東亞為蠻夷之 地,,大禹父子于蠻夷之中建立夏朝,始有東夷西夷,、南蠻北蠻之 別,。商人率東夷推翻夏朝建立商朝,西夷北蠻逐漸游牧化,,轉變成了西戎北狄,。周人興起于戎狄之間,征服了商朝,,建立了周 朝,,追認夏人為祖先。西周始有中國之稱,?!逗巫稹枫懺疲骸拔┪?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國中之人泛稱為夏,。《說文》:“夏,,中國之人也,?!敝艹南娜藢?際是夏朝遺民與夷蠻戎狄相結合的產(chǎn)物。西周雖有夏,、夷,、蠻、 戎,、狄之稱,,但并無明顯的高低貴賤或文明與野蠻之分。即使到了春秋時代,,楚與南蠻,、齊與東夷、晉與北狄,、秦與西戎仍難解 難分,。南蠻楚人、東夷齊人,、北狄晉人,、西戎秦人爭相入主中 原,融入華夏,,如此便有了諸夏之說,。

“郁郁乎文哉,我從周,?!笨鬃邮且笊袒蛞娜酥螅J同周或夏,。孟子東夷出身,,并且明知舜、文王是夷,,還是認同了夏,。 《論語》:“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br clear='all'>

戰(zhàn)國時代諸夏打成一片,排斥和貶損更邊遠的蠻夷戎狄蔚然 成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原,,有力地促進了諸夏的認同,;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來自西戎和北狄混合而成的胡或匈奴。匈奴稱雄蒙古草原完 成了游牧民的初步統(tǒng)一,,建立了 “百蠻大國”,。秦漢王朝統(tǒng)治下 的諸夏是典型的農(nóng)耕民族,主要是夏與夷蠻結合而成,,亦融入了 部分戎狄,。匈奴統(tǒng)治下的諸戎和眾狄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也主要是由蠻夷轉化而來,,并部分融入了夏商周三代之人和印歐游牧 民,。胡或匈奴與夏有藕斷絲連的關系。徐中舒注意到高本漢《漢 語分析字典》中古代胡讀you,夏讀ya,發(fā)音相同故得相通,。[45]姜亮夫云:“匈奴也是夏民族,。匈奴之名……當為薦鬻、殮猶一聲之轉……按胡當為夏之聲轉……西胡好似西夏,?!?span>[46]因此,夷和夏 均是中國游牧民族與農(nóng)耕民族的共同祖先,。

《史記·匈奴傳》開篇云“匈奴,夏后氏之苗裔”,,并非完全 杜撰,。如果漢族只認夏為祖先,不認夷蠻戎狄,,是典型的數(shù)典忘 祖,;而游牧民只認戎狄為祖,以夏為敵,,亦犯了同樣的錯誤,。因此匈奴后裔赫連勃勃堅信匈奴為夏后氏之苗裔:“朕大禹之后, 世居幽,、朔,,祖宗重輝,常與漢,、魏為敵國,,中世不競,受制于 人,。逮朕不肖,,不能紹隆先構,國破家亡,流離漂虜,。今將應運而興,,復大禹之業(yè)?!?span>[47]他自稱天王,、大單于,建元曰龍升,,國號 大夏,。

作為游牧與農(nóng)耕民族結合的產(chǎn)物,李世民率先高唱夷夏一 家:“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德澤恰,,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自古貴中華,,賤夷狄,朕 猶愛之如一,?!?span>[48]唐朝曾出現(xiàn)過“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的景象o

主張夷夏之辨的人實際上是短視的表現(xiàn),。他們不知道夏多出 于夷,且夷夏可以相互轉化,,亦可以合二為一,。正如張光直所言:

我們逐漸發(fā)現(xiàn)從我們幾十代的老祖宗開始便受了周 人的騙了。周人有文字流傳下來,,說中原是華夏,,是文明,而中原的南北都是蠻夷,;蠻夷沒有留下文字給他們 自己宣傳,。所以我們幾十代的念書人就上了周人的一個 大當,將華夷之辨作為傳統(tǒng)上古史的一條金科玉律,,一 直到今天才從考古學上面恍然大悟,。[49]

