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微信公眾號:向來之路1小時前 本文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向來之路,,歡迎關(guān)注,。 現(xiàn)代川菜的源頭,自辣椒傳入蜀地始,。 辣椒是明代由海路傳入中國的。最早的記載是萬歷時期浙江錢塘人高濂的養(yǎng)生著作《遵生八箋》中,,辣椒按道理應(yīng)該是在浙江登陸的,。 眾所周知,江浙菜并不以辣聞名,,辣椒反而是在內(nèi)陸菜系大放異彩:湖南,、陜西、貴州,、云南,,尤其是在川渝,更是塑造了當(dāng)?shù)厝藷o辣不歡的形象,。 其實,,辣椒就好比一塊拼圖。在東南沿海的飲食元素中,,它沒有找到能契合的拼圖,,只留下觀賞與藥用的價值。但在內(nèi)陸省份,,與當(dāng)?shù)卦敬嬖诘氖巢拇钆淦饋?,拼出了完整的讓人流連忘返的圖畫,。 其中最絢麗多彩的一幅,就是川菜,。 而川菜這幅圖畫里,,與辣椒嚴絲合縫的另一塊拼圖,就是胡豆(蠶豆),。 因此,,要聊現(xiàn)代川菜,無論從時間還是基礎(chǔ)性來看,,必然要從辣椒與胡豆的天作之合——郫縣豆瓣這個調(diào)味神器說起,。 一、博采眾家,、蓄勢待發(fā) 上回說道,,古代蜀人很早就以“尚滋味”留名史書,如秦漢時期四川以出產(chǎn)蒟醬(一種胡椒科植物磨成粉,,用蜜腌制做成醬)聞名,。 可以說,善做佐料醬是蜀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到了清代,,辣椒跟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軍進入蜀地。 傳說在康熙年間,,有位姓陳的移民,,在千里迢迢的入川路途上,隨身攜帶的胡豆發(fā)霉了,,他舍不得丟掉,,突發(fā)奇想用辣椒拌著這些胡豆,希望用辣味壓住霉味,。 不成想,,一種風(fēng)味獨特的佐料醬就此誕生。而這位陳姓移民,,最終在成都西郊的郫縣落腳定居,,他的后人把這種佐料醬發(fā)揚光大,成為名揚海內(nèi)外的郫縣豆瓣,。 不過,,這個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因為,,康熙年間四川還沒有食辣椒的正式記載,。而郫縣豆瓣最早出現(xiàn)的記載,是在嘉慶九年(1804),,福建移民陳逸仙的后人在郫縣西街開設(shè)順天號醬園,。時隔一百多年才正式有記載,,就算真有上面所講的故事,也只是他們家的一個家傳密醬,,對清代中前期的川菜發(fā)展來說,,相當(dāng)于沒有影響。 道光時期華陽著名的才女,、醫(yī)生曾懿在《中饋錄》中詳細記錄了豆瓣醬的做法,。咸豐時期郫縣出現(xiàn)“益豐和”、光緒年間出現(xiàn)“元豐園”(這兩家醬園后來合并為國營郫縣豆瓣廠),。所以比較確定的,,郫縣豆瓣開始風(fēng)靡川西是在道光咸豐時期。 順便說一下老中醫(yī)在我國吃貨界的地位,,且不說著名的《本草綱目》很大一部分記錄的就是食材,,川菜里著名的樂山地方菜的代表:蹺腳牛肉,據(jù)說發(fā)明者是一位羅姓老中醫(yī),。 最初郫縣豆瓣是直接作為下飯菜,,廣泛作為炒菜的調(diào)料要更晚一些,晚清的菜譜都沒有使用郫縣豆瓣作調(diào)料的記載,。所以郫縣豆瓣的出現(xiàn)還不能算現(xiàn)代川菜誕生的標志,。 