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追求程序性知識的語文教科書不應該得到肯定 ——讀《讓語文教科書引領課程建設與深化教學改革》與韓雪屏先生商兌 唐建新 【內(nèi)容提要】本文對韓雪屏先生《讓語文教科書引領課程建設與深化教學改革》一文觀察角度,、思考路徑,以及所推崇的上教版語文一課后的文字進行定量與定性的分析,,認為刻意追求程序性知識的語文教科書是不應該得到肯定的觀點,。 【主題詞】語文 教科書 程序性知識 不應肯定 韓雪屏先生是高校中頗得中學一線教研員及教師贊賞的語文教學論的研究者,多年來的思考一直在有力地影響和牽引著喜歡思考和研究的實踐中人,。然而,,近日讀《讓語文教科書引領課程建設與深化教學改革》(本文以下簡稱《教科書》),卻讓人頗感意外,。一些立論流于簡單化,,所舉論據(jù)定位不清楚,得出的結論也值得商兌,;最主要的是對上教社的高中語文教科書中一課的肯定,,流露出的對繁瑣教學以及對程序性知識的贊賞態(tài)度是值得商榷的。 本文分為對全文的討論以及對韓文《教科書》一課的討論兩部分,。 一 韓文《教科書》將人教社2004年版,、語文社2006年版以及上教社2007年版的同一篇課文的課后文字拿出來進行比較進而得出教材編者的編輯思想及智力付出的優(yōu)劣,是不恰當?shù)?。我們知道,,不同位置的同一篇課文在單元中所承載的角色是不相同的,有的是精讀課文有的是略讀課文,,有的是單元的重點課文有的是單元的參讀課文甚至是備選課文,。由此又引出不同的單元在一冊教課書中承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有重點單元有次重點單元,,有以人文主題立意的單元有以文體劃分的單元,,還有綜合性的單元,、實踐性的單元。因此,,以一篇課文的課后文字來判定一個單元一冊教科書的編輯思想顯然是很不嚴肅的,,何況是對全部學段語文教科書的判斷。要知道,,《十八歲出門遠行》一文已經(jīng)早在五年前就被人教社刪減掉了,,再拿這被刪減掉的不存在的課文來判定整個語文教科書的編輯質量就更加顯得站不住腳了。 其次是韓文《教科書》中的結論,,仿佛把人帶回了21世紀之初的亢奮年代,。采用二分法的非此即彼的思考模式,把什么“主體”“客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什么”與“做什么”,,“教人文”與“教語文”、“主觀體驗”與“理性提升”對立起來,,片面地一味強調(diào)后者,,很容易造成一線教師思維的混亂。應該說在語文課堂上,,在經(jīng)歷了十年的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之后,,廣大一線教師對概念之類的東西已經(jīng)從期盼到厭惡再到反思的階段了,對脫離教學現(xiàn)場的一些玩弄字眼兜售概念的術語名詞早已經(jīng)深惡痛絕,。全國中語會第九屆年會上劉國正先生針對時弊提出的“用課文內(nèi)容教學生”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認可,,就因為該觀點承載著之前對“用教材教”的一種錯誤傾向的匡正。我們多少年的語文教學不關心課文內(nèi)容,,以為有了程序性知識就一通百通包打天下,,學生就可以靠一點可憐的干巴巴的語文的自學方法走遍天下,就可以以此替代本身應該有的語文素養(yǎng)的積淀滋生,,完全忽略了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育及成長的過程,。韓文的《教科書》中提出的四種關系,是語文教學實踐中可 以依據(jù)不同受教育對象不同教學內(nèi)容以及教學階段進行轉換的,,而不是什么絕對的凝固的正確與錯誤的對立概念,。 韓文《教科書》最后對上教版的語文教材的三點充分的肯定,即提供教學資源,、開發(fā)課程內(nèi)容,、營造教學結構,給人的感覺是同義重復,,也就是將簡單問題復雜化之后,,教師就有事可做了,不必要去另外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需要再去聯(lián)系所在社區(qū)聯(lián)系不同學生實際聯(lián)系所教課文做二度開發(fā)了,。韓文還將這樣的繁瑣上綱上線為:所體現(xiàn)的是政治上的巨大意義——具有教育的公平性,。