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千古奇謀之經(jīng)典著作《權書》不可不看,,悟透此書,自此天下無謀

 kingsoft8888 2019-10-22

千古奇謀之經(jīng)典著作《權書》不可不看,,悟透此書,,自此天下無謀

《權書》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蘇洵所撰,,雖經(jīng)年月,,但仍為世人所用?!稒鄷凡粌H在蘇洵的全部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我國古代論說兵法和權謀的一部重要著作。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法制諸多方面,,具有廣泛而深厚的思想內(nèi)容,。全書十篇之中,有不少迥異于古人,、超絕于時俗的嶄新的見解,,即使在今天仍然沒有失去它的智慧的光輝。

本文通篇原文加翻譯篇幅較長,,宜收藏后細細品讀,。

千古奇謀之經(jīng)典著作《權書》不可不看,悟透此書,,自此天下無謀

【原文】人有言曰:“儒者不言兵”,。仁義之兵,無術而自勝,。使仁義之兵無術而自勝也,,則武王合用乎太公,?而牧野之戰(zhàn),“四伐攻,、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庇趾斡靡??《權書》,,兵書也,而所以用仁濟義之術也,。吾疾夫世之人不究本末,,而妄以我為孫武之徒也。夫?qū)O氏之言兵為常言也,,而我以此書為不得已而言之之書也,。故仁義不得已,而後吾《權書》用焉,。然則《權書》,,為仁義之窮而作也。

【譯文】有人說過這樣的話:“信奉儒家學說的人是不談論兵法的,,因為仁愛正義的軍隊,,不講究戰(zhàn)略戰(zhàn)術就自然會取得勝利?!奔偃缛蕫壅x的軍隊果真不講究戰(zhàn)略戰(zhàn)術就自然會取得勝利的話,,那么周武王為什么還要用姜大公的計劃謀略呢?而且在牧野之戰(zhàn)中,,武王率仁義之師還要經(jīng)四次五次六次七次戰(zhàn)斗,,然后才能獲勝而停止戰(zhàn)爭,這里如果用的不是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又是什么呢,?《權書》是一部兵書,是用以實現(xiàn)仁義這個最高目標的一個手段,。我痛心于世人沒有看透事情的本質(zhì),,而錯誤的認為我是和孫武一樣的人。孫武著書講述兵法只是就行軍打仗的一般規(guī)律而言,,而我寫這本書是不得不寫,。所以仁義無法施行時就必然要用到我的《權書》了。也就是說《權書》是因仁義技窮而創(chuàng)作的,。

心術第一

千古奇謀之經(jīng)典著作《權書》不可不看,,悟透此書,,自此天下無謀

【原文】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譯文】身為將帥,首先應當修治思想心志,。哪怕泰山在面前崩塌,,臉色也不會改變;哪怕糜鹿在身邊奔跑,,眼睛也不會眨一下,。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然后才可能真正把握利害的時機,,在各種情況下都能夠?qū)Ω稊橙硕〉脛倮?/p>

【原文】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zhàn)。

【譯文】凡是用兵打仗,,都要崇尚正義,。不是正義的事,即使對自己有利也不去做,;因為不能只考慮這一次行動在當前會有什么樣的利害,,更要考慮到這次行動會不會造成將來長期被動而無法挽回的后果。只有正義才可以激勵士兵,,士兵出于正義而發(fā)怒,,就可以百戰(zhàn)不殆。

【原文】凡戰(zhàn)之道,,未戰(zhàn)養(yǎng)其財,,將戰(zhàn)養(yǎng)其力,既戰(zhàn)養(yǎng)其氣,,既勝養(yǎng)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yǎng)其財,;豐犒而優(yōu)游之,所以養(yǎng)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yǎng)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yǎng)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余勇,欲不盡則有余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zhàn)而兵不殆也,。不養(yǎng)其心,,一戰(zhàn)而勝,不可用矣,。

【譯文】大凡用兵作戰(zhàn)的原則是:沒有戰(zhàn)爭的時候,,要發(fā)展生產(chǎn),增加資財,;將要進行戰(zhàn)爭的時候要培養(yǎng)體力,;進行戰(zhàn)爭的時候要鼓舞士氣;取得勝利的時候要培養(yǎng)心志,。沒有戰(zhàn)爭的時候,,要警惕邊防,嚴密監(jiān)視敵人的行動,,使人民能夠安心耕種田地而沒有什么顧慮,,這樣就可以發(fā)展生產(chǎn),增加資財,;將要進行戰(zhàn)爭的時候,,要供應豐富的給養(yǎng),而且要讓士兵得到充分的休息,,這樣就可以培養(yǎng)體力,;在進行戰(zhàn)爭的時候,遇有小的勝利要迅速取得,,遇有小的挫折要對戰(zhàn)士進行激勵,,這樣就可以鼓舞土氣;士兵奪取勝利時,,不要讓他們的欲望完全實現(xiàn),,這樣就可以培養(yǎng)不懈的斗志,。因此士兵就會在胸中經(jīng)常積聚著對敵人的憤怒,懷抱著要求實現(xiàn)的愿望,,而不會完全消失,;憤怒不完全消失就會有用不完的勇氣;欲望不完全實現(xiàn)就會永遠有貪求功名利祿之心,,所以即使統(tǒng)一了天下,,而上兵仍然不會厭惡打仗。這就是黃帝之所以能夠作戰(zhàn)七十次而仍然銳不可當?shù)脑?。假如不注意培養(yǎng)士兵的心志,,打一次仗或許能取勝,但是以后就不可能再用他們來打勝仗了,。

【原文】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譯文】凡是將帥,,都要有智慧而且威嚴,,凡是士卒,都要愚昧老實,。將帥有智慧則不可測度,,有威嚴則不可侵犯;所以土兵都把自己的命運托付給他而聽從命令,,怎么能不愚昧老實呢,?只有使士兵愚昧老實,然后才能夠拼死去作戰(zhàn),。

【原文】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鄧艾縋兵於穴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譯文】凡是軍事的行動,應該首先了解敵方的君主,,了解敵方的將帥,,然后才可以使軍隊在危險的環(huán)境中行動。鄧艾命令士兵以繩系身懸縋而下,,偷越險山進入蜀中,,若不是劉禪那么昏庸無能,鄧艾縱有百萬大軍,,也能夠很容易地把他們打敗俘獲,。鄧艾就是詳細了解劉禪后,才敢于如此冒險,。所以古代賢能的將帥既善于用軍隊來試探敵人的實力強弱,,也善于用敵人來試探自己軍隊的實力強弱。因而或戰(zhàn)或不戰(zhàn)都可以作出正確的決定,。

【原文】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jié)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jié)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yǎng)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譯文】一般而言,統(tǒng)帥的行動原則是:明白事理然后才可以發(fā)動軍隊,,了解形勢然后才可以進行戰(zhàn)爭,,懂得節(jié)制然后才可以指揮戰(zhàn)爭。明白事理,,就不會因為行動違背正義而理屈辭窮,;了解形勢,就不會因為暫時遭受挫折而灰心喪氣,;懂得節(jié)制,,就不會由于蠻干而陷入困境,。他不會因貪圖小利而盲目行動,也不會因遭遇小禍而有所逃避,。小利小禍不足以委屈自己的才能,,具有這樣的心胸,然后才能有應付大利大禍的氣概,。只有善于培養(yǎng)自己的才能,,而又懂得愛護自己聲譽的人,才可以無敵于天下,。所以說,,一個深明事理善于忍讓的統(tǒng)帥,可以對付一百個不明事理而只知蠻勇的將領,;一個善于安處而不冒險的統(tǒng)帥,,可以戰(zhàn)勝一百個性情急躁而好輕易出戰(zhàn)的將領。

【原文】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yǎng)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譯文】軍隊各有長處和短處,這一點敵我雙方是一樣的,。有人問:“我方的長處,,我們把它顯示出來而運用它,但是敵人卻不同我們在這方面較量,;我方的短處,,我們把它隱蔽起來而不使用它,但敵人卻強迫我們在這方面與他們角逐,那該怎么辦呢,?”我回答說:“我方的短處,,我們故意大肆張揚而顯露出來,使敵人產(chǎn)生疑慮而退卻,;我方的長處,,我們卻將它隱藏起來而暗中培育發(fā)展它,使敵人放松警惕而輕犯我們,,從而陷入便于發(fā)揮我方長處的計謀之中,。這就是善于運用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的戰(zhàn)術?!?/p>

【原文】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蝪,,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jù)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譯文】善于指揮軍隊的將帥,,要能使自己的士兵打起仗來沒有顧忌,,覺得有侍無恐。沒有顧忌,,就懂得即使戰(zhàn)死也在所不惜,,有恃無恐,就會堅信一定不會戰(zhàn)敗。比如一個人,,哪怕手中只有一雙短棒,,在他面對猛虎時,也會奮力呼喊著去打擊猛虎,;如果兩手空空,,即使是偶然遇見一只大蜥蜴,也會恐懼色變而向后退卻,。這是人之常情?。∪巳绻嬲眠@個道理,,就可以做將軍了,。一個赤臂持劍決心拼命的人,即令烏獲那樣的勇士,,也不敢逼近他,;如果一個人身佩甲胄,抱著武器而鼾睡,,即令一個兒童也能夠用弓箭射死他,。所以善于領兵打仗的將帥,要能用適當?shù)姆绞绞管婈牼哂袌圆豢纱莸囊庵?;如果能用適當?shù)姆绞绞管婈牼哂袌圆豢纱莸囊庵?,那么這支軍隊在任何時候都會具有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