其實《春秋公羊傳·昭公二十三年》早已明言:“不與夷狄 之主中國也。然則曷為不使中國主之,?中國亦新夷狄也,。”夷夏之辨確是一場持續(xù)兩千余年的無謂之爭,。錢鐘書注意到:

漢人自稱“華”而目鮮卑為“胡虜”,,魏鮮卑自稱 “華”而目柔然為“夷虜”,,先登之齊鮮卑又目晩起之周 鮮卑為“夷狄”;后來南宋人之于金,、金人之于蒙古,, 若是班乎……可謂即以其人之箭還射其人之身矣。[50]

夏出于夷,,自我感覺勝于夷,;是民族中心主義的典型表現(xiàn)。 客觀地看,,夷夏同為中國游牧與農(nóng)耕民族的祖先,;主觀上看,那就見仁見智了,。

與夷夏相關的是炎黃崇拜和堯舜信仰,。炎黃傳說始見于戰(zhàn)國時代文獻,大體可以看成中國歷史上游牧與農(nóng)耕民族史前關系的象征性 表述,。炎帝神農(nóng)氏大約活躍于新石器時代,,是農(nóng)耕民族傳說中的祖先。黃帝軒轅氏以游牧為生,,活躍于西北,,后來居上。逐鹿中原,,發(fā) 生了阪泉大戰(zhàn),,炎黃兩大部落集團合二為均從事定居農(nóng)業(yè),“時 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炎帝部落集團人多且為地主,新興的黃帝部落故黃帝征服炎帝之后仍有炎黃弟/說,。炎黃傳說實 際上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朝代更替的曲折反映,。

炎黃兩部落聯(lián)盟形成華夏民族的主體有可能,。據(jù)說“黃帝二 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如此繁衍,,數(shù)十代之后舉國皆可為黃帝后裔。相傳炎帝裔族有邰氏,、列山氏(驪山氏),、夸父氏、 太岳氏,、孤竹氏,、彤魚氏、姜戎氏、互(氐)人氏,、靈氏,、并 氏、午氏,、丙氏,、赤氏、信氏,、井氏,、箕氏、甘氏,、萊氏,、戲氏、殳氏,、延氏等,,但未見夏后氏和有娥氏;姜姓后裔遷徙分支出 齊,、呂,、許、申,、高,、謝、邱,、丁等百多個姓,,但未見姒和子。 姬,、姜世代通婚,,傳說表明周人與炎黃關系密切。秦人原僻居“西陲”,,非子在“關山牧場” 一帶游牧,,進入渭水流域后收“周 之余民”,先霸西戎,,后統(tǒng)一天下,,形成了周秦文化傳統(tǒng)。周秦文化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

炎黃子孫中有著名的“不才子”:'……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椿機,。此三族,,世憂之,至于堯,, 堯未能去,。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 饗,?!?span>[51]據(jù)考證,饕饗與游牧民族或北狄有關,。[52]《呂氏春秋·恃君 覽》:“雁門之北,,鷹隼所鶯,饕餐,、窮寄之地,,叔逆之所,儈耳之居,,多無君,。此四方之無君者也。其民糜鹿禽獸,,少者使長,, 長者畏少,有力者賢,,暴傲者尊,,日夜相殘,無時休息,,以盡其 類,。”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均有可能成為炎黃子孫,。因此,,炎黃不僅是農(nóng)耕民族的祖先,亦是游牧民族的祖先,。《周書·文帝 紀》:“太祖文皇帝宇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 自炎帝神農(nóng)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庇文脸錾淼挠钗氖献氛J炎帝為先祖,,既是政治斗爭的需要,亦是炎黃傳說的自然 展開,?!段簳ば蚣o》將拓跋的先世追溯到了黃帝:

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nèi)列諸華,,或外分荒服,。

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 世為君長,,統(tǒng)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yè),,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 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記錄焉。黃帝以土德 王,,北俗謂土為“拓”,,謂后為“跋”,故以為氏,。

堯舜和炎黃是中國歷史上兩大迥然不同的傳說,。司馬遷從天 下一家、萬世一統(tǒng)的理想出發(fā),,系統(tǒng)整合為《五帝本紀》,。他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禮記》和《尚書》,,以黃帝開篇,、以舜 結尾,其中三位并不重要,。先秦時期兩大傳說被揉成一體,,建構 了一個相反相成的民族或國家起源神話,。

