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人相應,,則陽氣升浮降沉。 天之陽氣,,升為春,,浮為夏,,降為秋,沉為冬,。 人氣應之,,春則肝木升,夏則心火浮,,秋則肺金收,,冬則腎水藏。 脾胃屬土,,土主四季,,土樞四象,土應四時,?!?/p> 2 人一天的陽氣,早升,,午浮,,暮降,夜藏,。晝則陽旺,,夜則陰旺。 夏天,,陽氣升浮于外,,天最熱而人體內(nèi)最寒。 冬天,,陽氣收藏于內(nèi),,天最寒而人體內(nèi)最暖。 無陽不暖,,則成傷寒。冬寒不暖,,則春木不發(fā),,木郁成陷,,夏火外浮,,而陽根不固,秋金主殺,,生氣欲敗,。 3 四季有風,,風有生殺。春風主生,,秋風主殺,,生而不能,,生也變殺。 風有正賊,,夏時南風為正,,北風為賊;冬時北風為正,,南風為賊,; 風應其時,是為正風,,風不應時,,是為賊風。 木氣為風,,升則為正,,陷則為賊,此即木能疏土也能賊土之義,。 春木當升,,升若不能,正也變賊,,此即對應中土,,或為功首,或為罪魁之義,。 太陽傷寒,,營郁中風,泄其皮毛,,發(fā)熱汗出,,此風為陽。 少陽內(nèi)寒,,水寒風動,,陽泄汗出,汗出惡寒,,此風為陰,。 4 寒溫應時,當寒更寒,,當寒反溫,,皆天氣之不和,故又有寒疫溫疫之不同,。 5 五行,,金木水火土,對應肺肝腎心脾,。六氣,,燥風寒熱濕暑,,對應四時降升沉浮,; 六氣者,,其火有二,君相之別,,五行有相生相克,,又有反侮,六氣者,,對應六經(jīng),。 6 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中風者,外寒營郁之風與內(nèi)寒木陷之風,。 傷寒者,,傷外太陽之寒與內(nèi)傷少陰之寒。 濕溫者,,此即濕熱,,因虛得濕,濕郁則溫,,濕郁其陽,,則成濕熱。 熱病者,,此即暑病,,夏月而外感風寒也。 溫病者,,冬傷于寒,,病發(fā)于春。此治論觀《四圣懸樞》,。 7 傷外之寒,用發(fā)散藥發(fā)寒,, 傷內(nèi)之寒,,用溫陽藥散寒, 凡是熱的東西,,都以發(fā)散之性,,凡是寒的東西,,都有收縮之性;熱脹冷縮,,是物理之性,,此就是中醫(yī)傷寒與溫陽之理。 太陽水寒,,寒則收斂,,通過肺氣收斂,故經(jīng)氣主降,;少陰水寒,,化氣為溫,溫則發(fā)散,,通過肝氣發(fā)散,。故經(jīng)氣主升;太陽主皮毛,,統(tǒng)于營衛(wèi),,營溫之外散,衛(wèi)涼之內(nèi)斂,,營衛(wèi)調(diào)和,,是為平人。傷寒脈緊,,即是寒氣傷人而性收縮,,即使中風發(fā)散,也先因傷寒收縮,,而后內(nèi)郁營熱發(fā)散之脈緩,。 足少陰水寒,化手少陰君火,,其氣為溫,,溫則為腎氣,溫則不病,,病必為寒,,寒性收縮,寒則木陷,,不能升散,,水寒則土濕,濕則脾陷,,陷則不升,,則不能溫散。全是傷寒收縮,,沒有陽盛熱散,。 太陽表寒,,用麻黃,杏仁,,發(fā)表散寒,;太陽中風,桂枝,,白芍,,通經(jīng)解肌,涼血斂營,。 表寒里實,,大承氣湯,半表半里,,小柴胡湯,。 少陰內(nèi)寒,用附子,,細辛,,太陰濕寒,干姜附子,,厥陰臟寒,,細辛,吳茱萸,,三陰臟寒,,溫陽遂寒,內(nèi)寒濕熱,,豬苓湯梔子柏皮湯,,外寒濕熱,茵陳散麻豆湯,。臟腑俱寒,,吳茱萸湯。 里虛太陰,,四逆湯,,少陰陰多,附子湯,,厥陰陰極,,當歸四逆湯。 結尾三,;論表證,,虛實與寒熱 1 太陽傷寒,是為表實,,寒傷營血,,惡寒無汗,陰寒外實也,。 太陽中風,,是為表虛,風泄皮毛,,惡風汗出,,衛(wèi)陽之虛也。 2 太陽四十二,,傷寒,,汗出而不渴者,茯苓甘草湯,,此是因濕生風,,汗出惡風表虛也。 濕病九,,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已黃芪湯主之,,此是因濕生風,,汗出惡風表虛也。 水氣二十二,,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已黃芪湯,,此是因水生風,,汗出惡風表虛也。 太陽四,,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此是因寒生風,汗出惡風表虛也,。 3 太陽三十二,,太陽中風,脈反浮緊,,發(fā)熱惡寒,,大青龍湯證,麻黃六兩,此是表實,。 