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鈴子散是一個成方比較早的經(jīng)典方劑,,最早記錄于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屬于時方范疇,具有疏肝泄熱,、活血止痛的作用,。臨床常常用于肝郁化火證,常以心胸脅肋脘腹諸痛,、時發(fā)時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為辨證要點,。從止痛的范圍來看,可以用于心痛,、胸痛,、脅肋疼痛、胃脘疼痛,、腹部疼痛,,可見這個方子的適用范圍十分廣泛。 那么這個金鈴子散究竟由哪些藥物組成呢,?據(jù)《太平圣惠方》記載,,全方由“金鈴子、延胡索各一兩”兩味藥組成,。煎服方法是將這兩味藥研為細末,,每次服用時取藥末三錢,用黃酒送服?,F(xiàn)代用法也是將兩味藥研為細末,,每次服用時取藥末9克,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金鈴子散的方證是由肝郁氣滯,、郁而化火所致。肝郁氣滯,,疏泄失常,,這樣就會導致血行不暢,、不通則痛,臨床上容易出現(xiàn)心腹脅肋等部位的疼痛,,而且疼痛會隨著情緒波動時發(fā)時止,。如果肝氣郁結(jié)進一步加強,日久化火,,就會出現(xiàn)口苦,、舌苔黃、脈弦數(shù)等,。所以,,可以用金鈴子散疏肝清熱、活血止痛,。 金鈴子散僅僅兩味藥,,為何卻有這樣奇妙的作用?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藥配伍的奧秘,。方中金鈴子為君藥,,味苦性寒,尤其善入肝經(jīng),,能夠疏肝氣,、瀉肝火。延胡索為臣藥,,味辛苦而溫,,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這樣兩味藥組合在一起,,不僅僅是一個止痛良方,,還是一個活血藥對,,兩味藥的配伍能夠氣行血暢,、疼痛自止。不僅是治療肝郁化火所致的胸腹脅肋疼痛的常用配方,,還是治療氣郁血滯所致的各種疼痛的基礎配方,。 當然,僅僅兩味藥的方子,,在臨床上遇到兼證了就需要及時加減化裁,,才能更好的發(fā)揮臨床功效。比如胸脅疼痛厲害的,,可以加柴胡,、郁金、香附子等中藥,;如果脘腹疼痛厲害的,,可以加上木香,、砂仁、陳皮等中藥,;如果痛經(jīng)的話,,可以加上當歸、益母草,、香附子等中藥,;如果伴有疝氣疼痛的話,可以加上橘核仁,、荔枝核等中藥,。 對于金鈴子散的配伍,清代醫(yī)學家王子接認為,,“金鈴子散,,一泄氣分之熱,一行血分之滯”,。而《雷公炮炙論》曾指出,,“心痛欲死,速覓延胡”,,可以說延胡索在止痛方面的作用還是很強大的,。當然,金鈴子也一點不差,,張潔古認為,,金鈴子可以治療“熱厥心痛”。二藥組合,,不僅僅可以止心痛,,腹痛、脅痛,、肋痛,、胃脘痛等各種疼痛都能緩解。正如李時珍所說,,“用之中的,,妙不可言”。 對于金鈴子散在止痛方面的奇特作用,,現(xiàn)代對它的作用也在不斷探索?,F(xiàn)代臨床常用于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膽囊炎等疾病,只要辨證屬于肝郁化火就可以。當然,,止痛作用這么強大的金鈴子散,,也有不適合使用的時候。比如平素身體有虛寒的患者,,不宜使用,,另外,孕婦也不適宜使用這個方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