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我最鐘愛的書,。我尤愛讀其中的人物故事,無論是叱咤風雲(yún)的帝王將相,,還是出身卑微的市井人物,,在司馬遷手裡都變得栩栩如生。在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史記》裡,,我們總能看到各色人物的不同命途,,并為他們感慨、悲歎,。 《史記》的天命觀,歷來是司馬遷思想內(nèi)核討論的一個重點,。有人說,,司馬遷是個不折不扣的天命論者;也有人認為司馬遷是個唯物歷史主義者,,并拿出《史記》中的某些篇目證明司馬遷懷疑天命,、天道的公正性。就我目前所讀所感,,我認為這兩個觀點都太過武斷,、片面。我們不能忽視司馬遷作為一個人,,他也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更何況,他所處的時代距離今天也很久遠了,。如果單純認為他封建迷信,,那《史記》憑什麼得到“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高贊呢,?又或是用今人的思維來解讀他的思想,,給他戴上“唯物”的帽子,又難免有過度闡釋的嫌疑,。而無論是肯定或否定“天命”的存在,,都從側(cè)面反映出司馬遷對待人事和天命的思考: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天命”這個概念,,很玄乎,似乎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應該提到的,。人類社會進入機器生產(chǎn)時代,,我們堅信的是“人定勝天”,講究個人的努力與力量,?!疤烀彼坪鯖]有合適的生存土壤了。其實不然,,這個概念源遠流長,,並已經(jīng)深入到我們的意識深層。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里司馬遷就說到:“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span> 也就是說,我們遭遇困難,,深感無力之時,,總會呼天,思父母,,這或許是我們習以為常卻又未曾注意到的,。 那麼,何為“天”,?《說文》:“天者,,顚也,。至高無上,從一大,?!蔽覀儚摹疤臁弊值淖衷醋中尉涂梢钥闯觯疤臁?,就是人頭頂上的地方,,是人們常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所在,。何為“命”?古文認為“命”與“令”本是同字,,具有發(fā)號施令之意。如此,,“天命”這個概念就很明顯了,。張岱年主編的《中國哲學大辭典》中,將“天命”劃分為中國哲學用語。指的是上帝的旨意和命令,,也可以指必然性或命運,,或指先天自然的稟賦,。可見,,“天命”不只是一個類似於封建迷信的詞語,,而是與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相聯(lián)繫的一個概念,是了解中國古代乃至當代中國人思想文化的一把鎖鑰,。 在《史記》中,,有多處體現(xiàn)出司馬遷的天命觀,主要集中在“太史公曰”或者人物的對話中,。此外,,《報任安書》這篇剖白信也是研究司馬遷的天命觀的一個重要依據(jù),。而這些地方,,也正是司馬遷思想,、情感所在,我們也可以從中一窺司馬遷選擇這些事件材料進入這部史書的緣由,。 一,、天命的不可控性 對於人來說,命是不可掌控的,,所謂“人有旦夕禍福”,,誰也不知道下一刻自己的生命是否還存在,。但在司馬遷那裡,,天命除了不可掌控之外,,還是可以預測的,,是靈活變化的,。《史記·高祖本紀》寫劉邦這個草莽皇帝,,就將劉邦的成功歸為天命,,是必將斬殺白帝取而代之的“赤帝之子”。 比如,,劉邦的出生: “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暝,,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chǎn)高祖,?!?/span> 又如,,劉邦的外形外貌: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span> 秦始皇看東南有天子氣,,劉邦自疑並且躲藏起來,但是雲(yún)氣仍然揮散不去: “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而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雲(yún)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span> 由此可見,劉邦可以當皇帝,,是上天的旨意,。這天意不可改變,卻可以預測,、窺探,。而所有的這些異常現(xiàn)象,,都是項羽所沒有的,,他的天資除了重瞳子和“力能扛鼎”,,就再也沒有任何特異之處。 以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這些事情很有可能都是劉邦當上皇帝之後,,時人的附會添加,又或是後人對劉邦的傳奇性描述,。身為史家的司馬遷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但為何他篩選材料的時候保留了這些傳說,將其納入傳記,,并用了大篇幅敘述呢,? 如果讀過《左傳》,我們就知道《左傳》也出現(xiàn)了許多天神鬼怪之事,,“多敘鬼神之事,,預言禍福之期?!彼抉R遷批判地繼承了這種史書寫法,,去掉被渲染得太過分的那些神怪之事,卻保留了這種天命的神秘性和可預測性,,使得整部書更加瑰麗多彩,。這是中國歷史書寫一脈相承的文化特色。 當然,,也很有可能司馬遷不想評價劉邦其人,,在《史記·高祖本紀》的“太史公曰”中也完全沒有直接評價劉邦,褒貶可見一斑,。所以他借助這些傳說來解釋劉邦稱王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君權(quán)天授成為後世統(tǒng)治者政權(quán)合法化的最好解釋。 二,、天命的道德至高性 除了這種不可掌控性,,司馬遷的天命觀里還摻雜了“德”的因素。作為司馬遷精神偶像的孔子,,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給養(yǎng),。孔子以“克己復禮”為己任,,在周朝“敬畏天命”的基礎上,,將“仁”“禮”等道德因素也加入其中??鬃又^“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境界一層層展開,。當自己的人生到了“五十”這個階段,,就知道了自己的可能性和局限性,這就是“知天命”,。在《史記》裡,,天命也是與“德”緊密相連的。天命具有至高的權(quán)威性,,具有道德的至高性,。 司馬遷對“德”的推崇到什麼程度呢?比如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司馬遷已經(jīng)非??