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對中醫(yī)人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中國國醫(yī)節(jié),。國醫(yī)節(jié)是為了紀念反對取消舊醫(yī)藥及全盤否定中醫(yī)中藥的勝利,并希望中醫(yī)中藥能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弘揚光大,、造福人類而設(shè)定的節(jié)日,。我們都知道,中醫(yī)學(xué)歷史悠久,,是祖國的寶貴財富,,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次抗擊疫情的戰(zhàn)役中,,中醫(yī)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為許多患者帶去了康復(fù)的希望。 今天迎來國醫(yī)節(jié),,在這樣一個日子里,,分享給大家的是10位國醫(yī)大師治療胃病的經(jīng)驗方,讓我們在這些方子中感受國醫(yī)大師的風(fēng)采吧,。 【組成】生黃芪20g,,蓬莪術(shù)6g,太子參10g,,全當歸10g,,戈制半夏2g(沖服),雞內(nèi)金6g,,生麥芽15g,,桃仁,、杏仁各10g,綠萼梅8g,。 【功效】益氣血,,化痰瘀,運中土,。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屬氣血虧虛,、痰瘀互阻,、中運失健者。癥見胃脘脹痛不適,,形體消瘦,,便干如栗,舌質(zhì)紫,,苔白膩,,邊有白涎,脈細小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組成】黃芪90g,,莪術(shù)30g,,懷山藥90g,雞內(nèi)金60g,,潞黨參90g,,刺猬皮、生蒲黃,、五靈脂,、徐長卿各60g,炮山甲,、玉蝴蝶,、鳳凰衣各45g,蒲公英90g,,甘草30g,。 【功效】益氣養(yǎng)胃。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后期調(diào)治,。 【用法】共研細未,,每服4g,每日3次,,飯前半小時服,。 【組成】柴胡4g,,生白芍15g,廣郁金15g,,炒白術(shù)12g,,生黃芪15g,莪術(shù)6g,,懷山藥20g,,雞內(nèi)金10g,丹參15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徐長卿15g,,甘草6g,。 【功效】疏肝和胃,益氣消瘀,。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屬肝脾氣郁兼血瘀者,。癥見眩暈倦怠,,面色少華,口苦納呆,,脘脹,,隱隱作痛,脘部按之較舒,,有時午夜胃內(nèi)有燒灼感,,得食稍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組成】川芎10g,白芍10g,,葛根10g,,草果仁15g,延胡索15g,,附子3g,,五靈脂10g,川楝子15g,,赤石脂2g,,桑白皮15g。 【功效】疏肝鎮(zhèn)沖,。 【主治】消化性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屬沖脈之氣上逆所致者。癥見胃脘痛,,伴心煩口苦,,脅悶痛,乏力,,時惡心欲吐,,頭暈,大便干,,面色萎黃,,額頭色青,舌紅,,苔薄白,,脈沉緩而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組成】黨參20g,苦參,、姜黃各10g,,白芥子、郁金,、桃仁各15g,,柴胡20g,小茴香5g,,黃連10g,,沉香5g,甘草,、蠶砂各10g,。 【功效】健脾清熱,疏肝活血,。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脘痛屬虛寒化熱者。癥見胃脘脹痛,,嘈雜泛酸,,納呆,近期消瘦明顯,,觸診劍下觸痛明顯,,無腫塊,舌暗紅尖赤,,舌體瘦薄,,少苔,,脈沉弦。 【用法】每劑水煎3次,,混勻后分3次口服完,,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1日半服完1劑,。同時服用李老研制的國家“八五”攻關(guān)科技成果獎產(chǎn)品阻癌胃泰(黃芪、莪術(shù),、白及,、重樓等),每包20g,,每日2包,,早、晚服用,。 【組成】黨參15g,,當歸15g,白芍15g,,苦參8g,,烏賊骨15g,煅瓦楞子20g,,威靈仙15g。 【功效】益氣健胃,,溫中制酸,。 【主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屬虛寒者,。癥見胃脘隱痛,,泛吐酸水,喜溫喜按,,舌質(zhì)淡,,脈沉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組成】生黃芪30g,炒白術(shù)15g,,茯苓15g,,廣木香10g,姜半夏10g,,九香蟲10g,,八月札12g,,徐長卿15g,三棱10g,,莪術(shù)10g,,炒蒲黃12g,五靈脂10g,,刺猬皮10g,,血竭末2g(研吞)。 【功效】益氣化瘀,,調(diào)氣和中,。 【主治】慢性胃炎,屬中虛已久,、瘀阻胃絡(luò),、氣機失調(diào)者。癥見胃脘疼痛,,甚如針刺,,脹滿不舒,噯氣頻作,,面晦無華,,形體消瘦,肢軟乏力,,納谷呆頓,,大便稀溏,舌質(zhì)紫暗,,苔薄白,,脈細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組成】白術(shù)15g,山藥15g,,石斛15g,,沙參15g,麥冬10g,,烏梅10g,,枸杞子10g,五味子10g,,杭芍15g,,谷芽15g,竹茹10g,甘草10g,。 