筇竹寺內(nèi)五百羅漢,是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再次進行大規(guī)模的擴建時,,請來四川民間雕塑家黎廣修和他的五六個助手,,經(jīng)歷了七個寒暑(1883-1890年)才完成的。這些作品分別陳列在大殿兩壁(68尊),、天臺萊閣(216尊)和梵音閣(216尊)中,,分上中下三層,上下兩層多為坐像,,中間一層多為立像,,排列講究對稱,如左為降龍,,右為伏虎,;左為騰云,右為駕霧等,。筇竹寺現(xiàn)有三重院落,,依山勢而建。依次是山門,、大雄寶殿和華嚴閣,。五百羅漢塑像就分布在大雄寶殿兩壁及大殿對面兩側的梵音閣和天來閣中。這五百羅漢的塑像突破了傳統(tǒng)的五百羅漢刻板模式和造型公式,,是獨具特色的五百羅漢雕塑群,。我的感覺,他們是人,,不是神,;或者說,,他們是沾上仙氣的人,也可以說他們都是禪宗“人人都能成佛”的代表人物,。從這五百羅漢中,,不僅可以看到長臂攬月、長足蹈海,、擒龍伏虎,、彌勒濟顛等傳傳統(tǒng)神話中的活佛,更加可以看到百余年前社會生活中的人生百態(tài),。他們中有的正襟危坐,,潛心讀經(jīng);有的盤腿而坐,,捻珠向佛,;有的托缽而行,沿街化齋,;他們或掃院,,或挑柴,或放牧,,或荷鋤,,還有瞧畫軸的,買水果的,,以及兩人竊竊私語,,或正在討價還價的,活靈活現(xiàn)地刻畫出當時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據(jù)說,,天臺萊閣中北面中層那位手持毛刷者,身穿素色皇袍,,是順治皇帝,,因他有詩“朕本西方一衲子,然何落到帝王家”,,所以黎廣修便將他塑入了五百羅漢中,。還有時任云貴總督的岑毓英,因他撥款支持筇竹寺塑這五百羅漢,,也有幸入列五百羅漢群中,。對此,有一傳說,,說是筇竹寺塑五百羅漢經(jīng)費匱乏,,黎廣修請求云貴總督岑毓英支持。言談之間,,他在袍袖里用泥捏出了岑毓英的肖像,。岑毓英驚喜之余,,當即答應撥府銀助筇竹寺造像。此外,,當時筇竹寺的主僧夢佛長老,,以及黎廣修師徒等對造像有功人員,都一一塑像供奉,。而更多的,,是僧侶道長、鄉(xiāng)紳書生,、漁樵農(nóng)工,、販夫走卒,可謂三教九流,,應有盡有,。愈有意思的是,,這五百羅漢中,,居然有一個“耶穌羅漢”。19世紀末葉,,西方傳教士已在云南傳播基督教,,黎廣修便順手拈來,讓耶穌走進了佛教的殿堂,。這五百羅漢的頭發(fā)和胡須,,都以真的毛發(fā)制作,眼珠是用琉璃球做的,,形象逼真,;塑像的衣物色彩,由植物中提煉的染料染成,,經(jīng)百余年而色彩未褪,,更顯得栩栩如生了。筇竹寺的五百羅漢,,無一雷同,,當然得益于創(chuàng)作者高超的雕塑藝術。藝術來源于生活,,據(jù)說每逢“街子”天,,黎廣修都帶著徒弟趕到昆明逛街、坐茶館,,觀察各色人等之行狀,,搜集創(chuàng)作素材。每天晚飯后,,他常至筇竹寺附近的黑林鋪茶館品茶,,凡見到相貌奇特的人物,,便注目審視,默記于心,;或就在袍袖中用泥團捏出小樣,。積累豐富多彩,創(chuàng)作就得心應手,。黎廣修和他的徒弟,,以高超的雕塑技藝,賦泥巴以生命,,所有塑像均個性鮮明,,性格迥異,富于生活情趣,,是藝術中的“這一個”,。這些羅漢,有的慈眉善目,,溫柔敦厚,;有的怒目圓睜,嫉惡如仇,;有的忠厚老實,,有的老謀深算;有的天真純樸,,有的城府莫測……譬如刻畫笑態(tài),,便有恣情狂笑,仰天大笑,,抿嘴微笑,,斜眼冷笑,表現(xiàn)了不同人物不同境遇中的不同心態(tài),。那些運用夸張手法塑造的羅漢,,給游人留下更加難忘的印象。例如,,那位長臂羅漢,,右手長約4米多,正向掛在天花板上的玉蝙蝠伸去,,作出意欲捕捉的神態(tài),;而那高腳羅漢,大概是下海捕魚,,只見他卷起褲腿,,插足驚濤駭浪之中,而水深只及膝蓋,;還有長眉老者,,多目佛心等等,,皆造型奇特又不失其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