其實大家知道,最理想的高中教育包括高中語文教育,,應該 是因材施教,應該是最適合不同學生自己的發(fā)展的教育,,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的教育,,更不是如上教版這樣的剝奪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智慧,將教師的滿堂灌鋪陳為教科書的書面滿堂灌的毫無思維挑戰(zhàn)性的細嚼慢咽式的所謂的自主性學習與發(fā)展性學習,。 二 上教版的語文教科書在《十八歲出門遠行》一文后出現(xiàn)了一些什么樣的文字呢,,為了閱讀的方便,這里不妨將韓文《教科書》一文中所引用的部分在此再次原樣呈現(xiàn): “上教版”( 高中必修?第一冊 2007年8月第1版) 編者把這篇小說置于第一單元中,。該單元前言指出“想象與移情是文學閱讀的起點,。高明的讀者在閱讀作品時,總是全身心地投入,,移注自己的情感,,創(chuàng)造性地還原并領會作品文字所編織的世界。培養(yǎng)這樣的意識,、能力與習慣,,是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痹龠M而提出“想象與移情要真正做到既充分又適度,,須調(diào)動自身的知識經(jīng)驗,須關注并推敲文本,,還須在語文學習中不斷地摸索與反思,。”編者呈現(xiàn)的選文帶有學生的同齡人初次閱讀這篇小說時寫下的7條旁批,。 [準備與預習] 1. 你喜歡讀小說嗎,?提起“小說”你想到什么?請記下你最先想到的五個詞語,。 2. 向年長一些的親友請教:提起“小說”他們最先想到的是哪些詞語,?他們年輕時讀過哪些小說作品? 3. 你是否有過讀不懂,,卻堅持讀下去的閱讀經(jīng)歷,?如果有,請寫出篇目名稱,。 4. 在課前不必閱讀課文,,先猜猜它會寫些什么內(nèi)容。 [整合與建構] 一,、初讀小說,,關注自己的閱讀感受: 1. 看到這篇小說的題目,,你產(chǎn)生了哪些聯(lián)想?簡單說說你閱讀這篇小說前的心理期待,。 2. 初次接觸這篇小說,,你是否覺得它“太奇怪了”,難以理解,? 3. 請帶著你的閱讀期待,,和自己對“十八歲”的想象,不看旁批,,通讀小說,。 二、學習旁批,,促進想象與移情: 1. 說說你對旁批的理解,。課文中的旁批是你的同齡人在初次閱讀時寫下的,它們有什么特點,? 2. 這些旁批,,是針對小說中哪些語句有感而發(fā)的?試著分別找出來,。 3. 旁批的文字,,在情緒上有一個從輕松自信到疑惑不解,最后略帶反諷的過程,。使者體會著其中的情緒變化,。 4. 揣摩下列語句及其批語(例句從略)。在這項作業(yè)下,,編者還提出如下要求: ①這些批語與課文上的旁批有何異同,? ②這些批語體現(xiàn)了這位高中生讀者的閱讀期待和閱讀圖式不斷受到挑戰(zhàn)的過程。你在閱讀時有過類似的經(jīng)驗嗎,?請回想一下,,你的閱讀是從哪里開始“受挫”的?你又是如何調(diào)整的,? ③在小說中,,你還能找到類似“旅店”這樣反復出現(xiàn)的文本關鍵點嗎?討論它們的象征意義,。 三,、在旁批的實踐中提升想象與移情能力: 1. 自己動手寫旁批:①細讀小說,寫5-10則旁批,,及時記錄下你的閱讀反應,。②與同桌交流各自的批語。 2. 檢查并提升:①課文旁批所說的“奇怪的比喻”,是這篇小說重要的語言特色之一,。查查你的旁批有沒有涉及這一方面的內(nèi)容,。②結合上下文,品評下列語句,,體會它們對小說的整體表達效果所起的作用(例句從略),。③參照下面的文字,請你也寫一段“總評”,,總結自己的閱讀活動和學習收獲(總評例文從略),。 [應用與拓展] 1. 再次閱讀課文,,請?zhí)貏e留意這類小說的語言,。 2. 查閱資料,,了解1980年代的中國文壇上有哪些現(xiàn)代主義風格的小說作品;有興趣的話,,選擇其中一篇,開展班級讀書活動,。(注意:在閱讀過程中,,應激活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調(diào)整自己的閱讀姿態(tài),,而不必依賴過多的背景材料和專家解讀,。) 編者還在選文前后設置了上述三類15題28項作業(yè),不說例句就已經(jīng)涉及到了五個層級的龐雜系統(tǒng)的標示,,另有寫5—10句旁批的要求,。就電腦對上述文字的統(tǒng)計,文字量多達1300字,,當然不包括引文略去的若干例句以及文字,,更不包括若干旁批和評語,如果算上這些文字,,估計不會比原文4400的文字量少,。 