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百部根適量,,糯米飯半升。將百部根洗凈搗爛,。敷臍上,,以糯米飯半升,拌水酒半合,,揉軟,,蓋在藥上,外用布包好,。1~2天以后,,口內(nèi)有酒氣,水從小便出,,腫亦漸消,。用于遍身黃腫。 1方 【藥物】新鮮百部根適量,,糯米飯半升,。 【制法】將百部根洗凈搗爛。 【用法】敷臍上,,以糯米飯半升,,拌水酒半合,揉軟,,蓋在藥上,,外用布包好。1~2天以后,,口內(nèi)有酒氣,,水從小便出,腫亦漸消,。用于遍身黃腫,。 【出處】《楊氏經(jīng)驗方》。 2方 【制法】熬成膏,。 【用法】攤貼臍中,,水從小便而下。用于水氣腫滿。 【出處】《稗史》,;《本草綱目》,。 3方 【藥物】鮮杏仁、兔耳風(fēng)根各適量,,食鹽少許,。 【制法】共搗爛。 【用法】敷肚臍上,。用于水腫,。 【出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方 【藥物】針砂60克,,大戟30克,,甘遂30克,,活地龍20條,,蔥白1握。 【制法】前3味藥研細末(針砂單研),,加地龍,、蔥白共搗爛成餅狀。以上為1-2次量,。 【用法】敷臍,,敷后1~2小時即欲泄瀉、小便,。用于大腹水腫或連頭面,。身熱口渴欲飲者,輕者1次,,重不過2次即愈,。如屬慢性虛寒忌用。 【出處】《針灸通報》,。 5方 【制法】將商陸根打爛,,入麝香,。 【用法】貼臍中,外以綿裹暖,,引水下行,。用于水腫。 【出處】《證治匯補》,。 6方 【藥物】針砂(醋煮炒干),、豬苓、生地龍各9克,。 【制法】共為細末,,蔥涎研和,。 【用法】敷臍中約1寸厚,縛之,,待小便多為度,,日二易之,入甘遂更妙,。用于水腫尿少,。 【出處】《德生堂傳方》。 7方 【藥物】大蒜適量,。 【制法】搗爛,。 【用法】敷臍則消。用于下焦水氣,。 【出處】《本草求真》,。 8方 【藥物】紅商陸花適量,麝香0.3克,。 【制法】搗爛,。 【用法】貼臍,小便利則腫消,。用于脾虛水腫,。 【備注】《本草求真》。 9方 【藥物】鳳尾草根1大握,,麝香少許,,雞蛋1個。 【制法】鳳尾草根洗去泥,,搗爛,,與雞蛋同研如膏,入麝香,。 【用法】敷臍上,,1日l換,小便即多,,水退甚速,。用于水腫。 10方 【藥物】甘遂,、甘草各31克。 【制法】將甘遂研末,,水調(diào),。 【用法】涂臍眼。另用甘草水煎服,每日1劑,。用于水腫,。 【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 11方 【藥物】鮮馬蹄金適量,。 【制法】搗爛,。 【用法】敷臍上,每日1次,,7日為1療程,。用于全身水腫(腎性)。 【出處】《上海常用中草藥》,。 12方 【藥物】鮮狗舌草2~3株,。 【制法】搗爛。 【用法】以酒杯覆敷臍上,,每天4-6小時,。用于腎炎水腫。 【出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13方 【藥物】生商陸根90~120克,。 【制法】洗凈,搗爛,。 【用法】外敷臍部,用繃帶包扎,,一般數(shù)十小時或更長時間,,每天換藥1次,連敷3~5天,。用于急慢性腎炎水腫,。 【出處】廣西河池《常見病多發(fā)病中草藥手冊》。 14方 【藥物】鮮葡萄根,、鮮蘆根各30克,,蔥白少許。 【制法】共搗爛,。 【用法】貼臍,。用于水腫。 【出處】《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遼寧中醫(yī)雜志》,。 15方 【藥物】梔子7個,冰片6克,,鮮姜,、大蔥各少許,雞蛋1個。 【制法】梔子研細末,,加入冰片,、姜、蔥共搗如泥狀,,用雞蛋清適量調(diào)成糊膏,。 【用法】敷臍。用于水腫,。 