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讀懂了《道德經(jīng)》第一章,,后邊的八十章都就迎刃而解了,。但是,由于第一章是講“道”這個概念的,,本身就十分空靈和玄幻,,繞來繞去的,一般人都會被弄得暈頭轉(zhuǎn)向,。加之老子寫原著和漢代王弼在注解時都不加標(biāo)點斷句,,同一個語句因不同的讀法而產(chǎn)生多種意思,更增加了后人學(xué)習(xí)的難度,。 《道德經(jīng)》第一章 近來,我學(xué)《道德經(jīng)》,,結(jié)合著讀一些專家學(xué)者的解釋文章,,逐步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其中的第一章,,我感覺無論怎樣斷句,大致意思可以用兩個通俗的成語概括,,即:不可思議,、無中生有,。 《道德經(jīng)》第一章是總綱,主要就是提出了“道”的概念《道德經(jīng)》由春秋時期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所編撰,,后經(jīng)漢代文化名人王弼整理,,形成了現(xiàn)代比較常用的“通行本”,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道德經(jīng)》白話文本,,也大致是根據(jù)王弼的注解翻譯的,,而文化界對其中一些條文的爭論,也大多圍繞王弼的注釋而展開,。 《道德經(jīng)》一共有81章,,其中第一章是總綱,或者叫做序言,。在這一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了“道”這一概念。而這個“道”字也正是老子哲學(xué)的專有名詞和核心概念,,貫穿于《道德經(jīng)》全書,。在本章中,“道”指的就是宇宙間萬物存在的本原與實質(zhì),,也就是說,,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必須依靠“道”這一原始動力。老子在全書的開始就指出,,這種“道”是無法用語言完美,、準(zhǔn)確地表述出來的,如果能夠表述出來,,那也就不是真正的“道”了,。他的這種思想和表述,從今天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xué)角度來考察,,恰恰反映了語言,、思維和客觀存在之間的關(guān)系,老子認(rèn)為世界本生于無,,“道”從“無”中創(chuàng)造并主宰世界,,體現(xiàn)了樸素的唯物主義的理性光輝。這也正是老子哲學(xué)的精妙之處,,用現(xiàn)代的白話文成語來說,,就是——不可思議,無中生有,。 一是不可思議。老子提出“道”這個概念,,其實是非常玄妙的,,它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既無法想像它,,又沒法描述它,,就是這樣的一個在無限虛空的時間和空間下“無”的狀態(tài)。有時挖空心思的跟著老子先生去想,,越想越感覺無邊無際,,真怕自己收不住思緒一下子變成神經(jīng)病呢。所以,,當(dāng)自己平靜下來后,,就跟自己說:老子所言的”道“就是那樣一個不可思議的東西,”道“所存在的環(huán)境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時空,。你想像不出來的那個東西就是道,。唯有這樣理解才可能是正確的理解。 二是無中生有,。在這一章里,,老子還十分巧妙地提出了“無”和“有”兩個狀態(tài)。正是這兩個相反,、而又共生的狀態(tài),,找到了宇宙萬物產(chǎn)生的“始”和“母”,“始”是“母”產(chǎn)生前的原始狀態(tài),,而“母”是萬事萬物產(chǎn)生的本源,。因此,始就是無,,母就是有,,有生自于無。這一點,,其實就是道教后來發(fā)展形成的完整理論體系,,即: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三,,三生萬物。而對應(yīng)在《易經(jīng)》中則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里,,無論是“道”、還是“無極”都是老子所說的“無”,是世上萬物產(chǎn)生之初的原始狀態(tài),。 其理解方面的岐義,主要因為兩個短句的標(biāo)點斷句有爭議古人的文言文沒有加標(biāo)點斷句的習(xí)慣,,老子的《道德經(jīng)》原著是這樣,王弼的注解也是這樣,,有時看王弼的注釋反而不如讀老子的原著更好理解,。所以后人在讀古人經(jīng)典時,就得先自己標(biāo)點斷句,,由此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
