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男,,生于1917年8月,江蘇鎮(zhèn)江市人,。早年拜孟河御醫(yī)世家馬惠卿先生為師。 繼學于蘇州國醫(yī)??茖W校,,并于1938年畢業(yè)于上海中國醫(yī)學院,師從章次公先生,,深得其傳,,從醫(yī)已逾70載。 經(jīng)驗方一,、 【組成】生黃芪20g,,蓬莪術6g,太子參10g,,全當歸10g,,戈制半夏2g(沖服),雞內金6g,,生麥芽15g,,桃仁、杏仁各10g,,綠萼梅8g,。 【功效】益氣血,化痰瘀,,運中土,。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屬氣血虧虛,、痰瘀互阻、中運失健者,。癥見胃脘脹痛不適,,形體消瘦,便干如栗,,舌質紫,,苔白膩,,邊有白涎,脈細小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經(jīng)驗方二,、 【組成】黃芪90g,,莪術30g,懷山藥90g,,雞內金60g,,潞黨參90g,刺猬皮,、生蒲黃,、五靈脂、徐長卿各60g,,炮山甲,、玉蝴蝶、鳳凰衣各45g,,蒲公英90g,,甘草30g。 【功效】益氣養(yǎng)胃,。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后期調治,。 【用法】共研細未,每服4g,,每日3次,,飯前半小時服。 經(jīng)驗方三,、 【組成】柴胡4g,,生白芍15g,廣郁金15g,,炒白術12g,,生黃芪15g,莪術6g,,懷山藥20g,,雞內金10g,丹參15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徐長卿15g,,甘草6g,。 【功效】疏肝和胃,,益氣消瘀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屬肝脾氣郁兼血瘀者,。癥見眩暈倦怠,,面色少華,口苦納呆,,脘脹,,隱隱作痛,脘部按之較舒,,有時午夜胃內有燒灼感,,得食稍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任繼學,男,,漢族,1926年1月出生,,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主任醫(yī)師,,1945年4月起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吉林省名老中醫(yī),。 他敢為天下先,用中醫(yī)藥治療中風,,見血不止血,,主張破血化瘀、醒神開竅,,開中風治療之新風,。 他是中醫(yī)急診學的開拓者之一,創(chuàng)建了中醫(yī)急證醫(yī)學體系,,主編了第一部《中醫(yī)急診學》教材,。 經(jīng)驗方 【組成】川芎10g,白芍10g,,葛根10g,,草果仁15g,延胡索15g,,附子3g,,五靈脂10g,川楝子15g,,赤石脂2g,,桑白皮15g,。 【功效】疏肝鎮(zhèn)沖。 【主治】消化性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屬沖脈之氣上逆所致者。癥見胃脘痛,,伴心煩口苦,,脅悶痛,乏力,,時惡心欲吐,,頭暈,大便干,,面色萎黃,,額頭色青,舌紅,,苔薄白,,脈沉緩而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李玉奇,1917年生于遼北銀州城,。遼寧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從醫(yī)六十余載,,工精內,、婦、兒科三科,,精研脾胃病三十余載,。是國家人事部、衛(wèi)生部遴選全國首批五百名老中醫(yī)之一,。 經(jīng)驗方一,、 【組成】黨參20g,苦參,、姜黃各10g,,白芥子、郁金,、桃仁各15g,,柴胡20g,小茴香5g,黃連10g,,沉香5g,,甘草、蠶砂各10g,。 【功效】健脾清熱,,疏肝活血。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脘痛屬虛寒化熱者,。癥見胃脘脹痛,嘈雜泛酸,,納呆,,近期消瘦明顯,觸診劍下觸痛明顯,,無腫塊,,舌暗紅尖赤,舌體瘦薄,,少苔,,脈沉弦。 【用法】每劑水煎3次,,混勻后分3次口服完,,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1日半服完1劑。同時服用李老研制的國家“八五”攻關科技成果獎產(chǎn)品阻癌胃泰(黃芪,、莪術,、白及、重樓等),,每包20g,,每日2包,早,、晚服用,。 經(jīng)驗方二、 【組成】黨參15g,,當歸15g,,白芍15g,苦參8g,,烏賊骨15g,,煅瓦楞子20g,威靈仙15g。 【功效】益氣健胃,,溫中制酸,。 【主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屬虛寒者,。癥見胃脘隱痛,,泛吐酸水,喜溫喜按,,舌質淡,,脈沉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李濟仁,男,,漢族,,1931年1月生,歙縣人,,中共黨員,,皖南醫(y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yī)院主任醫(yī)師、終身教授,。 