《五帝本紀》顛倒了時代順序。從物質文化或科學技術而言, 先有石器時代定居農(nóng)業(yè)文化,,后有青銅時代游牧文化,。如果堯舜與炎黃傳說有先后之分,只能先有堯舜,,后有炎黃,。從精神文化 或倫理道德而言,亦顛倒了順序,。[53]中國古代區(qū)分歷史時期觀念由來已久,。《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比寮姨岢觯骸坝杏菔腺F德,,夏后氏貴爵,殷人貴富,,周人貴親,。”法家提出:“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鄙硖帯岸Y壞樂崩”時代,,他們不約而同發(fā)現(xiàn)了道 德境界每況愈下的大勢,從而強化了遠古自然和平境界的記憶,。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脩陸……是謂大 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史記·伯夷列傳》 記述了從堯舜禪讓到“以暴易暴”過程。舜是道德楷模,,道德文化鼻祖?!渡袝罚骸暗伦运疵??!薄妒酚洝芬嘣疲骸疤煜旅鞯?,皆 自虞舜始?!比绻S帝位于舜前,,顯然是不明德之君,。班固《漢書·司馬遷傳》:“其是非頗謬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鼻貪h之際是萬國歸一的時代,司馬遷順應秦漢大一統(tǒng)的局 面,,繼承并發(fā)揚了民族一元論,。祖先和神靈“橫的系統(tǒng)”改成了 “縱的系統(tǒng)”,“地圖”寫成了 “年表”,,異種族異文化的古人聯(lián) 串到諸夏民族與中原文化的系統(tǒng)里,。[54]《史記》民族一元論對于中華民族的團結與凝聚起了作用,但混淆了古史系統(tǒng)的真相,。

堯舜禪讓不同于黃帝世襲傳統(tǒng),。人類史上取得政權的方式主 要有兩種:和平推舉與武裝奪取,;傳遞的方式有四種:世襲,、篡奪、禪讓,、選舉,。中國歷代王朝遵循的是傳說中黃帝開創(chuàng)的武裝 奪取政權、然后實行世襲的傳統(tǒng),。炎黃傳說實質上是青銅時代 夏,、商、周歷史的曲折反映,。而堯舜是真正的史前傳說,,反映的是新石器時代定居農(nóng)業(yè)社會的狀況。在相對和平的玉帛古國時代 首領實行選舉或禪讓是可能的,。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混淆王統(tǒng)與道統(tǒng),,司馬遷組合堯舜與炎黃,,孔孟精神從此變調(diào),。 《孟子·告子下》:“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朱熹《孟子章句集注·盡心上》:“假借 仁義之名,,以求濟其貪欲之私耳,。”

人類同源日益成為人類共識,。民族是一種動態(tài)的想像的歷史文化共同體,,并沒有明確的邊界。[55]一個民族的形成可以源于不同的民族,,而不同的民族亦可有共同的族源,,聚合和分化是民族 形成與演化的基本規(guī)律。人類有共同的歷史,。一個民族有文字記 載的歷史越短,,其史前史就越長;反之亦然,。斯基泰自豪地宣稱是世界上最年輕的民族,,但其源頭亦十分遙遠。[56]

血緣與認同:人類是一種多祖多孫的動物,。繁衍了 n代即 有2n次方位祖父母,。從血緣而言,外祖父母亦是祖父母,。 母親給兒女貢獻了 50%的遺傳基因,,對兒女遺傳特性有著和父 親一樣的影響力。一個民族,、地區(qū)人群的母系mtDNA結構類型 和構成比例,,比父系Y染色體更能反映其遺傳和血統(tǒng)特性。每一個人都有無數(shù)的祖父母,,且可追溯到相同的遠祖,。祖父母無 數(shù)又大都無名,數(shù)典忘祖即選擇性記憶是一種普遍的歷史文化 現(xiàn)象,。另一方面,,某些人可以多子多孫,以至子孫無數(shù)。歷史上少數(shù)有名有姓的人就成了無數(shù)蕓蕓眾生傳說或歷史記憶中的 祖先,。舜,、黃帝、孔子,、成吉思汗是典型代表,。舜裔已有數(shù)億 之眾??鬃又挥幸晃粌鹤娱L大成人,經(jīng)過70余代的繁衍,,子孫亦數(shù)以萬計,,外孫可能更多。血緣只是民族認同的一個重要依 據(jù),,并不是唯一依據(jù),。一個人的直系后裔可能屬于幾個不同的 民族,而不同血緣民族人士的后裔亦可能是同一民族,。生物學或遺傳學研究有利于人類的認同,,但并不能決定或改變民族認同。線粒體DNA追溯母系血緣表明人類有共同的祖母,;Y染色 體追溯父系血緣表明人類有共同的祖父,。而民族一般都是混血 的結果,漢族尤其如此,。