法制第二

千古奇謀之經(jīng)典著作《權書》不可不看,,悟透此書,,自此天下無謀

【原文】將戰(zhàn)必審知其將之賢愚:與賢將戰(zhàn),則持之,;與愚將戰(zhàn),,則乘之。持之,,則容有所伺而為之謀,;乘之,則一舉而奪其氣,。雖然,,非愚將勿乘。乘之不動,,其禍在我,。分兵而迭進,所以持之也,;并力而一戰(zhàn),,所以乘之也,。

【譯文】將要進行戰(zhàn)爭之前,一定要確實了解敵人的將師是才能出眾,,還是平庸蠢笨,。同才能出眾的敵將作戰(zhàn),要善于和他相持,;同平庸蠢笨的敵將作戰(zhàn),,要善于乘勢壓服他。善于同敵人相持,,就可以有機會窺測到敵人將師的疏漏,,然后運用智謀而戰(zhàn)勝他;善于乘勢壓眼敵人,,就可以一舉而使敵人喪失膽氣,。雖然如此,敵人的將領如果不是平庸蠢笨的人,,就不可對他用壓服的辦法,,因為對他實行壓服而他卻拒不出戰(zhàn),就會造成我軍的災難,。把軍隊分為幾個部分輪流進攻,,這就是同敵人相持的辦法;集中優(yōu)勢兵力打一場殲滅性戰(zhàn)爭,,這就是壓服的辦法,。

【原文】古之善軍者,以刑使人,,以賞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義附者焉,。不以戰(zhàn),,不以掠,而以備急難,,故越有君子六千人,。韓之戰(zhàn),秦之斗士倍於晉,,而出穆公於淖者,,赦食馬者也。

【譯文】古時候善于治軍的人,,雖然用處罰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賞賜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激發(fā)起對敵人憤怒的方法使士兵效命,,但其中一定都灌注著正義的原則,。不是要用他們?nèi)グl(fā)動戰(zhàn)爭,也不是要用他們?nèi)ミM行掠奪,,而是要用他們應付國家的危難,,所以越國依靠六千名志士,戰(zhàn)敗了強大的吳國,。在韓原大戰(zhàn)中,,秦國的勇士比晉國多一倍,然而把秦穆公從泥沼中解救出來的,,卻是當年被他赦免,、吃他的馬肉的普通百姓。

【原文】兵或寡而易危,,或眾而易叛,,莫難於用眾,莫危於用寡,。治眾者法欲繁,,繁則士難以動;治寡者法欲簡,,簡則士易以察,。不然,則士不任戰(zhàn)矣,。惟眾而繁,,雖勞不害為強

【譯文】人數(shù)太少的軍隊容易遇到危險,,人數(shù)太多的軍隊容易發(fā)生叛亂,,指揮人數(shù)多的軍隊最困難,指揮人數(shù)少的軍隊最危險,。所以治理人數(shù)眾多的軍隊,,規(guī)范約束要詳細,規(guī)范約束詳細,,士兵就難以隨便行動,;治理人數(shù)較少的軍隊,規(guī)范約束要簡明,,規(guī)范約束簡明,,士兵就容易明了。不如此,,士兵就不能妥善地擔當起作戰(zhàn)的任務,。人數(shù)眾多而規(guī)范約束詳盡的軍隊,即使平日任務繁重,,也仍然不失為一支強大的軍隊,。

【原文】以眾入險阻,,必分軍而疏行。夫險阻必有伏,,伏必有約,。軍分則伏不知所擊,而其約攜矣,。險阻懼蹙,,疏行以紓士氣。

【譯文】率領人數(shù)眾多的軍隊進入艱險阻塞的環(huán)境,,一定要分兵而緩慢行進,。因為艱險阻塞之地必會有敵人的伏兵,伏兵一定事先有約定,。我軍分兵前進,,那么敵人的伏兵就不知道應當攻擊我軍的哪一部分,這樣敵人事先約定好的行動計劃也就被瓦解了,。在艱險阻塞的環(huán)境中行軍,,士兵容易產(chǎn)生恐懼急促心理;這時讓軍隊緩慢行進,,可以使士兵的精神安定,,消除恐懼。

【原文】兵莫危於攻,,莫難於守,,客主之勢然也。故地有二不可守:兵少不足以實城,,城小不足以容兵,。夫惟賢將能以寡為眾,以小為大,。當敵之沖,,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進,;雖告之曰此無人,彼不信也,。度彼所襲,,潛兵以備,彼不我測,,謂我有余,,夫何患兵少?偃旗仆鼓,,寂若無氣,,嚴戢兵士,,敢嘩者斬,時令老弱登埤示怯,,乘懈突擊,其眾可走矣,,何患城?。?/strong>

【譯文】用兵打仗沒有比進攻更危險的,,沒有比防守更困難的,,因為在別人土地上的進攻者與在自己土地上的防守者的態(tài)勢本來就是這樣。城堡有兩種情況是不便防守的:一種是士兵太少,,滿足不了守城的需要,;一種是城堡太小,不能夠隱蔽防守的士兵,。只有賢能的將領才能運用少數(shù)兵力來取得多數(shù)兵力的效果,,運用小城來取得大城的效果。面對著敵人的先鋒,,沒有人會不知道固守的,,但我們?nèi)暨\角疑兵,敵人就會驚愕不敢前進,,即使明白地告訴他們說:“這里沒有人防守,。”他們也不會相信,。準確地估計敵人襲擊我軍的地點,,暗中在那里部署兵力進行防備,敵人不了解我軍的虛實,,就會以為我們有用不完的兵力,,那么即使我軍的人數(shù)比敵人少,又有什么值得憂慮呢,?收卷軍旗,,停止擊鼓,使軍隊沒有一點聲音,;嚴令約束士兵,,有敢大聲說話的斬首,不時讓老人和兒童登上城墻,,故意表示膽怯,;然后乘敵人斗志松懈之時,突然發(fā)起攻擊,,敵人就會被打得大敗而逃,,那么即使城小,,又有什么可憂慮呢?

【原文】背城而戰(zhàn),,陣欲方,,欲踞,欲密,,欲緩,。夫方而踞,密而緩,,則士心固,,固而不懾。背城而戰(zhàn),,欲其不懾,。面城而戰(zhàn),陣欲直,,欲銳,,欲疏,欲速,。夫直而銳,,疏而速,則士心危,,危則致死,。面城而戰(zhàn),欲其致死,。

【譯文】背靠城墻打防御戰(zhàn)時,,軍隊適合用方的陣形、橫列展開的陣形,、密集的陣形和利于緩慢前進的陣形,。這樣的陣形可以使士兵覺得牢不可破;覺得軍陣牢不可破,,就不會產(chǎn)生恐懼心理,。背城而戰(zhàn)的時候,就是要讓土兵不感到恐懼才行,。面向城墻打進攻戰(zhàn)時,,軍隊要用直的陣形、前尖后寬的陣形,、稀疏的陣形和利于迅速前進的陣形,。這樣的陣形可以使士兵覺得面臨危境;覺得面臨危境,就會拚死作戰(zhàn),。面城而戰(zhàn)的時候,,就足要讓士兵拚死作戰(zhàn)才行。

【原文】夫能靜而自觀者,,可以用人矣,。吾何為而怒,何為則喜,;吾何為則勇,,吾何為則怯?夫人豈異於我,?天下之人,孰不能自觀其一身,?是以知此理者,,涂之人皆可以將。

【譯文】人如果能夠冷靜地觀察自己,,就可以帶兵打仗了,,我為什么會憤怒?我為什么會歡樂,?我為什么會勇敢,?我為什么會怯懦?別人和我難道有什么不同嗎,?天下的人有誰不會觀察自己呢,?所以懂得人為什么會憤怒、會歡樂,、會勇敢,、會怯懦的道理,即使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做將軍,。

【原文】平居與人言,,一語不循故,猶在愕而忌,。敵以形形我,,恬而不怪,亦已固矣,。是故,,智者視敵有無故之形,必謹察之,,勿動,。疑形二:可疑於心,則疑而為之謀,心固得其實也,;可疑於目,,勿疑,彼敵疑我也,。是故,,心疑以謀應,目疑以靜應,。彼誠欲有所為邪,,不使吾得之目矣。

【譯文】平時同別人談話,,有一句話不符合常理,,就會引起驚愕,進而產(chǎn)生猜忌,。倘若敵人用可疑的表現(xiàn)來迷惑我們,,反而安然處之不覺得奇怪,這就太鄙陋了,。所以,,聰明的人看到敵人有不合常理的表現(xiàn),一定謹慎觀察,,切勿盲動,。可疑的表現(xiàn)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不見具體行動,,而使我們在心里產(chǎn)生疑問,,心里既然有了疑問,就應針對敵人的表現(xiàn)而進行謀劃分析,,這樣就可以得知敵人的真實情況,;一種是故意用虛假的行動使我們看到,從而產(chǎn)生疑問,,這時切不可被敵人的假像所迷惑,,要知道那正是敵人迷惑我們的詭計。因此,,心里有疑問,,要用分析謀劃的方法來對付,看到敵人的可疑行動,,要用冷靜觀察的態(tài)度來對付,。敵人果真要有所行動,就不會讓我們看到,。

強弱第三

千古奇謀之經(jīng)典著作《權書》不可不看,,悟透此書,,自此天下無謀

【原文】知有所甚愛,知有所不足愛,,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將者,以其所不足愛者,,養(yǎng)其所甚愛者,。

