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學概念。指創(chuàng)作主體通過藝術思維所創(chuàng)造的融匯了主體意趣的形象,。早見于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意象”之詞,,雖正式由劉勰提出,,但其理論含義,又自有其淵源,?!耙狻迸c“象”原是兩個各自獨立的語詞,“意”指主體對包括自身在內(nèi)的一切事物的認識和認識活動,,如《莊子·外物》“得意而忘言”,,其“意”就是主體的認識?!跋蟆眲t指可被人感知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和社會)的具體形象,,如《易·系辭上》:“見乃謂之象?!辈贿^由此又可引申出模仿和象征的意思,。如《系辭傳上》:“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后一個“象”就是圣人模仿自然而創(chuàng)造的,、物化人的認識的圖像,。正是《易·系辭上》首次把“意”和“象”聯(lián)結使用:“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提出了言、象,、意關系的論述,,為后世“意象”作為美學概念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哲學基礎。而魏玄學家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又對言,、象,、意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具體內(nèi)容詳見“言意之辨”,。他把言,、象作為意的不同層次的信息載體和物化形態(tài),又揭示了觸類取象,、因義選言的思維規(guī)律,。不過,王氏所說的“意”仍是理性內(nèi)容,,因此,,其稱“言”、“象”也就還不具有審美形式的意義,。最早把言,、象、意引進文藝領域而賦予審美意義的文論家是陸機,。其《文賦序》云:“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标懯弦晕摹⑽?、意為文章寫作的三大要素,。三者同言、象,、意相比,,基本相似,又略有不同,,關鍵在于藝術思維的審美內(nèi)容的不同,。“文”近似于“言”,,指語言文字符號系統(tǒng),,但陸氏之“文”又不是純屬“意”的載體,,而是自身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也即《文賦》所稱的音聲迭代,,五色相宣的藝術形式?!拔铩庇卸x,,一指客觀事物,二指客觀事物在人頭腦中的映象,,即《文賦》所稱“情曈昽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是產(chǎn)生審美新質(zhì)的過程,。而陸氏之“意”,,不僅是人對事物的理性認識,更主要的是感物而生的情感,。陸機把創(chuàng)作過程看作是由感物生情到情物交融,,再選義擇聲,物化為美的作品的過程,。比較而言,,王弼講“觸類可為其象,合義可為其征,,”是運用類比思維方式以取象達意的過程,。而陸機所講“情曈昽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則是運用藝術思維規(guī)律,,達到審美統(tǒng)一的過程。雖沒正式用“意象”,,但陸機所論與后來劉勰的“意象”內(nèi)涵接近,,具有全新的審美意蘊而啟迪了后人,從而成為從哲學中的“意”“象”論向藝術審美“意象”論轉化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段男牡颀垺分械摹耙庀蟆保衙黠@是指藝術思維展開時,,創(chuàng)作主體頭腦中浮現(xiàn)的融會主客觀的映象,,而不是創(chuàng)作終結時的藝術形象或境界。唐宋以后,,“意象”概念普遍使用,。相傳王昌齡《詩格》“久用精思,未契意象”,,所稱“意象”已具有情意與物象達到審美統(tǒng)一的內(nèi)涵,,但意義仍缺乏明確性,。發(fā)展到司空圖《詩品·縝密》:“是有真跡,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開,,清露未晞,,……猶春于綠,明月雪時,?!边@時的“意象”,才完全成為詩人頭腦中審美創(chuàng)造的第二自然或藝術境界,,“意象”概念在中國詩論中的美學地位才算牢固地確立了,。宋以后,“意象”有時作為藝術境界來使用,,義略同于“意境”,。另外,“意象”在書畫理論中,,也含義豐富,,頗有影響。(黃保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