但是,郫縣豆瓣的發(fā)明具有一種象征意義,,象征著四川吃貨的博采眾家之長:辣椒,,國外引進的;胡豆,,也是國外引進的(只不過引進的更早,,在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在巴蜀吃貨的巧思慧心下,,化平凡為傳奇、化腐朽(豆瓣的確要發(fā)霉)為神奇,。 而且郫縣豆瓣獨特的口味,,也代表了現(xiàn)代川菜的復(fù)合型、多味型特色口味,。 除了郫縣豆瓣這種調(diào)味神器之外,,持續(xù)百年“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帶來了各種調(diào)料,、食材,、烹飪手法乃至外省已成熟的名菜,都加入到原本就人丁興旺的川菜大家庭: 清代后期的菜譜《筵款豐饈依樣調(diào)鼎新錄》《成都通覽》《四季菜譜摘錄》記載的調(diào)料就有26種,,俏料和素菜食材有163種,。 作為內(nèi)陸省份,,清代中后期川菜席上的海味之多,也是歷史之最,。上面的史料記載的魚翅類菜品有51種,、海參類菜品51種,魷魚,、鮑魚,、帶魚、海蜇,、海帶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達官貴人的筵席之中,。 一些著名的外省菜品亦流行于川內(nèi):如蒜泥白肉源于滿族白片肉,炒野雞紅源于道家菜野雞紅,,叉燒雞源于美國的火雞,,苕菜獅子頭源于揚州的獅子頭、八寶豆腐源于清宮御膳,、八寶鍋珍源于回族鍋珍,、熘黃菜源于北方攤黃菜、烤米包子源于土家族,、山城小湯圓源于杭州湯圓 甚至海外的美食,,西洋肉、高麗肉,、高麗蝦仁,、西洋松魚、外國牛肉,、外國楊桃等食材和菜品,,都在這一時期的菜譜里能發(fā)現(xiàn)。 而以烹飪手法來說,,安徽,、江西的粉蒸,湖廣的紅燒,,江南的煨燉,,北方的爆炒也都被帶進四川,在此基礎(chǔ)上改進,,以小炒小煎火爆的方式流行于巴蜀民間,。 在近代史料里,常??吹綄η迥┐ㄈ说脑u價是守舊,、排外等等。這種評價我不置可否,,但在吃方面,,四川吃貨們是既不守舊,、也不排外。 不過,,假如川菜僅停留在這一時期,,那也只是多而不精,特色尚不明顯,。 真正把現(xiàn)代川菜推上八大菜系之首的,,是下面要講到的聞名海內(nèi)外的創(chuàng)新菜品。 二,、四川家常菜:平常之處顯功夫 在金庸先生的大作《射雕英雄傳》里,,郭靖黃蓉第一次遇見北丐洪七公,為了讓這位絕頂高手傳授武藝,,黃蓉以美食誘之,。她的拿手菜,不是“玉笛誰家聽落梅”,、“好逑湯”,,而是“炒白菜”、“蒸豆腐”,、“燉雞蛋”,、“白切肉”。 洪七公一聽大喜,,“深知真正的烹調(diào)高手,,愈是在最平常的菜肴之中,愈能顯出奇妙功夫,,這道理與武學(xué)一般……” 現(xiàn)代川菜代表性的菜品,,回鍋肉、麻婆豆腐,、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如今看來也平平無奇,,但就筆者不短的廚房經(jīng)驗來說,,這幾樣菜能做到能吃、乃至好吃不難,,但能端上美食大賽又拔得頭籌的,則非大師級的廚師不可,。 就像北丐的絕學(xué)“降龍十八掌”,,原有二十八掌,經(jīng)刪繁就簡后,,失傳又自創(chuàng),,最后剩招式普通,,但內(nèi)涵豐富的十八掌。同樣,,這四樣菜,,也不是某位名廚一拍腦袋就發(fā)明出來的,而是經(jīng)過了數(shù)代增減才最終成型的,,包括自帶招牌的麻婆豆腐,。(宮保雞丁的招牌有點類似東坡肉,后人附庸的成份多) 例如“亢龍有悔”一招,,靈魂在可放可收的“悔”字,。