根據(jù)一些專家的推斷,,這個版本應(yīng)該不是老子的原著,起碼里邊的部分語句已經(jīng)被王弼進行了改動,。比如,,其中的“非常道、非常名”之“常'字,,原來應(yīng)該是”恒“,,大概是因為王弼所處的年代正是漢帝劉恒時期,為避其名諱而更改為”?!?,但與”恒“字都是永恒不變的意思。 上面這段原文是我從百度上下載的,也是目前比較多見的一種斷句版本,??傮w上分為五個短句基本沒有爭議,有異議的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和”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句的斷句方式,。另一種比較集中的斷句方式是: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和”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按照這種斷句方式,,里邊的”名“被作為名詞,,是名字、名稱的意思,??梢越忉尀椋簺]有名稱的狀態(tài),是天地萬物產(chǎn)生前的初始狀態(tài),,而一旦有了名稱,,它就成為天地萬物的本源,成為產(chǎn)生一切事物的母體,。 (二)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按照這種斷句方式,,其中的”名“就成為動詞,意為叫做,、稱為,,可以解釋為:宇宙處于混沌狀態(tài),、什么也沒有,叫做天地萬物的初始狀態(tài),,而一旦有了具體的特質(zhì)形態(tài),,它就成為世間萬物的本源和母體。 盡管這兩種斷句方式不同,,解釋也有些差異,,但本意上卻大致相同,都表達了”無(名)“是”始“,,”有(名)“為”母“的意思,,所以,這兩種斷句法都可以被接受,。但我比較贊同第二種斷句法,即”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因為,,老子在這里提出的”無、有“同”始,、母”是相對應(yīng)的概念,,而且后一句也應(yīng)該是“常有、常無”,,這樣才能對應(yīng)起來,。 (三)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按照這種斷句,,這句話就要解釋為:人們要經(jīng)常放棄自己的欲望,,來體會道的奧妙,要經(jīng)常產(chǎn)生一些欲望,,來體會道的邊界,。 這樣的解釋就有些牽強和別扭了。老子是信奉唯物主義哲學(xué),,他講究的是“無欲”,,而后邊接著出現(xiàn)的“有欲”,顯然不符合老子思想,。而“無”和“有”是老子反復(fù)用到的兩個概念,,應(yīng)該作為名詞使用,在這里不會被作為“欲”字的副詞。所以,,我贊同下面的斷句,。 (四)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就可以解釋為:恒常不變的“無”,用來體會道的奧妙,,恒常不變的“有”,,用來體會道存在于有和無之間的邊界。 而這樣的斷句法,,將“無,、有”兩個單詞獨立出來,同前邊的“道,、名,、始、母”對應(yīng),,完全符合章法和語言習(xí)慣,,在意義上也更貼近老子關(guān)于“道”的不可思議、無中生有的理念,。 方圓居主人書《道德經(jīng)》局部 【方圓居結(jié)語】:通過以上分析,我贊同將《道德經(jīng)》第一章按如下斷句法來讀:
這樣以來,,這一小段話的解釋便是: 道,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但用語言表述出來的道就不是支配天地萬物生存消亡的永恒的規(guī)律,;天地萬物也可以予以命名,但一旦被命名了的萬物就不是那個永恒不變的東西了,。因為,,什么也沒有的狀態(tài)才是天地萬物起始的狀態(tài),而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第一件事物就是天地萬物的母體和本源,,所以,只有用永恒不變的“無”,,才能體會到宇宙的奧妙,,用永恒不變的“有”才能體會天地萬物產(chǎn)生之初的邊界?!盁o”和“有”這兩個概念,,有共同的出處卻不同的名稱,這就是它的玄妙之處,,而這種無限的玄妙是一切奧妙的根源。 方圓居主人書《道德經(jīng)》長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