信仰與認同:民族認同本質上是一種信仰,,宗教或信仰可以鞏固或改變?nèi)祟惖拿褡逭J同。皈依基督的中國人,,相信自己是亞 當和夏娃的子孫,;皈依佛教的人,不在乎自己是夷或夏,。民族認 同就成了多種宗教或信仰相互競爭的現(xiàn)象,,與人類其他群體或民族的關系亦變化不定。陳寅恪《彰所知論與蒙古源流》云:

考東西文字之蒙古舊史,,其世界創(chuàng)造及民族起源之觀念凡有四類,。最初者為與夫余、鮮卑諸民族相似之感 生說,,稍后乃取于高車,、突厥等民族之神話,迨受阿拉 伯,、波斯諸國之文化,,則附益以天方教之言,而蒙古民 族之皈依佛教者,以間接受之于西藏之故,,其史書則掇采天竺,、吐蕃二國之舊載,與其本來近于夫余,、鮮卑等 民族之感生說,,及其所受于高車、突厥諸民族之神話,, 追加而混合之,。[57]

政治與民族認同:政治亦可以影響和改變民族認同。隨著歷 史的發(fā)展和政治形勢的變化而改變民族認同,。民族認同亦是一種 強有力的政治行為,,是政治動員的有力手段。政治運動可以塑造一個民族,;一些政治措施可以改變某些人的民族認同,。

學術與認同:如果不了解生物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成果,不理 解民族的信仰系統(tǒng),,不考慮政治因素的影響,,單純的學術研究很 難闡明民族的起源與認同。

王國維主張欲學術之發(fā)達必視學術為目的而非手段:

 于是非真?zhèn)沃畡e外,,而以國家人種宗教之見雜之,, 則以學術為一手段,而非以為目的也,。未有不視學術為一目的,,而能發(fā)達者。學術之發(fā)達,,存于其獨立而已,。 然則吾國今日之學術界,一面當破中外之見,,而一面毋 以為政論之手段,,則可有發(fā)達之日歎。[58]

學術又稱人文科學,,可以超脫民族國家的局限,,亦可寄托學 者的理想。王國維崇尚周公之禮:“此數(shù)者皆周之所以綱紀天下,其旨則在納上下于道德,,而令天子諸侯卿大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 團體,。周公制作之本意實在于此?!?span>[59]傅斯年《夷夏東西說》透露 出“東方主義”,,強調(diào)東夷和商的文化貢獻:

這個分布在東南的一大片部族,,和分布在偏于西,方 的一大片部族名諸夏者,恰恰成對峙的形勢,。這里邊的部族,,如太峰,則有系八卦傳說,,有制嫁取用火食之傳 說,。如少峰,則伯益一支以牧畜著名,,皋陶一支以制刑 著名,。而一切所謂夷,又皆以弓矢著名,??梢娨闹暙I 于文化者不少……夏朝在文化上供獻何若,今尚未有蹤跡可尋,。然諸夷姓之供獻,卻實在不少,。

