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讀薦:一張倔強的面龐,,一份單薄的癡迷,一場自導自演的分離,,一路迫不得已的成長,。 文章來源: 宋雯婷 ———————————————— 有時候我不愿意看太過真實的電影,比如《狗十三》,。因為它讓我不得不想起,、也不得不承認—— “我”其實是破碎的。 它讓我想起我是有過那些時光的:一張倔強的面龐,,一份單薄的癡迷,,一場自導自演的分離,一路迫不得已的成長,。 我們先來講電影。 01 《狗十三》講的是一個離異家庭的13歲女孩李玩(張雪迎 飾)擁有了一只名叫“愛因斯坦”的狗,、又失去了這只狗的故事,。 《狗十三》 豆瓣8.4分 在獲得狗、失去狗,、再次獲得狗,、再次失去狗的過程中,女孩李玩變成了一個“懂事的孩子”,,她逐漸變成了一個感情淡漠的成年人,。 而這一切的元兇,是父親的“愛”—— 父親因為與李玩的親生母親離異,,又找了新的女人,,心里覺得對不起李玩,所以送了她“愛因斯坦”想要拉近與女兒的距離,; 李玩呢,,因為心里怨恨父母給了自己一個破碎的家庭,,所以起初并不想接受父親的好意。 但是“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與小動物的天性本有契合,,她們還是逐漸成為了“相依為命”的好朋友,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互相自由,。 這個時候,,李玩還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一方自由,,其實是一個籠子里的自由,。 不信,你看曹保平的構圖—— 一個鏡頭反打過來,,我們就發(fā)現(xiàn)女主角李玩與真正的世界之間,,是隔著一道扎實的鐵欄桿的。 就在李玩逐漸接受愛因斯坦的存在,,并且開始試著去愛他的時候,,劇變開始發(fā)生了。 有一天,,李玩的爺爺帶著愛因斯坦去買菜,,愛因斯坦意外走丟了。 回到家,,李玩發(fā)現(xiàn)自己失去了“摯愛”,,她開始發(fā)瘋似的尋找愛因斯坦。 她沖出家門,,滿大街地喊,,“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眼淚止不住地奪眶而出,,誰也不知道,,為什么一只狗會讓李玩哭得如此撕心裂肺,肝腸寸斷,。 如果你也曾像李玩一樣被父母拋棄過,,如果你也像李玩一樣有一天突然遇到“毫無理由的忠誠與陪伴”,你就會明白,,這份失去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被打回原形的孤獨,。 李玩的瘋狂,其實是她的恐懼,。 她害怕愛因斯坦的離開,,因為這或許意味著自己的“幸?!保肋h都只會是一場幻象,,一如過去她也曾家庭圓滿一樣,。 她找啊,找啊,,找啊,,可是愛因斯坦你在哪?怎么會找不到你了,? 李玩變得歇斯底里,,失魂落魄,好像她失去的不僅是一條狗,,而是一部分自己,。 年紀小小的李玩,被這次“失去”困住了,,她終日哭喪著臉,,爺爺奶奶和爸爸看著,總歸是心疼的,。 為了安慰受傷的李玩,,后媽提議給李玩找一只跟愛因斯坦長得差不多的狗,“就當他是愛因斯坦嘛”,。 很快,,新的狗找到了,它被送到了爺爺奶奶家里,。所有人聲稱那就是愛因斯坦,。 可哪個主人會不認識自己的狗呢? “眾口鑠金”,,李玩為了“懂事”,,為了“省事”,她沒有做出太多抵抗,,你們說是就是吧。 她也會帶著那只陌生的狗出門遛彎兒,,但這次她遲遲沒有開始“愛”它,,而是把他放在“孤島”般的鐵柵欄上,讓它孤獨,,而不愛它,。 