【譯文】知道有些東西是應當十分愛惜的,有些東西是不值得愛惜的,,這樣的人就可以帶兵打仗了,。所以那些善于指揮的將帥,總是犧牲不值得愛惜的東西,,來養(yǎng)護十分值得愛惜的東西,。

【原文】士之不能皆銳,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處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權也。孫臏有言曰:“以君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贝吮f也,,非馬說也。下之不足以與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棄之矣。中之不足以與吾上,,下之不足以與吾中,,吾既不能再勝矣乎?得之多於棄也,,吾斯從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之援也,,乃能獨完耶,?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權也,。”三權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譯文】士兵不可能都是精銳的,馬匹不可能都是優(yōu)良的,,兵刃器械不可能都是堅固鋒利的,,這是事物的本然之理,只看使用它的人如何處置了,。士兵有上,、中、下三等,,這樣,,用兵也就有三種權變。孫臏曾經(jīng)說過:“用你的下等馬與對方的上等馬比賽,,用你的上等馬與對方的中等馬比賽,,再用你的中等馬與對方的下等馬比賽?!边@實質(zhì)上講的是用兵作戰(zhàn),,并不只是在講賽馬。下等馬不能夠賽過對方的上等馬,,這個我們是早已明白的,;我這樣安排,是故意放棄這次取勝的機會,。對方的中等馬不能賽過我們的上等馬,,對方的下等馬不能賽過我們的中等馬,這樣不就可以取得兩次勝利嗎,?從總體上看,,得勝的次數(shù)比失敗的次數(shù)要多,所以應該選擇這種比賽辦法,。對方的上等馬得不到他的中等馬和下等馬的援助,,雖然勝了一次,豈不是白搭嗎,?對方最后還是以失敗而告終,。所以我說:“士兵有上、中,、下三等,,因而用兵之道也就有三種權變,。”三種權變,,就是用放棄一次勝利的手段,,來達到三次交鋒總的勝利目標。

【原文】管仲曰:“攻堅則瑕者堅,,攻瑕則堅者瑕,。”鳴呼,!不從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強敵也。漢高帝之憂項籍耳,,雖然,,親以其兵而與之角者,蓋無幾也,。隨何取九江,,韓信取魏、取代,、取趙,、取齊,然後高帝起而取項籍,。夫不汲汲於其憂之所在,,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蓋所以孤項氏也,。秦之憂在六國,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強,,最後取,非其憂在蜀也,。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與魏氏角,其亡宜也,。取天下,,取一國,取一陣,,皆如是也,。

【譯文】管仲說:“攻擊對方堅固的部分,,那對方薄弱的部分也就變成堅固的了;攻擊對方薄弱的部分,,那對方堅固的部分也就變成薄弱的了,。”這話說得好極了,,不選擇敵人薄弱的地方來攻擊,,那么天下的敵人都變成強敵了。漢高祖的憂慮主要在項籍,,但他率領軍隊直接同項籍作戰(zhàn)卻沒有幾回,,等到隨何取了九江,韓信破魏國,、消滅代國,、攻取趙國、破了齊國,,然后漢高祖才大舉進攻項籍,,并戰(zhàn)勝他。漢高祖所以不急急忙忙地去對付他所優(yōu)慮的項籍,,而是長時間地在那些不值得憂慮的地方作戰(zhàn),,其目的就是要用這種策略使項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秦國的主要憂慮是六國,,而蜀國最偏僻最弱小,,秦國卻最先攻滅了它;楚國最強大,,卻幾乎是最后才攻取了它,;這并不是因為秦國的主要憂慮在蜀國呀!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同強大的魏國相較量,,所以他的失敗是必然的,。無論是奪取天下、攻取一個侯國,、贏得一場戰(zhàn)爭,,都是這樣。

【原文】范蠡曰:“凡陣之道,,設右以為牝,,益左以為牡?!贝呵飼r,,楚伐隨,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鄙w一陣之間,必有牝牡左右,,要當以吾強攻其弱耳,。唐太宗曰:“吾自興兵,習觀行陣形勢,,每戰(zhàn)視敵強其左,,吾亦強吾左;弱其右,,吾亦弱吾右,。使弱常遇強,強常遇弱,。敵犯吾弱,,追奔不過數(shù)十百步。吾擊敵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勝?!贬嶂箤?,既不能處其強弱以敗,而又曰:“吾兵有老弱雜其間,,非舉軍精銳,,以故不能勝?!辈恢先踔夜桃嗖豢蔁o,。無之,,是無以耗敵之強兵,而全吾之銳鋒,,敗可俟矣,。

【譯文】范蠡說:“大凡作戰(zhàn)布陣的原則,是充實左翼,,使之成為堅強難破的雄軍,,設立較弱的右翼為配合作戰(zhàn)的雌軍,。”春秋時期,,楚國攻打隋國,,季梁對隋君說:“楚國人以左為上,國君一定在左翼軍中,,您不要正面和楚王相遇,。要攻擊楚軍的右翼,右翼軍中沒有良將精兵,,一定會被我們打敗,。偏師一旦戰(zhàn)敗,它的整個軍隊就瓦解了,?!贝蠓惨粋€軍陣之中,必定會有強弱不同的雄雌左右兩翼,,關鍵是應當用我軍的強大主力去攻擊敵人薄弱的一翼,。唐太宗說:“我自從興兵打仗以來,經(jīng)常仔細觀察軍陣形勢,,每次作戰(zhàn),,發(fā)現(xiàn)敵人加強他的左翼,我也加強我的左翼:敵人減弱他的右翼,,我也減弱我的右翼,。使我軍的弱翼經(jīng)常對著敵軍的強翼,我軍的強翼經(jīng)常對著敵軍的弱翼,。敵人進犯我軍的弱翼,,前進不過數(shù)百步;我軍攻擊敵人的弱翼,,總是突破敵人的陣線,,然后再掉轉頭來從背后攻擊敵人的強翼,所以每戰(zhàn)必勝,?!焙笫滥切┢接篃o能的將領,既不能善于運用強弱之勢,,因而常打敗仗,,卻說:“我的軍隊中摻雜著老弱的士兵,并非全部是精兵,,因此不能夠打勝仗,。”他們不懂得老弱的士兵,,本來也是軍事指揮家所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老弱的士兵,,就沒有什么可以用來引誘消耗敵人的強兵,從而保全我軍的精銳,,這樣,,等待我軍的就是失敗的結局。

【原文】故智者輕棄吾弱,,而使敵輕用其強,,忘其小喪,而志於大得,,夫固要其終而已矣,。

【譯文】所以聰明的統(tǒng)帥,總是舍得犧牲自己的弱兵,,而使敵人輕易地拚掉他的強兵,;不計較小的損失,而用心于取得大的勝利,。指揮戰(zhàn)爭的要領,,本來就不過是以追求最后勝利為目標罷了。

攻守第四

千古奇謀之經(jīng)典著作《權書》不可不看,,悟透此書,,自此天下無謀

【原文】古之善攻者,不盡兵以攻堅城,;善守者,,不盡兵以守敵沖。夫盡兵以攻堅城,,則鈍兵費糧而緩於成功,;盡兵以守敵沖,則兵不分,,而彼間行,,襲我無備。故攻敵所不守,,守敵所不攻,。

【譯文】古時候善于進攻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來攻打防守堅固的城池,;善于防守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于守備敵人出擊的地方。把全部兵力用來攻打防守堅固的城池,,就會挫傷士兵的銳氣,浪費糧食軍備,,因而延緩取勝的時期,;把全部兵力用于防守敵人出擊的地方,,那樣士兵就不能再分開作戰(zhàn),敵人就會秘密行動,,偷襲我們沒有設防的地方,。所以說,進攻時應該攻擊敵人不設防的地方,,防守時也應該防守敵人所不攻打的地方,。

【原文】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坦坦之路,,車轂擊,,人肩摩,出亦此,,入亦此,。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大兵攻其南,銳兵出其北,;大兵攻其東,,銳兵出其西者,曰奇道,。大山峻谷,,中盤絕徑,潛師其間,,不鳴金,,不撾鼓,突出乎平川,,以沖敵人心腹者,,曰伏道。故兵出於正道,,勝敗未可知也,;出於奇道,十出而五勝矣,;出於伏道,,十出而十勝矣。何則?正道之城,,堅城也,;正道之兵,精兵也,。奇道之城,,不必堅也;奇道之兵,,不必精也,。伏道,則無城也,,無兵也,。攻正道而不知奇道與伏道焉者,其將木偶人是也,。守正道而不知奇道與伏道焉者,,其將亦木偶人是也。

