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文化:本土與外來文化考古人類學研究
中國早期文化的成分中有多少是外來的,有多少是土著的,?這些都是討論中國上古史的中心問題,。如果對它們不能說出一個清楚的立場,則上古史是沒法寫的,。”
李濟《中國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問題》
一,、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述評及研究意義
夏商周三代大體上屬于青銅時代,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形成的關鍵時期,。三代文化的起源問題爭論了數個世紀,。中國文化外來說包括埃及說、巴比倫說,、中亞說,、印度說等??脊艑W上的外來說始于安特生,。畢士博研究了彩陶、青銅器,、大麥,、小麥,、戰(zhàn)車、文字,、牛,、羊、馬,、雞,、水牛、小米,、大米,、高粱等,認為它們不是來自近東便是來自印度,,可以稱之為外來說中的多元說,。列·謝·瓦西里耶夫集外來說之大成,提出“梯級傳播”假說,,認為中國青銅游牧文化來自西方,,石器時代文化亦是外來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巨大影響。蒲立本通過漢語和印歐語比較研究宣稱:印歐人進入中國絕不晚于其進入印度,。余太山遙相呼應,,認為允姓之戎、大夏,、禺氏可分別溯源于少昊氏,、陶唐氏和有虞氏,與月氏或吐火羅關系密切,。林嘉琳與多國學者合作完成了青銅文化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從烏拉爾到黃河流域一脈相承。
考古學上中國文化本土起源說始于城子崖的發(fā)掘及龍山文化的命名,。梁思永論證了龍山文化與殷文化的密切關系,。夏鼐明確了仰韶與齊家文化的時代順序,鞏固了本土起源的信心,,認為中國文明起源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各種文明要素的發(fā)展,。何炳棣從生態(tài)環(huán)境、農業(yè),、畜牧業(yè),、陶器、青銅器,、文字等方面論證了黃土地帶是中國文明乃至整個東方文明的搖籃,,是中國文化本土起源說的代表人物。蘇秉琦、張光直分別提出“區(qū)系類型理論”和“相互作用圈假說”,,能動地看待各文化區(qū)的相互作用和關系,,否定中原獨秀的一元論。
本土起源說和外來傳播說均不能圓滿解釋中國民族與文化的來源與形成,。黃土高原還沒有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中國新石器文化諸要素并不一定起源于中原,青銅時代諸新文化因子亦來自他方,??脊艑W、語言學,、體質人類學和歷史記述與傳說表明上古存在人口遷徙和文化交流,。傅斯年《夷夏東西說》指明了方向。李濟發(fā)現(xiàn)殷墟文化來源復雜,,認為一部分文化來自西方,,如青銅器;一部分完全是在中國或東亞創(chuàng)始的,,如龜卜,、蠶絲業(yè);還有一部分來自南亞,。勞費爾《中國伊朗編》和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是研究中國外來文化的典范,。李約瑟等對中國科學技術史進行了系統(tǒng)探索,開拓了東西文化交流比較研究領域,。趙志軍等考古植物學,,袁靖等考古動物學,梅建軍等冶金考古,,陳文華等農業(yè)考古,,王昌燧等技術考古,張亞平等分子遺傳學研究,,林梅村、李水城,、水濤,、楊建華等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均取得了可觀的成績,,使我們有可能對三代文化要素的來龍去脈進行系統(tǒng)分析,。
西方考古學界柴爾德宣稱歐洲青銅時代文化來自亞洲,稱之為文明的曙光,。謝拉特發(fā)現(xiàn)以犁耕為核心的農耕文化源自西亞,,稱之為次級產業(yè)革命。弗蘭克等發(fā)現(xiàn)不僅有現(xiàn)代世界體系,而且有古代世界體系,。世界體系的歷史遠不止500年,,而是5000年,也就是說青銅時代即已形成世界體系,。青銅冶煉需要跨地區(qū)的合作,,西亞及其附近地區(qū)五千年前就形成了以紅銅、錫,、鉛,、青銅和糧食為主要商品的長距離貿易網,構成了一個具有中心—邊緣關系的古代世界體系,。世界體系不只是經濟和政治關系,,還應包括科學技術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聯(lián)系。東亞和古代歐洲一樣是西亞為中心的青銅時代世界體系的一個更邊緣的組成部分,。
