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世界各國的心理學家都在試圖用各種研究實驗來驗證哪些學習方法更加有效,哪些對學生們成長真正有幫助,。近期若希老師在瀏覽英國心理學會官網(wǎng)中“研究文摘”版塊看到一篇文章非常吸引我,,文章名稱為“八個促進學習的心理學研究”,我特意進行了英文翻譯,,希望對各位學生和家長有所幫助和啟發(fā),。 研究一:培養(yǎng)“成長型思維”模式,避免對學生學習能力進行評價 在一些人眼里,,智力和成就都是與生俱來,、難以改變的能力,,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智力是一種人為因素。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后一種人更愿意通過自身努力或?qū)で蟾嗟慕鉀Q辦法來積極應(yīng)對問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Carol Dweck教授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她在研究中指出,,大學講師和中學教師應(yīng)當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出發(fā)來表揚學生,,盡量避免對其學習能力作出評價。也就是說要表揚學生在成功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做的好的地方,,而不是表揚學生內(nèi)在的聰明,。 我個人也覺得這個觀點非常正確,我們要相信智力不是決定成敗的關(guān)鍵因素,,不斷的努力才是獲得成功的重要關(guān)鍵,。 研究二:學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在2005年發(fā)表在《自然Nature》中的一項研究指出,睡眠不足將會剝奪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有28位參與者參與了本實驗,,他/她們的任務(wù)是嘗試去記憶一組圖片,這些圖片包括人物,、事件,、地點等訊息。其中一半的參與者在實驗前一晚保證了正常的睡眠時間,,而另一半則通宵保持清醒狀態(tài),。經(jīng)過兩天正常睡眠的調(diào)查之后,所有參與者還需進行一次記憶測試,,以便檢驗出參與者之前到底記住了多少,。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Matthew Walker教授發(fā)現(xiàn),之前被剝奪過睡眠的參與者比正常睡眠的參與者平均少認了19%的圖片,。 研究三:原諒自己的拖延癥 每個人或多火燒都會有一點拖延癥,,這事人之常情。從拖延癥中走出來的秘訣就是:減少自責,,放過自己一回,。(這個觀點有點有趣哦~)加拿大卡爾頓大學Michael Wohl教授的研究小組對134名大一新生進行了追蹤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大一第一學期在其中備考階段拖延之后,,又馬上從后悔自責中走出來的學生,,在接下來的考試中更不會重蹈覆轍。反而到比每每陷入深深自責的學生獲得了更出色的成績,。 研究四:合理進行自我測試 把時間花在小測試上(包括對答案)比一遍一遍地復(fù)習更加有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Nate Kornell教授解釋說:測試本身會行程一種強效記憶,這種記憶不容易被抹去,,而且側(cè)顏可以很好滴檢測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不過該教授還提醒,趁熱打鐵的自測是不可取的,,剛學完的新知識便立即進行測試是不會形成持久記憶的,,只是徒增盲目自信罷了。 研究五:把握學習的節(jié)奏 讓學過的知識在記憶中保持較長實際的一個秘訣就是:周期性的復(fù)習,,考前突擊是不太建議的,。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Doug Rohrer教授和Harold Pashler指出,最佳的復(fù)習周期為所需記憶儲備時間的10%-30%,。舉個例子,,假如你將在11天之后測試今天所學的內(nèi)容,那么第一次復(fù)習的最佳時間將會是在一天以后,。同理,,假如你的考試是在7個月之后,那么一個月后再回過頭開始進行復(fù)習是比較合適的,。 研究六:減少類比和特別抽象的例子用于學習中 常識告訴我們:在介紹復(fù)雜,、抽象的概念時,如果能構(gòu)思出鮮活的例子作為支撐觀點,,往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然而,這一觀點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中被否定了,。美國俄亥俄大學的Jennifer Kaminski教授讓學生自己模擬教學過程,,對一組三個數(shù)字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解說。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只有那些最初通過抽象數(shù)字符號學會概念的學生,,最好才能自己給出新鮮生動的例子。同時那些一開始就以形象舉例作為輔助理解來學習概念的學生,,大多都不能順利對學到的知識進行進一步自由轉(zhuǎn)換,。 研究七:在課前拿到講義的好處 課前打印好PPT講義雖然可以讓學生在做筆記時偷懶,但通過研究測試發(fā)現(xiàn)學生所取得的成績并不亞于課堂上做了很多筆記,,課后才得到講義的學生,。美國杜克大學Elizabeth Marsh教授的這項研究曾發(fā)表在2009年的《應(yīng)用認知心理學》期刊中。這個結(jié)論只是初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假如記筆記只是在照抄幻燈片的內(nèi)容,,那么把學生從這件事情中解放出來并不是什么壞處。 研究八:相信自己能行 自信能夠影響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作用甚至超過了背景知識的力量,。美國喬治城大學的Bobby Hoffman和Alexandru Spatariu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中考察了81名學生在心里操作任務(wù)的表現(xiàn),得出的結(jié)論是:自我效能感(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和個人的綜合素質(zhì)均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者者總結(jié):學習是為了讓人們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和專業(yè)知識,,指導(dǎo)老師要是從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出發(fā),,提供技巧性的指導(dǎo),并給予鼓勵性的反饋評語,,每一位學生的“小”宇宙或許都能爆發(fā)出來,。 |
|
來自: silence_33 > 《心理學》