【譯文】進攻有三種戰(zhàn)術,,防守也有三種戰(zhàn)術,。這三種戰(zhàn)術一是正兵,二是奇兵,,三是伏兵,。寬廣平坦的道路,戰(zhàn)車交錯,,人肩相摩,,出征經(jīng)過這條道路,回來也經(jīng)過這條道路,。我軍一定進攻的地方,,正是敵人一定防守的地方,這就叫做正兵戰(zhàn)術,。用大軍進攻敵人的南邊,,用精銳部隊襲擊敵人的北邊;用大軍進攻敵人的東邊,,用精銳部隊襲擊敵人的西邊,,這就叫做奇兵戰(zhàn)術。在高山深谷之中,,在盤曲絕險的半道上,,埋伏軍隊,不敲鑼,,不擊鼓,,然后突然出現(xiàn)在平原上,,出擊敵人的心腹之處,這就叫做伏兵戰(zhàn)術,。用正兵的戰(zhàn)術打仗,,勝敗不可預料;用奇兵的戰(zhàn)術打仗,,十次戰(zhàn)斗可以取勝五次;用伏兵的戰(zhàn)術打仗,,打十次而十次都可取勝,。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用正兵所攻擊的對象一定是敵人防守堅固的城池,;用正兵所攻擊的軍隊,,一定是敵人的精銳軍隊。用奇兵所攻擊的城他,,不一定是敵人防守堅固的城池,;用奇兵所攻擊的軍隊,不一定是敵人的精銳軍隊,。如果用伏兵,,那么敵人就無城可守,無兵可用,。只會用正兵進攻,,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進攻,這樣的將帥就和木偶人一樣,。只會用正兵防守,,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防守,這樣的將帥也和木偶人一樣,。

【原文】今夫盜之於人:抉門斬關而入者有焉,,他戶之不扃鍵而入者有焉,乘壞垣,、坎墻趾而入者有焉,。抉門斬關,而主人不知察,,幾希矣,;他戶之不扃鍵,主人不知察,,太半矣,;乘壞垣,坎墻趾而主人不知察,,皆是矣,。為主人者,,宜無曰門之固,而他戶墻隙之不恤焉,。夫正道之兵,,抉門之盜也;奇道之兵,,他戶之盜也,;伏道之兵,乘垣之盜也,。

【譯文】現(xiàn)在那些做盜賊的人:有的是毀門撬鎖進去行竊,,有的是從沒有上鎖的旁門進去行竊,,有的是翻墻穿洞而進去行竊,。毀門撬鎖而主人不覺察的,情況很少,;從不上鎖的旁門而入,,而主人不覺察的,,有一大半的比率;翻墻穿洞而入,,而主人不覺察的,,則是到都可見到的事。做為主人,,不應當說:“只要大門關鎖牢固,,旁邊的小門和墻上的小洞就不必憂慮了?!庇谜膽?zhàn)術,,就好比毀門撬鎖為盜一樣,成功與否不可預料,;用奇兵的戰(zhàn)術,,就好比從沒上鎖的旁門為盜一樣,大半是可以成功的,;用伏兵的戰(zhàn)術,,就好比翻墻穿洞為盜一樣,十次有九次可以成功的,。

【原文】所謂正道者,,若秦之函谷,吳之長江,,蜀之劍閣是也,。昔者六國嘗攻函谷矣,而秦將敗之,;曹操嘗攻長江矣,,而周瑜走之,;鍾會嘗攻劍閣矣,而姜維拒之,。何則,?其為之守備者素也。劉濞反,,攻大梁,,田祿伯請以五萬人別循江淮,收淮南,、長沙,,以與濞會武關。岑彭攻公孫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徑拔武陽,,繞出延岑軍後,疾以精騎赴廣都,,距成都不數(shù)十里,。李愬攻蔡,蔡悉精卒以抗李光顏而不備愬,,愬自文成破張柴,,疾馳二百里,夜半到蔡,,黎明擒元濟,。此用奇道也。漢武攻南越,,唐蒙請發(fā)夜郎兵,,浮船牂牁江,道番禺城下,,以出越人不意,。鄧艾攻蜀,自陰平由景谷攀木緣磴,,魚貫而進,,至江油而降馬邈,至綿竹而斬諸葛瞻,,遂降劉禪,。田令孜守潼關,關之左有谷曰禁,,而不之備,,林言,、尚讓入之,夾攻關而關兵潰,。此用伏道也,。

【譯文】所謂正兵戰(zhàn)術,像戰(zhàn)國時秦國的函谷,,三國時吳國的長江,、蜀國的劍閣,都是其例,。戰(zhàn)國時代中原六國曾經(jīng)進攻函谷關,,被秦國將軍所打敗。曹操曾經(jīng)攻打長江,,被周瑜擊潰而逃,。鐘會曾經(jīng)進攻劍閣,被姜維所阻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些地方預先就設有守備。劉濞反叛漢朝,,北上進攻大梁,,田祿伯向劉濞請求給他五萬人馬,沿著長江淮河從另一路進攻,,等收取淮南,、長沙以后,再到武關與劉濞會合,。岑彭攻打公孫述,,從江州沿都江逆水而上,大破侯丹軍隊,,直接攻取武陽,,繞到延岑軍隊的后面,以精銳的騎兵急速奔赴廣都,,距離成都不過數(shù)十里,。李愬攻蔡州,蔡州的所有精銳部隊都用來抵抗李光顏,,不防備李愬,。李愬從文城出發(fā),攻破張柴村之后,,急速奔馳二百里,,半夜抵達蔡州,黎明就擒獲了吳元濟,。這些,,都是用奇兵戰(zhàn)術的例子,。漢武帝攻打南越,唐蒙請求發(fā)動夜郎軍隊,,乘船從牂牁江沿水路而下,,直抵番禺城下,突然出現(xiàn),,南越人根本沒有料到,。鄧艾攻打蜀國從陰平縣出發(fā),經(jīng)由景谷,,將士們攀援樹木,,緣著險惡的石徑,魚貫而進,,到了油江縣降服了馬邈,,到了綿竹縣斬其守將諸葛瞻,接著又迫使劉禪投降,。田令孜率軍把守潼關,,關的左邊有個大山谷,名叫禁谷,,沒有派兵把守。林言,、尚讓便從山谷中進入關內(nèi),,夾攻潼關,守關的唐朝軍隊被擊潰,。這些,,都是伏兵戰(zhàn)術的例子。

【原文】吾觀古之善用兵者,,一陣之間,,尚猶有正兵、奇兵,、伏兵三者以取勝,,況守一國、攻一國,,而社稷之安危系焉者,,其可以不知此三道而欲使之將耶?

【譯文】我考察古代那些善于用兵的人,,他們在一次戰(zhàn)役之中,,尚且要用正兵、奇兵,、伏兵三種策略,,來取得勝利,,何況是守衛(wèi)一個國家、攻打一個國家這類關系著整個天下安危的戰(zhàn)爭,,難道可以用那些不懂得這三種用兵戰(zhàn)術的人為將帥嗎,?

用間第五

【原文】孫武既言五間,則又有曰:“商之興也,,伊摰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商,。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所恃而動也,。”按《書》:“伊尹適夏,,丑夏歸亳,。”《史》:“太公嘗事紂,,去之歸周,。”所謂在夏在商誠矣,,然以為間,,何也?湯,、文王固使人間夏,、商邪?伊,、呂固與人為間邪,?桀、紂固待間而後可伐邪,?是雖甚庸,,亦知不然矣。然則吾意天下存亡寄於一人,。伊尹之在夏也,,湯必曰:“桀雖暴,一旦用伊尹,,則民心復安,,吾何病焉。”及其歸亳也,,湯必曰:“桀得伊尹不能用,,必亡矣,吾不可以安視民病,?!彼炫c天下共亡之。呂牙之在商也,,文王必曰:“紂雖虐,,一旦用呂牙,則天祿必復,,吾何憂焉,。”及其歸周也,,文王必曰:“紂得呂牙不能用,,必亡矣,吾不可以久遏天命,?!彼烀渫跖c天下共亡之。然則夏,、商之存亡,,待伊、呂用否而決,。

【譯文】孫武說過“間謀有五種”,,又說過:“商朝所以能興盛起來,是因為伊摯曾經(jīng)待過夏朝,,了解夏朝的情況,;周朝所以能興盛起來,,是因為呂牙曾經(jīng)待在殷朝,,了解殷朝的情況。因此,,明智的君主,、賢能的將帥,凡是能用具有極高智慧的人做間諜的,,就一定能夠建樹大功,。這是用兵的關鍵所在,整個軍隊要依靠他來決定行動,?!笨疾臁渡袝返挠涊d,伊尹確實到過夏朝,,認為夏朝政治丑惡,,就往毫京歸順商湯,。根據(jù)史書記載,姜太公曾經(jīng)為殷纖王做事,,因為紂王無道,,才離開殷朝,投奔周朝,。所以孫武說伊尹曾待過夏朝,、呂牙曾待過殷朝,是確有其事的,。但是孫武又認為他們是間諜,,這是為什么呢?難道商湯,、周文王本來就命他們在夏朝,、商朝做間諜嗎?難道伊尹,、呂尚本來就是為人做間諜的嗎,?或者是夏桀、殷紂本來就是只有依靠間諜才能討伐的嗎,?——即使是智慧最低下的人,,也懂得事情并不是這樣的。不過,,我的意思是:天下的存亡寄托在一個人身上,。當伊尹在夏朝的時候,商湯一定會說:“桀雖然暴虐,,一旦他任用伊尹,,那么民心就會回復安定,我還有什么憂慮的呢,?”等到伊尹來到毫的時候,,商湯一定會說:“桀得到伊尹而不能任用,夏朝一定要滅亡了,。我不能看著人民陷入困苦之中而坐視不問,。”于是就聯(lián)合天下諸侯一起來討滅夏桀,。當呂牙在商朝的時候,,周文王一定會說:“紂雖然暴虐,一旦他任用呂牙,,那么天賜的福祿一定會恢復,,我還憂慮什么呢?”等到呂牙來到周朝的時候,周文王一定會說:“紂得到了呂牙而不能任用,,商朝一定要滅亡了,。我不能夠長期阻止天意的貫徹?!庇谑蔷兔钪芪渫趼?lián)合天下諸侯,,共同來討滅商朝。這樣看來,,夏朝,、商朝的或存或亡,是依賴于伊尹,、呂牙的是否被任用而決定的,。

【原文】今夫問將之賢者,必曰能逆知敵國之勝敗,。問其所以知之之道,,必曰不愛千金,故能使人為之出萬死以間敵國,,或曰能因敵國之使而探其陰計,。鳴呼!其亦勞矣,。伊,、呂一歸,而夏,、商之國為決亡,。使湯、武無用間之名,,與用間之勞,,而得用間之實,此非上智,,其誰能之,?