但新的愛因斯坦對李玩也是沒有戒備的,他在所有人都忽視李玩的時候,,陪伴著李玩,。 狗的忠誠,,總是能夠擊敗李玩內(nèi)心的堅硬。她慢慢地也開始接納了新的愛因斯坦,,開始想給它做法,,想去“愛它”。 也就在這個時候,,后媽的兒子由于年紀太小又疏于管教,,經(jīng)常會拿著各種各樣的玩具打人、打狗,,他曾經(jīng)打到過年邁的奶奶,,也曾打過溺愛他的爸爸,但大家都覺得“孩子小”,,沒關系,。 人會溺愛他,但是狗不會,。 孩子傻乎乎地跑去打狗,,狗就會兇狠狠地回應。 孩子哭了,,后媽怒了,,她尖著嗓子讓李玩爸把那只狗送去狗肉店。 李玩再次害怕了,。 她苦苦哀求著爸爸不要這樣做,。但是爸爸沒有聽她的,他已經(jīng)習慣了用“拋棄”的方式來掩蓋自己的無能與虛弱,。 曾經(jīng)他拋棄的是李玩母女,,后來他拋棄了愛因斯坦(沒有堅持找它),現(xiàn)在他又要拋棄自己女兒的另一只狗,。 父親從沒有真正意識到,,他每一次的決策都是那么自私,他每一次決策都在傷害一個無辜的心靈,,或許他是無意的,,但是對于李玩的痛苦,他負有不可推卸責任,。 02 李玩是個善良的人,。 她的善良不僅體現(xiàn)在她會對像是愛因斯坦這樣的小動物產(chǎn)生同情和關愛(比如因為愛因斯坦在紙盒里睡得不舒服,就同意它到床上跟自己睡,; 比如吃飯的時候給愛因斯坦丟一塊肉,;比如因為跟愛因斯坦成為了好朋友,還開始專門給愛因斯坦做飯),,更體現(xiàn)在她“懂事”: 懂荒謬之事,,懂無情之事,;懂虛偽之事。 在父親安排的酒局上,,父親的朋友為李玩點了李玩永遠都不可能會去吃的狗肉,,但是為了父親的面子,李玩沒有抗爭,,她把那塊她“厭惡”的狗肉,,放進了嘴里。 是的,,她就是在為了“懂事”去變成她厭惡的人,。 父親與領導和生意伙伴在酒局上惺惺作態(tài),“把酒言歡”,,他們將那一把成年人的套路玩得既嫻熟又作嘔,。父親的朋友敬李玩酒,父親立馬給了從不喝酒的李玩一個眼神,,李玩“懂事”地端起酒杯,。 李玩聽話,聽話的她甚至成為了一種父親生意的“工具”—— 一種成年世界對馴服天真世界的驕傲與標志,。 誰也都看的出來,,李玩,她漸漸放棄成為“李玩”了,。 她在一步步地去成為“XX的女兒李玩”,。 而這一切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從愛因斯坦走丟,,她被迫承認那只完全不認識的狗是愛因斯坦開始,? 從父親因為她找不到狗而嚎啕失控,結(jié)果拎著她一頓毒打,,而后又把她抱在懷里道歉開始,? 從再次見到愛因斯坦卻不再相認,眼淚流干開始,? 還是從她知道第二只被送走的狗已經(jīng)不在人世開始,?或者是從“父親一家”其樂融融開始? 李玩自己也不知道,。 她只是心里暗暗察覺,,再沒有誰可以拯救自己的破碎了。 李玩,,從一個莽撞的,、不成熟的,、渴望愛的女孩一次次被拆解,,一次次被腐蝕,,她想象的世界曾經(jīng)五彩斑斕,但是真實的世界卻滿是黑暗,。 《狗十三》我最喜歡的海報是這張—— 一個專心地雕塑孩子的“亡魂”,; 一個終于肯接受打磨的“生靈”。 對,,在李玩這個故事里,,我看到的不是叛逆,不是瘋狂,,甚至不是青春,,不是成長,而是“活著與死去”,。 李玩的妥協(xié),,才不是什么懂事,為什么不敢承認呢,?那是我們每個人都曾對自己允諾的背叛,,那是我們不再清澈了,不再純凈了,,不再天真了的證據(jù),。 最烈的火焰在我眼里熄滅了,最濃的活性在我血液里散去了—— 我現(xiàn)在,,是一個大人,。 這就是《狗十三》這個故事的全部內(nèi)容。 我們都不曾預料到的是,,原來“死亡”是平平靜靜地發(fā)生的,。原來事情是從李玩承認第二只狗是愛因斯坦開始的。 