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睗衽c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如果發(fā)現自己總是全身乏力,、犯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苔白膩等等問題,,這大多都是體濕在作怪。今天,就一起來看看濕氣是怎么來的,,又如何健脾祛濕,? “濕重”是標,“脾虛”是本 那么,,濕是怎么來的呢,?不外乎內外兩個渠道。 (一)外濕 外濕因外界環(huán)境中的濕邪侵襲人體造成,。《中醫(yī)內科學》中說:濕為重濁之邪,,黏滯難化。若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汗出沾衣等均可使?jié)裥扒忠u人體,。 (二)內濕 內濕因脾失健運,無法正常運化造成,。一則,,“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主水濕代謝,,身體里的水液,,包括食物營養(yǎng)物質中的液態(tài)物質,都要靠脾來運化,,而后輸送給各個臟腑,,如:尿分配給膀胱,汗分配給肺,。一旦脾胃受損,,運化失常,體內水分難以排出,,濕氣就會加重,。 二則,脾負責運轉,,任何代謝產物的排出都要借助脾氣的力量,。有人喜食肥甘厚味,逼得脾不得不超負荷工作,,時間長了,,消化不了,就會堆積成濕,;有人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濕,。而脾虛痰濕是導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如果你已經“屏蔽”掉云,、雨,、霧、露等外濕因素,,但還是濕重纏身,,多半就是脾出了問題——濕重是標,脾虛是本,。 因此,,面對“濕重”,最主要的就是祛濕和健脾,。那么我們到底該怎么辦呢,?下面就給大家推薦五個祛濕大穴和一條“健脾線”,讓你輕松擺脫“濕重”的困擾,。 五個祛濕的大穴 1 大椎穴 大椎穴為“三陽”“督脈”之會,,全身陽氣都在這里交會,常按揉大椎穴就相當于打開了全身陽氣的總開關,。陽氣升上來了,,濕邪也就無所遁形了。 2 神闕穴 “臍通百脈”,,神闕穴地處人體中樞,,為經絡通行的要道,許多經絡都貫臍或挾臍而行,。所以,,肚臍處經絡交錯,經氣貫注,,不僅是人體的中心點,,還是人體的“治病點”,只要對它施藥,,就能讓藥性“由點及面”,,透達臟腑。 脾胃臨近肚臍,,按摩肚臍部位的神闕穴可以加強脾胃的運化能力,,氣化中下焦的濕氣,對于脾虛濕盛導致的小肚腩,、啤酒肚特別有效果,。而且,,脾胃強壯了,升清降濁正常了,,則“清陽升,,濁陰降”,濕氣就會慢慢退卻,。 3 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屬脾經,,脾經與肺經同屬太陰經,脾在下,,肺在上,。有些人有點兒感冒發(fā)燒就用西藥強行壓制,長此以往,,體內的寒氣不得抒發(fā),,就會從肺經沉降到脾經,形成脾濕,。像這種情況就必須按揉陰陵泉穴3~5分鐘,,健脾利水,通利三焦,。 4 承山穴 承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太陽經是循行于體表的陽氣最大的經脈,,因此膀胱經“主一身之表陽”,。承山穴是全身承受壓力最多的地方,是筋,、骨,、肉的集結之處,加上它是人體陽氣最盛的經脈的樞紐,,因此,,只要每天按揉它3~5分鐘,就能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濕氣,。 5 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腳底,是身體最底部的“排污口”,,按揉它,,有助于把人體“從頭到腳”濕氣以及毒素都排空。此外,,濕重的人,,常會出現膝關節(jié)痛、風濕,、全身浮腫等癥狀,,經常按摩涌泉穴3~5分鐘,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癥狀。 一條“健脾線” “健脾線”就是從三陰交穴到陰陵泉穴的這條線,。 在這條線上,,分布著4個重要穴位,從下而上分別是:三陰交穴,、漏谷穴,、地機穴、陰陵泉穴,。它們都是健脾要穴,,同時也是特別容易瘀堵的穴位。 建議大家最好用刮痧板推刮這條線,,效果比較好,。在推刮時,如果會有明顯的酸脹痛感,,說明體內有濕,,有些人還常常會小腿肚兒抽筋,也是因為濕邪過重的緣故,。只要經常推刮這條線,,酸脹痛乃至抽筋的癥狀就會得到緩解。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按照刮痧的方向推刮,,即從上往下刮。哪里痛得厲害,,以及有疙瘩的皮下阻塞,,都是瘀堵嚴重的地方,一定要多刮,,把這條線刮透了,,脾經瘀堵的問題就解決了大半,而脾經一通,,多余的水濕就會順暢地排出去了,,身體通了,健康也就隨之而來了,。 文章來源:艾益生 | 責編:賢鳳 | 美編:仁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