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陽明病 第二節(jié) 陽明方證 十二,、水邪實證 5,、大黃甘遂湯 【組方】:大黃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方解】:水,、血互結(jié)于血室證。大黃伍甘遂以下水,,伍阿膠以下血,,故此治水與血結(jié)于血室而少腹硬滿者。 馮世倫先生將此方證歸屬陽明,,是出于無寒熱時水邪為實證的考慮,。實邪為陽,而水邪,、淤血又兼陰,,故無寒熱時亦可將其歸于陽明太陰并病。如果有熱,,則屬陽明,,所以此方證可跨屬陽明、陽明太陰,。 金匱·婦人雜病13:婦人少腹?jié)M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后者,,此水與血俱結(jié)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 【注】:「敦」是古代存放食物的祭器,。婦人生產(chǎn)后,,少腹部位隆起像扣了一個碗,滿如敦狀,,表示少腹?jié)M得厲害,。小便微微不利,說明有停水,。不渴,,說明停水輕微,。但輕微的停水不至于腹?jié)M如敦狀。但這種情況發(fā)生在婦人生產(chǎn)以后,,情況就明朗了,,斷定有瘀血,而且是水與血互結(jié)停滯于血室之故,,大黃甘遂湯主之,。 辯證關(guān)鍵在兩點,一是小便微微不利,,判斷有水結(jié),;二是生產(chǎn)后,判斷也有淤血,。這種情況少見,,這個方子用得也不多。甘遂主要是下水,。阿膠是血分藥,配合大黃也能祛瘀,,更重要是滋陰,。 少腹硬滿小便不利為蓄水,小便自利為蓄血,,今二者俱備,,故小便微難。蓄水證多渴,,不渴者,,其非純蓄水證甚明。又此方雖治水與血結(jié)于血室,,但以治水為主治血為客,,凡少腹?jié)M或痛,二便閉塞者,,無論男女均可用之,。 6、甘遂半夏湯 【組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參考用量】:甘遂3克,,半夏18克,,芍藥15克,炙甘草6克,。 【方解】:水飲證,。甘遂、半夏下水逐飲,;芍藥,、甘草可治腹攣痛、腳攣急,,用此二味藥,,是考慮到心下堅滿會有腹脹痛,發(fā)攣急,,用于消脹緩急,;合以蜜煎解藥毒性并亦安中。另有《備急千金要方》中的煮藥法為,,甘遂與半夏同煮,,芍藥與甘草同煮,最后將二藥汁加白蜜合煮,,頓服,,較爲安全。故治水飲心腹脹滿而腹攣急者,。 馮世倫先生將此方證歸屬陽明,,是出于無寒熱時水邪為實證的考慮??紤]水邪亦有陰性,,無寒熱時亦可歸于陽明太陰并病。若有里熱,,則屬陽明,。故可跨屬陽明、陽明太陰,。 金匱·痰飲咳嗽病18: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xù)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注】: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脈伏比脈沉代表水邪更嚴重,。留飲有下利欲望,,這是人體的本能希圖通過下利排水。有注家認為「此為留飲欲去故也」應(yīng)在「利反快」之后,,原文是傳抄過程中發(fā)生的錯誤,。雖下利欲自解,心下依然堅滿,,這說明僅靠人體本能的下利排水達不到目的,。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下水的力量很大,。半夏下氣也利水,。二者配伍就治心下堅滿的留飲。在利尿藥里一般不用芍藥,,但芍藥甘草治腹攣痛,所以方中芍藥是針對有腹痛情況的,。組方中甘草與甘遂,,按照十八反的說法是不能用的,但仲景說能用,,必是經(jīng)驗的總結(jié),。由于甘遂峻猛,這個組方還是慎用為好,。 十三,、吐法 瓜蒂散 【組方】: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香豉熱湯合之),。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方解】:里痰熱證。瓜蒂苦寒,,祛濕除熱而有催吐的作用,,與赤小豆協(xié)力以逐濕熱,,飲之以香豉汁更有助于涌吐也,。 傷寒166: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注】:病人癥狀像桂枝湯證,,指有氣上沖并引起想吐,,雖像桂枝湯證卻有區(qū)別,,桂枝湯證沒有欲吐,,現(xiàn)在頭不痛項不強,,證明這不是桂枝湯證,這是什么病呢,? 