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聽到廣場舞里播放的一支歌,“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支歌就是李叔同《送別》里的。 歌詞非常經(jīng)典,,一百多年來長唱不衰,。里面對于芳草的描寫,意象鮮明,,更是為歌詞增色不少,。 真的是野火燒不盡,春去春又回,。一年一度,,春風又要綠到江南岸了。人們經(jīng)過嚴冬的禁錮,,對春草就有著特別的感情,,也要開始踏青春游了。 春草如此頑強,,如此充滿活力,,歷來也是被文人墨客所吟詠的,。其中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一千多年來寫春草的杰作,。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聰慧過人,,這首詩相傳是他十六歲時所作,。那是787年,他去長安應試,,因為拜謁當時的大詩人顧況,,其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當白居易向顧況報上自己的名字時,,顧況還把他當作前面那些一般來訪的人看待,,就拿他的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啊,。 在接著看到白居易遞上去的這首詩后,便連忙改口說,,“有才如此,,居亦易矣”。從此這首詩和白居易的大名就傳開了,。雖然這是傳說,,也足可以看出詩人成名之早。 這首詩題目前有“賦得”二字,,應該是一篇應試的習作,。其內(nèi)容是通過描寫生命力頑強的春草,來表達送別朋友之情,。 詩中春草的意象,,應當是借鑒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只不過前者是思歸,,白居易是反其意而用之,是送別,。 古原應該就是一個荒涼的原野,,詩人送客到此,,就要拱手作別了。俗話說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友情再深厚,,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上面說到的李叔同的歌詞,也是在古道邊送別友人,,那青翠碧綠的春草一望無際,,手牽著手,直伸向天涯,。 詩的開頭說古原上的青草離離,,足見草的瘋狂茂盛。這茂盛應該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友情像春草一樣綿長,,二是象征朋友分手時的悲壯氣氛,這一別真的不知道何時再重逢,。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描寫春草的千古名句,。在秋冬季節(jié)青草枯萎,,放火燒荒,這是有些地方的一種習慣,。 這樣把草燒成灰燼有可能一個是做肥料,,這樣來年就會更茂盛。二個也是避免冬季草叢過深,,躲藏毒蛇猛獸,,危害安全。 這樣野草一年一度遭到火燒一次,,但還從來沒有燒死過的,,第二年只要東風一吹,草又綠了回來,。因為火燒的只是葉子,,地下的根還在。 不但是綠了,,還要蔓延過來,,一直向古道上延伸,甚至瘋長到遮掩了道路,。在太陽底下,,它們又向著荒城發(fā)展,,大有占據(jù)城池之勢。 在這樣的環(huán)境,,在這樣的時候,,詩人送別朋友,內(nèi)心有多么的不舍,,有多么的不平靜,。連眼前的萋萋的春草都含淚忍悲,充滿了離別的憂傷,。 詩的前六句以寫春草來蓄勢,,到最后一聯(lián)陡然發(fā)力寫別離,,使憋足了的情感最后噴涌而出,。 正如折柳送別一樣,,春草也是古人用來表達離別意象的,。不只是李叔同說的“芳草碧連天”,,南唐的李煜也說過,,“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南朝的江淹還專門為離別寫過《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之如何”,。我們最熟悉的崔顥,他在《黃鶴樓》里也有“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之句,,它是在為后面的“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的做鋪墊的。 當然不是所有的春草都是寫離愁別恨,,也有直接詠物或托物言志的,。如“天涯何處無芳草”,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等,。 白居易這首詩是春草類詩歌的杰作,全詩意境古樸雄渾蒼涼,,又不缺生機,。雖然是寫送別,但沒有那種常態(tài)式的兒女情長,。而其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又歷來被人們傳誦,,成了不朽的名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