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研發(fā)領域小白,,對藥物研發(fā)曲折歷程有濃厚興趣,愿與諸君共同學習。2020年6月3日由百濟神州自主研發(fā)的BTK抑制劑澤布替尼(百悅澤)獲得中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用于治療既往接受過至少一項療法的成人套細胞淋巴瘤患者,以及既往接受過至少一項療法的成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患者,。早在2019年11月,美國FDA已獲準澤布替尼上市,,用于治療經(jīng)治一次的套細胞淋巴瘤患者,,成為我國首個出海的本土研發(fā)抗癌新藥。2012年百濟神州開始立項研發(fā)BTK抑制劑的時候,,全球沒有批準上市的BTK藥物,,已有兩款處于臨床試驗的候選藥物。2013年Pharmacyclics和強生公司首創(chuàng)的伊布替尼上市,,2017年阿斯利康公司的阿卡替尼上市,,是第二個上市的BTK抑制劑。啟動研究澤布替尼時,,BTK已確證為可藥性靶標,,因此該項目也是一種跟隨性藥物的新藥創(chuàng)制項目,故需要在安全有效性上優(yōu)于首創(chuàng)藥物,。分析伊布替尼發(fā)現(xiàn),,口服生物利用度低(F<10%),劑量偏大,,治療窗口窄,,而且對野生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呈現(xiàn)抑制,引起皮疹和腹瀉等不良反應,。所以提高口服吸收性和選擇性,,可降低用藥劑量,擴大治療窗口,,減少不良反應作為研發(fā)重點,。同時還與目標化合物具有不可逆結合的特點,以便提高藥物的持久性,,減少用藥次數(shù),。澤布替尼的分子結構是在全新的母核骨架上安排、調整和優(yōu)化,走的是創(chuàng)新之路,。僅用了7年時間在美國上市,,8年時間在國內上市,,質量和效率都已達到了國際水平,,本文從藥物化學視角簡要地敘述了研發(fā)的脈絡,希望對國內新藥創(chuàng)制有所啟示和示范,。 研發(fā)之處,,研究者仍以競爭激酶ATP 結合腔為作用模式,模擬ATP腺嘌呤環(huán),,并變換雜環(huán)骨架,,同時借鑒伊布替尼和阿卡替尼的疏水芳環(huán)結構,設計了一系列氨基咪唑酰胺類衍生物:設計酰胺結構是為了形成分子內氫鍵,,并將形成的假雜環(huán)模擬平面性稠合的嘧啶環(huán),,或在其他的位置連接邁克爾加成基團,實現(xiàn)不可逆抑制,。篩選上千個化合物發(fā)現(xiàn),,化合物1對BTK酶和BTK pY223 細胞均具有較強的抑制活性,于是以此為先導化合物,。
隨后將氨基與吡唑環(huán)合得到了吡唑并苯并咪唑的衍生物2-4,。沒有丙烯酰基的化合物2活性不高,,處于7-位的丙烯酰胺取代化合物3活性也很弱,,而8-位的活性化合物4顯著提高。 將化合物4的苯環(huán)部分飽和得到5-7,,活性進一步提高,;將邁克爾基團自8-位移至7-位時,提高了對BTKpY223細胞的抑制活性,。擴環(huán)成卓環(huán)得到化合物8-9活性未見提高,。剛性結構藥代性質比較差,化合物2-9的基本母核結構均為三環(huán)稠合,。故研究者將苯環(huán)由原來的稠合改為單鍵連出,,合成了一系列衍生物。其中丙烯酰胺是必需基團,,而且其連接位置對活性也非常重要,,例如化合物11和12的活性顯著高于10和13。另外化合物11對EGFR的抑制活性較低,,較少脫靶作用,,但它抑制細胞活性不如12,不過12的藥代性質有缺陷,小鼠一次劑量10 mg·kg-1,,4 h后脾細胞的占有率只有56%,,所以仍然有待優(yōu)化新的母核。 哌啶環(huán)或許對化合物的生活活性有較大的提高作用,,故設計合成了一系列吡唑并哌啶的母核的衍生物,。將化合物14的對映異構體拆分后,發(fā)現(xiàn),,R構型和構型對BTK酶和BTK pY223細胞的抑制活性相當,,且選擇性較好,同時改變邁克爾基團位置,,則活性顯著降低(對映異構體拆分,,但沒進行確定)。但是N-甲基化的化合物17的活性陡然下降,,提示這個位置的空間配置是非常嚴格的,。這幾個高活性的化合物的大鼠藥代動力學表明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例如14的F值只有1.7%),因而不值得深入研究,。不過以吡唑并哌啶為母核的骨架,,連接的苯環(huán)鄰位有邁克爾側鏈的結構是個優(yōu)化的配置。 