【譯文】現(xiàn)在如果要問什么樣的將帥才算是賢能的?一定會回答說:“能預先知道敵國作戰(zhàn)的勝敗,,就是賢能的將帥,?!痹賳査檬裁崔k法可以預先知道敵國作戰(zhàn)勝敗呢,?他一定會回答說:“不吝惜千金,所以能使人冒著生命的危險去為他刺探敵國的情況,?!被蛘哒f:“能根據(jù)敵國使者的言行探測他們的陰謀計劃。”他們這樣做也真是夠辛苦了,!像伊尹,、呂牙這樣,一來歸順就決定了夏朝,、殷朝滅亡的命運,,使得商湯、周武王沒有用間諜的名聲和用間諜的辛勞,,卻得到了用間諜的實效,。這如果不是有上等智慧的人,誰能夠做到,?

【原文】夫兵雖詭道,,而本於正者,終亦必勝,。今五間之用,,其歸於詐,成則為利,,敗則為禍,。且與人為詐,人亦將且詐我,。故能以間勝者,,亦或以間敗。吾間不忠,,反為敵用,,一敗也;不得敵之實,,而得敵之所偽示者以為信,,二敗也;受吾財而不能得敵之陰計,,懼而以偽告我,,三敗也。夫用心於正,,一振而群綱舉,;用心於詐,百補而千穴敗,。智於此,,不足恃也。

【譯文】用兵打仗雖然屬于詭詐之道,,但是以堅持正義為根本的人,,最后一定會取得勝利,。五種間諜的運用,它的歸宿總是詭詐之道,,成功了會得到好處,,失敗了就會帶來災禍。況且,,我對別人使用詭詐,,別人也將對我使用詭詐。所以能以間諜取勝的人,,有時也會因間諜而遭到失敗,。我的間諜不忠貞,反而會被敵人利用,,這是失敗的第一種原因,。間諜得到的不是敵人的真實情況,而是故意顯示的虛假情況,,卻以為是可信的,,這是失敗的第二種原因。做間諜的人接受了我的錢財,,不能探得敵人的秘密計劃,,因為懼怕懲罰而編造一些假情報告訴我,這是失敗的第三種原因,。在正義上盡心力的人,,這一件事情做好了,其他許多重要的事情都可成功,;在詭詐上用心計的人,,做一百件補救的事,卻會有一千件繁雜的事情發(fā)生,,終歸還是失敗,。把聰明用在詭詐上的人,是不能夠依靠的,。

【原文】故五間者,,非明君賢將之所上。明君賢將之所上者,,上智之間也,。是以淮陰、曲逆,,義不事楚,,而高祖擒籍之計定;左車,、周叔不用於趙,、魏,而淮陰進兵之謀決,。鳴呼,,是亦間也。

【譯文】所以五種用間諜的辦法,,并不是圣明的君主,、賢德的將帥所崇尚的:他們所崇尚的,應該是爭取到極高智慧的人做謀士,。因此淮陰侯,、曲逆侯堅持正義不愿為楚王效力,而漢高祖得到他們之后,,就決定了消滅項籍的計劃,;李左軍、周叔不被趙王和魏王信任,,因而淮陰侯進兵趙,、魏的計劃就決定了。這也是使用間諜的一種辦法??!

孫武第六

千古奇謀之經(jīng)典著作《權書》不可不看,悟透此書,,自此天下無謀

【原文】求之而不窮者,,天下奇才也。天下之士,,與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幾人?求之於言而不窮者幾人,?言不窮矣,,求之於用而不窮者幾人?嗚呼,!至於用而不窮者,,吾未之見也。

【譯文】連續(xù)向他提出問題而難不倒他,,這樣的人就是天下的奇才了,。同天下的士人談論用兵的事,而說“我不會用兵”這樣的人能有幾個,?在這些人中,,向他連續(xù)提出問題而難不倒他的,又能有幾個,?在理論上難不倒他,,但用他來領兵打仗而能夠始終不遭到失敗的,,又能有幾個?哎,!至于說領兵打仗而能始終不遭到失敗的人,,我還從來沒有見過哩!

【原文】《孫武》十三篇,,兵家舉以為師。然以吾評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書論奇權密機,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書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為人,必謂有應敵無窮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與書所言遠甚。吳王闔廬之入郢也,,武為將軍,。及秦,、楚交敗其兵,越王入踐其國,,外禍內(nèi)患,一旦迭發(fā),,吳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無一謀以弭斯亂。

【譯文】孫武寫了《孫子兵法》十三篇,,后世所有的軍事家都把他當作老師來崇敬,。依照我的看法,孫武是談論兵法的杰出人物,,他的書論述奇特,、權變、秘密,、機智這些用兵的技巧,,真是神出鬼沒,妙不可言,,自古以來那些談論用兵的著作,、極少能比得上的。因而揣測他作為出色的軍事家,,一定具有應付敵人的無窮才能,,不知道他領兵打仗卻不能每戰(zhàn)必勝,,而且和他在書中談的相距甚遠,。當吳王闔廬攻入郢都的時候,是以孫武為統(tǒng)帥的,;等到秦國和楚國聯(lián)合打敗吳國的軍隊,,后來越王勾踐又率大軍踐踏了他的國家,外禍內(nèi)患一旦接踵而來,,吳王奔走而不及自救之時,,孫武卻對消除這些禍亂一籌莫展。

【原文】若按武之書以責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於敵,,則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聽包胥之言,,出兵救楚,,無忌吳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戰(zhàn)〉曰:“久暴師則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鼻椅湟跃拍甓コ?,至十年秋始還,可謂久暴矣,。越人能無乘間入國乎,!其失二也。又曰:“殺敵者,,怒也,?!苯裎淇v子胥、伯嚭鞭平王屍,,復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敵,此司馬戎,、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吳也。勾踐不頹舊冢而吳服,,田單譎燕掘墓而齊奮,,知謀與武遠矣。武不達此,,其失三也,。然始吳能以入郢,及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瓦之不仁,,武之功蓋亦鮮耳。夫以武自為書,,尚不能自用,,以取敗北,況區(qū)區(qū)祖其故智余論者而能將乎,?

【譯文】假如依據(jù)孫武自己的書來責求他的過失,,大概有如下三條:《九地篇》說“把威武加在敵人頭上,就要使他不能同別國結交,?!比欢鴮O武卻使秦國能夠聽到申包胥的話,出兵援救楚國,,對吳國沒有忌懼之心,;這就太不威武了。這是孫武的第一條過失,?!蹲鲬?zhàn)篇》又說:“長久出兵在外,就會使軍隊疲憊,,挫傷銳氣,,力量耗盡,物資枯竭,那樣別國就會乘你危機時而起兵進攻你,?!倍鴮O武在吳王闔廬九年冬季攻打楚國,到十年秋季才返回,,可以說是“長久出兵在外”了,,越國人能夠不乘其國內(nèi)空虛而攻入?yún)菄鴨幔窟@是孫武的第二條過失,?!蹲鲬?zhàn)篇》又說:“戰(zhàn)士奮勇殺敵,是由于憤怒,?!睂O武縱容伍子胥、伯嚭鞭打楚平王的尸體,,發(fā)泄一個匹夫的私忿,,用對敵人的侮辱來激怒敵人,;這就是司馬戌,、子西、子期所以用誓死的決心來向吳國報仇的原因,。勾踐攻占吳國,,不去毀壞吳王的祖墳,而吳國人民卻順從他,。田單欺詐燕軍,,使他們掘了齊人的墳墓,因而激起了齊國人民的奮發(fā)斗爭精神,。他們的智謀遠在孫武之上,。孫武不明白這個道理,這是他的第三條過失,。但是當吳軍開始討伐楚國時,,能夠很快就攻入鄂都,正是由于利用伍子肯,、伯嚭,、唐國、蔡國對楚國的憤怒和楚國子瓦的不仁,,孫武的功績也是很少有的,。孫武自己寫的書,尚且不能自己熟練運用,,因而遭到這樣的失敗,,更何況那種愚蠢地只知學習孫武的某些過時的教條、理論皮毛的人呢?怎么可以用他們來領兵打仗呢,?