精擅內,、婦科疑難雜癥,尤擅痹病,、痿病,、腫瘤等頑疾治療,有《濟仁醫(yī)錄》等專著10余部,,論文百余篇,,并參編《內經(jīng)》、《中醫(yī)基礎理論》等高等學校規(guī)劃教材,。 經(jīng)驗方 【組成】生黃芪30g,,炒白術15g,茯苓15g,,廣木香10g,,姜半夏10g,九香蟲10g,,八月札12g,,徐長卿15g,三棱10g,,莪術10g,,炒蒲黃12g,,五靈脂10g,刺猬皮10g,,血竭末2g(研吞),。 【功效】益氣化瘀,調氣和中,。 【主治】慢性胃炎,,屬中虛已久、瘀阻胃絡,、氣機失調者,。癥見胃脘疼痛,甚如針刺,,脹滿不舒,,噯氣頻作,面晦無華,,形體消瘦,,肢軟乏力,納谷呆頓,,大便稀溏,,舌質紫暗,苔薄白,,脈細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李振華,,男,漢族,,河南洛寧人,。畢業(yè)于河南濟汴中學,出身中醫(yī)世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從醫(yī)60余年,,從教50余載,,是中國著名中醫(yī)學家、中醫(yī)教育家,。 曾任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常務理事,河南中醫(yī)學院原院長,。2009年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wèi)生部評選為全國首屆國醫(yī)大師。 經(jīng)驗方 【組成】白術15g,山藥15g,,石斛15g,,沙參15g,麥冬10g,,烏梅10g,,枸杞子10g,五味子10g,,杭芍15g,,谷芽15g,竹茹10g,,甘草10g,。 【功效】酸甘化陰,益氣和胃,。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屬胃陰虛者。癥見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胃脘痞滿不舒,時有隱痛,,饑而不食,,勉強食后胃脘脹滿益甚,伴口舌干燥,,心慌氣短,,舌質紅、無苔,,脈細數(shù),。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于每次飯前40分鐘服藥,。 張鏡人,1923年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主任醫(yī)師,、中醫(yī)內科專家。家學淵源,,不僅擅治發(fā)熱性疾病,。 而且對內科雜病及疑難疾患,如眩暈癥,、冠心病,、心肌炎,、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腎炎,、尿毒癥、皮肌炎,、紅斑狼瘡,、多發(fā)性骨髓瘤、口腔粘膜病的多發(fā)性口腔,、扁平苔癬,、白斑等,均有豐富的辨證論治經(jīng)驗,,特別是對臨床常見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和慢性腎功能衰竭,,進行了系統(tǒng)觀察研究。 經(jīng)驗方 【組成】軟柴胡6g,,黃芩9g,,連翹9g,芙蓉葉15g,,赤芍,、白芍各9g,炙甘草3g,,丹參9g,,制香附9g,制延胡索9g,,徐長卿15g,,平地木15g,白花蛇舌草30g,,白英15g,,菝葜15g,香谷芽12g,,知母9g,。 【功效】清熱理氣,和胃安中,。 【主治】疣狀胃炎,、淺表性胃炎,屬肝郁氣滯,、郁熱犯胃,久則胃絡瘀阻者,。癥見脘痛反復發(fā)作,,伴有燒心,、灼熱感,有時痞滿不適,,舌質紅,,體胖,舌下靜脈瘀紫,,苔薄黃,,脈弦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徐景藩,男,,江蘇省吳江市人,。江蘇省中醫(yī)院主任中醫(yī)師,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 1946年6月起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蘇省名中醫(yī),。 全國白求恩獎章獲得者,、全國著名中醫(yī)藥學家、首屆國醫(yī)大師稱號獲得者,。 經(jīng)驗方一,、 【組成】桂枝5g,白術10g,,茯苓15g,,炙甘草5g,高良姜10g,,制香附10g,,炙五靈脂10g,延胡索10g,,廣木香10g,,蓽澄茄10g,白芍15g,,谷芽30g,。 【功效】溫中化飲,行氣活血,。 【主治】淺表性胃炎,,屬中虛胃寒者。癥見胃脘痛,,喜溫喜按,,飲水不多,,飲食均需熱,背惡寒,,上腹覺冷,,上腹下脘附近輕度壓痛,胃部稍有振水聲,,大便正常,,舌質偏淡,苔薄白,,脈細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后靜坐約30分鐘,。配合外治:丁桂散0.5g帖敷中脘穴。 經(jīng)驗方二,、 【組成】太子參15g,,炙黃芪10g,炒白芍15g,,炙甘草5g,,炒陳皮、法半夏,、佛手,、厚樸、黃芩,、浙貝母各10g,,蒲公英、茯苓各15g,。 【功效】調中理氣,,兼清郁熱。 【主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中度淺表性胃炎,,屬中虛氣滯、兼有郁熱者,。