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只有“清明”和“冬至”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組成部分,,又是傳統(tǒng)節(jié)日。時至今日,,在人們的意識中,,“冬至”的地位日漸下降, “清明”則成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唯一的全民性節(jié)日,。今天,,人們重視清明節(jié)主要是出于對祖先的感恩與懷戀,然而在古代,,“清明”卻是一個復合型節(jié)日,。它從一個古老的農事性節(jié)令,逐漸整合了具有祭祀性的“寒食”和娛樂性的“上巳”節(jié)日,。這種融合,,使“清明”的習俗和情感演變均呈現(xiàn)出極強的容納性。 清明與寒食
“清明”最初是一個農事性節(jié)令,,它首先與節(jié)氣密切相關,。追溯歷史,,周人已有了節(jié)氣意義上的“清明”觀念?!兑葜軙r訓》記載:“清明之日,,桐始華?!?東漢崔寔在《四時纂要》中說:“清明節(jié),,命蠶婦治蠶食,涂隙穴,,修蠶具蠶食,。”可見,,漢朝清明節(jié)的紀念活動主要在于農事,,這是“清明”習俗的最終形態(tài)。
寒食節(jié)在漢代已經出現(xiàn),,據(jù)《后漢書·周舉傳》記載,,漢朝山西一帶春日一月吃冷食,以紀念介子推,,周舉將“寒食”減縮為三日,。唐朝,“寒食”形成了祭祀祖先,,掃墓地,、上香、為亡靈送紙錢的風俗,。由于“寒食”,、“清明”間隔只有三兩天,就禁火事件而言,,“寒食”禁火三日,,第四日“清明”重新燃火,程式上的熄火,、燃火給人一種渾然一體的感覺,,所以二者日趨融合?!短屏洹肪砹凹賹幜睢闭f“寒食清明通四日”,,可見唐代官員是將“寒食”、“清明”的法定假日合起來一起過的,。
唐代宗大歷十二年(777)二月十五日,,朝廷明文規(guī)定:“自今而后,寒食同清明,?!币怨俜轿募男问酱_定了“寒食”,、“清明”兩大節(jié)日的融合,由此,,“清明”祭掃墳墓就歸攏于“五禮”(即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的秩序中。 清明與上巳
在唐朝,,清明節(jié)又逐漸容納了“上巳”的習俗,,從而增添了歡快的氣息。形成于春秋時期的上巳節(jié),,最初的活動有三項:水邊祭祀,、洗浴、除去舊歲污穢,,即“祓除”,、水邊招魂、踏青,。魏晉以后踏青活動逐漸凸顯,,成為“上巳”主要活動的標志。據(jù)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載:“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曲水之飲,。”
由于清明節(jié)多在農歷二月末三月初,,與“上巳”相接近,,甚至有些年節(jié)二者重合,所以“上巳”活動逐漸轉移到清明節(jié),。杜甫的《清明》描繪出清明游賞之盛,,該詩最后兩句寫道:“逢迎少壯非吾道,況乃今朝更祓除,?!毖缬问恰吧纤取钡幕顒樱办鸪备恰吧纤取彼赜械墓?jié)日活動,,這首詩表明“清明”,、“上巳”已融合為一。
民間如此,,宮廷也不例外,。天寶十三年(754)的清明節(jié),,唐玄宗敕令宮人出東郊踏青。吸納“上巳”元素后的“清明”,,便成為全民性的歡快節(jié)日,,而原來的“上巳”則逐漸從節(jié)令文化中消隱。 節(jié)日演化與慎終追遠
“三節(jié)”的融合是一個奇特的組合,。這種組合最初發(fā)生于民間,,最終為官方接受,成為全國性節(jié)日,。從《許士庶寒食上墓詔》內容來看,,唐朝開元年間的民間就有一股匯合潛流,詔書之所以否定它,,是因為這種現(xiàn)象不可思議,,似乎是違背了情理。
吳景旭的《歷代詩話》記載了這種奇特的人文景觀:“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蘖T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有歌者,??扌o端,哀往而樂回也,。是日簪柳,、游高梁橋,曰踏青?!?/p>
我們可從節(jié)日的文化符號意義對“清明”進行探析,。《逸周書·周月》記載:“春三月中氣,,驚蟄,,春分,清明,?!笨追f達說:“清明,謂物生清凈明潔,?!庇纱丝磥恚迕鞴?jié)的基本文化內涵是生命的清凈,、鮮活與蓬勃的生機,。
“寒食”的節(jié)日活動無論是紀念介子推還是先祖,目的都是彰顯前人偉績,,延續(xù)先人的精神生命,。“寒食”文化的精神實質正與清明的文化內涵相一致,?!吧纤取?活動中的招魂也與“寒食”祭祀的意義相同,它們表達的是對生命的珍重,、永恒的祈求,,因而與清明內涵相通?!办鸪被顒痈桥c“清明”表里相符,。
如此看來,這三個節(jié)日盡管外在形式不同,,甚至是哀樂相反,,但在敬畏生命,渴求純潔,、寧靜的生命上,其基本內核是一致的,,它們最終的邏輯歸宿是生生不息的生命,。由此不難理解,在“清明”的節(jié)令文化中,,又生出頭簪柳枝的習俗,,正如明代民謠“清明不帶(戴)柳,紅顏成皓首”所言,這種習俗表達了人們對美麗,、青春的珍愛,。
“清明”祭掃墳墓、踏青游賞以及一系列習俗聯(lián)結著歷史與現(xiàn)在,,傳遞著永恒的精神和信念,,融入了中華民族美好的期盼,因而清明節(jié)延續(xù)至今,,仍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