將14的母核結構固定,,只改變二苯醚結構,,也合成了一系列化合物,見下表,。苯環(huán)用四氫呋喃或環(huán)丙甲基替換后,,抑酶活性幾乎不變,抑細胞活性略有降低,,可能與透膜功能有關,。將苯環(huán)轉化為小基團后,活性略有降低,,但溶解性增強,,肝臟微粒體的代謝穩(wěn)定性也增強,灌胃大鼠的生物利用度也相應提高,,但是對EGFR抑制活性仍比較高,,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需進一步優(yōu)化,。 仍以14為起點,,對連接丙烯酰胺的苯環(huán)側鏈進行優(yōu)化,提高衍生物對BTK的選擇性,,也合成了一系列化合物,,見下表,。24(S)、25和26的某種構型與14的活性相當,,27和28則活性下降,,表明環(huán)丙基和偕二甲基的位阻效應妨礙了發(fā)生共價結合反應,故將活性相當?shù)?strong>24(S),、25和26做進一步比較分析,。對比發(fā)現(xiàn),化合物24(S)的半衰期,、清除率,、tmax,、Cmax,、AUC和口服生物利用度(F=23.6%)都優(yōu)于25(F=8.6%)和26(F=5.7%)。故將24(S)定位候選藥物,,進入臨床試驗,。為了確定化合物24(S)為候選化合物進入開發(fā)階段,除了研究其血漿蛋白結合率,,人,、犬和嚙齒動物的肝微粒體清除率,對重要細胞色素P450的抑制作用以及對小鼠移植性OCI-LY10 DLBCL等腫瘤的體內試驗,,還與伊布替尼對15種激酶的抑制作用作比較,,表明24(S)對多種酶系的作用優(yōu)于(或不劣于)伊布替尼,見下表,。 化合物24(S)定名為澤布替尼,,于2014年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進行臨床試驗,證明是治療套細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的有效藥物,,于2019年經(jīng)FDA批準上市,,2020年6月3日NMPA批準上市,百濟神州正在協(xié)商歐盟,,布局歐洲市場,。澤布替尼是繼伊布替尼和阿卡替尼之后的第三個BTK抑制劑,在我國本土研發(fā)成功,。從本文介紹的研發(fā)路徑來看,,澤布替尼擁有全新的母核結構,傳統(tǒng)的構效關系研究,,是一款完全的創(chuàng)新的藥物,。最初設定的提高藥物的選擇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也達到了預期目標,。從2012年至2014年的臨床前研究階段,,共設計合成了500多個化合物,,最終確定了目標產(chǎn)物,用7年的時間創(chuàng)造出一個全新的分子,,也證明了國內企業(yè)已具有了與國際巨頭對壘的研發(fā)能力,。本文僅從藥化的角度闡述了研發(fā)歷程,在整個研發(fā)過程中的艱辛和細節(jié)不得而知,,但對國內業(yè)界的新藥創(chuàng)制有一定的啟示和鼓舞作用,。參考文獻 [1] Pan Z, Scheerens H, Li S, et al. Discovery of selective irreversible inhibitors for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ChemMedChem, 2007, 2: 58–61 [2] Wu J, Zhang MZ, Liu DL. Acalabrutinib(ACP-196): a selective second-generation BTK inhibitor. J Hematol Oncol, 2016, 9: 21 [3] WangZW, GuoYH. Protein kinase inhibitors anduses thereof. US Patent US2015005277, 2015-01-01 [4] Guo YH, Liu Y, HuN,et al. Discovery of zanubrutinib (BGB-3111), a novel, potent, and selective covalent inhibitor of Bruton’s tyrosinekinase. J Med Chem, 2019, 62: 7923?7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