【出處】《遼寧中醫(yī)雜志》,。 16方 【藥物】生大蔥頭、鮮土牛膝各15克,。 【制法】共搗爛,。 【用法】貼臍上,1日1換,。用于水腫,。 【出處】《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 17方 【藥物】田螺1個,,甘遂5克,,雄黃3克,元寸0.3克,。 【制法】先將前3味藥混合搗融,,制成小形圓餅如五分硬幣略大而稍厚,另將元寸研為極細末,。 【用法】取元寸0.1克,,先放神闕穴內(nèi),然后用藥餅蓋在上面,,覆以紗布,,膠布固定,1日1換,。根據(jù)小便通利及水腫消失情況停藥,,一般2~3次見效。用于一切水腫,、臌脹,。 【出處】《穴位貼藥療法》。 18方 【藥物】商陸100克,,元寸l克,,蔥白或鮮姜適量。 【制法】將商陸為末過篩,。每次取藥末3-5克,,蔥白1莖,,搗融成膏,再加涼開水適量,,調(diào)如糊狀,。 【用法】先將元寸0.1克,放于神闕穴內(nèi)(無元寸亦可),,再將調(diào)好的藥敷在上面,,固定,每天換藥1次,。一般貼藥后24小時,,尿量即可顯著增加,3~5天可見成效,,7天為1療程,,用于水腫。 【出處】《穴位貼藥療法》,。 【備注】使用本法,,如病情嚴(yán)重,藥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久,,可能出現(xiàn)眩暈、嘔吐,,但不妨礙治療,,停藥后這種副作用就會消失。 19方(鋪臍藥餅) 【制法】研調(diào)作餅,。 【用法】鋪棉花于臍上貼之,俟行三五度去餅,,以溫粥補之,。久病,隔日一取,。用于水腫及黃胖,、九鼓等。 【出處】《理瀹駢文》,。 20方(水腫消河餅) 【藥物】大田螺4個,,大蒜5個,車前子6克,。 【制法】做餅,。 【用法】敷臍,,取利。用于水腫,。 【出處】《理瀹駢文》,。 水腫臍療方二緞黑丑、緞白丑,、緞牙皂各8克,,木香、沉香,、乳香,、沒藥各9克,玻珀3克,。共研細末,,用砂糖、飛面調(diào)成糊膏,。敷躋,。用于頭面浮腫、肚腹脹滿,、上氣喘急者,。 21方 【藥物】緞黑丑、緞白丑,、緞牙皂各8克,,木香、沉香,、乳香,、沒藥各9克,玻珀3克,。 【制法】共研細末,,用砂糖、飛面調(diào)成糊膏,。 【用法】敷躋,。用于頭面浮腫、肚腹脹滿,、上氣喘急者,。 【出處】《理渝駢文》。 22方 【藥物】螻蛄5個,。 【制法】搗爛,,紗布包裹。 【用法】敷神闕穴,,2天換藥1次,。用于水腫,,有利尿消水腫的作用。 【出處】《俞穴敷藥療法》,。 23方 【制法】前3味藥均用醋制,烘干,,研為細末,,用酒調(diào)成膏。 【用法】敷神闕穴,,外用膠布固定,。用于水腫。 【出處】《俞穴敷藥療法》,。 24方 【藥物】膽礬6克,,大黃10克,麝香0.9克,,白酒120毫升,。 【制法】把膽礬、大黃研為細末,,用酒調(diào)勻,,裝入豬膀胱內(nèi),扎口,。 【用法】先把麝香(研末)納入神闕穴,,外用膠布蓋住,;再把豬膀胱敷于臍上,,外蓋塑料薄膜,用寬布帶縛住,。用于水腫,。 【出處】《俞穴敷藥療法》。 25方 【藥物】垂盆草,、敗醬草、板藍根,、毛茛各6~10克,,大蔥60克,白芨,、川貝,、山楂各3克,。 【制法】前4味若是鮮品,搗融,;干品研為細末,。后3味藥,亦研為細末,,過篩,。然后把前后藥末調(diào)和在一起,和大蔥加酒,,共搗為膏,,做成五分硬幣大小圓餅,油紗布2~4層包裹,。 【用法】敷神闕穴,,外蓋塑料薄膜、紗布,,膠布固定,,局部有燒灼刺痛感時去掉。用于急性腎炎引起的水腫療效較好,。 【出處】《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26方 【藥物】白芥子30克,丁香,、肉桂各10克,,胡椒12~30克。 