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為心之苗,辨舌可查寒熱,、虛實、陰陽,,對于中醫(yī)辨證論治至關重要,。本文選取李翰卿先生的舌診心法,簡明實用,,辨舌觀象,,是為中醫(yī)辨證論治所依仗的圭臬,值得精研,。 一,、舌質 (一)紅舌 凡見紅舌,均系熱證,,凡溫熱病初起,,舌質深紅者都是伏氣溫病,因為郁熱在里的緣故,。 1.舌尖紅赤起刺,,系心火上炎,治宜清涼瀉火,。 2.舌紅中有裂紋如人字形者,,系心火內燔,,熱毒熏蒸。 3.舌紅中有紅點者系熱毒更盛,。 以上二證均可于清涼瀉火中加入解毒藥品,。 4.舌質光紅柔嫩,望之似覺潮潤,,捫之干燥無津者名鏡面舌,,系津液枯竭的現象,溫病后期多見此舌,。 5.舌淡紅無色,,干而不榮者,系心脾氣血虛弱,,胃津已傷,,氣不化液之證,用藥不可過于寒涼,,可仿炙甘草湯法治之,。 6.舌四邊色紅,中心干燥,,兼黃白苔者,,系上焦氣分無形之邪熱灼傷津液,切忌早用咸寒滋膩血分的藥品,,以免邪不外解,,有誤病機。 7.紅舌兼黃白苔者,,系上焦氣分之邪未盡,,不可早用滋膩血分之藥。 (二)絳舌 絳,,系紅色之深者,,舌色由紅而絳,乃熱邪深入,,由營分入血分的主要表現,,以苔之有無,色之深淺,、鮮晦,,質之燥潤、榮枯為辨證的準則,。但必須結合其他營分血分的癥狀方能準確辨證,。 1.舌絳而不干燥,兼有黃白苔者 系邪入營分血分,,而氣分之邪未盡,,滓液未傷,。治宜宣氣透營,使邪仍由氣分而解,,不可單純用涼血藥,,因血藥滋膩,易致邪氣遏伏,,不能外透,。 2.舌純絳無苔,色鮮澤者 乃舌苔盡化,,邪已人營血,。治宜清營涼血。若邪入心包絡則神昏內閉,,治宜清心開竅,,輕者用菖蒲、郁金開之,,重者用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芳香開竅,;若兼火痰,,必致痰火內閉,更當加西黃,、川貝,、竹瀝、竺黃之類清火豁痰,。 3.舌絳,,兼有粘膩,似苔非苔現象者 乃營分有熱,,夾穢濁之氣也,。治宜清泄營熱,,兼用芳香逐穢之品,。 4.舌絳,望之若干,,捫之有津者 乃津液不足,,濕熱熏蒸,痰濁將要蒙蔽心包,。急宜化痰泄?jié)?,清心開竅。 5.舌絳而中心干燥者 系心胃火燔,,劫灼津液也,。治宜清營救液,。 6.舌絳而光亮如鏡者 系心營被灼,胃陰亦亡也,。治宜急用甘涼濡潤之品大劑頻服,,色轉紅活者可救,板滯者多不救,。(紅活,、板滯系津液復與否的表現。) 7.舌絳苔少,,兼脈虛氣弱欲脫者 系溫邪深入下焦,,劫灼真陰,邪少虛多之證,。治宜急用大劑咸寒救陰,。兼手蠕動者,宜加潛陽之品以鎮(zhèn)攝內風,。 8.舌絳不鮮,,舌質干枯而萎者 系腎陰將竭之危證。治宜急滋陰液,,緩則腎陰涸極,,無法挽救。 9.初起舌紅絳無苔,,經清營透泄治療后,,紅絳漸退,苔垢漸生者 乃伏氣溫病,,由營分血分轉出氣分也,。 (三)紫舌 紫較絳色更深,舌由絳變紫,,系熱勢更盛之表現,,但淡紫、青紫多是寒證,。 1.舌紫而干燥 系熱結下焦,,劫灼肝腎之陰,這是一種壞證,,雖兼大便秘結,、齒黑、唇焦等里熱證,,不可攻下,。