是她先開始對愛因斯坦不忠的不是嗎,? 03 李玩的故事里,,最關鍵的人,是李玩的父親,。 那個看似有孝心(為了自己的父母去打女兒),,看似疼愛女兒(給她買東西),看似春風得意(開著好車,,娶著年輕漂亮的老婆)的中年男人,。 他的一切“過分”的出發(fā)點,好像都是某種“愛”,。 打李玩,,是因為她任性,害爺爺崴了腳;送走狗,,是因為兒子不喜歡,,害家里不和睦。 總之,,李玩爸像是一個時時刻刻有苦衷的人,,他總是能有理由獲得我們的原諒。 我原本想說的是,,“我”不會原諒“李玩爸爸”,,更加不會同情他。 因為他又自私,,又無能,。 他們“以愛之名”一次有一次地去傷害那個曾經(jīng)最信任他們的靈魂,他們的承諾從不兌現(xiàn),,他們平庸而自大,,到底為什么要去體諒他們啊,? 我不愿意去理解他們,。 但是最終我不得不承認,我真的不恨“李玩爸爸”,。 你們回去看那張我說我最喜歡的海報: 已成泥塑的李玩爸爸,,正在專心地給李玩上漆—— 一如他曾被這個世界上色時的模樣。 他是李玩的孤獨的罪魁禍首嗎,?那誰又是他接受改造的真兇呢,?他生來背負的作為兒子、作為丈夫,、作為父親的“責任”,,又是誰賦予的呢?他從頭到尾,,又有什么真正的“選擇權”可言呢,? 是不是我們在同情李玩的時候,也忽略了李玩爸爸曾經(jīng)承受過什么呢,? 你們看啊,,他也是一個破碎的人。打完李玩,,他也會落淚的,。沒有同意李玩不要送走第二只愛因斯坦的要求,但是也沒有把它送去狗肉店,,對不對,? 我曾是李玩,,但是我的爸爸,也曾是李玩爸爸,。 即便我們有一天必須承認,,他已經(jīng)是一個被“泥塑”的大人了,但是不會有人比我更清楚,,他僵硬的外表下,依然有一顆鮮活跳動的赤子之心,。 世界對我曾有多殘忍,,就曾對他有加倍的殘忍。 難道他就愿意變成一個冷酷的大人么,? 如果有可能,,其實我希望大家在為李玩感到共鳴的同時,去為自己的爸爸也共鳴一下,。 他也是被這個世界深深傷害過的人呀,。 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就是那么無情地要求著我們“成熟”,,而我們成熟,,歸根結(jié)底是在解脫他人,放棄自己,。父親,,很有可能并不是看起來有苦衷,他是真的有苦衷—— 他們要對太多人負責,。 他可能真的在心里說過一萬次“對不起,,孩子”,他可能真的在某些時候犧牲著你作為兒童的感受,,他可能真的很不完美,,但是你去看看那個最終也沒有成長起來的大人。 對,,就是那個住在李玩樓上,,每天晚上學鳥叫的鄰居,那個手臂上有三道杠的大人—— 他躲在自己的籠子里,,這一生也沒有妥協(xié),。 但是他的一生,亦是被困住的一生—— 被“不肯犧牲”困住,,被“不肯被誤解”困住,,被“不肯背叛自己”困住,最終他又成為了什么呢,? 也不過是一只假裝自由的鳥兒,,一個以“三道杠”為自己標志的諷刺畫,。 我希望,大家不要崇拜這樣的人生,。 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們能清醒地看待自己的成長,能夠不要去怪罪自己的父母,,因為大家“同是天涯淪落人”,,“相愛何必曾相殺?” 總的來說,,我相信這世界上總歸是存在著某種“英雄主義”的,,這種“英雄主義”的成功不在于拯救世界,它應該是率先去拯救精神的死亡,、拯救天真的淪陷,、拯救感情的挑撥—— 它要求我們?nèi)ピ徸约骸安欢隆钡母改福ソ邮芤粋€真實世界的“煎熬”,,去成為一個真正懂得同情與愛的人,,去在泥潭里,活下來,。 在我看來,,這才勉強談得上是青春和成長—— 變得溫柔,亦變得堅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