漢族既不等于夷,,也不等于夏,而是夷夏混合的產(chǎn)物,。人可 以有多重認同,。在宗教信仰自由的時代,民族認同就是一種信仰選擇,。如果我們認同伏羲女蝸,,人類同源就不僅是神話傳說。如 果我們認同夷,,以素食為主的東亞定居農(nóng)耕民族總是被欺侮,,吃 肉喝酒的游牧民族經(jīng)常占上風,中國歷史基本上是被侵略的歷史,。如果我們認同夏,,以奶肉為主食的游牧民族節(jié)節(jié)勝利,反復 征服定居農(nóng)耕民族,,中國歷史是不斷侵略和鞏固的歷史,。梁啟超 認同黃帝:“我神祖黃帝,降自昆侖,,四征八討,,削平異族,以武德貽我子孫,。自茲三千余年間,,東方大陸,,聚族而居者,蓋亦 百數(shù),,而莫武于我族,。以故循優(yōu)勝劣敗之公理,我族遂為大陸主 人,?!?span>[60]他沒有認識到黃帝之前東亞處于自然和平狀態(tài),雞犬之聲 扁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如果我們認同堯舜,中國就是禮樂文化之邦,。如果同時認同夷夏,,中國歷史就是兄弟混戰(zhàn)融合史。

四,、結語

從分析到綜合,,本文從歷史人類學、考古人類學,、體質人類 學,、語言人類學四個學科四十余個側面收集了數(shù)百個證據(jù),探討了夷夏先后關系,。結果表明東亞新石器時代定居農(nóng)業(yè)文化大體上 是本土起源的,,支持“區(qū)系理論”和“互動假說”;而青銅時代 游牧文化基本上是外來的,,支持中亞說和巴比倫說,;同時與多元 一體格局也不矛盾,只是強調(diào)一些重要的元素來自域外,。從人類遷徙和文化傳播的大背景觀察,,夷夏先后說兼容夷夏東西說,進 一步揭示了東亞文化的雙螺旋結構,。中國,、韓國、日本等均是由 先后到來的移民組成的,。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夷夏混合而成。堯舜傳說不是歷史, 炎黃神話不是科學,;但我們可以歷史地看待傳說,,科學地分析神話。堯舜和炎黃是古人編撰的故事,,反映了一些歷史事實,,蘊含 著科學道理,。堯舜是夷人的傳說,象征著新石器時代東亞定居農(nóng) 業(yè)文化與禮樂文明的興起,;炎黃是夏人的故事,,反映了青銅時代游牧文化與尚武好戰(zhàn)風氣的東進?!洞髮W》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正本清源,明確堯舜,、炎黃,、夷 夏先后本末關系,才能破除迷信,,重新走上和樂之道,。

中國民族文化史絕不是單調(diào)的獨唱歌,而是復調(diào)的交響曲,。 日本是島國,,日本學者大都放棄了獨立發(fā)展的島國心理,接受了人類同源與大遷徙的學說,;中國是典型的大陸國家,仍有人抱著 島國心理,,堅持獨立起源,、孤立發(fā)展的信念。人類畢竟同源,,舊 石器時代各奔東西,,隨后分別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青銅時代不同人群與文化之間的交流加強,,在舊大陸形成青銅時代 世界體系,。最近五百年現(xiàn)代化浪潮席卷全球,原本大同的世界必 將趨于世界大同,。求大同,,存小異。地球人都知道地球只是一個小小的行星,。遙望星空,、回首往事或展望未來時,我們應該能感 受到人類息息相關,,從而重新走上認同之道,。

尾注:


[1] 凌純聲:《樹皮布印文陶與造紙印刷術發(fā)明》,,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63,。

[2]凌純聲:《中國邊疆民族與環(huán)太平洋文化》,,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79,。

[3] Paul Tolstoy, Diffusion: as Explanation and as Event, 823 - 41 , inEarly Chinese Art and Its Possible Influence in the Pacific Basint New York: InternationalArts Press, 1972.

[4] 鄧聰:《史前蒙古人種海洋擴散研究——嶺南樹皮布文化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栽《東南文化》,,2000 (11),。

[5] 鄧聰:《蒙古人種及玉器文化》,見《東亞玉器·序》,,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 o

[6] 黃翠梅等:《從玉石到玉器——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玉文化起源與傳播》,見《玉文化論叢(4)》,,臺北,,眾志美術出版社,201 lo

[7] Erickson D. L et aL , An Asian Origin for a 10000 - Year - OldDomesticated Plant in the Americas, PNAS, 102 (51) : 18315 -320, 2005.

[8] Deena D - W. et ah , Diversity in Landraces and Cultivars of BottleGourd ( Lagenaria Siceraria; Cucurbitacea ) as Assessed by Random AmplifiedPolymorphic DNA,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y 48: 369 - 380, 2001.