治宜滋水養(yǎng)陰,佐以清熱。 2.舌焦紫起刺,,形如楊梅 為熱邪深入血分,,甚則引起痙厥之證。治宜清熱涼血,,兼痙厥者兼用熄風之藥,。伴有大便秘結者,乃大熱大毒之證,,治宜清熱解毒,,方用更衣丸,加金汁,、人中黃之類大清大解,。 3.舌紫而干枯,或如豬肝晦暗無津者 都是腎液已竭難治之癥,。 4.舌淡紫而帶青滑,,兼惡寒肢冷、脈微者 陽虛有寒也,。治宜溫運,。 5.舌紫而瘀暗,捫之潤澤,,或兼胸脅腹部刺痛者 乃胸膈素有瘀血,,遇熱傳營血,二證互結之證,。治宜清熱散瘀,,否則易導致如狂之變證。 二,、舌苔 (一)舌無苔 多系表證,。脈訣云:舌上無苔為在表。但必須兼有表證癥狀,,否則為正?,F象。 舌無苔而舌質異常也是病象,。 (二)白苔 1.白苔在診療方面應注意苔之厚薄和燥潤,,以及其他一些情況。 (1)薄厚:薄者病在表而勢輕,,厚者邪多偏里而勢重,。 (2)潤燥:潤澤者系津液尚足,,干燥者系津液已傷,。 (3)濕痰、穢濁:粘膩者多夾濕痰,腐垢者多兼穢濁,。 (4)可下,、不可下:白苔一般不可下,但白砂苔非下不可,。 (5)輕重:白苔病情一般輕淺,,但白霉苔病情十分險惡。 2.根據白苔的具體表現不同,,又可分為以下幾類: (1)舌苔薄白而潤,,舌質正常者 兼惡寒重,發(fā)熱輕,,口中和,,小便清白等,為外感風寒的太陽病,。治宜辛溫解表的方法,。 (2)舌苔薄白而滑者 兼頭身疼重,寒熱無汗,,胸悶者,,為濕溫初起。治宜“雷氏芳香化濁法”,。 (3)舌苔薄白欠潤,,舌邊或舌尖色紅者 兼開始微惡風寒,繼則但發(fā)熱不惡寒,,口干,,小便黃,為新感溫病或新邪引動伏邪的春溫病,。治宜辛涼透解,、辛涼解表等方法。 (4)舌苔薄白而干,,舌邊或舌尖色紅者 為表未解而肺滓已傷的證候,。治宜涼散之中佐以甘涼生津之品。涼散即辛涼解表之法,,甘涼生津之品常用生石膏,、花粉、玉竹,、麥冬,、知母之類。注意此時生津之品不宜過用,,恐柔潤滯邪,。 (5)舌苔白厚而粘膩者 或兼吐濁厚涎沫,為溫邪夾濕之證。治宜芳香辛散之品.如藿香正氣散之類,。 (6)舌苔白厚而干燥者 為胃燥氣傷之證,。治宜滋潤藥中加甘草。滋潤藥用生石膏,、麥冬,、元參、生地,、知母之類,,甘草取甘守津還之意。 (7)舌苔白膩而質絳者 有兩種現象: 一系濕遏熱伏之證,,治宜先辛開苦降以泄?jié)裢笩幔ㄏ祷瘽穹ㄖ械囊环N方法,,適用于濕漸化熱或濕遏熱伏之證,如小陷胸湯),,次用苦辛甘涼,,從里透外,使胃氣化而津輸布,,舌雖干燥(這是濕化以后的現象,,與標題上的膩并不矛盾),也易轉潤而熱隨汗解,。 二系營分有熱兼夾痰濁,,脈滑胸悶,須防濁痰蒙閉,,形成神志昏迷之證,。 (8)舌苔白如堿狀者 系胃中有宿滯,夾穢濁郁伏之證,。治宜急行開泄,,以防閉結中濕,不能外達,。 (9)舌苔自如粉而滑,,舌質四邊紫絳者 系穢濁壅盛,熱邪被其郁閉,,不得透達于外,,時疫邪入膜原,未歸胃腑,,多有此苔,。治宜急速透解,以防傳陷,。 (10)舌苔由白變黃燥或變黑色者 白而兼黃者,,為人氣分之征象,;變黃燥者,系邪已入胃腑,,宜加大黃;變黑色者,,病勢更甚,,宜承氣攻下;一日三變者,,其熱更劇,,更宜急下。 (11)舌苔白干硬如砂皮者 名為白砂舌,,由于燥熱過甚,,津液被灼所致。治宜急行攻下,,并佐以甘涼救液之品,,最忌表散。(白苔主表,,一般不可攻下,,但此苔非急于攻下不可,這是應該注意的,。) (12)滿舌生白衣如霉,,或生白點如細碎飯粒,甚者彌漫滿舌及唇腭者,,叫白霉舌,。多見于濕毒、濕溫,、伏暑等證,,多系胃氣敗的征象,預后多不良,。治宜急用甘淡養(yǎng)胃,,待胃氣漸復或可挽救,如口氣穢惡,,湯水難咽,,或糜點拭去旋生,病多危險,。 (三)黃苔 1.舌苔黃而兼白者 為邪在氣分而衛(wèi)分之邪猶未盡也,,或系濕遏熱伏。治宜辛涼開泄,,宣透氣分,。不可輕投二黃苦泄之品,,以免引邪入里。 2.舌苔黃而燥者 為邪已入陽明之里,,熱熾津傷,,必大渴引飲。治宜辛涼清熱,,方用白虎湯之類,。 3.舌苔黃厚堅斂或燥起刺,或中有裂紋者 癥兼腹脹,,硬痛拒按,,大便秘者,系陽明熱燥實之證,。治宜攻下之法,,以泄熱救陰。方用承氣湯之類,,如增液承氣湯,。 4.舌苔黃而膩,或黃而濁,,光滑不燥者 系無形之濕熱熏蒸,,雖兼脘痛痞脹,慎不可亂投苦泄攻下,,宜從開泄為治,,輕則用杏、蔻,、橘等輕苦微辛之品,,以宣通氣滯,重則用枳實,、黃連,、半夏等。 5.黃苔兼黑者 為大熱傷津也,。 (四)黑苔 舌苔黑有寒熱虛實之別,,但溫病實熱證多,虛寒證少,。 1.黑苔枯燥裂起刺,,舌質干澀蒼老者 是大熱大毒之證,如腹硬痛拒按,,脈沉數有力者,,為津傷液燥,陽明腑實,,治宜急下存陰,,或與增液養(yǎng)陰之劑同用,;如熱邪尚未結實,腹不拒按者,,宜用大劑清熱之劑治之,。 2.黑苔焦黑干枯者 脈虛數或細數,胸腹不脹滿拒按者,,系溫邪日久不愈,,深入下焦,津枯液竭,,真陰衰微,,水不制火之證,。治宜急用大劑咸寒利水之劑,,緩則液涸不救。此證絕對禁忌攻下! 3.黑苔,,其黑色不濃或黑中灰滑而潤,,舌質也不紅赤者兼脈微肢冷,便溏不渴等癥者 乃虛寒證也,。治宜溫經回陽,,佐以補氣血之劑。王孟英云:“凡虛寒證,,雖見黑苔,,其舌必潤而紫赤?!?/p> 4.溫病初起遍舌色黑而潤者 兼發(fā)熱胸悶,,渴喜熱飲,此外無其他險惡癥狀者,,乃胸膈素有伏痰,,不必張皇。治宜涼散中佐以辛溫或辛滑開泄之品,。伏痰一化,,黑苔自退。 5.溫病后期,,邪入血分,,大量出血,舌質淡白無華,,舌苔發(fā)黑者 乃陰傷氣脫之證,,其脈必微弱或虛數。治宜獨參湯以益氣固脫,,絕不可拘泥于苔黑而恣意寒涼,。 6.苔由黃轉黑或黑而燥刺者 系溫病大熱傷津之證,。 (五)灰苔 舌灰苔系由白苔或黃苔轉黑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舌苔,在病勢程度上較黑苔稍輕,,診斷方法與黑苔大體相同,。 1.灰苔而潤或灰膩、灰黃者 如始病即見為濕溫夾食或夾停飲之證,,當隨兼證決定治法,。 2.灰而白膩,舌色紅者 兼胸悶煩渴,,為伏暑或濕溫,,濕熱交阻,熱處濕中之證,。治宜苦辛淡滲,,行氣化濕。 3.灰苔清滑者 兼四肢逆冷,,下利者,,乃少陰虛寒之證。治宜溫陽祛寒,,方用理中,、四逆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