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低熱是指持續(xù)發(fā)燒兩周以上(不包括間斷發(fā)燒),,體溫在37.3-38℃之間的一種非常常見的癥狀,。 由于癥狀非常常見,往往被大家忽視。 今天,,小師妹整理了首屆國醫(yī)大師郭子光教授臨床治療長期低熱的醫(yī)案3則,,讓我們一起看看長期低熱是如何治療的吧! 01 國醫(yī)大師郭子光教授治低熱 陳某,,女,,37歲,本市某公司干部,。 初診:1990年6月2日,。 主訴及病史:每日午后低熱(自測體溫37.5-38℃),已3個月余,,時有胸部微痛之感,。 在華西醫(yī)科大學附一院多項檢查,排除肺結核,、支氣管結核,、心肌炎、膽囊炎,、瘧疾等疾病,。 但仍試用過抗瘧治療,并已服抗結核藥2個月余,,毫無效果而來就診,。 診查:每日午后低熱如故(患者自測體溫),手足心煩熱,,乏力,,心悸,氣短,,口苦,,至夜半微汗出而熱解時覺胸部隱痛。 但不咳嗽吐痰,,二便眠食尚可,。 察其體質偏瘦,精神欠佳,,面色蒼暗少華,,舌淡苔白潤,脈細而弱,。 出示昨日檢查之血常規(guī),、血沉報告無異常(患者謂多次檢查均正常)。 辨證:本案長期低熱,,又無惡寒,、身痛等表證,,已排除外感發(fā)熱之可能。 陽虛發(fā)熱,,必定手足厥逆,。 陰虛發(fā)熱,必定舌紅少津,、面潮紅,。 患者表現(xiàn)為手足心熱,舌淡苔白潤面蒼暗,,故此二種發(fā)熱可以排除。 以其疲乏,、心悸,、氣短、舌淡,、脈虛等癥,,辨為“氣虛發(fā)熱,陰火不斂”之證,,當無疑,。 治法:甘溫除熱法。 處方:補中益氣湯加青蒿(清透邪熱),、鱉甲(滋陰退熱,,入絡搜邪)治之。 用藥: 黨參,、黃芪各20g,, 白術、當歸,、陳皮,、升麻、柴胡各15g,, 炙甘草5g,,青蒿18g(后下),炙鱉甲30g,。 囑服3劑,,1日1劑。 復診:1990年6月14日,。 患者陳述,,上方服3劑而熱盡解,諸癥如失,,又以原方重復2劑鞏固療效,,目前已停藥1周觀察,,無異常發(fā)現(xiàn),今特來索方杜其復發(fā),。 察其舌正脈平,,未見陰陽偏盛之象,乃以六君子湯3劑作善后調理,。 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醫(yī)案按語 李東垣甘溫除熱法有少加苦寒瀉火藥的配伍應用方法。 若煩熱甚者,,少加黃柏以瀉陰中之火而救腎水,,或加生地黃滋腎水,水旺而火自降,。 若氣浮而煩亂甚者,,少加黃連以瀉心火。 本案無胸中煩熱悶亂之癥,,故不需配苦寒降火之藥,。 而加青蒿、鱉甲者,,以其午后低熱而早涼,,邪熱伏于陰分,氣虛固然,,而陰亦有傷故也,。 此乃是對東垣補中益氣湯加減法之發(fā)揮。 02 國醫(yī)大師郭子光教授治低熱 王某,,男,,32歲,干部,。 初診:1988年10月11日,。 主訴及病史:2個月前因突然惡寒高熱去本市某省級醫(yī)院急診,以“發(fā)熱待診”收入住院治,。 經(jīng)打針服藥數(shù)天,,體溫逐漸下降,但卻直低熱不解,。 體溫:37.3-38℃,。 白細胞:12-14x/L。 肺,、心,、肝、膽反復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大小便常規(guī)也正常,。 西醫(yī)認為,,需進一步作骨髓檢查以明確診斷,患者不愿意而自動出院前來就診,。 