夏商周斷代工程默認中國文化本土起源,;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期鎖定中原,第二期擴展到了邊疆,;但均未重視三代外來文化,。本課題將研究視野擴展到了整個歐亞大陸,承認中國文化要素本土起源的同時關注外來文化因素,,闡明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歐亞大陸青銅時代已形成世界體系,向中國學術界介紹古代世界體系理論進展的同時,,將充分利用中國田野和實驗考古成果充實和豐富古代世界體系理論,。
二、基本思路,、方法,、重點和觀點
本課題主要研究三代本土與外來文化的關系。歷史記載或傳說表明夏朝建立之前東亞為夷蠻之地,,大禹父子在蠻夷之中建立了夏朝之后才有南蠻北蠻,,東夷西夷之分??脊艑W發(fā)掘和研究表明夏朝建立之前東亞尚未有游牧與農耕之分,,正是夷創(chuàng)造了中國新石器時代定居農業(yè)文化,夏或戎狄引進了青銅時代游牧文化,。
綜合研究表明石器,、陶器、水稻,、粟,、豬、狗、半地穴或干欄式住宅,、土坑葬,、玉器等定居農業(yè)文化因素在東亞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甚至萬年前,而青銅,、小麥,、黃牛、綿羊,、馬,、磚、火葬,、金器等與游牧生活方式有關的文化要素東亞不早于五或四千年,;可以初步肯定中國新石器時代定居農業(yè)文化是本土起源,而青銅時代游牧文化是外來因素,。從考古人類學角度系統(tǒng)考察三代文化的本土性與外來影響,,闡明中國與周邊世界的文化聯(lián)系。
主要應用考古人類學或多學科結合方法,,借鑒布羅代爾的“長時段”(long duree)概念和華倫斯坦的“世界體系”(world system)理論,,充分利用田野考古和實驗室研究成果,將中國考古學置于世界考古學中,,系統(tǒng)研究東亞民族與文化,。充分利用圖書和電子數據庫資源,實地考察東亞,、中亞和西亞主要青銅時代文化遺址,,訪問田野考古學家,全面系統(tǒng)收集資料信息,,以齊家文化和二里頭,、殷墟、周原,、豐鎬遺址為中心進行考古文化因素分析,,從人類文化語境中理解中國三代文化。
重點研究如下十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不局限于中國考古學,,涉及世界考古學和其他學科,因此也是難點,。
1、青銅時代世界體系中的中國
2,、六畜淵源:豬,、狗、雞起源于東亞,牛,、馬,、羊可能來自中亞或西亞?
3,、五谷淵源:水稻,、粟、黍,、黃豆起源于東亞,,小麥、大麥,、蠶豆等來自西亞,?
4、耒耜與牛耕:耒耜源于新石器時代,,牛耕可能來自西亞,?
5、絲與毛:蠶桑文化源于中國,,毛制技術來自中亞,?
6、舟與車:舟船源自中國,,車馬來自中亞,?
7、夯筑與磚:夯筑是本土起源,,秦磚或周磚可能源自西亞,?
8、土葬與火葬:土葬是東亞文化特色,,火葬源自中亞或南亞,?
9、祀與戎:祭祀文化源于新石器時代,,好戰(zhàn)風尚可能源自中亞,?
10、玉與金;玉文化源于新石器時代,,金崇拜始于青銅時代,?
上述十個方面綜合比較研究均可證明三代文化的“雙螺旋”特性:新石器時代文化是本土起源,以定居農業(yè)為特色,,是中國文化的基礎,;青銅時代游牧文化來自西方,影響了整個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上層文化,;兩者有機結合形成了獨特的三代文化,。體質人類學研究亦表明夷屬蒙古人種,可能來自南亞,,部分夏或戎狄屬印歐人種,,來自中亞。語言學研究也表明漢語是混合語:夷語或華澳語是底層,,夏言或印歐語是表層,。堯舜與炎黃傳說的整合亦象征性地反映了這一個過程。三代夷夏結合與轉
換才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形成獨特東亞文化傳統(tǒng),。
三代中國不是考古學上的孤島,更不是人類文化的死角,。發(fā)揚李濟開創(chuàng)的考古人類學傳統(tǒng),,多學科結合透視三代文化的根源:以田野考古和實驗室研究成果為基礎,縱向從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尋找中國文化特征,,橫向從青銅時代文化探求人類或歐亞文化共性,,明確中國三代文化在青銅時代世界體系中的地位。本土起源說可以解釋東亞定居農業(yè)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外來說可以闡明青銅游牧文化的來源,。傳播論和進化論并不總是對立的,傳播亦是文化進化的動力或方式,,只有將兩者結合才能闡明三代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三代文化雙螺旋說以各種本土起源說和外來說為基礎,從更宏觀的時空闡述中國民族與文化的來源與形成,,為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提供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