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和 來源|醫(yī)學界影像與介入頻道 隨著高清晰度乳腺X線攝影和高頻超聲技術的日益成熟,,對越來越多臨床未觸及腫塊的婦女,,在檢查的過程中除發(fā)現(xiàn)乳腺疾病各種表現(xiàn)外,其中約2/3的女性乳腺內可以有鈣化影,。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導管原位癌占到所有乳腺癌的25-30%,而這其中的95%左右,,都是因為在乳腺影像學檢查中發(fā)現(xiàn)了鈣化灶而進一步確診的,。 所以,乳腺鈣化灶的定性診斷對患者的預后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這里總結了一些乳腺鈣化灶定性診斷的影像學特征,,供大家在臨床工作中參考。 鈣化形態(tài)篇 1.典型良性病變 皮膚鈣化 乳腺皮膚鈣化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在乳腺鉬靶的軸位片(CC)和側斜位片(MLO)上,,鈣化的形態(tài)相同,。 乳腺軸位片(CC view)和側斜位片(MLO view)中,鈣化的形態(tài),、分布完全相同。 血管鈣化 由于是乳腺血管壁的鈣化,,所以鈣化呈線型,、管狀。 圖中除了明顯的血管鈣化外,,還有另外的單側血管壁發(fā)生鈣化,,這個要注意和導管內鈣化相鑒別。 爆米花樣鈣化 爆米花樣鈣化是纖維腺瘤鈣化的特征表現(xiàn),。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當爆米花樣鈣化小而多時,需要進行活檢以鑒別良惡性,。 要理解接下來三種鈣化的影像學表現(xiàn),,就要知道不同位置的鈣化有著不同的形態(tài): 左圖為在乳腺小葉腺泡中形成的鈣化,在影像學中通常就會表現(xiàn)為“點狀鈣化”“圓形鈣化”“液平形鈣化”;右圖為在乳腺導管中形成的鈣化,,在影像學中通常就會表現(xiàn)為“粗棒狀,、短棒狀鈣化”。
點狀(<0.5mm)或圓形(0.5-1mm)鈣化 通常位于乳腺腺泡,。圓形(0.5-1mm)或點狀鈣化的Bi-RADS分級原則如下: · Bi-RADS 2: 鈣化灶分散 · Bi-RADS 3 or 4: 鈣化灶集中或者新發(fā)于乳腺癌側乳房 牛奶樣鈣化 在軸位(CC)表現(xiàn)為絨毛狀或不定形狀,。在側斜位(MLO)表現(xiàn)為半月形、新月形,。
粗棒狀鈣化 這種鈣化通常是在乳腺導管中形成,。走形就是乳腺導管的走形,向乳頭匯聚,,雙側,。常見于分泌性病變,如:漿細胞性乳腺炎和導管擴張癥,,多見于60歲以上女性,。偶有分葉。如果鈣化位于乳腺導管壁上,,則會出現(xiàn)中心透亮區(qū),。
不同部位的鈣化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左向乳頭方向聚攏、雙側乳房均可見,。常見于分泌性病變,,多見于60歲以上女性。 營養(yǎng)不良性鈣化 特征:常在放療后或外傷后的乳腺上見到,,鈣化形態(tài)不規(guī)則,,呈中空管狀改變。 2.不能定性的鈣化 不定形鈣化(活檢證實為FCC)
邊界模糊鈣化(活檢證實為DCI) 不定形鈣化的形態(tài)學與良惡性的大致關系為
3.高度惡性可能的鈣化 不規(guī)則,、非均質鈣化(活檢證實為高級別DCIS)
2,、線形或分支狀,或稱之為“鑄形鈣化”,,提示鈣化是從被乳腺癌侵犯的導管腔內形成的(活檢證實為高級別DCIS) 鈣化分布篇 乳腺鈣化的分布通常分為以下五種: 鈣化分布與良惡性的大致關系為: Tips: 1,、遇到數目比較多的鈣化,重要的不是鈣化的數量,,而是每個鈣化的形態(tài),。
參考文獻:http://www./en/p4793bfde0ed53/breast-calcifications-differential-diagnosis.html#i4793bfde1feb4 |
|
來自: zskyteacher > 《呼吸(包括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