有氣上沖,,所以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指病在胸中有不適,痞可以理解,,硬不好理解,胸有肋骨,,摸不著硬,,當然指在心下摸,心下可能也硬。不得息者,,呼吸氣短有點困難,。這個病由下往上,,想吐又不得吐,,必然有慍慍欲吐。 「此為胸中有寒也」,,胸有寒當指水飲,,于用藥不相符合。按康平本這幾個字是后世之注,,所以「寒」應(yīng)當用「實」方為恰當,。這是實證,屬陽明,。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是苦寒祛水的藥,,有涌吐的作用。赤小豆也祛濕,與苦寒藥在一起有養(yǎng)正的作用,。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所以這個方證一定有熱證,。 傷寒324: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fù)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注】:少陰表證有傳里而成陽明實證者,但這條的「少陰病」不一定是這個意思,,先暫不管它,。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什么意思,?其人飲食入口則吐,即使不飲食亦心中溫溫欲吐復(fù)不能吐,這是「胸中實」造成阻礙氣機,,所以才「脈弦遲」,、手足寒,,這是「實厥」。「心中溫溫欲吐」,,說明病有上越之機,故不可逆勢而為,,「不可下也」,。這樣就清楚了,,這種呈少陰病的外觀,,「手足寒,、脈弦遲」,,而實際并不是少陰病,,是陽明實證引起的「實厥」,。當然也可能有少陰表證有傳里而成陽明實證者,。故「當吐之,,不可下也」。 假若胃虛寒的停飲而發(fā)生干嘔,,就沒有心中溫溫欲吐,、復(fù)不能吐這種病情,便慎不可吐之,,而宜以四逆湯(太陰)溫之,。順便談了四逆湯證與瓜蒂散的鑒別法,甚為重要,。 傷寒355: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jié)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注】:這條的「手足厥冷」同上條一樣,是「實厥」,,胸中實也能使手足厥冷,。緊脈主實,說明里頭有實邪結(jié)在胸,,所以心下部位滿而煩,腹是不滿的,,往上沖,,心中慍慍欲吐。這里的煩不是煩熱的煩,,而是煩逆之煩,,飢不能食者也指出不是虛寒,是想吃但吃不了,,一吃就要吐,,這是里實證。所以當須吐之,,用瓜蒂散,。 嘔的情況多種多樣,瓜蒂散證是因?qū)嵍?/span>「溫溫欲吐」,;小柴胡湯證是熱激動飲的「心煩喜嘔」,;大柴胡湯證既有與小柴胡湯相同原因,還有大便下不去,,氣不得下行而上攻之嘔,;若單嘔無熱,是有太陰停飲的小半夏湯證,;若無熱嘔而頭痛,,則可能是太陰吳茱萸證。這些在辯證時要細加區(qū)分,。 金匱·腹?jié)M寒疝宿食病24: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注】:這條是簡文,。胃有上脘、中脘,、下脘之分,,中醫(yī)謂心下部(即劍突下)為中脘,,此以上為上脘,此以下為下脘,。宿食一般當下之,,但逆迫于上脘心下逆滿,而有欲吐之情者,,當吐之,,宜瓜蒂散。實結(jié)于胸,,陷胸湯等下之,,熱實結(jié)于腹,承氣輩等下之,,胡老稱之為順勢而為,。 吐劑只此一方,論治亦只此數(shù)條,,但可清楚地看到,,中醫(yī)辨證施治是適應(yīng)機體抗病機制的療法。若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若胸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若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而復(fù)不能吐者,皆為本方應(yīng)用的要征,,然無一不是機體驅(qū)趕病邪于胸中,,欲吐出的一種病理反應(yīng)。吐法屬實證,,條文之「寒」是胸中實邪造成的陰陽不接的「厥」寒,,并不是真寒,因此瓜蒂散證屬陽明病,。 注意324條的脈弦遲,。遲脈一般主寒主虛,但胡老指出遲脈亦有時主實,。通過這幾條,,應(yīng)該思考什么叫脈證并治?脈像在中醫(yī)的治療中有重要作用,,但是神秘地夸大脈的作用卻是不對的,,胡老強調(diào)脈有多意性。同為吐證,166浮,,324遲,,355緊,后兩條都發(fā)生在「實厥」,,如果不「脈證并治」,,片面強調(diào)以脈定藥,那是要亂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