【原文】且吳起與武,,一體之人也,皆著書言兵,,世稱之曰孫,、吳。然而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tǒng)紀,不若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然吳起始用於魯,破齊,;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復霸,。而武之所為反如是,書之不足信也固矣,。

【譯文】吳起與孫武是一樣的人,,都著書談論兵法,世人將他們并稱,,叫做“孫吳”,。然而吳起書中談論用兵,不注重法制,,文字粗糙簡略,,沒有統(tǒng)領全書的綱紀,不及孫武的書語言精練而意思詳盡,,天下所有的用兵理論都可在《孫子兵法》中找到最終的本源,。但是,吳起開始被魯國任用,,就大破齊軍,;后來到了魏國,又能戰(zhàn)勝秦國軍隊,;到了楚國后,,使楚國再次稱霸諸侯??墒菍O武的所作所為,,反而造成了那種失敗的結局,可見書上的理論本來就是不能夠完全信賴的。

【原文】今夫外御一隸,,內(nèi)治一妾,,是賤丈夫亦能,夫豈必有人而教之,?及夫御三軍之眾,,闔營而自固,或且有亂,,然則是三軍之眾惑之也,。故善將者,視三軍之眾與視一隸一妾無加焉,,故其心常若有余,。夫以一人之心,當三軍之眾,,而其中恢恢然而猶有余地,,此韓信之所以多多而益善也。故夫用兵,,豈有異術哉,?能勿視其眾而已矣。

【譯文】假如在外面指使一個男仆,,在家里管理一個侍女,,這是一個沒有才智的普通人也會做到的,,難道還一定要別人來教導嗎,?至于率領三軍這樣眾多的人,關閉營門以求自固,,有時還是會發(fā)生騷亂,,這是由于三軍人數(shù)太多,使自己思想產(chǎn)生迷亂的緣故,。善于治軍的將帥,,指揮三軍那樣眾多的人,和使用一個男仆,、一個侍女并無多少區(qū)別,,所以他的心力經(jīng)常有余裕。以一個人的心胸,,來承當統(tǒng)帥三軍這樣眾多士兵的重任,,還總是覺得其中寬寬的尚有余地,這就是韓信所說的“領兵越多越容易辦”的原因,。所以,,用兵難道有什么特別的道術嗎?只不過是能不為士兵的人數(shù)眾多所困惑罷了。

子貢第七

千古奇謀之經(jīng)典著作《權書》不可不看,,悟透此書,,自此天下無謀

【原文】君子之道,智信難,。信者,,所以正其智也,而智常至於不正,。智者,,所以通其信也,而信常至於不通,。是故,,君子慎之也。世之儒者曰:“徒智可以成也,?!比艘姾跬街侵梢猿梢玻瑒t舉而棄乎信,。吾則曰:“徒智可以成也,,而不可以繼也?!?/strong>

【譯文】君子立身處世的原則中,,機智和誠信是最難同時做到的。誠信是用來端正機智的,,而機智常常至于不端正,;機智是用來通達誠信的,而誠信常常至于不通達,。所以君子對此應當謹慎,。世俗的儒士們都說:“只用機智就可以成事?!比藗兛吹街挥脵C智就可以成事,,于是就全都拋棄誠信。我卻要說:“雖然只用機智就可以成事,,但是不講誠信,,機智用一次之后,就再也不能繼續(xù)使用了,?!?/p>

【原文】子貢之以亂齊、滅吳,、存魯也,,吾悲之,。彼子貢者,游說之士,,茍以邀一時之功,,而不以可繼為事,故不見其禍,。使夫王公大人而計出於此,,則吾未見其不旋踵而敗也。吾聞之:王者之兵,,計萬世而動;霸者之兵,,計子孫而舉,;強國之兵,計終身而發(fā):求可繼也,。子貢之兵,,是明日不可用也。

【譯文】子貢用機智使齊國生亂,、吳國滅亡,、魯國保全,我對他這種做法感到可悲,。像子貢那樣的人,,不過是游說之士罷了,他茍且貪求一時的成功,,而不以能夠長久使用為目的,,所以他預見不到這種做法所將帶來的災禍。假使王公大人的計策都出于機智,,那么我還未曾發(fā)現(xiàn)他們不馬上就跟著失敗的。我聽說:“稱王天下的人,,他的軍隊只有在考慮到萬代的利害時才會動用;稱霸天下的人,,他的軍隊只有在考慮到子孫的利害時才會動用;強者的軍隊,,只有在考慮到自己終身的利害時才會動用,?!彼匀绱酥斏鳎褪窍M晒Φ拇胧┮院筮€可以長久使用,。而像子貢這樣用兵,,只能用一次,下次就不能夠再使用了,。

【原文】故子貢之出也,,吾以為魯可存也,而齊可無亂,,吳可無滅。何也,?田常之將篡也,,憚高、國,、鮑,、晏,故使移兵伐魯,。為賜計者,,莫若抵高、國,、鮑,、晏吊之,彼必愕而問焉,,則對曰:“田常遣子之兵伐魯,,吾竊哀子之將亡也?!北吮卦懫涔?,則對曰:“齊之有田氏,猶人之養(yǎng)虎也,。子之於齊,,猶肘股之於身也。田氏之欲肉齊久矣,,然未敢逞志者,,懼肘股之捍也。今子出伐魯,,肘股去矣,,田氏孰懼哉?吾見身將磔裂,,而肘股隨之,,所以吊也,。”彼必懼而咨計於我,,因教之曰:“子悉甲趨魯,,壓境而止。吾請為子潛約魯侯,,以待田氏之變,,帥其兵從子入討之?!北藨痔锸现?,其勢不得不聽;歸以約魯侯,,魯侯懼齊伐,,其勢亦不得不聽。因使練兵搜乘以俟齊釁,,誅亂臣而定新主,,齊必德魯,數(shù)世之利也,。吾觀仲尼以為齊人不與田常者半,,故請哀公討之。今誠以魯之眾,,從高,、國、鮑,、晏之師,,加齊之半,可以轘田常於都市,,其勢甚便,,其成功甚大。惜乎,!賜之不出於此也,。

【譯文】子貢的那次出使,我認為既可達到保存魯?shù)哪康?,又可以使齊國不發(fā)生內(nèi)亂,,也可以使吳國不至于滅亡。為什么這樣講呢,?當時田常正準備篡奪齊國政權,害怕高氏,、國氏,、鮑氏,、晏氏的反對,所以派他們帶領各自的軍隊去討伐魯國,。如果替子貢打算,,不如到高氏、國氏,、鮑氏,、晏氏那里去故意表示哀悼。他們一定會感到驚訝,,并問這是為什么,。那就回答說:“田常派你們的軍隊來攻打魯國,我看到你們快到滅亡了,,所以來表示哀悼,。”他們一定還要追問原因,。那就回答說:“齊國有田氏,,就像有人在自己家里養(yǎng)只惡虎一般。你們對于齊國,,就好像人的四肢對于身體一樣重要,。田氏想要吞掉齊國的野心由來已久了,然而一直不敢把他的野心付諸實現(xiàn),,原因就是懼怕遭到你們強有力的反抗?,F(xiàn)在連你們都出來攻打魯國,就像是齊國的身體失去了四肢,,田氏還有什么可懼怕的呢,?我看身體將要被割裂,而四肢也要跟著死亡,,所以來向你們表示哀悼,。”他們聽了一定會感到驚懼,,并且詢問對付的計策,。這時子貢便可以乘機教導他們說:“你們可以把軍隊全部開向魯國,但到邊境就停下來,。請允許我秘密地替你們?nèi)ゼs好魯侯,,等到田氏在國內(nèi)發(fā)動叛變時,讓魯君率領他的軍隊跟著你們一起到齊國去討伐田氏,?!闭驹邶R國立場上來考慮,他們懼怕田氏將會加害他們,,勢必不能不聽從子貢的安排,。然后子貢再返回魯國,,和魯君商定協(xié)約。魯君因為害怕齊軍攻打自己,,勢必也不能不接受子貢的計劃書,。因而乘機讓魯國訓練士兵、檢閱車馬,,等到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便派軍隊去誅殺亂臣,安定新的國君,。齊國一定會感激魯國的恩德,,這對魯國以后幾代人都是有利的事。我看當時仲尼曾認為齊國人中有一半是不贊成田常的,,所以他請求魯哀公討伐他,。如果真的用魯國軍隊,和高氏,、國氏,、鮑氏、晏氏的軍隊一起,,再加上齊國反對田常篡權的那一半人,,來共同討伐,就可以攻入齊國的京城,,在街市上把田常車裂處死,。在當時的形勢下,這是很容易辦到的,,可以成就很大的功績,。可惜??!子貢沒有采用這種策略。

【原文】齊哀王舉兵誅呂氏,,呂氏以灌嬰為將拒之,。至滎陽,嬰使諭齊及諸侯連和以待呂氏變,,共誅之,。今田氏之勢,何以異此,?有魯以為齊,,有高、國、鮑,、晏以為灌嬰,。惜乎,!賜之不出於此也,!

【譯文】齊哀王發(fā)兵討伐呂氏,呂氏命令灌嬰率軍前去抵抗,。到了滎陽灌嬰派使者去說服齊哀王和其他諸侯聯(lián)合起來,,等待呂氏發(fā)動叛變,然后共同討滅他們,。田常所處的形勢,,和呂氏沒有什么不同,當時的魯國好比漢朝時的齊國,,當時的高氏,、國氏、鮑氏,、晏氏則好比灌嬰等人,。可惜的是,,子貢并沒有采取這樣的手段,!

