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觀看一臺皮影戲,,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 那時候的人們,并沒有太多的誘惑,,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皮影戲就是大家工作之余的消遣娛樂,。 而如今,誘惑多了,,皮影戲也越來越少見了,,似乎一夜之間退出了大眾生活。 曾經在昏黃的燈光下,,觀看幕布下的剪影靈活自如的情境,,已經成為斑駁的記憶。 很多地區(qū)都有屬于自己的皮影戲,,有著自己獨特的韻味,,有著地方特色的腔調,曾經看過有人這樣評論皮影戲:皮影正在成為一種死亡的藝術,。 隨著時間的流逝,,皮影戲漸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現如今,顯得異常珍貴,。 騰沖皮影戲于明洪武年間從湖廣,、四川一帶傳入,至今已有六,、七百年歷史,。因為當地沒有驢皮,所以用黃牛皮制作,,有硝皮,、鏟皮、打磨,、雕刻,、上色、連接等八個步驟,。 騰沖皮影運用高亢激越的西腔唱腔,,雖大量吸收地方音樂特色,但是唱腔少,,念白較多,。 第一次進入皮影戲后臺,感覺好新奇,。演員們一人操控多個部位,,甚至一人操控兩個人物,身兼數職,,依然得心應手,,配合默契。雙手自然翻覆間,,一個個故事就此誕生,。 今天表演的是當地著名的皮影戲《大救駕》,史載順治十六年,,永歷帝朱由榔奔逃到騰沖壩子,,饑渴難耐之下進入一農家歇腳。主人來不及做飯,,便將剛趕好的粑粑卷剁成小塊,,用雞蛋、白菜等佐料快速炒給客人吃,,還用開水沖了一碗干腌菜酸湯給客人解渴,。永歷帝吃后連說:“太好吃了,救了朕的大駕了,!”,。炒餌塊因此而得名“大救駕”,,成為騰沖筵席必不可少的佳肴。皮影戲《大救駕》就是對這段歷史掌故的生動演繹,。 昏黃的燈光下,,幕布下的剪影翩然起舞,在這一方小天地間,,小小彩色皮影的魅力展現無疑,。 現場觀眾聚精會神,不敢眨眼,,生怕錯過其中任何一幕精彩的畫面,。 藝人動作嫻熟,各個人物在藝人手中表現得惟妙惟肖,。在電視尚未普及的年代,,皮影戲是村民們的“手工電影”。 可惜,,現在劉家寨是云南僅存的皮影保留地,,要看到一場正宗的騰沖皮影戲,也是很不容易,! 而此次能有幸看到劉家寨第四代傳人劉永周帶著他兒子和兒媳在表演皮影戲,真真感覺是幸運極了,。 我們所看到的每一場皮影戲,,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幾分鐘,但都經過選故事,,編劇本,,制作皮影,排練,,歷經三個月時間才能完成,,皮影藝人們所付出的辛勞可想而知。 騰沖皮影最大的不同就是表演者同時也自己做“皮靠子”,,皮影的制作工藝繁瑣,,融民間剪紙、繪畫,、戲劇為一體,,通過雕刻、著色,,最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美輪美奐的成品皮靠子,。 皮影戲表演者簡直是多才多藝,才能把這一復雜卻又精美的皮影戲一代代的傳承下來,。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還有花鳥蟲魚,、亭臺閣殿、車船馬轎,、兵器用具等,,以故事的形式展現生活的真善美,摒棄假惡丑,,以詼諧有趣的方式豐富對人性的思考,。 拿起毛筆一點一點給皮影上色,用線條鏤空進行皮影戲形象的刻畫,,用色簡練,,雕刻考究,一個皮靠子從雕刻到成型需要刻3000多刀,,需要用30把以上工具,,精雕細琢下,視覺效果剔透,、色彩艷麗的皮影慢慢呈現在了眼前,。 曾有詩云:“三尺生絹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道盡皮影戲的精髓,。 現如今,,騰沖至今唯一保持不間斷演出活動的劉家寨皮影戲也通過創(chuàng)新,將皮影設計制作成了小巧精致的版畫,,不僅色彩可以保持更加持久透亮,,也給了喜愛皮影戲的我們收藏的機會。 皮影戲,,是有生命的,,因為藝人的說唱而賦予了生命; 皮影戲,,是最樸實的老手藝,,因為七彩的顏色而生動; 皮影戲,,是一種與現代媒體完全不同的體驗,,屏幕上活靈活現的皮影人,活躍在枯燥的舊時光里,,給缺乏娛樂的一代又一代人送去了歡樂與笑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