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有論:「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yǎng)生之道也,。」春天是萬物生長抒發(fā)的時機,,宜多食素而升清氣,,少食肉以減痰濁。 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素食單,,一方面要了解食物的性味與補瀉,,另一方面要看明白自己的體質特征。這樣才能做到以偏調和,,在日常飲食得中和與健康。(文末有施合一老師直播的免費入口哦) 中醫(yī)藥物有四氣五味之分,,四氣即寒涼溫熱,,外加平性等藥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 其中辛有發(fā)散、行氣,、活血的作用,;甘有補益、和中,、緩急的作用,;酸有收斂、固澀的作用,;澀的作用與酸味相似,; 苦有瀉和燥的作用,;咸有軟堅散結、瀉下的作用,;淡有滲濕,、利尿的作用。 食材也可作此劃分,。每類食物的功能也分為補,、瀉以及補瀉各半的。 那么,,如何判斷食物的寒熱,、補瀉呢? 食物的寒熱如何判斷 簡單的原則是,,如果吃了這個食物,,你會覺得發(fā)熱,或是不怕冷了,,就是熱性或溫性的食物,; 寒性的食物,就是大熱天的時候,,吃了能夠解暑的食物,,一般是酸、苦,、澀明顯,,或吃了有清涼感的食物。 食物的補瀉如何判斷 而一般讀者比較不了解的是,,中醫(yī)怎么看食物的補瀉特性,? 一般的原則是,假設先不管寒熱,,大致上比較高蛋白,、高油脂或是增加身體吸收功能的食物,就是補的食物,。 屬于高纖維,、低蛋白、低油脂,、能促進身體代謝機能的,,有酸、苦,、澀味道的,,就是屬于瀉的食物。 而以上兩種特性都有的食物,就屬于補瀉均衡的食物,。 常見飲食的補瀉舉例 例如,,腰果、核桃,、芝麻,、山藥、蓮子,、紅棗,,都是屬于補的食物,吃太多容易胖,,或胃部容易悶,。 其中核桃、芝麻屬于溫補,、蓮子屬于涼補,、腰果屬于不寒不熱的平補。 而具有高纖或酸苦澀味道的各類青菜,、水果,、茶飲等,就是屬于瀉的,,吃太多容易瘦或營養(yǎng)不足,。 但是例如海苔、海藻,、海菜類,,可以補血補腎,又可以清熱,、利濕,、攻堅,也就是補瀉都有,。 又例如薏苡仁,既可以健脾胃,,又可以清熱,、利濕、解毒,,也是屬于補瀉都有,。 又例如木瓜,既可以健脾養(yǎng)津液,,又可以袪風利濕,,也是補瀉都有。 補好還是瀉好? 要澄清的是,,并非屬于補的就是對身體好的,、瀉的就不好;因為對我們身體來說,,促進吸收與促進代謝,,這兩者的平衡才最重要。 現(xiàn)代人因為大多運動量少,、吃太好,,所以毒素累積太多排不出去,才會常常需要吃解毒,、祛痰的中藥,,此時屬于瀉的食物反而是不可或缺。 另一點要澄清的是,,有很多食物,,并非完全屬于補或完全屬于瀉,用三分法來分類,,只是一個大概分類法,。 例如楊桃酸味很明顯,屬于瀉比較多,,對于腎病屬于虛寒的人,,就不能碰;但是同樣是腎病,,例如年輕人熬夜引起的,,屬于虛火的人,楊桃可以養(yǎng)津液,、降虛火,,就可以吃。當然,,還要配合其他養(yǎng)腎氣的藥,。 常見食物的寒熱與補瀉列舉 1.寒性食物的補瀉 補瀉各半的有:橘子、梨,、椰子,; 瀉的有大白菜、檸檬,、楊桃,、荸薺、葡萄柚,、西瓜,、生蓮藕,、苦瓜、不烘焙的高山茶,、綠茶,、醋、啤酒等,。 2.涼性食物的補瀉 涼性食物中補的有:小米,、大麥、蓮子,、香菇(癌癥病人應該少吃炸香菇,、香菇用來調味就好)、豆腐,; 補瀉各半的有:豆豉,、海帶、洋菜,、竹筍,、油菜、絲瓜,、菠菜,、萵苣、冬瓜,、百合,、茄子、香菇(癌癥病人應該少吃炸香菇,,香菇用來調味就好),、菱角、熟蓮藕,、葡萄,、柳橙; 瀉的有:白木耳,、芹菜,、茭白筍、白蘿卜,、紅茶,、菊花茶、決明子茶,、薄荷茶、李,、奇異果,、梅、山楂、咖啡(癌癥病人,、胃病,、肝病禁止) 。 3.平性食物的補瀉 平性食物中補的有:糯米,、小麥,、粳米、玉米,、大豆,、黑豆、菜仔油,、大豆油,、高梁、紅豆,、腰果,、山藥、馬鈴薯,、甘蔗,、牛奶(癌癥病人應該少吃)、雞蛋(癌癥病人應該少吃),、大棗,、蜂蜜; 補瀉各半的有:地瓜,、芋類,、橄欖、豌豆,、杏,、桃、蘋果,、枇杷,、橙子、芡實,、木瓜,、櫻桃、香瓜,、蕃茄,; 瀉的有:芥菜、空心菜,、甘藍菜,、胡蘿卜,、牛蒡、莧菜,、西蘭花,。 4.溫性食物的補瀉 溫性食物中補的有:芝麻、花生,、亞麻仁,、龍眼、龍眼干,、荔枝,、栗子、飴糖,、榴蓮,、芒果、可可,、枸杞,、巧克力、核桃,; 補瀉各半的有:蒜(熟),、蔥、韭菜,、香椿,、石榴; 瀉的有:薄酒,。 5.熱性食物的補瀉 熱性食物中補的有:麻油,、炒炸花生(肝病、胃病應該少吃),; 瀉的有:生姜,、紅辣椒(肝病、胃病應該少吃),、芥末(肝病,、胃病應該少吃)、生蒜,、花椒,、胡椒、烈酒,、油炸物(肝病,、胃病應該少吃)、五香,、八角,、咖哩,、米酒高梁酒(短期的作用是熱性,但長期使用身體產(chǎn)生依賴會轉成寒濕),。 了解到食物的性味與補瀉,就做到了「知彼」,;另外還需要明辨自身的體質,、癥狀,做到「知己」,,否則也無法進行食療,。這方面可以請醫(yī)師幫忙辨證,也可以自己認真對照知識,,分析出來,。 ? 辨析三陰三陽6種體質,以經(jīng)方智慧指導食療 版權聲明: |
|
來自: 為什么73 > 《正an個人收藏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