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學(xué)《論語·顏淵篇第21章》孔子談崇德,、辨惑,、修慝對我們有何啟示? 12·21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音tè)、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仇,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修慝”的“慝”字,讀四聲,,指隱藏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邪念,。“修慝”,,就是改正心中的邪念。“先事后得”,,是指先致力于做事,,而把利祿放在后面。“攻其惡”的“攻”字,,指檢討,。“其”字,指自己心中的邪念,。“攻其惡”,,就是檢討自己的過失。 這段話的意思是,,樊遲跟隨孔子在舞雩臺下閑游時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yǎng),,改掉邪念,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以做事為先,,得利為后,不就是提高品德修養(yǎng)嗎?檢討自己的過失,,而不指責(zé)別人的過失,,不就是改掉自己的邪念嗎?因為一時的氣憤,就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牽連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嗎?” 本章中,孔子回答了樊遲提出的三個問題,。其中有關(guān)崇德和辨惑兩條,,與第10章中子張所問內(nèi)容相同,而孔子回答的角度不同,。關(guān)于何為崇德:孔子回答子張說:“以忠信為主,,唯義是從”,講的是總原則,;本章中孔子回答樊遲說:“以做事為先,,得利為后”,是對總原則的具體化,,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關(guān)于何為辨惑:孔子回答子張說:“對一個人,愛他的時候就希望他活,,厭惡他的時候就巴不得他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講的是愛與恨相糾結(jié)時的迷惑,;本章中孔子回答樊遲說:“因為一時的氣憤,就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牽連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嗎?”講的是人在極度氣憤中的迷惑,其表現(xiàn)雖然不同,,而本質(zhì)卻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當(dāng)一個人被情緒左右,,喪失理智的判斷時,,就必然會陷入迷惑之中。 現(xiàn)代社會競爭加劇,,人們的精神壓力加大,,極易產(chǎn)生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心態(tài),。有人因為一些瑣事而拳腳相加,釀成慘案的新聞時有所聞,。這說明,,注重崇德辨惑,倡導(dǎo)身心和諧,,引導(dǎo)人們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學(xué)會理智地處理問題,,化解矛盾和糾紛,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怎樣理解孔子關(guān)于“修慝”的觀點呢?孔子對樊遲問“修慝”的回答,,強(qiáng)調(diào)了自我反省,、自我檢討、自我批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鬃拥幕卮饐⑹疚覀儯艘[藏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邪念,,唯一有效的方法,,是立足于自身找原因,進(jìn)行自我反省,、自我檢討,,找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開展自我批評,并切實加以改正,。如果只是一味指責(zé),、甚至攻擊別人的過失,從別人身上找原因,,只會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附: 【原文】 12·21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②,,非崇德與?攻其惡③,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仇,,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注釋】 ①修慝(音tè特):改正心中的邪念,。慝,隱藏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邪念,。②先事后得:先致力于做事,,而把利祿放在后面。③攻其惡:檢討自己的過失,。攻,,指檢討。其,,指自己心中的邪念,。 【譯文】 樊遲跟隨孔子在舞雩臺下閑游時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yǎng),改掉邪念,,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以做事為先,得利為后,,不就是提高品德修養(yǎng)嗎?檢討自己的過失,,而不指責(zé)別人的過失,不就是改掉自己的邪念嗎?因為一時的氣憤,,就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牽連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