六國第八

千古奇謀之經(jīng)典著作《權書》不可不看,悟透此書,,自此天下無謀

【原文】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譯文】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軍隊不強、作戰(zhàn)失利,,弊病在于拿土地來賄賂秦國,。用土地來賄賂秦國,自己的國力就會削弱,,這是一條亡國的道路,。

【原文】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鼻匾怨ト≈猓t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譯文】有人會問:“六國先后地滅亡了,都是因為賄賂秦國嗎,?”我回答說:“不去賄賂秦國的國家,,卻由于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了。因為失去了強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單獨保全,。所以我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鼻貒擞脩?zhàn)爭奪取土地之外,,由于別的國家的贈送,小者得到田邑,,大者得到城池。比較一下秦國所得的土地,,由于別的國家賄賂而得到的,,要比由于戰(zhàn)勝而得到的多一百倍;其他國家送給秦國的土地,,要比戰(zhàn)敗而失去的土地多一百倍,。這就可以看出,秦國的最大希望,,六國的最大憂患,,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試想六國君主的歷代先租,,是怎樣地冒著霜露,,披荊斬棘,才獲得了這點土地,。但是他們的子孫卻對這些土地不甚愛惜,,拿它來送給別人,就像拋棄草芥那樣隨便,。今天割給人家五個城邑,,明天割給人家十個城邑,然后求得一夜的安睡,;但是早上起來查看四方邊境,,發(fā)現(xiàn)秦國的軍隊又來了,這樣下去,,六國的土地是有限的,,暴秦的貪欲卻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奉送給他的土地越多,,他對你的侵略就越厲害,。所以用不著交戰(zhàn),雙方的強弱勝負就已經(jīng)清清楚楚了,六國都落得個滅亡的下場,,按理說本來也應該如此,。古人說:“用土地來事奉秦國,就像抱著干柴去救火,,柴燒不完,,火就不會熄滅?!边@話是講對了,。

【原文】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譯文】齊國不曾送給秦國土地,,到頭來也跟著其他五個國家滅亡了,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和秦國結盟,,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jīng)滅亡,,齊國也就逃不掉了,。燕、趙兩國的君主起初還有考慮深遠的謀略,,能夠守衛(wèi)自己的國土,,堅持大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滅亡得較晚,,這是他堅持用兵抵抗的效果,。到了燕太子丹用荊軻去執(zhí)行刺殺秦王的計劃,這才招來禍害,。趙國曾和秦國打了五仗,,二次戰(zhàn)敗,三次取勝,。后來秦國又兩度攻擊趙國,,都被李牧所打敗。到了李牧因被誣而遭殺害,,趙國就滅亡了,;可惜用武力抗秦沒有能堅持到底。燕,、趙兩國當時都在秦國已經(jīng)把別的國家消滅得差不多的情況下,,可以說智謀力量都是孤立無援了,戰(zhàn)敗而滅亡,,的確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假使過去其他三國各自愛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人不要依附秦國,,燕太子丹不施行刺客的計劃,,趙國的良將李牧還在,,那么勝負的命運,存亡的名分,,同秦國相比較,,到底何方有利,還不容易斷定呢,。

【原文】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譯文】唉,!如果把送給秦國的土地拿來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事奉秦國的恭敬之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同心協(xié)力對付西方的秦國,,那樣恐怕秦國人連吃飯都會咽不下去了,。六國有這樣的形勢力量,卻被秦國久積的威勢所脅迫,,日削月割,,以至于滅亡,真是太可悲了,!治理國家的人,,切不要被敵人久積的威勢所脅迫啊,!

【原文】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國家,,其勢力比秦國弱小,卻還有不賄賂秦國而戰(zhàn)勝它的形勢,。假使以全中國這樣大的力量,,卻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比起當年的六國,就更加不如了,。

項籍第九

千古奇謀之經(jīng)典著作《權書》不可不看,,悟透此書,自此天下無謀

【原文】吾嘗論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終其身無成焉,。且夫不有所棄,不可以得天下之勢,;不有所忍,,不可以盡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勝有所不就,,敗有所不避,。其來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為而徐制其後,乃克有濟,。

【譯文】我曾經(jīng)說過:“項籍有奪取天下的才能,,而沒有奪取天下的謀略;曹操有奪取天下的謀略,,而沒有奪取天下的度量,;劉備有奪取天下的度量,而沒有奪取天下的才能,;所以這三個人終其一生都未能獲得成功,。”假使不能舍棄一些東西,,就不能取得天下的形勢,,不能忍讓一些事情,就不能完全擁有天下的財利,。因此,,有些地方不去奪取,,有些城市不去攻占;有些勝利不去獲取,,有些失敗不去逃避,;得到一些人才也不要得意忘形,失掉一些人才也不要老羞成怒,;任憑天下人各自為所欲為,,我從容地先發(fā)制人,這樣就可以獲得成功,。

【原文】嗚呼,!項籍有百戰(zhàn)百勝之才,而死於垓下,,無惑也,。吾觀其戰(zhàn)於鉅鹿也,見其慮之不長,、量之不大,,未嘗不怪其死於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關,,籍於此時若急引軍趨秦,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據(jù)咸陽,,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區(qū)區(qū)與秦將爭一旦之命,,既全鉅鹿,而猶徘徊河南,、新安間,,至函谷,則沛公入咸陽數(shù)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則其勢不得強而臣。故籍雖遷沛公漢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還定三秦,則天下之勢在漢不在楚,。楚雖百戰(zhàn)百勝,,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鉅鹿之戰(zhàn)也,。

【譯文】唉,!以項籍百戰(zhàn)百勝的才能,而最后卻兵敗垓下而死,,對此倒也不必奇怪,。我從鉅鹿之戰(zhàn)中,即看出他的謀略缺乏遠見,,度量不夠?qū)挻?,未嘗不對他很晚才死在垓下感到奇怪。當項籍渡過黃河北上之時,,沛公才開始整頓兵馬向武關進發(fā),,這時項籍如果率領軍隊去進攻秦國,趁著劉邦軍隊的銳氣而利用它,,就可以攻占咸陽,,控制住全天下。但他不知道運用這種策略,,卻愚蠢地去同秦國的將領爭一日勝負的名聲,,既然已經(jīng)在鉅鹿大獲全勝,卻又在黃河以南新安縣一帶往返作戰(zhàn),,等到他到了函谷關時,,劉邦早已經(jīng)進入咸陽幾個月了。秦地人民既然已經(jīng)安心接受沛公的統(tǒng)治,,而對項籍產(chǎn)生了仇視心理,,那么勢必不要再強迫他們臣服項籍了。所以項籍雖然把劉邦改封到漢中,,而自己最后建都在彭城,,致使劉邦仍然能夠再次占領三秦。這樣,,天下的形勢就要歸漢,,不會歸楚;楚雖然能百戰(zhàn)百勝,,還有什么用處呢?所以說:項籍終于在垓下戰(zhàn)敗身亡,,鉅鹿之戰(zhàn)就已出現(xiàn)預兆了,。

【原文】或曰:“籍必能入秦乎?”曰:“項梁死,,章邯謂楚不足慮,,故移兵伐趙,有輕楚心,,而良將勁兵盡於鉅鹿,。籍誠能以必死之士,,擊其輕敵寡弱之師,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關,,與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關,,與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則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

【譯文】有人也許會問道:“即使按照你講的這種策略去做,又怎么可以斷定項籍一定能攻入秦國呢,?”我回答說:“項梁死后,,章邯以為楚軍不是憂慮,所以就轉移兵力去攻打趙國,,頗有輕視楚軍之心,,因而把精兵良將都派去圍攻鉅鹿。這時項籍如果能率領拚死作戰(zhàn)的士兵,,襲擊秦國留守的那些既有輕敵心理而又人少力弱的軍隊,,攻入咸陽是十分容易的事。況且,,即將滅亡的秦國軍隊所把守的關防,,和沛公劉邦的軍隊所把守的關防,二者相比,,其憂劣是不言而喻的,;沛公軍隊攻打關防,和項籍的軍隊攻打關防,,二者相比,,其優(yōu)劣也是不言而喻的。秦軍所把守的關防,,沛公可以攻進去,;沛公所把守的關防,項籍可以攻進去,,那么,,即將滅亡的秦國軍隊所把守的關防,項籍難道就不能攻進去嗎?”

【原文】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趙何,?”曰:“虎方捕鹿,羆據(jù)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則碎於羆明矣,。軍志所謂'攻其必救也,。’使籍入關,,王離,、涉間必釋趙自救。籍據(jù)關逆擊其前,,趙與諸侯救者十余壁躡其後,,覆之必矣。是籍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功於秦也,?!睉?zhàn)國時,,魏伐趙,,齊救之,。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因存趙而破魏,。彼宋義號知兵,,殊不達此,,屯安陽不進,,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據(jù)關矣,。籍與義俱失焉。

【譯文】也許又有人問:“這樣說來,,項籍是可以攻進秦國的,。但是,救趙國的事情怎么辦呢,?”我的回答是:“老虎正在捕捉野鹿,,熊羆卻乘機占據(jù)了它的洞穴,搏擊它的幼子,,老虎怎么可能不舍棄野鹿而返回自己的洞穴呢?返回去就會被熊羆撕碎,這點也是很明白的,,兵書說'要攻擊敵人必定援救的地方’,,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假使項籍攻破秦國國防,,王離,、涉間一定會撤除對趙國的包圍,趕回秦國去救援,。這時項籍依憑險關在秦軍前面迎擊,,趙國與其他諸侯救趙的十幾支軍隊在秦軍后面追擊,就一定可以消滅他們,。這樣項籍便可一舉解除秦軍對趙國的包圍,,而且取得滅秦之功?!睉?zhàn)國時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派兵援救,田忌帶領軍隊迅速直撲向魏都大梁,,因而救了趙國,,打敗了魏國。那個宋義號稱懂得兵法,,卻完全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率軍救趙,走到安陽便停下來不再前進,,說是“要等待秦軍作戰(zhàn)疲敝再趁虛攻擊”,,我恐怕秦軍還沒有疲敝,沛公就已先攻占秦國的關防了,。項籍和宋義的計策都是錯誤的,。

【原文】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圖所守,。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且彼未嘗見大險也,,彼以為劍門者可以不亡也。吾嘗觀蜀之險,,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而自完,,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若夫秦、漢之故都,,沃土千里,,洪河大山,真可以控天下,,又烏事夫不可以措足如劍門者而後曰險哉,!

