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小的時候,每每在早上送園時間路過幼兒園門口,,總會看到不愿意上幼兒園的小朋友或大哭大鬧,,或淚眼婆娑,簡直讓為父母者無計可施,,不是丟下孩子狠心離開,,就是折騰一兩個小時也搞不定哭鬧不止的孩子。為了以后女兒上幼兒園時不至于這么麻煩,在女兒兩歲半時我開始提前對她進行思想上的灌輸,,帶她到附近的幼兒園感受氣氛,,到準備上的幼兒園提前參觀熟悉,路過某家幼兒園時一邊走一邊講解,。這讓女兒看著園里的各種游戲設(shè)施和一起蹦跳玩耍的小朋友非常羨慕,。有一次全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誰也沒注意在旁邊玩的女兒啥時候不見了蹤影,,等到姥姥跑出去把她找回來,,說她自己背個小書包溜出去,一個人噔噔噔蹬出了小區(qū),,跑到街口上去了,,說是要去上學(xué),著實讓全家人后怕了一回,。于是不得不給她做了半天的解釋工作,,告訴她現(xiàn)在還不到年齡,幼兒園不收,,要等到三周歲才可以去上學(xué),。 不過這樣女兒在三周歲去上幼兒園的時候的確讓我們省心不少,沒有費任何力氣就把女兒送進了幼兒園,,去報到的時候還被老師夸獎?wù)f:又來了一個漂亮女孩,!這讓另一個班可能暫時男孩較多的老師羨慕不已。而最初女兒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也是可圈可點,,在園里能吃會玩愛學(xué),,深受老師的喜愛。 不過僅僅過了一兩個星期,,新鮮勁兒過去后的女兒還是反復(fù)了一次,,有那么兩三天的時間在上幼兒園的問題上態(tài)度有些消極,不那么想去幼兒園了,。最后經(jīng)過耐心解釋,,也可能因為自己之前太過積極了,女兒不好再說什么,,很快也就適應(yīng)了,。 上幼兒園是孩子進入校園學(xué)習(xí)的預(yù)演,太多家長為了把孩子順利送進幼兒園費勁了心機,,想盡了辦法,,看著孩子哭天搶地,自己心里也不舒服,。 孩子的入園,、入學(xué)問題,,不只是適應(yīng)集體學(xué)習(xí)生活那樣簡單。嬰幼兒因為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焦慮,、不安,、或者不愉快的情緒反應(yīng),這叫做分離焦慮,,比如初入幼兒園時的這種送園難問題,,更多時候是和孩子所產(chǎn)生的分離焦慮有關(guān),也就是孩子在一定時間內(nèi)和自己的情感依戀對象分離所產(chǎn)生的負面情感體驗,。分離焦慮的具體表現(xiàn)是:或又哭又鬧,,或表情遲鈍,不理他人,,或外表看起來正?;顒樱且豢吹礁改赣H來接就顯出悲戚的神情等,,這是一個非常困擾家長的問題,。除了情緒上的表現(xiàn),分離焦慮還可能引發(fā)孩子出現(xiàn)生理上的應(yīng)激反應(yīng),,比如感冒,、發(fā)燒、肚子疼,、頭痛,、腹痛、惡心等諸多軀體癥狀,,這種情況并不鮮見,,家長千萬不要以為是孩子為了逃避上幼兒園而哄騙大人。 分離焦慮一般和孩子的不安全感有關(guān),。父母作為孩子的長期依戀對象,,因為上幼兒園或上學(xué)導(dǎo)致的分離焦慮不可避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即使是那些沒有表現(xiàn)出分離焦慮的孩子,,他們看起來“很懂事”,但只是在內(nèi)心里面壓抑了這種情感,,而并不說明沒有這種負面情緒。這種時候孩子內(nèi)心的安全感越強烈,,分離焦慮就越輕,;如果在孩子早期我們沒有給予他足夠的安全感,也就很難讓他在該上幼兒園的年齡能夠安心地撒開父母的手高高興興走進幼兒園去結(jié)識新的朋友,。所以做父母的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學(xué)會愛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要學(xué)會讓孩子去面對問題,,以使孩子在今后面臨各種分離的時候能夠有足夠的心理承受力,,避免因為分離焦慮問題處理不好而影響到他們成年以后的親密關(guān)系。 在這個問題上有的父母采取哄騙的方式趁著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這對孩子有害無益,,而且會增加孩子對大人的不信任感。在這里家長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讓孩子帶一件他在家比較熟悉或喜歡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上園,;帶著好奇和孩子聊聊在幼兒園的生活,比如在幼兒園吃了什么,,老師和小朋友都做什么了,,但是避免提問提示一些負面的信息,比如幼兒園的飯是不是好吃啊,,這樣老師就不喜歡你啦等等,。至于情緒心理方面,不要害怕讓孩子去感受分離焦慮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可以在孩子回家以后再去緩解孩子的感受,。當孩子能夠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壓抑它的時候,就意味著你的孩子開始逐漸適應(yīng)分離焦慮了,,父母只要把關(guān)心和愛落實在行動上,,給孩子以鼓勵和擁抱即可。 還有需要注意的一點:三歲左右正是孩子開始建立規(guī)則意識的時候,,當孩子在幼兒園門口用撕心裂肺的哭聲達到讓自己父母妥協(xié)的目的時,,不利于他規(guī)則意識的建立,也會給孩子以后的教育帶來麻煩,。因此做父母的在這時候需要心腸硬一點,,要相信孩子的適應(yīng)能力,當孩子有進步時及時給予表揚和支持,,使他能夠為自己克服困難融入校園的行為感到驕傲,,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