癥見胃脘隱痛,、脹痛,黎明為著,,食后痞脹不適,,伴噯氣,偶有泛酸,乏力,,中脘輕度壓痛,,大便不黑,舌質淡紅,,苔色邊白、中間微黃,,脈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裘沛然,,原籍浙江省慈溪縣。1930年至1934年入丁甘仁先生所創(chuàng)辦的上海中醫(yī)專門學校學習,,并在名醫(yī)丁濟萬診所臨床實習,。 中國國醫(yī)大師、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和上海市中醫(yī)藥研究院終身教授,。裘沛然長期從事中醫(yī)教育和中醫(yī)理論,、臨床研究,在中醫(yī)基礎理論,、各家學說,、經(jīng)絡、傷寒溫病,、養(yǎng)生諸領域頗多見解,,對內科疑難病的治療亦頗具心得,為培養(yǎng)中醫(yī)人才作出了貢獻,。中國特大型綜合性辭典《大辭?!返母敝骶帯?/p> 經(jīng)驗方一,、 【組成】大黃6g,,黃連6g,黃芩10g,,制附子10g(先煎),,白及3g,參三七粉3g(另沖),,大貝母10g,,烏賊骨15g。 【功效】苦寒清胃,,辛熱扶陽,。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屬胃中蘊熱,、胃絡受損,、陽氣虛衰者。癥見胃痛,,泛酸,,惡心,嘔吐,,心煩,,口渴,畏寒,,自汗出,,大便色黑,舌淡紅,,苔黃,,脈沉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經(jīng)驗方二、 【組成】高良姜12g,,制香附12g,,黨參30g,生甘草24g,,制半夏12g,,川黃連12g,牡蠣30g,,當歸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8g,,小茴香12g,,佛手4.5g。 【功效】疏肝和胃,,辛開苦降,。 【主治】慢性胃炎,屬肝胃不和,、升降失調者,。癥見胃脘作脹,頻噯氣,,勞累加重,,進食后稍緩解,舌苔薄膩,脈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路志正,,男,,漢族,1920年12月出生,,河北藁城人,,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主任醫(yī)師,1939年2月起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 為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yī)名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醫(y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擅長中醫(yī)內科、針灸,,對婦科,、兒科等亦很有深造詣。 經(jīng)驗方一,、 【組成】橘葉,、炒白芍、竹茹各12g,,蘇梗9g(后下),,娑羅子9g,炒杏仁,、厚樸花,、郁金各10g,清半夏6g,,玫瑰花,、炒薏苡仁、炒枳實各15g,,甘草3g,,生姜1片。 【功效】疏肝健脾益胃,。 【主治】食管炎,、淺表性胃炎,屬肝胃不和兼脾虛者,。癥見胃脘及左脅下脹痛,,喜按、按之痛減,口干不欲飲,,舌質暗滯,,苔薄黃而干,脈細弱,,右脈沉小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經(jīng)驗方二,、 【組成】南沙參9g,玉竹12g,,石斛9g,,白芍12g,丹參12g,,柴胡9g,,甘松9g,五靈脂9g(包煎),,檀香9g(后下),,谷芽、麥芽各12g,,瓦楞粉15g(布包先煎),。 【功效】益氣養(yǎng)陰,理氣活血,。 【主治】胃次全切術后胃痛,,屬胃陰虧損、脾氣虛弱者,。癥見胃脘部疼痛,,納呆泛酸,時有嘔吐,,口渴欲飲,,口中黏膩,大便秘結,,小便黃,,乏力,夜寐不安,,面色萎黃,,舌質暗紅,苔黃膩,,脈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顏德馨,,男,,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疑難病證的研究,學術上推崇氣血學說,。 診治疑難病證以“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為綱,根據(jù)疑難病證的纏綿難愈,、證候復雜等特點,,倡立“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理論,,并提出“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是治療疑難病證的主要治則。 經(jīng)驗方 【組成】炒白術9g,,炒枳殼5g,蒲公英9g,,砂仁24g(后下),,生麥芽30g,檀香1.5g,,陳皮9g,,丹參10g,佛手4.5g,,炙雞內金9g,,八月札9g,娑羅子9g,。 【功效】祛積滯,,調升降。 【主治】殘胃胃炎,,屬久病氣陰兩虛,、術后瘀濁交阻、運化失司者,。癥見不思飲食,,納后即脹,得矢氣而舒,,面色不華,,形體消瘦,,舌淡苔微,脈沉細無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
|
來自: 石門易卜 > 《名醫(yī)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