【譯文】因此,古代那些奪取天下的人,,常常首先考慮所占據(jù)的地方是否有利于發(fā)展,。諸葛孔明放棄了荊州,而到西蜀去,,從這個行動看,,我就知道他不可能統(tǒng)一天下了。諸葛亮不曾看出什么是大的險要,,他認為劍門山的險要就可以保護蜀漢不至于滅亡,。我曾經(jīng)去考察過那里的險要形勢,它利于防守,,不利于出擊,;出擊時后邊的軍隊就不能接續(xù)得上。像這種險要之地,,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防守以求保全自身,,尚且不能得到充足的物資供應,怎么能夠靠它來奪取中原的廣大地區(qū)呢,?像那秦朝,、漢朝舊都所在的地方,有千里廣闊的肥沃土地,,又有大河高山做為屏障,,才真是能夠控制天下的好地方;為什么要去經(jīng)營劍門山那樣不能自由行動的地方,,然后還得意地說“這里真是險要”呢,。

【原文】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達之都,使其財布出於天下,,然後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櫝而藏諸家,,拒戶而守之。嗚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盜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譯文】現(xiàn)在那些富有的人家,都一定要居住在四通八達的都市中,,使他們的錢財可以流通天下,然后才能收取全天下的利益,。也有那種氣度狹小的人,,得到一件寶物,就把它密藏在家里,,整天守著門戶而防備盜賊,。唉!這樣做只是希求不丟失財物,,并不是希求發(fā)財致富?。〉?,一旦大盜來了,,就會搶劫一空,又怎么知道自己財物不會丟失呢,?

高祖第十

千古奇謀之經(jīng)典著作《權書》不可不看,,悟透此書,自此天下無謀

【原文】漢高祖挾數(shù)用術,,以制一時之利害,,不如陳平;揣摩天下之勢,,舉指搖目以劫制項羽,,不如張良。微此二人,,則天下不歸漢,,而高帝乃木強之人而止耳。然天下已定,,後世子孫之計,,陳平、張良智之所不及,,則高帝常先為之規(guī)畫處置,,以中後世之所為,曉然如目見其事而為之者,。蓋高帝之智,,明於大而暗於小,,至於此而後見也。

【譯文】掌握策略,,運用權術,,恰當處理一時的利害關系,漢高祖比不上陳平,;分析估計天下形勢,,不費多大力氣就能制服項羽,高祖又比不上張良,。如果沒有這兩個人的輔佐,,天下就不會歸于漢朝,那樣漢高祖最終也不過是一個鄙樸而倔強的人罷了,。然而天下已經(jīng)安定之后,,關于子孫后代長治久安的計策,陳平,、張良的智謀就沒有考慮到,;漢高祖則常常為之事先謀劃安排,并且完全符合后來所發(fā)生的事變情況,,就好像是在他親眼看清楚了事變情況之后,,才做出這些安排一樣,這說明漢高祖的智慧對于大事能夠看得很透徹,,而對于一些小事則比較不在行,,我們可以從日后發(fā)生的事發(fā)現(xiàn)這一點。

【原文】帝嘗語呂后曰:“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劉氏必勃也,。可令為太尉,?!狈绞菚r,劉氏既安矣,,勃又將誰安耶,?故吾之意曰:“高帝之以太尉屬勃也,知有呂氏之禍也,?!?/strong>

【譯文】漢高祖曾經(jīng)對呂后說:“周勃穩(wěn)重忠厚,缺乏文采,,但是能夠安定劉氏江山的必定是周勃這個人,。可以任命他做太尉,?!碑敃r,,劉氏江山已經(jīng)安定了,還要讓周勃來安定誰呢,?所以我的猜想是:漢高祖把太尉這個重要的官職托給周勃,,是預見到將來諸呂為亂的禍殃了。

【原文】雖然,,其不去呂后,,何也?勢不可也,。昔者武王沒,,成王幼,而三監(jiān)叛,。帝意百歲後,將相大臣及諸侯王有武庚,、祿父者,,而無有以制之也。獨計以為家有主母,,而豪奴悍婢不敢與弱子抗,。呂后佐帝定天下,為大臣素所畏服,,獨此可以鎮(zhèn)壓其邪心,,以待嗣子之壯。故不去呂后者,,為惠帝計也,。

【譯文】既然如此,漢高祖不及早除去諸呂的后臺呂后,,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當時的形勢不允許。過去周武王死時,,周成王以幼年繼位,,三監(jiān)就叛變了。漢高租猜測到在自己死后,,將,、相、大臣和那些封侯封王的人中間,,一定會有武庚這樣的叛臣,,而沒有誰能夠制服他們。所以考慮到只要家里有主事的母親在,,即使是強梁兇悍的奴仆也不敢欺侮幼弱的主子,。呂后曾輔助漢高祖平定天下,,一向被大臣們畏敬順從,只有她可以鎮(zhèn)壓住那些圖謀不軌的大臣們,,而等到年幼的君主長大成人掌握政權,。所以漢高祖不在死前除去呂后,是替漢惠帝考慮,。

【原文】呂后既不可去,,故削其黨以損其權,使雖有變而天下不搖,。是故,,以樊噲之功,一旦遂欲斬之而無疑,。嗚呼,!彼豈獨於噲不仁耶!且噲與帝偕起,,拔城陷陣,,功不為少矣。方亞父嗾項莊時,,微噲誚讓羽,,則漢之為漢,未可知也,。一旦人有惡噲欲滅戚氏者,,時噲出伐燕,立命平,、勃即斬之,。夫噲之罪未形也,惡之者誠偽未必也,。且高帝之不以一女子斬天下之功臣,,亦明矣。彼其娶於呂氏,,呂氏之族若產(chǎn),、祿輩皆庸才不足恤,獨噲豪健,,諸將所不能制,,後世之患,無大於此矣,。夫高帝之視呂后也,,猶醫(yī)者之視堇也,使其毒可以治病,而無至於殺人而已矣,。樊噲死,,則呂氏之毒將不至於殺人,高帝以為是足以死而無憂矣,。彼平,、勃者,遺其憂者也,。噲之死於惠之六年也,,天也。使其尚在,,則呂祿不可紿,,太尉不得入北軍矣?;蛑^噲於帝最親,,使之尚在,未必與產(chǎn),、祿叛,。夫韓信、黥布,、盧綰皆南面稱孤,而綰又最為親幸,,然及高祖之未崩也,,皆相繼以逆誅。誰謂百歲之後,,椎埋屠狗之人,,見其親戚乘勢為帝王而不欣然從之邪?吾故曰:“彼平,、勃者,,遺其憂者也?!?/strong>

【譯文】呂后既然不可除去,,所以就剪除她的黨羽,削弱她的權勢,,以致即使發(fā)生變故而政權也不至于動搖,。因此,以樊噲這樣的功臣,,一旦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也就毫不猶豫地要殺掉他。唉,!難道漢高祖單單對樊噲不仁嗎,?況且樊噲和漢高祖一起起義,,攻城破陣,立功不能算少,。當范增唆使項莊刺殺劉邦時,,如果沒有樊噲當場對項羽進行譴責,那么漢朝能否建立,,可就不知道了,。可是當一旦有人毀譖樊噲,,說他要在高祖死后,,殺掉戚夫人,雖然樊噲正在率軍討伐燕王的途中,,高祖也立即命令陳平,、周勃到軍營中將他就地處死。樊噲的罪行并沒有表現(xiàn)出來,,說他有殺掉戚夫人之心,,是真是假還不一定;況且漢高祖不會因為一個女人就誅殺天下的功臣,,這一點也是明白的,。漢高祖娶呂氏為妻,呂氏的族人中像呂產(chǎn),、呂祿之流,,都是些平庸之才,不足憂慮,;只有樊噲強橫雄健,,是將軍們所不能制服的,后世的禍害,,沒有誰比他再大的了,。漢高祖看待呂后,就像醫(yī)生看待“堇”這種毒藥一樣,,使它的毒可以治療疾病,,而不至于毒死人。樊噲一死,,那么呂后的毒將不至于傷害漢朝江山,。漢高祖認為,這樣做就可以使他死后沒有什么值得憂慮的,。陳平,、周勃并沒有遵照命令殺掉樊噲,是將漢高祖憂慮的禍害留了下來。樊噲死于漢惠帝六年,,這是天意?。∪绻€活著的話,,那么呂祿就不可能被欺騙,,太尉周勃也就不可能掌握北軍。也許有人會說樊噲是漢高祖最親近的人,,即使他還活著,,未必就會參與呂產(chǎn)、呂祿的叛亂,。韓信,、黥布、盧綰都曾被封王,,南面稱孤,,而盧綰又是最受漢高祖寵愛的,他們都還在漢高祖未死之前,,相繼因為叛亂被討滅了,。誰又能夠肯定在漢高祖死了之后,像樊噲這樣性情殘暴,、以屠狗為業(yè)的人,,當他看到自己的親戚趁著有利的形勢,造反稱帝稱王,,而一定不會感到高興,,跟著他們一起造反呢?所以我說:“陳平,、周勃這兩個人沒有遵照漢高帝的命令,殺掉樊噲,,是將他生前所憂慮的禍害留了下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