由于上海很早就開始了高考自主命題和自編教材,其教材還有H和S兩個版本,,因此,,站在全國廣大語文教師的角度來看,上海是相對神秘也可以說是相對陌生的,,大家不太清楚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上走得順不順,,走得遠不遠。也不知道韓文所例舉的上教版語文這樣的教材在上海的教學實踐中受歡迎的程度如何,。至少,,在我們周圍的一線教師中是不受歡迎的,一看,就回到了上個世紀后期的肢解甚至尸解美文的年代,。把一篇好端端的文章切割成若干的小問題,,布置若干的細作業(yè),讓學生在繁瑣的枯燥的有些甚至是無聊的問題中去帶著編者預設的枷鎖跳舞閱讀,。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是從課后的思考與練習開始的,,過去的教科書課后設置了十來道練習,涉及到了文本閱讀的方方面面,,似乎學生學深學透此課以后,,該類文體或者該類主題的什么問題都能夠徹底解決了。實踐證明,,這樣的愿望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也是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的,沒有一定量的螺旋式的重復,,想一次性達到理想狀態(tài)的語文 學習境界是不現(xiàn)實也是不可能的,。 三類15題28項作業(yè)另有寫5—10句旁批的要求,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也是不可能得到全面落實的,。過多的教學要求只會引起學生的抵觸與反感,,因為沒有辦法完成,沒有時間完成,,沒有精力完成,。按照缺乏教材編寫經(jīng)驗的編者想當然的要求,學習本課需要多少課時,,完成這不包括批語評語就得有的28項作業(yè),,需要多少時間,需要書寫多少漢字,,典型的經(jīng)院派的煩瑣哲學,!應該說,設計越具體細膩,,就越?jīng)]有普遍適應性,,就越只能夠做個別學生的家庭教育的專項補課教材,就越?jīng)]有推廣使用的價值,。何況,,現(xiàn)代高中教育不可能只學語文甚至只學小說,青年學生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很多課程很豐富,,希望以數(shù)量取勝占用學生學習時間的想法是良好的然而是不人道的,,也絕對是不可以拿到實踐中去實施的。這樣眾多的作業(yè)不加區(qū)分去一一要求學生,,是計劃經(jīng)濟的思維模式,,對學生來說是一刀切的做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去做相同的繁瑣練習,原本對語文有一點愛好的學生也會被這樣的課本把已有的熱情給消磨得一干二凈,。 從練習的內(nèi)容上看,,上教版的預習是脫離實際的扭捏作態(tài),僅最后一題有一點實用價值,。預習的四道題前三道是要求動筆寫的作業(yè),,第一題是正反問喜歡閱讀小說嗎,并要求寫出讀小說想到的五個詞語,。既然是正反問,,學生為什么就不能夠就無權力回答不喜歡呢,而實際上現(xiàn)在不喜歡文學類閱讀的學生是越來越多,,編者也太不了解這一現(xiàn)狀了,。不喜歡之后,學生應該就不需要再寫什么由小說想到的五個詞語了吧,。第二個問題,,向年長的親友請教的問題,這對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住校的高中學生(聽說上海寄宿制高中的發(fā)展也非常迅猛)如何配合教師完成這一道題每一位學生需要花費多少長途電話費用,,不知道編者是否設身處地想過沒有?第三道題與第一道題是連鎖反應的題,,不喜歡閱讀小說的廣大學生似乎又可以跳過去了吧,。不知道編者為什么要為自己設計好很無辜地去鉆的套子。 在課后文字的第二部分“整合與建構”中,,編者為什么要硬塞一個語文學科詞匯貧乏無法表達的概念“建構”給學生,,并將學習閱讀小說的過程分為“初讀”“學旁批”和“寫旁批”三部曲,全部的9題11問中,,編者對小說內(nèi)容的關注遠遠低于對學生學習旁批的關注,。這一部分編者所寫的文字650,當然不包括略去的例句旁批評論的文字,,應該是編者和韓文最欣賞的部分,。仔細一看,編者的關注點不在小說本身,,而在學生的旁批的模仿與寫作,,在本部分的文字中“旁批”出現(xiàn)了14次,由此可見編者對旁批是如何放心不下,,關注程度是如何之高,。