一如回鍋肉,聽一位大廚說過,,重點在“回”,,即白水煮肉的時間——這個時間對普通人來說不容易掌握,所以能做到極致的回鍋肉也很難,。 而且就像郭靖僅學(xué)一招“亢龍有悔”,,就能在不久前碾壓自己的梁子翁手下自保。廚房素人只要學(xué)會回鍋肉,,煮肉的湯再加煮素菜,,那一頓家常飯就能對付過去。其他菜系的初學(xué)者,,卻很難找到如此簡易又可滿足口腹之欲的葷素搭配,。 當(dāng)然,我們是在聊歷史,,而非抄菜譜,,做菜這方面就不深入了,言歸正傳,。 就這四樣代表菜品來說,,回鍋肉的原型最久遠;麻婆豆腐的成形最早,;宮保雞丁的傳說和故事最多,;魚香肉絲的影響最廣。 (一)祭祖果腹兩不誤的回鍋肉 回鍋肉的原型到底有多久遠,,已經(jīng)不可考,。這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不知道用白水煮豬肉來祭神、祭祖有多久了,。 回鍋肉其實就是把這些祭祀完的白煮肉回鍋,,吃肉在四川有“打牙祭”的說法,就是來源于此。四川民間還有“回鍋肉,,銅錢厚”的俗語:老百姓平時難見葷腥,,托神仙、祖先的福才能吃肉,,此時不多吃一點更待何時,? 肉煮熟再煎的烹飪方法,在明代就有記載,。但由于調(diào)料的原因,,未能流行起來成為家常菜。 正是咸豐年間郫縣豆瓣的出現(xiàn)后,,搭配回鍋肉的緊實,,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的醬香味。從此,,回鍋肉慢慢脫離了祭祀后的餐桌,,進入到千家萬戶的日常菜譜里。 當(dāng)然,,在那個農(nóng)業(yè)時代,,信息傳播慢,回鍋肉真正記載入冊已經(jīng)是光緒末年的《成都通覽》了,。 而回鍋肉具有制作簡易,、口味豐富且辣度可變等優(yōu)點,在民國初年就迅速傳播到外省,,并成為川菜的代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上海的川菜館,,回鍋肉是必備菜品。 抗戰(zhàn)時期,,川渝接收大量戰(zhàn)亂移民,,江南人在重慶把回鍋肉冠以江南菜的名字:“黃燜肉”,說明了他們對此菜的認可,。此外,,回鍋肉還有“成都肉”、“過門香”之名,,都是外地人的冠名,,但可以看出對此菜的贊譽有加。 四十年代,,在紐約出版的《中國食譜》里這樣寫道:“回鍋肉雖然是川菜,,但風(fēng)靡整個中國,。”大概是回鍋肉位列川菜頭把交椅的最好寫照,。 (二)不收專利費的麻婆豆腐 如果說回鍋肉代表了川菜的多味,那麻婆豆腐就代表了川菜的重油,。 而且麻婆豆腐是中餐里少有的,,以發(fā)明者冠名的菜品。如果清末有專利法的話,,如果陳麻婆能注冊商標的話,,那她就是清末的吃貨們的“老干媽”了。 麻婆豆腐的來源大家都知道,,(又)是一位陳姓店主的妻子發(fā)明的,,因為臉上有幾顆麻子,所以大家都叫她麻婆,。 只是店主名叫陳春富還是陳森富,;飯店叫“陳春富飯鋪”還是“陳興盛飯鋪”;飯鋪開辦的時間是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就是麻婆豆腐發(fā)明時間不定),,這些問題還懸而未決,。 其實這就說明了,麻婆豆腐的最初顧客是勞動人民,,沒有能舞文弄墨的文人記錄準確的信息,。只有在名聲大噪之后,才有詩人用很平實的語言,,贊曰: 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 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 民國時期的老人有過親眼目睹陳麻婆的回憶,這樣推算,,陳麻婆應(yīng)該是道光年間生人,,飯鋪是光緒年間開辦,麻婆豆腐應(yīng)該就是在這段時間發(fā)明的,。 