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 1方 [藥物]苦參8克 [制法]烘干,研為細末,,用溫開水調(diào)成糊狀或制成餅,。 [用法]敷臍上,蓋以紗布,,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 [出處]《新醫(yī)藥通訊》 2方 [藥物]大蒜適量 [制法]搗爛成泥狀,。 [用法]治泄瀉暴痢或小兒下痢,,貼臍上,或貼兩足心,。 [出處]《千金方》 3方 [藥物]艾絨適量 [制法]制成艾柱,。 [用法]灸臍中稍稍二三百壯,治一切痢,。 [出處]《千金方》,、《針灸易學(xué)》,、《針灸逢源》等,,壯數(shù)從7壯至數(shù)百壯不等 4方 [藥物]吳茱萸適量 [制法]研末。 [用法]敷臍,,治寒痢,。 [出處]《鮲溪外治方選》急性腸炎 1方 [藥物]傷濕止痛膏 [制法]剪成1.5×1.5(厘米)大。 [用法]將選穴處皮膚以酒精洗凈擦干后貼上藥膏,。貼穴:神闕,、天樞、氣海,、大腸俞,、足三里,合并急性胃炎可加貼中脘,藥膏保留兩天以后取掉,。皮膚對藥膏過敏者不宜用,。 [出處]《新疆中醫(yī)藥》 2方 [藥物]蔥白、生姜,、食鹽各適量 [制法]切碎或搗爛,,炒熱。 [用法]敷臍,。用于急性胃腸炎,。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內(nèi)科病癥感冒 1方 [藥物]蔥白30克,生姜30克,,食鹽6克,,白酒適量。 [制法]共搗爛如泥 [用法]紗布包敷臍上,,熱水袋熨之至汗出,。時間不少于30分鐘。用于風(fēng)寒感冒,。再蓋被子,,喝熱水,取微汗,。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 2方 [藥物]桑菊感冒片或銀翹解毒片適量 [制法]研細末,,水調(diào)或姜汁調(diào)膏。 [用法]敷臍,,膠布固定,。用于風(fēng)熱感冒。 [出處]《遼寧中醫(yī)雜志》(11):38,1980 3方 [藥物]蔥白30克,,連翹15克 [制法]共搗爛,。 [用法]用紗布包好敷臍上,等到將要出汗時,,急喝白開水一杯,,以加速出汗。用于風(fēng)熱感冒,。 [出處]《中醫(yī)簡易外治法》中暑 1方 [藥物]仁丹15克 [制法]研粉,,溫水調(diào)糊。 [用法]填臍內(nèi),,外用膠布固定,。用于中暑。 [出處]《中醫(yī)簡易外治法》 2方 [藥物]食鹽,、艾絨各適量 [制法]食鹽研細末,,艾絨做成艾柱,。 [用法]將食鹽填滿臍部,上置艾柱灸之,。用于中暑汗出脈絕者,,在急救時應(yīng)用。 [出處]《針灸學(xué)簡編》,、《針灸學(xué)》支氣管炎 1方 [藥物]防風(fēng),、黃芪、肉桂各等分 [制法]共研細末備用 [用法]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神闕穴,,趁濕撒藥粉0.5克于穴位上,,外貼膠布44(厘米)固定,膠布過敏者改用面紗外貼,,繃帶固定,。每隔3天換藥1次,5~7次為一療程,,可連續(xù)用2~4療程,。用于急慢性支氣管炎的預(yù)防和治療,孕婦慎用,。 [出處]《陜西中醫(yī)》(1):33,1989 2方 [藥物]五倍子,、五味子或米殼適量。 [制法]蜜或生姜汁調(diào)糝膏,。 [用法]貼臍,,用于久嗽不止。 [出處]《理瀹駢文》支氣管哮喘 1方(拔火罐法) [用法]于臍部拔火罐,,每次10~30分鐘,,以臍部輕度充血為度,1~3天1次,。 [出處]《浙江中醫(yī)雜志》 2方 [藥物]麻黃,、杏仁、甘草各等分蔥白頭3根 [制法]前3味藥碾成細末,,同蔥白頭共搗爛如泥,。 [用法]敷貼臍孔,蓋上不透水的油紙或塑料薄膜,,膠布固定,,半天取下,,下午再敷,,1天2次。用于因風(fēng)寒,、飲食等外因引起的哮喘,。 [出處]《陜西中醫(yī)》(針灸增刊)肺炎 1方 [藥物]蔥白、艾葉各6克 [用法]共搗爛,包臍眼,。另取一份,,在虎口上刺出微血后將藥包上,燒退即去藥,。用于小兒肺炎,。 [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