至于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本身的理解如何,似乎都變得很次要了,,只要學會了旁批的方法,,就意味著完成了本篇課文的學習,。那據(jù)說是另外的同齡人寫的旁批不知道是否是撒謊的人造旁批以及總捉刀代筆的評論,即使不是,,又有多大的代表性與普適性,,又能夠對千千萬萬的高中學生的小說閱讀帶來什么樣的牽引與借鑒。我們不能夠否認,,學習旁批是有助于小說閱讀能力的提高的,,但是,當前的情況下,,讀懂小說應該是更為重要的教學任務,。學生如果連是什么都鬧不清楚,舍本逐末去學習什么旁批又有什么意義呢,?這一“術”和“道”的問題應該是不需要再討論的問題,。 關于名詞術語的堆積問題。僅僅一篇課文后面就出現(xiàn)了諸如教學論方面的整合與構建等兩個術語,,而涉及到的閱讀尤其是小說閱讀方面的則更加顯得頻繁,,如“想象與移情”、“心理期待”,、“反諷”,、“閱讀期待”和“閱讀圖式”、“文本關鍵點”,、“象征意義”,、“閱讀反應”、“現(xiàn)代主義風格”,、“(調(diào)整自己的)閱讀姿態(tài)”等,,如果按照韓文《教科書》中的分類則是“‘上教版’為這一篇小說所做的教學設計,實際上已經(jīng)涉及到如下一些閱讀知識與技能:閱讀客體知識——現(xiàn)代派小說的反諷,、荒誕,、語言新奇、文本關鍵點,;傳統(tǒng)小說的知識要素,;一篇小說與一個小說流派的文本間性等;閱讀主體知識——閱讀姿態(tài),、閱讀期待,、閱讀圖式、閱讀反應,、閱讀挫折,、聯(lián)想、想象與移情,,不同時空中的讀者間性等,;閱讀本體知識——多次閱讀過程,、以及旁批、總評,、反思,、調(diào)整”等等。即閱讀客體,、主體,、本體三大類知識,其間客體知識又分為現(xiàn)代派,、傳統(tǒng)派,、一篇小說與一個流派等四小類,其“氣質”第一小類又再分為“反諷”,、“荒誕”,、“語言新奇”、“文本關鍵點”等四個小點,。這難以計數(shù)的知識點無疑組成了編者最期待的教學過程的具體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即使嚴重妨礙著學生對文本的有效解讀也似乎是值得的,因為編者相信這些學習與閱讀的技法以及旁批的技法,,是最主要的學習任務,,有了這一些武器,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就可以包打天下無往而不勝,。 過去我們太不注意方法,一段時間甚至將方法斥之為“奇技淫巧”,,嚴重地阻礙了理性思維的發(fā)展,,這的確是應該進行反思的,。然而,,近二三十年來,一些地方一些人又把方法奉為神明,,甚至抬到了不應該有的嚇人高度,,以為只要方法正確什么問題都能夠解決,這實際上也是非常錯誤的,。近些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很多時候學生對內(nèi)容并不理解,就憑借一點小聰明憑借幾個可憐的名詞術語也能夠在低質量的考試中獲得一定的分數(shù),,久而久之逐漸養(yǎng)成了不良的學風,,把方法視為最主要的目的而對內(nèi)容本身卻給以了忽略的態(tài)度。這是典型的買櫝還珠,,是形式主義猖獗的體現(xiàn),,也是應試教育不斷往前掘進所積累的惡果,。 沒有想到的是韓先生欣賞這樣的舍本逐末過分看重名詞術語堆積與灌輸?shù)慕炭茣幣拧5綄W生中去看一看就知道,,要說如何寫好作文,,很多學生說起來都是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名詞術語一大堆,就是難以下筆難以進行實實在在的寫作,。這與多年來我們過分強調(diào)方法強調(diào)技法不能說毫無關系,。 本部分從目的、數(shù)量,、內(nèi)容,、概念、實踐等方面進行分析討論,,目的只有一個,,我們的語文教科書的編寫,不應該走到形式主義的道路上去,,不應該走到技術主義的道路上去,,讓青年學生學習的教科書應該是在現(xiàn)代語文學科編輯思想指引下注重語言與文學修煉養(yǎng)成的能夠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發(fā)展需要的富有較大包容性的又有基礎要求與多樣選擇相結合的教科書。 本文曾發(fā)表在《課程 教材 教法》 長按或掃描此碼方便繼續(xù)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