麻婆豆腐的特色:多油,,正是因為飯鋪開在成都城北的萬福橋附近,此處是油販子進城做買賣的必經(jīng)之路,,油罐的漏油底油(也就是當(dāng)年的地溝油)都賤價賣給陳麻婆,,因此她做的豆腐舍得放油,,佐以辣椒面、花椒粉,、豬,、牛肉,下飯下酒,。多年下來,,名揚蓉城,如來蜀作官的周詢的《芙蓉話舊錄》,、《成都通覽》都有關(guān)于陳麻婆以及麻婆豆腐的記載,。 陳興盛飯鋪一直開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豆腐菜為主的飯館開設(shè)了許多,,在激烈競爭之下,,改名為“陳麻婆豆腐老店”,由陳家女婿繼承,,但當(dāng)家的還是以女性為主,。 麻婆豆腐也隨著公私合營,做法成為各地廚師共享的知識了,,此后流傳到海外,,也是中餐在海外影響最大的菜品之一了。 (三)宮保雞丁還是宮爆雞??? 宮保雞丁,也是享譽海內(nèi)外的川菜菜品,。而且關(guān)于此菜的來歷,,不少人都會提到“太子少保”丁寶楨的發(fā)明,。 但沒有史料直接證明來自于丁寶楨,,有可能如東坡肉一樣,是后人的穿鑿附會,。 現(xiàn)在的宮保雞丁的做法,,有三個源頭:貴州貴陽的丁家雞、山東的醬爆雞丁,、以及20世紀30年代在重慶地區(qū)流行的醋溜雞,。在此之上,加干辣,、蔥姜香,、尤其重要的,是加炒花生米為俏頭,。烹飪手法的成熟定型,,可以相信是在20世紀40年代,。 恰好,丁寶楨是貴州人,,曾長期在山東為官,,后來入川政績卓著。我猜測,,這道菜其實原本名字叫宮爆雞?。ìF(xiàn)在成都很多館子的菜單也這樣寫),為了推廣,,把這位“太子少保”也列入“吃而優(yōu)則炒”的吃貨行列,。 (四)魚香肉絲原來是真的有魚 宮保雞丁屬于荔枝味型川菜,,在某種意義上是繼承了傳統(tǒng)川菜重甜的傳統(tǒng)。所以就創(chuàng)新的力度看,,魚香肉絲才是現(xiàn)代川菜的集大成者,,它開創(chuàng)了魚香味型川菜,在一大流派中獨樹一幟,。 魚香味除了魚香肉絲之外,,還有魚香八塊雞、魚香肝片,、魚香豆腐,、魚香荷包蛋、魚香茄餅等等等等……,,軍容相當(dāng)強大,。 魚香味型出現(xiàn)的前提,是川味泡菜的流行,。而且據(jù)考證與魚辣子,、泡魚海椒有關(guān),所謂魚辣子,,是將鯽魚與紅辣椒一起在鹽水浸泡而成,。 看來,魚香肉絲的雛形里是真的有魚誒,,不是我大四川吃貨存心忽悠人,。所謂的“魚香肉絲找魚的段子”可休矣。 對專業(yè)吃貨來說,,以上舉出的四種川菜,,實在是掛一漏萬、意猶未盡,。對專業(yè)廚師來說,,以這四菜代表川菜,,未免太過平民,不夠高級,。 以1961年成都市飲食公司集多位經(jīng)驗多年的大廚之力,,編輯出版了五輯《四川菜譜》,共介紹了253種川菜菜品,。但這四種菜品,,確實是結(jié)合家常、特色以及知名度選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川菜,。 至于現(xiàn)代川菜還有更多的菜品,、菜系,例如原創(chuàng)于外省的美食如何在四川吃貨手里青出于藍,,例如川菜里為何又細分為上河幫菜,、下河幫菜、小河幫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