【功效】酸甘化陰,,益氣和胃。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屬胃陰虛者,。癥見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胃脘痞滿不舒,,時有隱痛,饑而不食,,勉強食后胃脘脹滿益甚,,伴口舌干燥,心慌氣短,,舌質(zhì)紅,、無苔,脈細數(shù),。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于每次飯前40分鐘服藥,。 【組成】軟柴胡6g,,黃芩9g,連翹9g,,芙蓉葉15g,,赤芍、白芍各9g,,炙甘草3g,,丹參9g,制香附9g,,制延胡索9g,徐長卿15g,,平地木15g,,白花蛇舌草30g,白英15g,,菝葜15g,,香谷芽12g,知母9g,。 【功效】清熱理氣,,和胃安中,。 【主治】疣狀胃炎,、淺表性胃炎,,屬肝郁氣滯、郁熱犯胃,,久則胃絡(luò)瘀阻者。癥見脘痛反復(fù)發(fā)作,伴有燒心,、灼熱感,有時痞滿不適,,舌質(zhì)紅,,體胖,舌下靜脈瘀紫,,苔薄黃,,脈弦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組成】桂枝5g,白術(shù)10g,,茯苓15g,,炙甘草5g,高良姜10g,,制香附10g,,炙五靈脂10g,延胡索10g,,廣木香10g,,蓽澄茄10g,白芍15g,,谷芽30g,。 【功效】溫中化飲,行氣活血,。 【主治】淺表性胃炎,,屬中虛胃寒者。癥見胃脘痛,,喜溫喜按,,飲水不多,飲食均需熱,,背惡寒,,上腹覺冷,上腹下脘附近輕度壓痛,,胃部稍有振水聲,,大便正常,舌質(zhì)偏淡,苔薄白,,脈細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后靜坐約30分鐘,。配合外治:丁桂散0.5g帖敷中脘穴。 【組成】太子參15g,,炙黃芪10g,,炒白芍15g,炙甘草5g,,炒陳皮,、法半夏、佛手,、厚樸,、黃芩、浙貝母各10g,,蒲公英,、茯苓各15g。 【功效】調(diào)中理氣,,兼清郁熱,。 【主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中度淺表性胃炎,,屬中虛氣滯,、兼有郁熱者。癥見胃脘隱痛,、脹痛,,黎明為著,食后痞脹不適,,伴噯氣,,偶有泛酸,乏力,,中脘輕度壓痛,,大便不黑,舌質(zhì)淡紅,,苔色邊白、中間微黃,,脈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組成】大黃6g,,黃連6g,,黃芩10g,制附子10g(先煎),,白及3g,,參三七粉3g(另沖),大貝母10g,,烏賊骨15g,。 【功效】苦寒清胃,辛熱扶陽,。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屬胃中蘊熱,、胃絡(luò)受損,、陽氣虛衰者。癥見胃痛,,泛酸,,惡心,嘔吐,,心煩,,口渴,畏寒,,自汗出,,大便色黑,舌淡紅,,苔黃,,脈沉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組成】高良姜12g,制香附12g,,黨參30g,,生甘草24g,制半夏12g,,川黃連12g,,牡蠣30g,當歸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8g,,小茴香12g,佛手4.5g,。 【功效】疏肝和胃,,辛開苦降。 【主治】慢性胃炎,,屬肝胃不和,、升降失調(diào)者。癥見胃脘作脹,,頻噯氣,,勞累加重,進食后稍緩解,,舌苔薄膩,,脈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組成】橘葉、炒白芍,、竹茹各12g,,蘇梗9g(后下),娑羅子9g,,炒杏仁,、厚樸花、郁金各10g,,清半夏6g,,玫瑰花、炒薏苡仁,、炒枳實各15g,,甘草3g,生姜1片,。 【功效】疏肝健脾益胃,。 【主治】食管炎、淺表性胃炎,,屬肝胃不和兼脾虛者,。癥見胃脘及左脅下脹痛,喜按,、按之痛減,,口干不欲飲,舌質(zhì)暗滯,,苔薄黃而干,,脈細弱,,右脈沉小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組成】南沙參9g,,玉竹12g,,石斛9g,白芍12g,,丹參12g,,柴胡9g,甘松9g,,五靈脂9g(包煎),,檀香9g(后下),谷芽,、麥芽各12g,,瓦楞粉15g(布包先煎)。 【功效】益氣養(yǎng)陰,,理氣活血,。 【主治】胃次全切術(shù)后胃痛,屬胃陰虧損,、脾氣虛弱者,。癥見胃脘部疼痛,納呆泛酸,,時有嘔吐,,口渴欲飲,口中黏膩,,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乏力,,夜寐不安,,面色萎黃,舌質(zhì)暗紅,,苔黃膩,,脈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組成】炒白術(shù)9g,炒枳殼5g,,蒲公英9g,,砂仁24g(后下),,生麥芽30g,檀香1.5g,,陳皮9g,,丹參10g,佛手4.5g,,炙雞內(nèi)金9g,,八月札9g,娑羅子9g,。 【功效】祛積滯,,調(diào)升降。 【主治】殘胃胃炎,,屬久病氣陰兩虛,、術(shù)后瘀濁交阻、運化失司者,。癥見不思飲食,,納后即脹,得矢氣而舒,,面色不華,,形體消瘦,舌淡苔微,,脈沉細無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