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學者帕斯卡爾(Pascal)在三百年前就說過: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 書不是讀得越快越好,,也不是讀的越慢記住的東西越多。 書讀太快,,浮光掠影,,你對所讀之書的印象,,可能就僅僅停留在曾經(jīng)讀過這本書,,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書讀太慢,,戰(zhàn)線拉得太長,往往會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窘態(tài),,猶如暗室求物,。如果意志力不夠堅強,加上書再難讀一點,,你可能早早就棄讀了,。
最近在讀《如何閱讀一本書》,耗時將近一個月,。
這一個月里就只讀了這一本書,,期間讀讀停停,只要有時間就邊讀邊記筆記,,不問速度只求讀到自己滿意為止,。慢讀的初衷,是想把閱讀這件事當成一門功課重新學習,,抱著打基礎的心態(tài),,讀了一個月才結(jié)束,讀書筆記近萬字,,不包括我在寫的這篇書評以及后續(xù)即將要寫的精讀文章,。 耗時頗多,但不枉此讀,。 為增進理解而讀,,不光耗時、耗心智,、還耗意志力,。很多時候,,我就是書中描述的那個初探閱讀之人,很容易被某個看不懂的字句,、評論,、章節(jié)或參考資料阻撓糾纏,難以脫困而出,。但更多時候,,我也是在進行著書中所描述的真正的閱讀,體驗著一種真正閱讀的藝術(shù):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就是想要讀這本書,,只憑著內(nèi)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 過程難熬,但收獲甚豐,。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啟發(fā)不僅在于讓我重新認識何為真正的閱讀,,更重要的是教給了我一套以不變應萬變的閱讀之道,進而指導我實現(xiàn)一個具有自我要求讀者的終極目標:讀為己用,,也就是書中提出的:這本書和我有什么關(guān)系,? 那么這本書與我何干呢? 其實早在讀這本書之前,,就被自己多年養(yǎng)成的這種“雜亂的慢讀法”折磨得苦不言堪,,更別說從閱讀中獲得樂趣(這里閱讀是指為增進理解而讀)。直到讀完這本書之后,,才漸漸明白,,速讀訓練不了你的理解力而慢讀在提升理解力上讓你苦不言堪的根本原因。 而這個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懂得閱讀之道,。 速讀,不只是因為你讀的快,,更重要的是因為你只讀了全書的一小部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你的確讀得很快,,如果訓練有素的話,,還能得體的歸納出全書的重點摘要,但你卻無從知道這得體在哪,。而另一個比你讀得仔細的人,,就可能知道這得體在哪,因而還能對你的說法給予很高的評價。速讀帶給你的可能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想要知其所以然,那就得花時間仔細讀,,慢慢讀,。當然,這里的仔細讀,,不是要你從頭到尾一字字一句句埋頭苦讀,。一本書,不管有多難讀,,總會有無關(guān)緊要部分,,容易理解的部分,以及比較難懂的部分,。遇到好讀的部分,,就讀得快一些,遇到難讀的部分,,就慢慢細讀,。但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不知道其中的閱讀規(guī)則,,也不懂得運用心智的力量來處理遇到的障礙,。不管你讀得多快或多慢,你也不可能收獲更多,。 而改變這種狀態(tài)的解決之道就是,綜合運用不同速度的閱讀法,。在該讀慢的地方讀得慢一點,,該讀快的地方讀得快一點。 這里不同速度的閱讀法,,就是書中所說的檢視閱讀法和分析閱讀法,。檢視閱讀,一種速讀方法,,是一種在有限時間內(nèi)充分了解一本書的藝術(shù),。而分析閱讀,特別在追求理解,,是一種在無限時間內(nèi)充分了解一本書的藝術(shù),。這里的有限和無限,可以理解為兩種追求不同程度理解的過程,。但這兩種不同層次的閱讀不是獨立存在的,,可以說檢視閱讀是分析閱讀的準備階段,而分析閱讀又是將你理解力由表及里推進的關(guān)鍵,。因而,,讀透一本書,,需要結(jié)合二者使用,二者結(jié)合使用得越好,,讀透一本書的效率就越高,。
當然,想要把閱讀這件事做好,,光關(guān)注速度與理解是遠遠不夠的,,你可能還想讀而不忘,讀為己用,,讀出個人的見解,。那么,《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那本能教你挖到書中寶藏的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