2方 [藥物]白毛夏枯草,、青蒿各31克 [制法]共搗爛,。 [用法]包臍眼,熱退后去藥,。用于小兒肺炎,。 [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嘔吐 1方 [藥物]吳茱萸適量 [制法]烘干,研為細末,,用醋調(diào)成膏,。 [用法]敷神闕穴。 [出處]《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2方 [藥物]大黃,、丁香、甘草各等分 [制法]混合粉碎為末,,過篩,,撒布于一張黑膏藥中間。 [用法]敷神闕穴,,1日1換,。用于胃中有熱,食后即嘔吐者,。 [出處]《穴位貼藥療法》 3方 [藥物]生姜,、半夏各適量 [制法]半夏研細末,與生姜共搗爛,,或半夏末用生姜汁調(diào)成膏,。 [用法]敷臍。用于寒性嘔吐,。 [出處]《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0):25,1990 4方 [藥物]吳萸,、姜半夏各30克 [用法]研末,每用適量,,姜汁調(diào)膏貼臍,,膠布固定,1日1換,。尤宜內(nèi)耳眩暈引起的嘔吐,。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呃逆(膈肌痙攣)(三味止呃散) [藥物]芒硝,、朱砂、胡椒各適量 [制法]共研細末,,分裝備用,。 [用法]外敷于肚臍。 [出處]《山東中醫(yī)雜志》胃痛 1方 [藥物]艾葉適量 [制法]揉碎成艾絨,,連同碎末,,用酒炒熱。 [用法]紗布包裹,,敷神闕穴,,直至痛緩為止(外加暖水袋熨之更妙)。用于胃痛偏寒者,。 [出處]《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2方 [藥物]仙人掌適量 [制法]去刺搗爛,,紗布包裹。用法]敷神闕穴,,膠布固定,。適用于熱性胃痛。胃下垂 1方 [藥物]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 [制法]共搗爛如泥狀,。 [用法]敷神闕穴,紗布包裹,,每天早,、中、晚各熱熨1次,,每四天換藥1次,。孕婦和吐血者忌用。 [出處]《新中醫(yī)》《中醫(yī)外治法集要》《河北中醫(yī)》 2方(艾灸神闕法) [藥物]艾條1支,,生姜1片 [制法]將生姜片上插數(shù)孔,。 [用法]用艾條懸起灸之。每日1次,,每次30分鐘,。最好與每天上午9時左右灸之。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鼓脹 1方(蔥白合劑) [藥物]新鮮蔥白10根,,芒硝10克,。 [制法]共搗成泥。 [用法]敷神闕穴,,上蓋塑料薄膜及紗布,,用橡皮膏固定。1日1次,。敷藥前宜先用酒精棉球擦凈臍部污垢,,,以利藥物吸收,;天冷時宜將蔥白合劑加溫后再敷,。用于各種原因所致的腹水。 [出處]《浙江中醫(yī)雜志》 2方 [藥物]吳茱萸15克 [制法]研末,,炒熱,。 [用法]敷肚臍。 [出處]《穴敷療法聚方鏡》 3方 [藥物]芒硝60克,,大蔥120克(連根帶葉用,,不可用水洗) [制法]共搗爛如泥狀,用紗布包好,,放鍋內(nèi)慢火烘熱,。 [用法]敷于臍下將肚臍蓋住,再溫熨上面覺腹內(nèi)氣轉(zhuǎn)動為度,。用后鼓脹松,,腹痛止,大小便通利為有效,,如未見效,,可繼續(xù)用。用于腹脹如鼓,,內(nèi)有積水,,大小便不通。 [出處]《經(jīng)效簡易百方錄》 4方 [藥物]皮硝60克,,肉桂6克 [制法]肉桂研成粉,,與皮硝和勻。 [用法]敷臍,。對減少肝硬化腹水有一定效果,。 [出處]大眾中醫(yī)藥(4):25,1987 腹痛 1方 [藥物]蓽菝 [制法]研細末,酒水各半煎干,,搓成餅數(shù)個,。 [用法]外敷神闕穴。用于虛寒性腹痛,。 [出處]《湖北中醫(yī)雜志》 2方 [藥物]白芷60克,,小麥面15克 [制法]白芷研為細末,過篩,;和白面調(diào)均勻,,用醋調(diào)成膏,紗布包裹,。 [用法]敷神闕穴,。用于繞臍腹絞痛,。 [出處]《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3方 [藥物]艾絨、生食鹽各適量 [制法]把艾絨與食鹽炒透熱,。 [用法]填滿臍眼,,外加紗布包扎固定,每日2次,。一切風(fēng)寒所致的腹中冷疼等癥,。 [出處]《痧癥民間療法》 4方 [藥物]風(fēng)油精 [用法]將風(fēng)油精數(shù)滴滴入肚臍眼,外用傷濕止痛膏或膠布固定,。用于受涼飲冷引起的寒性腹痛及胃痛,,效果極佳。 [出處]《大眾中醫(yī)藥》(3):29,1988 腹脹 1方(厚積散) [藥物]厚樸,、枳殼各1克 [制法]研為細末(或用姜汁,、黃酒調(diào)) [用法]敷臍,每周換藥1次,。用于各種腹脹,。 [出處]《遼寧中醫(yī)雜志》(2):封四,1982 [備注]肝胃不和者加香附0.5克,脾胃虛寒者加用生姜汁調(diào)膏,;寒邪腹脹加用生姜汁,、蔥汁調(diào)膏;郁證腹脹加柴胡0.5克,;痰飲腹脹加香附,、半夏、茯苓各0.5克,,生姜汁調(diào)膏,。 2方 [藥物]芒硝10~20克,小茴香1.5~3克 [制法]共研為細末,,過篩,,紗布包裹。 [用法]敷神闕穴,,膠布固定,。待大腸通便,腹脹即減或消失,。 [出處]《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3方 [藥物]枳實30克,,厚樸30克,生大黃10克,,芒硝10克,,冰片10克 [制法]研細末 [用法]姜汁或酒調(diào)膏貼臍。另:蒸臍法、臍療袋,。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腹瀉 1方(傷濕止痛膏貼臍法) [藥物]傷濕止痛膏1貼(或用麝香虎骨膏) [用法]貼臍部,,12~24小時更換1次。用于腹瀉,。 [出處]《四川中醫(yī)》(8):25,1989 2方 [藥物]白胡椒5克,,五倍子10克。 [用法]研末,,白酒或姜汁調(diào)膏,,二日一換,。 [出處]此吳震西經(jīng)驗方,。 3方(久瀉膏)生黃芪、炒白術(shù),、補骨脂,、五倍子、烏梅肉各30克,,木香,、黃連、肉桂,、米殼,、冰片各10克。 [用法]研末,,姜汁調(diào)膏貼臍,。用于慢性腹瀉(過敏性結(jié)腸炎屬脾虛者尤宜)。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 4方(針臍中四邊穴法) [用法]臍中四邊穴即臍之上下左右各開1寸處,,共4穴,,患者平臥,選用28號或30號針,,以四穴上下左右為序進針,,成人一般針3~5分深,小兒針2~3分深,,不留針,。急性泄瀉每日針1次,慢性泄瀉隔日1次,。 [出處]《江蘇中醫(yī)》 5方(腎瀉散) [藥物]吳茱萸,、補骨脂、五味子,、生硫磺各30克,,帶根須蔥白10根 [制法]蔥白切碎,余藥共為粗末,。 [用法]將上藥放鐵鍋內(nèi),,加黃酒適量,,紗布包裹,熱熨神闕穴,,每次30分鐘,,每日1~2次,1劑藥可用3天,。用于五更瀉屬脾腎陽虛者,。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便秘 1方 [藥物]肉蓯蓉適量 [制法]制成粗末,炒熱,,布包,。 [用法]敷臍。用于虛秘,。 [出處]《理瀹胼文》 2方 [藥物]杏仁蔥白鹽各適量 [制法]研成膏狀,。 [用法]涂臍上,并涂手心,。用于大便不通,。 [出處]《藥治通義》 3方 [藥物]芒硝60克,川大黃30克,,枳實20克,,厚樸20克,牙皂角20克,,冰片10克 [制法]研細末,。 [用法]A.蜜調(diào)膏貼臍,膠布固定,,二日一換,。B.蒸臍法(熏臍法),每周1~2次,。C.制成臍療袋,,1~2個月?lián)Q藥1次。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 4方 [藥物]大戟3克,,大棗3~5個 [制法]大戟研為細末,,大棗煮熟,去皮核,,共搗成膏,,紗布包裹。 [用法]敷神闕穴,,外用膠布固定,。用于冷秘。 [出處]《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5方 [藥物]皮硝6克,皂角1.5克 [制法]將皮硝用水化開,,入皂角碎末共搗爛成餅狀,。 [用法]敷臍。用于熱秘,。 [出處]《理瀹胼文》黃疸 1方 [藥物]砂仁30克,,白糖50克,明礬10克,,鯽魚1條 [制法]共搗爛成泥狀,。 [用法]敷神闕穴,并敷至陽穴,。 [出處]《陜西中醫(yī)》 2方 [藥物]干姜白芥子各適量 [制法]共研細末 [用法]敷臍,,以口中有辣味去之。用于陰黃,。 [出處]《理瀹胼文》脾腫大 1方(皮巴膏) [藥物]皮硝6克,,生梔子,、巴豆,、杏仁蔥根各7個,獨頭蒜1個,,白面1撮,,白酒1盅 [制法]共搗爛,調(diào)勻,,加酵母適量,,涂紗布上。 [用法]敷臍中,,固定,,1晝夜取下,1周后再敷,。一般敷3~5次,。 [出處]《山東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水腫 1方 [藥物]大蒜適量 [制法]搗爛。 [用法]敷臍部則消,。用于下焦水氣,。 [出處]《本草求真》 2方 [藥物]甘遂、甘草各31克 [制法]將甘遂研末,,水調(diào),。 [用法]涂臍部。另用甘草水煎服,,每日一劑,。用于水腫。 [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 3方(理中散加味) [藥物]黨參、白術(shù),、干姜,、炙甘草、硫黃白礬各等分 [制法]烘干,,研為細末,,過篩;取藥粉適量,,開水調(diào)成膏,,紗布包裹。 [用法]敷神闕穴,,再覆蓋塑料薄膜,、紗布,膠布固定,。適用于皮腎陽虛型水腫,。 [出處]《河南中醫(yī)》大小便不通 1方 [藥物]蔥白適量 [制法]和飯,搗成餅狀,。 [用法]敷于臍中,。用于大小便不通。 [出處]《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 2方 [藥物]食鹽適量 [制法]放鍋內(nèi)炒熱,,分裝在兩個布袋內(nèi),。 [用法]輪換敷臍部,冷則再炒再熨,,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鐘,連熨2~3日,。用于大小便不通,。 [出處]《常見病民間傳統(tǒng)外治法》癃閉(尿潴留) 1方(古通關(guān)法) [藥物]白礬、食鹽各5克,。 [制法]研末,。 [用法]先用牛皮紙圈成筒狀(高3~5cm),放肚臍上,,將藥填入,,用冷水滴入藥中,覺冷透腹內(nèi),,小便即通,。 [出處]《中醫(yī)雜志》(1):78,1983 2方 [藥物]麝香1克,蔥白10根,。 [制法]將蔥白切碎搗爛如泥狀,。 [用法]先將麝香放臍內(nèi),,再敷上蔥白,再加艾灸或熱敷效果更好,。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 3方 [藥物]鮮青蒿250克 [制法]搗爛(注意勿讓汁水流掉),。 [用法]旋即敷于臍部,外蓋25*30cm薄膜,,膠布固定,,一般多在1小時內(nèi)排尿。 [出處]《中醫(yī)雜志》(4):64,1982 4方 [藥物]肉桂,、車前子各適量 [制法]共為細末,。 [用法]敷臍中。用于小便不通屬寒者,。 [出處]《理瀹胼文》 5方 [藥物]大蒜1枚,,山梔8個 [制法]共搗爛。 [用法]敷臍上,。用于外傷后尿潴留,。 [出處]《大眾中醫(yī)藥》 6方 [藥物]蔥白半斤 [制法]切碎,炒熱,,布包,。 [用法]熨臍部。用于產(chǎn)后或妊娠合并尿潴留者,。 [出處]《浙江中醫(yī)藥》(3):封三,1978 腎炎 1方 [藥物]生姜2片,,大蒜3瓣,,青蔥3支 [制法]同搗爛,,溫?zé)帷?br>[用法]敷臍上,1晝夜敷3次,。用于腎炎,,可使小便通暢。 [出處]《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 2方 [藥物]甘草甘遂各等分 [制法]研細末,,用凡士林調(diào)勻,。 [用法]貼于肚臍上。用于慢性腎炎,,可利水消腫,。 [出處]《內(nèi)病外治精要》尿路感染 1方 [藥物]蔥白(帶須,去土,,勿洗)5根,,萹蓄3克,大黃2克,,木通2克,,瞿麥6克 [制法]共搗爛如膏,,備用。 [用法]取藥膏如棗大一塊,,放于臍上,,上蓋紗布,再用膠布固定,,1日1換,。用于尿路感染。 [出處]《穴位貼藥療法》 2方 [藥物]白酒,、明礬各適量 [制法]選透明的明礬1塊,,放在酒杯里研磨5分鐘。 [用法]用時以手指蘸礬酒,,在患者臍部研約15分鐘,,用于尿道炎小便不利,使用30多年有效,。 [出處]《常見藥用食物》泌尿系結(jié)石 1方 [藥物]大蔥白1斤,,食鹽少許 [制法]混合搗融,紗布包裹,。 [用法]敷神闕穴,,并敷小腸俞、膀胱俞穴,。 [出處]《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2方 [藥物]滑石,、硝石、生乳香,、琥珀,、小茴香各30克,冰片15克 [制法]共研細末,,瓶儲備用,。 [用法]每用3克,溫開水調(diào)成稠膏狀,,外敷臍部,,麝香壯骨膏固定,上加艾條懸灸30分鐘,,每日1次,,2天換藥1次。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淋證 1方(隔鹽灸臍法) [用法]以細鹽填臍中,,以艾柱或艾條灸之,。 [出處]《四川中醫(yī)》(12):42,1989 2方 [藥物]獨蒜1枚,山梔子7枚,,鹽少許 [制法]3物共搗如泥,。 [用法]貼臍上,。用于血淋。 [出處]《名醫(yī)類案》小便頻數(shù) 1方 [藥物]肉桂6克,,丁香6克 [制法]共研細末,,用黃酒調(diào)為糊狀。 [用法]貼臍部,,每日換藥1次,。用于寒性小便頻數(shù)。 [出處]《陜西中醫(yī)驗方選編》,、《俞穴敷藥療法》,、《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2方 [藥物]益智仁、炮姜,、炙甘草,、肉桂各30克 [制法]共研細末,貯瓶內(nèi)備用,。 [用法]每用5克,,加蔥白(帶根須)1段,共搗成餅狀,,敷臍部,,上用熱水袋熱敷30~60分鐘,24小時換藥1次,。用于小便頻數(shù),。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小便失禁 1方 [藥物]附子、干姜,、赤石脂各適量 [制法]共研細末,,調(diào)成膏狀。 [用法]涂貼臍部,。用于膀胱虛,,小便不禁。 [出處]《理瀹胼文》 2方 [藥物]五味子,、枳殼、肉桂,、附子各30克 [制法]研細末,,瓶貯備用。 [用法]每用3克,,津唾調(diào)膏,,敷臍,麝香壯骨膏固定,,上加艾條懸灸30分鐘,,每日1次,,24~48小時換藥1次。用于小便失禁,。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遺尿 1方(艾柱灸神闕法) [用法]先用凡士林涂臍中,,再用麻紙蓋于穴上,紙中央(即穴中央)放二分后的小顆粒青鹽,,然后用壓舌板壓平放置大艾柱灸之(艾柱下闊3~5公分,,高5分,呈圓錐形),。 [出處]《陜西中醫(yī)函授》3:29,1986 2方 [藥物]五倍子適量 [制法]研為細末,,用開水調(diào)成膏。 [用法]敷神闕穴,。 [出處]《俞穴敷藥療法》,、《穴敷療法聚方鏡》 3方 [藥物]煅龍骨適量 [制法]研為細末,醋調(diào)成膏,。 [用法]敷臍,。 [出處]《理瀹胼文》遺精 1方(龍倍散) [藥物]煅龍骨、五倍子各適量 [制法]共研為細末,。 [用法]取適量藥末水調(diào)涂滿臍眼,,上面加膚疾寧膏覆蓋,2天換藥1次,。適用于無夢遺精,。 [出處]《大眾醫(yī)學(xué)》 2方 [藥物]五倍子10克,白芷5克 [制法]共烘脆研為極細粉末,,用醋及水各等分調(diào)成面團狀,。 [用法]臨睡前敷肚臍,外用消毒紗布蓋以橡皮膏固定,,1日1換,,連敷3-5日。用于遺精,。 [出處]《四川中醫(yī)》(4):38,1987;(11):封三,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