診查:自訴上午全身較輕松,,每于午后微惡寒,手足心熱,,體溫呈低度發(fā)熱(上午正常),。 口苦咽干,不欲飲食,,二便調和,。 察其體質中等,面色蒼暗,,神志清楚,、抑郁,呼吸平勻,,舌苔白干少津,脈弦微數(shù),。 辨證:患者每于午后微惡寒而低熱,,即是往來寒熱之象,加之口苦咽干,,不欲食,,是少陽定證已具,邪氣郁于半表半里之分,,邪正相持不下,,而陰分略傷。 治法:和解少陽,,清透邪熱,。 處方: 柴胡20g,法夏,、黃芩各15g,, 黨參20g,炙甘草,、生姜,、大棗各10g, 青蒿(后下),、鱉甲各20g,。 2劑,每日1劑,,濃煎,,分3次服,。 二診:1988年10月22日。 自訴上方服2劑后,,手足心熱減,,不汗出,認為有效,,乃以原方又配服4劑,。 自查體溫正常,無不適之感,,又去醫(yī)院在血象仍正常,。 目前只是飲食欠佳,特來復診以求善后調治,。 書六君子湯加谷芽,、神曲,囑服4-6劑,。 追訪一年余其低熱未復發(fā),。 醫(yī)案按語 用小柴胡湯一般是澉然汗出而熱解,但本案卻是熱解而不汗出,,可見解熱的方式是多樣的,,不必拘泥于汗出不汗出。 03 國醫(yī)大師郭子光教授治低熱 邸某,,女,,56歲,工人,。 初診:2000年4月11日,。 主訴及病史:低熱(自測體溫37.5-38℃)一年余。 曾在本市幾家醫(yī)院作過多種檢查(包括骨髓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有的醫(yī)院以“不明原因發(fā)熱”作為初步診斷,,有的醫(yī)院則認為是'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打針服藥毫無效果,。 又請中醫(yī)診治,,以其心煩、手足心熱等癥狀,,認為是陰虛發(fā)熱,,用知柏地黃丸加味等同樣無效。 由于治療信心減退,,1個月多來沒有服用任何藥物,,而癥狀如故,仍然低熱,、出汗,、全身不適,,感到不治療還是不行,經(jīng)友人介紹而來求治,。 診查:成天低熱(37.5-37.8℃),,手足心熱和常自汗出,汗出后微有惡風之感,,常需多披一件衣服,。 感到周身不適,似痛非痛,,似軟非軟,,眠食尚可,口中和,,二便正常,。 察其形體偏瘦,精神欠佳,,呼吸平勻,,面色紅潤,舌質淡苔白干,,脈軟緩,。 辨證:本案具有發(fā)熱、惡風,、一身不適,自汗出,,脈緩等太陽中風證,,乃營衛(wèi)不和,衛(wèi)強營弱所致,。 遷延一年余而表郁不解,,邪熱難免不深入陰分。 昔賢柯韻伯指出:但見自汗出,,脈浮緩便是桂枝湯證,,余證不必悉具。 治法:調和營衛(wèi),。 處方: 桂枝20g,、白芍25g、炙甘草6g,、 生姜15g,、大棗12g、青蒿 20g(后下),、 鱉甲(酥制)30g,、地骨皮20g,。 囑服3劑,1日1劑,,每劑濃煎2次,,分3次服,服藥后稍事臥床休息,,飲食清談,,忌吃大掌大油。 追訪半年余未見反復,。 醫(yī)案按語 張仲景云:病人臟無他病,,常自汗出而不愈者,可與桂枝湯,,令其陰陽自和,,此例適與之合拍。 低熱在人們心中多是小病痛,,并不很受重視,,甚至經(jīng)常被忽略! 那么,,學完郭子光教授這3則醫(yī)案你有什么收獲呢~歡迎寫到文章下方留言區(qū),,與中醫(yī)同道一起分享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