酥疲^為詳盡客觀地展現(xiàn)了商鞅變法帶來的好處: “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賊盜,,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zhàn),,怯於私鬭,。” 可以看出,,商鞅變法是歷史的必然,,更是為秦皇掃六合打下了經(jīng)濟和政治基礎。但是在本列傳的“太史公曰”中,,司馬遷卻絲毫不提二者關(guān)係,,並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商鞅的刻薄少恩、惡果自尋: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zhàn)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與商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對李廣的同情,。王勃曾在《滕王閣序》中感慨:“時運不齊,,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在司馬遷筆下,飛將軍李廣確實是命運乖舛之人,。所以在列傳一開篇,,就記錄漢文帝感慨李廣的生不逢時: “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善於騎射的李廣本應成為馳騁沙場的名將,,但終其一生卻難以實現(xiàn)封侯,,軍功還比不上人品極低的從弟李蔡。按理說,,李廣才能過人,,是個德行出眾,“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將軍,,如果真有天命,為什麼沒有眷顧到他呢,?王朔在給李廣算命的時候,,李廣自己反省是曾經(jīng)誘降八百人,並且他們都殺了,。王朔於是給出了解釋: “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span> 古人看來,,殺降是非常不吉利的一件事。白起曾殺降,,項羽也曾殺降,。他們的結(jié)局都很悲慘。項羽幾度成為中國大地上最有權(quán)勢的人,,但最終“烏江自刎”,;白起為秦統(tǒng)一中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但最終“死而非其罪”地被秦王賜死: “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zhàn),,趙卒降者數(shù)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顾熳詺ⅰ,!?/span> 由此可見,,司馬遷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在德行這一方面為他們找了一個必死的理由,。從這方面可以看出,,司馬遷的天命具有人格化的傾向,天帝仿佛一個引領世人在既定的軌道上前行的形象,,只要越軌必將遭到禍患,。 三、天命的包容性 以上兩點討論的都是司馬遷正面肯定天命的存在,,而包羅萬象的《史記》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行善卻得惡果的人物,。司馬遷在撰寫《史記》的時候,毫無疑問,,對天命和人事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孔子謂“盡人事以應天命”,,人事和天命都對個人命運的影響十分重要,。但是,到底哪個更重要呢,? 睿智如司馬遷也未必能回答這個問題。人的生命是如此多樣,、複雜,,天命也毫無疑問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也就是,,天命是隨著人的生命和精神境界的提高,,而豁然展現(xiàn)在人面前。你可以選擇生,,也可以選擇死,,可以選擇任何形態(tài)地活著。這也與司馬遷本人的生死觀相互印證:“人或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碧烀c人命是相統(tǒng)一的存在,。 伯夷叔齊選擇了死。“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彼麄兛梢圆凰绬幔靠梢?。當時天下宗周,,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司馬遷對他們的死報以深切的同情,,不僅列舉了顏淵、盜蹠等例子,,更質(zhì)疑天道的公正: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谷舨?、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不僅司馬遷疑惑,我們也疑惑,,天命不應該遵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規(guī)律嗎?為什麼伯夷叔齊品行這麼高潔的人,,顏淵這般德才兼?zhèn)涞娜硕悸涞帽瘧K收場,? 又如,屈原選擇了死,。“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高潔志氣讓他選擇了自沉汨羅。他可以不死嗎,?可以,。當時天下四分五裂,他完全可以去另一個國家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 或許,,在天命的操控之下,人事還是有足夠的轉(zhuǎn)圜餘地的,。而你選擇了什麼,,就不要再去怪天命了,。項羽非死不可嗎?也不見得,,本可逃生的他選擇了烏江自刎,,而之前的人事也未能盡善盡美(用兵之罪也),難怪司馬遷如此諷刺他“天之亡我”的慨歎了,。屈原非死不可嗎,?更不見得。假如他沒有這般孤傲,,或許他也不會選擇自沉明志,,或許另擇枝而棲。司馬遷也借賈誼的口問出:“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懷此都也,?” 我想,司馬遷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裡吧,。他沒有將天命至於最高的地位,,而是根據(jù)個人情況的不同,具體分析天命在每個人身上呈現(xiàn)的不同結(jié)果,。他親身體驗過這種禍福不定的情形,,李陵之禍是他人生重要的轉(zhuǎn)折點,但他選擇了活著,,選擇了繼續(xù)著書立說,。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天命在自己身上的作用,更能理解在天命降臨之時,,“盡人事”的重要性,。 我時常仰望天空,每每看著這遙遠無垠的蔚藍,,總不由得感慨人生的短暫、自身的渺小,。地球不過是這宇宙星辰中的一粒塵埃,,而人也只是地球上的一粒塵埃,人的百年也只是歷史長河里的一瞬,。斗轉(zhuǎn)星移,,自然以其緩慢的速度行進著。想必兩千多年前,,孔子看到的那片天,,屈原看到的那片天,司馬遷看到的那片天,,與我此時看到的也應該相差無幾吧,。但人類社會卻變化得多麼巨大啊,!這恐怕就是“天命”吧。天之命,,何其遼遠,,何其漫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