太陽三十三,,太陽傷寒,脈反浮緩,,胃陽外蒸,,大青龍湯證,麻黃六兩,,此是表實,。 水氣二十六,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越婢加術湯,,麻黃六兩,,此是表實。 肺癰二,,病咳逆,,吐膿血,脈微而數(shù),,此為肺癰,。越婢湯,麻黃六兩,,此是表實。 嘔吐十一,,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麻黃三兩,,此是表實。 咳嗽十,,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麻黃四兩,,此是表實,。 葛根湯,,麻黃三兩,,麻杏石甘湯,,麻黃四兩,,皆是表實,。 4 太陽中風,,發(fā)熱惡寒,。太陽傷寒,,惡寒或已發(fā)熱。外感之寒熱,,對比里虛之寒熱,。 太陽三,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此寒在骨髓;病人身大寒,,反不近衣,,此寒在皮膚。 太陽九十二,,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者,,桂枝加附子湯,。此是內(nèi)寒而表虛,。 太陽九十三,,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此是內(nèi)寒之表陽虛寒,。 少陰二,,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此是外熱而內(nèi)寒,。 少陰三十一,,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倦,,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此是亡陽之惡寒。 厥陰三十一,,傷寒發(fā)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此是內(nèi)寒亡陽之發(fā)熱 水氣八,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即見惡寒。此為水氣,,水旺而表寒,。 寒疝一,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即見惡寒,。此為寒疝,,寒結而表寒,。 妊娠三,婦人懷妊六七月,,脈弦,,發(fā)熱惡寒,附子湯,。此是內(nèi)寒之盛,表見發(fā)熱惡寒,。 結尾四,;論里證,,論虛寒與病實 1 虛寒者,附子湯,,四逆湯,,真武湯之類,在加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虛則溫之,。寒在臟腑,,溫之則已。 2 病實者,,水結為石,,氣積為瘕,,血結為癥,,寒結為疝,,痰結為瘀(腸間水氣),,奔豚積聚,,宿食停實,,陽明腑實,。實必實治,,干血勞之大黃丸,陰伏之下瘀血湯,,寒疝之烏頭二湯,瘕病之化堅丸,,癥病之桂枝茯苓丸,石水之麻附辛加枳術湯,,腸水之已椒藶黃丸,,積聚之奔豚湯膏,胃實之大承氣湯,,結塞嘔吐之大半夏,。實必實治,。 3 老可老中醫(yī)治療危重癥時,,論虛寒與病實,,常用的幾個理論,。 本氣素虛,有培元固本散,;陰寒格陽,,有破格救心湯,;陽亡欲脫,有來復固脫加附子救逆湯,。虛則補之,,實則破之,亡則固脫,。典型的“傷寒”虛實救逆之法,。 表陽傷寒實,病痙口噤,則有刺血解表,,表陽虛陷,,則有從里托透之法。病從表來,,則從表去,,李老之論,病之來路,,即是病之去路,。善治者,治其皮毛也,。(觀痙病,,人參敗毒,小青龍醫(yī)案則知) 表閉里實,,則有攻毒承氣湯,,以瀉表閉之腑熱,熱瀉則病愈,。 里虛陽脫,,則有來復湯固陽防脫,加附子救逆,,溫寒回陽,。 扶陽之正,祛里虛之邪,,扶正不行,,就專祛邪。邪也因虛而生,。要么虛證,,要么實證,虛不可實治,,實不可虛治,。 論;本條或有遺漏,,或不嚴謹,,主要目的是,先把虛寒與病實的概念,,理解區(qū)分,有時候扶陽補虛即可,,有時候就要祛邪,,或要解表,或瀉滿實,或磨化固澀,,或泄水氣,,或溫通寒結等。有時候就要破陰寒格陽,,或救逆固脫,。中醫(yī)治病,綜合性很強,,在《傷寒金匱》全部體現(xiàn)出來,,慢慢體會總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