[9] Andrew C. C. et al. , Reconstructing the Origins and Dispersal ofthe Polynesian Bottle Gourd (Lagenaria siceraria) , Mol. Biol. Evol. , 23 (5) :893 -900, 2006.

[10] Green J. H. et al. , A Comparison of the Linguistic, Dental, andGenetic Evidence, Cur-rent Anthropology, 27 : 477 -497, 1986.

C. MelvinAikens, From Asia to America: The First Peopling of the New World,載《韓國上古史學報》第19號,,31 ~64, 1995,。

[11] Hitoshi Watanabe, The Northern Pacific Maritime Culture Zone: AViewpoint on Hunter- Gatherer Mobility and Sedentism, in Pacific Northeast Asiain Prehistory t 105 ?109, ed. by C. Melvin Aikens and Song Nai Rhee, WSU Press,1994.

[12] Bennett, W. C. , TTie Peruvian Co — tradition, 1 ?7, in AReappraisal of Peruvian Ar-chaeology, ed. by Bennett, W. C, 1948.

[13] Weston La Bane, Hallucinogens and the Shamanic Origins of Religion,in Flesh of the Gods, ed. by P. T. Furst , New Yorit: Praeger, 1972.

[14] Peter T. Furst, The Roots and Continuities of Shamanism, ArtsCanada, 185 ~ 187, 1973/74.

[15] [日]中尾佐助、佐佐木高明:《照葉樹林文化與曰本》,,東京,,苦悶出版社,1992。

[16] [日]佐佐木高明著,,劉愚山譯:《照葉樹林文化之路:自不丹,、云南至日本》,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o

[17] [日]渡部忠世著,伊紹亭等譯:《稻米之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18] [日]上山春平:《照葉樹林丈化——日本文化的深層》,,中央公論新社,1969,。

[19] Movius H. L , Early Man and Pleistocene Southern and Eastern Asia,Papers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 t 19 (3),1944.

[20] 黃慰文:《中國的手斧》,,載《人類學學報》第6卷第1期,61-68頁,,1987o

Hou Y. M. et aL , Mid - Pleistocene Acheulean - like StoneTechnology of the Bose Basin, South China, Sciencet Vol. 287: 1622 -1626, 2000.

[21] [韓]金元龍,、崔茂藏,、鄭永和:《韓國舊石器文化研究》,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1981,。

[22] 侯亞梅:《水洞溝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風向標?——兼論華北小石暮文化和“石器之路”的佩說》,,載《第四紀研究》第25巻第6期,,2005o

[23] [日]江上波夫著,張承志譯:《騎馬民族國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24]  Ledyard G. , Gall<^>ing along withthe Horseridere: Looking for the Founders ofJapan, The Journal cf Japanese Studies, VoL 1 No. 2, 1975.November,1978.金貞培:《韓國騎馬民族問題》,,載《歷史學報》第75、76合輯,,1978,。

[25] Kim Jung - bae, Hie Question of Hoise - Riding People in Korea (2 ), Korea Journal, November, 1978.金貞培:《韓國騎馬民族問題》,載《歷史學報》第75,、76合輯,,1978。

[26] 王?。骸稄闹袊榜R臺國和倭政權》,,雄山閣,1993o

[27] [荷]弗蘭克,、[英]吉爾斯主編,,郝名瑋譯:《世界體系:500年還是5000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o

[28] Christopher E. , Dynamics of Trade in the Ancient MesopotamianWorld System' , A- merican Anthropology, 94 ( 1) : 118 - 137, 1992.

[29] Ratnagar S. , The Bronze Age: Unique Instance of a Pre - IndustrialWorld System, Cur-rent Anthropology, 42 (3) : 351 -379, 2001.

[30] Childe V. G. ,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6th ed. Routledgeand Kegan, 1947.

[31] Marija Gimbutas, The Beginning of the Bronze Age in Europe and theIndo - Europeans: 3500 —2500 B. C. , Journal of Indo - European Studies, Vol.1, 1973.

[32] Michael Rowlands, ConceptuaUsing the European Bronze and Early IronAges, 49 ~ 69,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s in Archaeology: Global and LocalPerspectives, Routledge, 1998.