【制法】烘干,,共研為細末,,過篩;取藥粉適量,,用醋調(diào)成膏,,紗布包裹。 【用法】敷神闕穴,,膠布固定,,局部皮膚發(fā)赤和有刺痛燒灼感時去掉。1日1次,,連敷數(shù)日,。用于水腫腹脹。 【出處】《河北中醫(yī)》,。 27方(理中散加味) 【藥物】黨參,、白術(shù)、干姜,、炙甘草,、硫黃,、白礬各等份。 【制法】烘干,,研為細末,,過篩;取藥粉適量,,開水調(diào)成膏,,紗布包裹。 【用法】敷神闕穴,,再覆蓋塑料薄膜,、紗布,膠布固定,。適用于脾腎陽虛型水腫,。 【出處】《河南中醫(yī)》。 28方(脹膏) 【藥物】腰黃53克,,硼砂18克,,爐甘石17克,淡牙硝21克,,冰片23克,,麝香8克。 【制法】共研為極細末,,裝瓶密封,,貯藏。 【用法】取0.6克納入神闕穴,,外以淡膏藥(無藥的膏藥)或膠布固定,,5~7天換藥1次。用于水腫,、腹水,。 【出處】《紹興醫(yī)藥衛(wèi)生》。 29方 【制法】搗爛,紗布包裹,。 【用法】敷神闕穴,,外蓋塑料薄膜、紗布,,膠布固定,。對水腫有高蛋白尿者尤佳。 【出處】《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30方 【藥物】田螺肉2~3只,,細鹽半匙。 【制法】搗爛,。 【用法】敷臍和臍下1寸3分處,。用于腎炎、水腫,、腹水,、尿閉等。 【出處】《浙江中醫(yī)雜志》,。 31方 【藥物】萱草根,、馬鞭草、烏柏葉各60克,,蔥白7根,,生姜(連皮)6克。 【制法】上藥分別搗爛混勻,,做成兩個藥餅,。 【用法】每取1塊藥餅敷于臍部,以塑料紙覆蓋,,包扎固定,,1日更換藥餅2次。每日以熱水袋在覆蓋敷料上熱熨2~3次,,每次約為30分鐘,,一般當(dāng)日即見尿量增多,水腫減輕,,如復(fù)發(fā)再用仍有效,。用于腎炎水腫。 【驗案】患者,,女,,9歲。1984年6月12日,,腎炎復(fù)發(fā),。尿蛋白(++),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癥見全身浮腫,,腰以下為甚,,面色白,脘腹脹滿,疲乏,,納差,,尿少色黃,舌質(zhì)紅,,苔白滑,,脈沉細而弱。用上方l料,,水腫漸消,;再用l料,尿化驗僅尿蛋白(±),。后以桂附地黃丸加減,,調(diào)理1月而愈。隨訪半年未再復(fù)發(fā),。 【出處】《四川中醫(yī)》,。 32方 【藥物】甘遂、黑白丑,。 【制法】研為細末,。 【用法】熱敷肪上。用千濕氣腫脹,。 【出處】《類經(jīng)圖翼》,。 33方 【藥物】結(jié)籽大蔥(鮮)5棵,白礬30克,。 【制法】共搗成泥狀,。 【用法】敷肪部。用于水腫,。 【出處】《四川中醫(yī)》,。 34方 【藥物】地膽草(鮮葉)適量,雞蛋1只,。 【制法】地膽草洗凈,,搗爛如泥,與雞蛋拌勻煎成餅,。 【用法】貼躋部,,每日換藥1~2次,連敷5~7日為1療程,。用于水腫,。 【出處】《常見病民間傳統(tǒng)外治法》。 【備注】地膽草又名草鞋根,。 35方(艾灸神闕法) 【用法】詳見“脊髓灰質(zhì)炎及其后遺癥”1方,,此略。用于陰水癥。 【驗案】患者,,男,,65歲,農(nóng)民,,1980年4月2日診,。患者1月前突發(fā)面部浮腫,,雙下肢腫脹,經(jīng)某醫(yī)院用青霉素,、利尿劑治療2周未效,。診見:面色灰白,面目微腫,,形寒怕冷,,腰部冷痛酸重,精神不振,,以兩下肢腫脹尤為明顯,,按之凹陷,腹?jié)M,,尿少,,舌淡,苔白膩滑,,脈沉細,。尿液常規(guī)檢查:外觀淺黃微濁;蛋白(+),;鏡檢紅細胞(+),。辨證為腎陽衰弱,陰盛于下所致的陰水證,。用艾炷大灸神闕7次,,癥狀悉除,尿常規(guī)檢查均為陰性,,病得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