[33] Renfrew C. , Before Civilization., Cape, 1973.

[34] Renfrew C. , Archaeology and Language: The Puzzle of Indo -European Origi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5] Crawford H. E. W. , Mesopotamia,,s Invisible Exports in ThirdMillennium B. C. , World Archaeology, Vol. 5: 232 ~241, 1973.

[36]【美】艾斯勒著,程志民譯:《圣杯與劍: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未來》,,北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

[37] Ruth Benedict,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t1946.黃道琳譯:《菊花與劍: 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桂冠圖書,1986,。

[38] 王國維:《般周制度論》,,見《觀堂集林》卷10,北京,,中華書局,1959,。

[39] [日]江上波夫著,,張承志譯:《騎馬民族國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40] [日]梅原猛,、安田喜憲:《繩文文明的發(fā)現(xiàn)》,,PHP研究所,1996,。

[41] [日]梅原猛:《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元點》,,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

[42] [日]梅原猛:《日本文化論》,,講談社,1976,。

[43] 柯題海,、宿兵、李宏宇,、陳黎峰,、戚春建、郭新軍,、黃薇,、金建中、盧大儒,、金力:《Y染色體遺傳學證據(jù)支持現(xiàn)代中國人起源于非洲》,,載《科學通報》,2001 (5),。

[44] 李葆嘉:《漢語史研究'混成發(fā)生,、推移發(fā)展”模式論》,載《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997 (1)?

[45] 徐中舒:《再論小電與仰裙》,,栽《安陽發(fā)掘報告》第3期,1931,。

[46] 姜亮夫:《夏殷兩民族若干問題匯it》,,見氏著《古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7] 《晉書·栽記·赫連勃勃》

[48] 《資治通饕·唐紀》,。

[49]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整合國際學術研討會致辭》,,見《考古人類學隨筆》,77頁,,.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

[50] 錢鐘書:《管錐編》,,1487 - 90頁,北京,,中華書局,,1994

[51] 《史記·五帝本紀》,?!蹲髠鳌の墓四辍费灾敗?/span>

[52] 楊希枚:《古襲養(yǎng)民族考》,,載《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4輯,,19670

[53] 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it德倫理未必與時俱進,,且有日益敗壞的可能,,。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的獲獎論文《科學和技藝的復興有功于敦風化俗 嗎?》(1750年)雄辯地論證了這一點。

[54] 顧頡剛:《古史辨》第4冊《序文》(193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5]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吳椒人譯:《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所謂純種民族是不存在的,民族均是混血的產(chǎn) 物,。純正出身的英格蘭人(The True -BomEnglishman)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如此描述莢國人:如是從所有人種之混合中起始,那異質之物,,英格蘭人:在饑渴的強奸之中,,憤怒的欲望孕生。在濃■妝的不列顛人和蘇格蘭人之間:他們繁衍的后裔迅速學會彎弓 射箭,,把他們的小牝牛套上羅馬人的犁,。一個雜種混血的種族于爲出現(xiàn),,沒有名字沒有民族,沒有語言與聲名,。在他熟烈血管中如今奔沆著混合的體液,,薩克遜人和丹麥人的交 融。當他們枝葉繁茂的女兒,,不辱父母之風,,以雜交之欲望接待所有民族。這令人作嘔族體內(nèi)的確包含了墻傳的精粹的英格蘭人之血……

[56] [希臘]希羅多德著,,王以鑄譯:《歷史》,,266頁,北京,,商務即書館,,1997

[57] 陳寅?。骸墩盟撆c蒙古源流》(蒙古源流硏究之三),,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 言硏究所集刊》2本3分,1930o

[58] 王國維:《談近幾年之學術界》,,見《王靜庵文集》,,臺北,1978o

[59]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見《觀堂集林》卷10,北京,,中華書局,1959,。

[60] 梁啟起:《中國之武士道··自序》,,見《飲冰室合集》專集之24,北京,中華書局,,1989,。

*注:本文出自易華老師《夷夏先后說》,并得到易華老師授權轉發(fā),。

本文為龍子湖公眾號原創(chuàng),,作者易華

讀者如有問題,歡迎通過以下郵箱討論:

[email protected]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